APP下载

隆昌青石号子的音乐审美价值和遗存价值探讨

2022-06-24吴昊亮

大观 2022年5期
关键词:隆昌

吴昊亮

摘 要:青石号子是极具地方特色的劳动号子,作为劳动体裁的民间音乐,广泛流传于四川东南地区。它是石匠开采青石时,为了配合劳动而呼喊出来的号子,并且声腔高亢,汇聚人心。随着时代的变迁,昔日的青石号子正慢慢退出历史舞台。因此,对隆昌青石号子的音乐审美价值和遗存价值进行分析,以促进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关键词:青石号子;隆昌;音乐价值;遗存价值

注:本文系民族民间音乐舞蹈研究中心项目“隆昌青石号子的传承保护研究”(MYYB2021-13)阶段性成果。

“嘿呀,那大锤嘞,二锤呀,飞起打哦……”青石号子是隆昌人不可磨灭的记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青石号子展现了当年青石匠人的勤劳质朴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隆昌青石号子有着独特的音乐特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但目前所面临的形势并不乐观。因此,保护和发扬隆昌青石号子,是当前人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隆昌青石号子的由来

在劳动群众进行体力劳动时,特别是在进行需要协同合作的劳动时,为了能够同时发力、缓解疲劳和提升劳动效率,人们往往会呼喊出一些通俗直白而又富有节奏的口号,这就是号子。号子这种民间音乐形式通常是领唱的人先喊唱一句,剩下的人齐声附和,不仅可以统一劳动的进程,提升劳动效率,还可以活跃气氛和鼓动士气,从精神层面上减轻劳动者的疲劳感。号子的旋律简明,歌词通俗直白,在传唱中能体现出广大劳动者的质朴、热情和洒脱。中国少数民族人口众多,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勞动号子,其中就包括隆昌青石号子。

位于四川省东南部的隆昌,盛产青石且开采历史久远,素有“中国青石文化城”“中国石牌坊之乡”的美誉。隆昌人的祖祖辈辈都与青石有着不解之缘,他们利用青石造桥铺路,并且青石屋、青石水缸等生活用品在当年的每家每户都随处可见。千百年来,青石的广泛应用成就了一批又一批技艺高超的石头匠人,也诞生了独具特色的隆昌青石号子[1]。川南地区的劳动者由于采石劳动时间久、强度大,再加上青石本身的质地比较坚硬,他们的身心皆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因此劳动人民创造出了一种便于传唱的口号,让大家在进行采石劳动时一同传唱,随着采石人数的不断增加,劳动口号也在传唱中被赋予更多的内容,或即兴改编,或传统叙事,慢慢演变成了现在的隆昌青石号子。

二、隆昌青石号子的价值

(一)隆昌青石号子的劳动价值

首先,隆昌青石号子能够协调并统一劳动的进程。青石质地坚硬,开采难度大,对劳动者的协同配合要求较高。在开采青石的过程中,劳动者能否相互配合及力量能否保持一致是提升劳动效率的关键。隆昌青石号子的喊唱能够让每一位青石开采者找准自己在团体中的具体位置,使每个采石人的发力时间和发力节奏相同,并以此来提升采石效率,顺利完成采石任务。此外,一致的劳动节奏还可以使青石开采者在劳动过程中免受外来因素的侵害,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青石开采者的生命安全。

其次,适时地运用青石号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青石开采者的身心疲惫感,减少重复劳动带来的枯燥乏味感,从而促使青石开采者不断挖掘自身的劳动潜力,激发青石开采者的创新意识,青石开采者可以对号子进行改编和创作,在劳动里寻找快乐,在传唱中积极劳动。从某种层面来看,青石号子也表达了一种人文情怀,有利于青石开采者个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隆昌青石号子的音乐艺术价值

首先,青石号子具有独特的音乐特征。青石号子的旋律、节奏与采石劳动的强度具有紧密的联系:当采石强度不大时,号子的曲调豪爽而优美;当采石强度比较大时,如在开山砸石时,号子的曲调就会变得粗犷有力;当采石强度大且频率快时,那么号子的曲调就会在紧张的气氛中变得快且有力,旋律整体偏向简单化、口语化,如“嘿呀,那大锤嘞,二锤呀,飞起打哦……”。在四川地区的方言中,语调的高低变化、轻重缓急会影响青石号子的旋律,由于青石号子依附于采石的重体力劳动,其在音乐的节奏上是比较规整的,整体节奏也较为欢快。青石号子的歌词绝大多数都是川南地区的方言、谐语,整体偏向口语化,题材大部分紧贴采石劳动和日常生活,风格幽默风趣,一般情况下都比较押韵,较多采用语气词汇,比如“呦”“嘛”“嘿扎”等。隆昌青山号子采用的是一人领唱、众人附和的演唱形式。领唱的人通常是采石劳动中的领导者,领唱部分的歌词多数是简单的陈述表达或者口号呼喊,合唱部分的歌词一般是语气词或者领唱部分的简单重复,并且音乐形式变化不大,具有较强的节奏感,音乐风格直白、淳朴、粗犷有力。

其次,青石号子保留了原生态的唱法。青石号子的演唱者是普通的劳动群众,这些人从未接受过专业的声乐训练,他们的嗓音都是原生态的。青石号子唱出了采石劳动者在采石过程中的真实劳动情形,是一种紧贴生活并且广为流传的民间音乐。从一定程度上来看,现在被人们追捧的原生态演唱就是流传在我国不同民族中的小调、歌谣、山歌或劳动号子等,青石号子就是其中的一种。从青石号子产生的环境因素来看,青石开采多处于大山深处,交通不便,采石者很少与外界接触,青石号子的传唱保留了本土化的生活习惯和民族元素,从旋律到歌词,无不发自采石劳动者的真实内心,曲调高亢、自由且震撼人心,极具原生态特色,这是现代流行音乐所不能比拟的。隆昌青石号子在音乐审美上具有无穷的艺术价值,让听到它的人好像跨越了时空的阻隔,从而感受到隆昌劳动人民辛苦劳作的场面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再次,青石号子对地方戏曲具有一定的影响,对比四川的地方戏曲,不难发现二者有着不少类似的地方[2]。就“一人领唱,众人附和”的演唱方式来看,青石号子和四川地方戏曲在音乐的审美价值上有着相同的地方。青石号子就是一唱众和,川剧里也存在着领腔和合腔。通过比较,川剧中的领腔在青石号子鼓动劳动气势的领唱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突破,也不再局限于原生态的演唱形式,综合运用了戏剧中的器乐伴奏、和音等手法,其艺术性较青石号子来讲更为突出。

青石号子在未来也有可能跨出国门,走向世界。2013年7月,以曹光裕为领唱的重庆川江号子合唱团远赴德国参加第八届勃拉姆斯国际合唱比赛,这是川江号子继1987年以后第二次出现在国际舞台之上。人们通过中国古老的号子看到了这个伟大民族当年的不易和艰辛,也看到了这个民族的发展和壮大,相关国外媒体也给出了较高的赞誉。这样发自肺腑的劳动号子展现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强大魅力和影响力,相信在人们的不懈努力之下,在不久的将来,隆昌的青石号子也能走出国门,登上国际音乐舞台,让更多的国际友人感受到它的独特魅力。

(三)隆昌青石号子的社会传承价值

隆昌青石号子的歌词主要来源于当地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多为川南方言或者土语,歌词普遍倾向于口语化,对于相关机构和学者研究川南地区的民俗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受四川民歌元素的影响,隆昌青石号子有着自己独特的唱腔和曲调,所以对青石号子的发展进程进行研究,也是了解川南地区民间音乐发展史的一个良好途径。千百年來,隆昌的青石号子在采石劳动者与大自然的较量中发挥着重要的社会价值,伴随着青石号子的传唱,青石匠人克服了大自然中一个接一个的困难,创造了越来越多的奇迹[3]。青石号子是劳动人民与自然碰撞出的艺术火花,展现了劳动人民不畏艰辛、乐观向上的劳动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正如青石号子的歌词:

打起青石,嘿扎嘿扎,修牌坊嘛,嘿扎嘿扎;

清官好官,嘿扎嘿扎,传四方嘛,嘿扎嘿扎;

打起青石,嘿扎嘿扎,修沱灌嘛,嘿扎嘿扎;

引来甜水,嘿扎嘿扎,灌隆昌嘛,嘿扎嘿扎!

随着时代的发展,机器生产逐步取代了人力劳动,原先依附于重体力劳动的青石号子也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但是隆昌的青山号子作为一种民间音乐艺术形式,如果能及时得到抢救、保护和传承,则会给人们留下更多的民间音乐元素和文化精神,为现代音乐的创作和发展提供丰富的灵感源泉和精神文化财富,并推动中国民族音乐的振兴和传承。

三、隆昌青石号子的传承与发展

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有的人工采石方式也被现代的机械化操作取代,并且随着老石匠的年龄增长,会唱、能唱隆昌青石号子的人越来越少[4]。为了保护这一民族文化瑰宝,相关部门应集合多方面力量,利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去保护、传承隆昌青石号子,使隆昌青石号子重现于大众视野中,并得以不断的发展。

(一)坚持挖掘、传承与创新

首先是深入挖掘,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大山。自2016年6月起,隆昌市就开始了为期一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摸清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线索,并对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逐项落实。据隆昌市文化体育广播新闻出版局的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普查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180项,这为深入挖掘更为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数据基础。2018年,青石号子被列入内江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隆昌青石号子也被当地的文学家、作词作曲家和舞蹈家进行改编,隆昌青石号子重新出现在人民群众的视野中,为人们保留下了当年隆昌人独有的青石记忆。

其次是传承,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有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见证了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是重要的文化资源。作为青石号子所在地的隆昌市,应积极倡导全社会通力配合,共同推动青石号子的保护与传承[5]。相关部门可通过实地走访、调查问卷等形式收集原始资料或录制演出视频,并记录存档,通过组织活动进行师徒授艺,手把手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使人人在保护青石号子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作出贡献。

最后是创新,要努力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隆昌市可通过各种渠道和载体促进青石号子的发展:第一,将青石号子的相关资料引入文化信息共享平台,便于大众在博物馆、图书馆等机构查询与阅览;第二,在社区、农村等文化活动广场举办青石号子的演出;第三,对青石号子进行二次改编,借助活动演出、广播电视平台,让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们了解隆昌独有的青石文化;第四,利用产业化经营模式对青石号子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传承和发展,比如青石雕刻、夏布文化、隆昌土陶等。

(二)激发大众的兴趣

首先,相关部门应鼓励社会机构创建关于青石号子的合唱团或培训机构,为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提供了解和学习的渠道,使他们能够更全面地学习青石号子的演绎形式和精神文化,只要有了传承人,青石号子才有不断发扬下去的可能性[6]。其次,青石号子的发展也离不开新媒体的宣传。大众媒体应深挖民族文化资源,大力举办民族音乐演出活动,将隆昌青石号子的元素和气息渗入大众的生活中。同时,流行音乐创作人可以挖掘劳动号子中的民族元素,对流行音乐进行二次创作,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比如歌手谭维维的《踏歌千江》就充分融合了川江号子中的元素,希望未来也会有音乐人以青石号子为体裁,从而为大众呈现出别具风格的音乐作品。最后,高等院校也应承担起青石号子的传承和发展重任,积极响应相关部门的号召,完善和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并将青石号子的民族元素融入日常的音乐教学活动,拓宽学生在音乐方面的眼界,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充分借助网络媒体

隆昌青石号子主要是在青石开采中流传下来的一种音乐形式,青石坚硬,开采难度较高,采石劳动者喊出有力的号子,既符合劳动状态,也能为劳动过程助威。青石号子是隆昌地区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其传承和发展中,不能丢失根基,目前青石号子的传承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开采过程很少有太大的劳动强度,也使得青石号子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因此,大众媒体可借助网络媒体对青石号子进行宣传,为其注入全新的活力,尤其是要挖掘青石号子的内核,突出青石号子的特点,也可融合一些时代的潮流元素,赋予其新时代的内涵,促进青石号子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发展。此外,为了将这一传统文化推广开来,大众媒体还可依托短视频平台,拍摄一些短小精悍的视频,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青石号子,使人们对青石号子的印象更加深刻。

四、结语

作为四川东南地区特有的民间音乐形式,青石号子是采石劳动者在艰辛劳作中智慧和艺术的结晶,并对我国民族音乐的研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相关部门、各方力量都应协同配合,始终坚持“从民间来,到民间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利用科学、有效的方式,为隆昌青石号子注入活力,使其焕发生机,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翠萍.“盐工号子”的音乐审美价值和遗存价值探讨[J].戏剧之家,2021(26):73-74.

[2]林娟.基于核心素养下中学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16):81-83.

[3]陈锐.宿迁地区运河音乐文化的特征及创新文化传播研究[J].艺术评鉴,2021(15):4-6.

[4]李翠萍.盐工号子的音乐特征与保护传承[J].黄河之声,2021(6):4-7.

[5]王淏清.探析陇南“两当号子”的文化意蕴及审美价值[J].牡丹江大学学报,2020(10):30-32,105.

[6]刘贝妮.山东运河号子审美特征及文化内涵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3):160-162.

作者单位 :

内江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猜你喜欢

隆昌
隆昌青石号子的当代保护与传承探究
绘“农”色隆昌农商银行深耕“三农”沃土
从隆昌实践看“三农”金融服务
《莲峰》焕发生机蓬勃的文化力量与自信
隆昌郭玉峦功德坊象征意义探究
四川省第二届全民健身运动会舞龙比赛在隆昌举行
一座牌坊,一束光辉
今年暑假怎么过
隆昌夏布生产企业调研报告
隆昌农商银行:金融宣传入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