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放共享,合作共赢”是推动互联网不断发展的精神力量

2022-06-23李志民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2年21期
关键词:万维网互联网

摘  要  围绕“开放共享,合作共赢”的互联网精神,概述互联网发展历史,探索推动互联网不断发展。

关键词  互联网;互联网精神;TCP/IP协议;万维网

中图分类号:TP393.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2)21-0007-02

0  引言

互联网自1969年诞生以来,已经拥有全球超过50亿的用户规模。如今各行各业的人需要使用互联网来工作、学习、生活、娱乐、消费等,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群,也带动了其他各行各业的发展。在短短53年的时间里,从诞生于美国的最初目的是服务于军方的因特网,发展到全球50多亿人7×24不间断使用的日常必需品,互联网发展演进之路与其“开放共享,合作共赢”的精神内核密不可分。而这种开放共享并不是由上层领导者倡议的,也不是由宗教信仰或意识形态偏好发展而来的,而是被写入了互联网的基因里,是早期互联网天才们的技术设计产生的必然结果。

1  开放共享的互联网奠基协议——TCP/IP协议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阿帕网(ARPANET)还是美国国防部的一个研究项目:美国国防部为防止军事指挥中心遭受核打击而陷入全面瘫痪,希望建成一个“炸不断”的通信网络,要求在战争中无论处于任何区位,只要有电就能保持通信联络指挥,因而提出设计分散指挥系统的设想,即建立阿帕网。几乎与此同时,在大学和研究所工作的科学家们也正在研究将他们的计算机连接起来,相互传送研究资料、分享信息。他们借鉴传统邮政的信件投递逻辑思路,选用数据包分组交换技术,由此奠定了因特网信息传输的技术基础。

分组交换技术不是以电路连接为目的,而是为了分发信息,采用分组交换的通信网,称为分组交换网。今天的互联网依然采用分组交换技术相互链接通信。计算机之间联网通信成功,标志着互联网完成了从0到1的进程,但要成为能够汇聚全球力量的网络,显然远远不够,还需在通信技术协议上取得重大突破。TCP/IP协议正是这一时期的关键突破,后来被称为“互联网之父”的罗伯特·埃利奥特·卡恩(Robert Elliot Kahn)和温顿·瑟夫(Vinton Cerf)两位科学家贡献出天才般的设计。

TCP/IP协议中的TCP用于检测网络传输过程中的差错并修正,即负责应用软件(如浏览器)和网络软件之间的通信;IP负责不同计算机网络之间的通信,不同的联网终端都有唯一的IP地址,就像传统邮政系统中的门牌号码一样,无论房子好还是差,都有唯一的地址标注,这就为实现真正的互联网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当时TCP/IP协议被美国国防部所接受,是因为在战争条件下,当部分网络不可靠的时候,依然可以借助TCP/IP协议使用网络通信。

TCP/IP协议经过不断调试后,形成至今稳定运行的TCP/IPv4版本。由于v4版本的地址容量已经用完,互联网TCP/IP协议正在升级为v6版本。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依靠TCP/IP协议,互联网的信息传输完全由联网后的服务器负责,而与联网前的计算机品牌型号及操作系统软件等无关,即互联网不“嫌贫爱富”,如果富人区的别墅可通邮,贫民区的破房子也可通邮,可以实现无差别服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罗伯特·埃利奥特·卡恩和温顿·瑟夫在设计网络互联协议的时候,就决定TCP/IP协议要免费公开,网络间互联要透明,让大家自由地分享。温顿·瑟夫曾说过:“如果新技术不是无偿和免费的话,人们就会远离我们而去。”正是他们免费共享的决定,使得TCP/IP协议迅速推广,奠定了现代网络互联的根基。

2  开放共享的万维网浏览器

时间来到1987年,欧美国家的计算机可以自愿互联了,从中国大陆发出的第一封电子邮件也送达了欧洲。然而,互联网商业化的大潮还未开启,这个时段互联网的使用者依然局限于军事工作者和科研人员,有较高的技术门槛。使用互联网的人主要是专业技术人员,需要有一定的计算机技能,互联网实际上是处于美国人主导的因特网(Internet)阶段。

1989年,因科学研究工作需要,欧洲重要的因特网节点是欧洲核子研究所(CERN)。在该所工作的计算机专家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 Lee)主要从事计算机联网的研究。伯纳斯-李为了使科学家之间研究工作的交流协作更方便且简单有效,在因特网基础上设计开发了WWW(World Wide Web,万维网)客户端和服务器端,还定义了URL、HTTP、HTML等运行程序,这就是今天大家都熟悉的网页、网站、服务器、浏览器等。有了伯纳斯-李的这些发明,任何人上网查找信息不再需要专门的计算机技能,创建网页、上传信息也变得非常简单容易。

当时市场上还有其他信息系统也能实现部分功能,但伯纳斯-李知道,如果他的发明要成为主流,就必须完全不受限制,自由使用、自由探索、自由建设。因此,伯纳斯-李并没有为万维网申请专利或限制其他人使用,而是无偿向全世界开放。他的“Information for All”理念和举措为因特网的全球化普及翻开里程碑式的篇章,让所有人都有机会接触到因特網,也圆了那些.com公司创建者的富翁梦。

在此后20年间,万维网迅速发展,彻底把之前美国人主导的因特网转变为今天的互联网。可以说,虽然1969年因特网在美国发明,但因特网使用有较高的技术门槛,直到1989年伯纳斯-李发明的开放共享万维网后,因特网用户才开始爆炸式地增长,互联网才开始繁荣起来。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开放共享的万维网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互联网技术才真正开始深刻、全面地重塑现代人的生活。因此,1989年是互联网史上划时代的分水岭,是真正互联网的起点。

3  暂时遇到挫折的知识开放共享

互联网势如破竹的发展历程少不了天才们的创新,然而并不是每位天才都能顺利地逐浪弄潮。自幼就非常聪明的美国人亚伦·斯沃茨(Aaron Swartz)从14岁接触编程起就展露出卓越的互联网天赋,受伯纳斯-李开放共享理念的影响,他对利用计算机互联网共享信息,特别是对知识资源开放存取非常投入。他曾把出版商、经销商、图书馆等信息汇集到Watchdog.net网站上公布,以便读者能够知道在哪里可以购买或借阅到书籍,后又建立免费查阅论文和图书的网站。在MIT大学就读期间,斯沃茨通过学校图书馆实验性地批量下载电子论文,用于网站开放免费共享,但被FBI寻址抓获,后被美国政府当作打击黑客的经典案例。检方对斯沃茨提出重罪指控,他将面临几十年的牢狱之灾和100万美元的罚金。这让斯沃茨深陷抑郁,于2013年1月自杀,年仅26岁。

从斯沃茨短暂的人生轨迹可以看出,他深刻认同互联网的“開放共享,合作共赢”精神,并且对知识的开放存取格外执着。只是不巧的是,斯沃茨大展身手的时间正是互联网商业化浪潮汹涌,各行各业的传统龙头企业在线上世界攻城略地分割地盘之时,他的行为正好触犯到版权业巨头JSTOR的利益。事实上,也正是JSTOR拿出的证据使得斯沃茨被FBI定位到IP并抓获。从斯沃茨悲剧色彩的一生中也不难看出创新与颠覆这对儿经典博弈。一项发明创造最好是另起炉灶,开创全新的市场,而非挑战现有威权,在互联网上蚕食威权者的利益将会使开放共享之路遇阻。

虽道路艰难,但前途光明。斯沃茨的陨落也并非毫无意义,美国议会因他而修改法律并以他的名字命名新法——Aarons Law。如今,开放存取(Open Access)期刊像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呼吁将公共领域(public domain)研究成果向公众开放的互联网信息领域活动也声浪渐强。尽管手段并不完美,亚伦·斯沃茨所执着的互联网精神——“开放共享,合作共赢”——却不容争议,并在一步步走向现实。

4  结束语

要大力提倡“开放共享,合作共赢”的互联网精神。维护网络空间秩序,必须坚持互信互利的理念,摈弃零和博弈、赢者通吃的旧观念。世界各国应该推进互联网领域开放合作、资源共享,丰富开放内涵,提高开放水平,搭建更多沟通合作平台,创造更多利益契合点、合作增长点、共赢新亮点,推动彼此在网络空间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让更多的国家和网民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促进人类文明发展[1]。

参考文献

[1] 李志民.呼吁国际社会推动制定《互联网宪章》[J].中国教育网络,2017(1):9.

作者:李志民,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兼人才发展专委会理事长(100816)。

猜你喜欢

万维网互联网
基于万维网大数据的农药场地土壤污染快速预测方法研究*
共享比独占更重要
5 Fast Facts About the World Wide Web on Its 30th Birthday万维网30年:小知识一览
万维网30岁,创始人发公开信表达“不满意”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