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问题与策略研究
——以吉首大学为例
2022-06-23张红杰龙高全吴湘军
张红杰,龙高全,吴湘军,*
(1.吉首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2.湖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习近平在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中讲到:“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至教学全过程,用好课堂这一主渠道……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体育类课程应做到的四点要求:“让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注重爱国主义和传统文化的教育,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信念,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方向。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与升华中的一颗明珠,如何挖掘利用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元素,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帮助其提升政治素养,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是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探索的重点与难点问题。
吉首大学是湘、鄂、黔、渝四省(直辖市)边区唯一综合性大学,2018年全面实现了本、硕、博人才培养的完整体系,是湖南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和重点学科,其民族传统体育学科方向,达到国内先进、省内领先水平,具有较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以吉首大学550名大一大二的学生和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35位任课教师为调查对象,其中学生调查对象包含文科282人、理科143人、工科125人,教师调查对象的职称包含教授11人、副教授16人、讲师8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论文的研究需要,通过中国知网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课题的研究目的与任务,参考课程思政相关理论,设计出教师问卷与学生问卷。采用专家评价法与重测法对问卷信效度进行检测,得出问卷的信度系数为0.87,表明问卷的可信度较高。共发放学生问卷550份,回收550份,回收率达到100%,有效问卷532份,有效率达到96.7%。教师问卷35份,回收35份,回收率达到100%,有效问卷34份,有效率97.14%。
1.2.3 数理统计法
对问卷调查所得的数据,使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制作成表格,作为对本文分析描述的数据依据。
1.2.4 访谈法
根据课题研究内容的需要,结合问卷调查,设计出访谈提纲,通过访谈,了解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元素内容、课程思政目标的建设情况以及为何实施课程思政、课程思政实施的意义等,对访谈内容进行整理,力求更深入地探寻课程思政的本质。
1.2.5 逻辑分析法
结合访谈内容,运用逻辑学原理,从不同指标分析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中思政教学目标的现状、实施情况,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整理和归纳。
2 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调查结果
2.1.1 “课程思政目标”认知情况
高校进行课程思政改革是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也是完成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客观要求。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会将自身的思想言行有意或无意带入课堂影响学生。想要落实好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思政教育,需要明确新时代为何实施课程思政,厘清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元素,怎么做好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本部分结合问卷调查与访谈的形式,探讨师生对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目标的认识,以期把握好课程思政建设的正确导向。
通过问卷调查,可得知大部分教师与学生在不同程度上持有了解并支持实施课程思政建设,尤其是教师在实施课程思政的态度上积极踊跃,相比之下,学生群体对课程思政目标的了解稍显弱化,还有44.36%的学生存在不太了解与不了解的情况,课程思政这一理念在学生群体中还有待普及。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主要是当前世界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下,各种文化思潮交流频繁,大数据时代侵蚀学生思想价值观的不良信息增多,仅靠思想政治课程无法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发挥各学科优势[3]。
《纲要》指明体育类课程要注重传统文化教育,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责无旁贷。首先,需要确立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元素。以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背景,与受访者对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元素进行探讨,认为目前课程思政中的“思政”已不仅仅是传统的红色教育,而是在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中所蕴含的传承传统文化、民族团结、文化自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确的民族历史观、人文价值观、体育道德观、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责任感为主要内容的思政元素。明确课程思政元素,就把握了课程的核心导向,引领着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的实施。
2.1.2 思政教育理念情况
课程思政是在遵循人类成长成才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为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并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由于每位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念或者对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的理解各有不同,蕴含的教育价值取向不同,教学理念在实践教学中的体现也会有所出入。
根据调查结果,教师对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主要以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为主(占97.06%,表1),其中培养民族凝聚力与团结协作意识和学生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占比都在80%以上,在尊重民族文化与体育道德、激发全民族身体素质责任感中占比都在70%以上,说明大部分教师能够抓准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的主要理念,但在激发传统文化活力和培养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意识方面还存在不足。民族传统体育学是体育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于1998年开始设立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在学科建设伊始,许多学者就结合民族学、文化学、教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基础,探求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民族文化认同、社会认同与国家认同[4]。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指导下,课程思政命题的提出又赋予了民族传统体育新的历史使命,教育理念需要在既有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育理念中立足学生与社会需求,根据高校体育教育实际情况进行扬弃。宏观来看,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应在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元素的指引下确立,大致分为四类:一是以传承民族文化为主,二是以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三是以体育精神为主,四是以实践规范行为为主,同时借鉴相关学科的思政育人知识,做以体育人、以文化人、知行合一、勇为人先的课程施教者。
表1 教师对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理念的情况统计(N=34)
2.1.3 思政教学目标情况
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在对民族体育课程思政的理解与调查基础上,以四类思政教学理念为主,罗列出不同方面可实施的具体目标,并对其实施情况展开调查。
调查发现,在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学目标最多的是体育精神,占比93.82%(见图3)。在实践规范行为上,主要注重的是通过课堂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意识,有70%以上的教师都能够融入教学目标。但思政教育旨在对人的全面发展、成长成才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在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上应力求达到百分之百,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学生都能以身作则、以身示范。反观传承民族文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具体的教学目标上完成力度不够,说明大多数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还是以较为浅显易表的内容来制定,没有对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中深层次的思政元素加以分析。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独到的思政育人价值如何在教学目标上体现还需要教师去挖掘。
2.1.4 思政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情况
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可以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然而教学方法的运用也需要根据本节课所教授的内容来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可以丰富整个课堂的教学形式,更加直观展现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问卷调查可得知,在教师将思政教育融入民族传统体育课堂的途径中,课堂讲解是运用最多的方式(占92.58%,表2);多媒体技术运用、情景法教学和角色体验教学这三种方式运用较少(分别占31.27%,48.06%,46.47%,表2)。体育课区别于其他类课程的主要特点就是身体实践,身体实践不应只局限于对运动技能的学习,课程思政教学同样也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以讲解法为主进行课程思政教学,会导致学生在实践体验上、思想上的体会不深刻,对课程思政的理解与体会只停留在教师所讲,而没有自身所感。提升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质量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精心的设计与编排,将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与课程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呈现出隐性的教学价值[5]。学生也可通过教师组织的教学方法(例如角色体验法、情景教学法等),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努力找寻自身与课程思政价值认同的共通点。
表2 师生对民族传统体育课堂教学中思政教学方法使用情况统计(N=566)
2.1.5 思政教学评价情况
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需要通过课程评价来体现,更需要通过课程评价来为教学提供指导与帮助。图5是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图。
对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的调查得知,在教学评价方面,评价的主体为教师和学生,管理者参评较少,评价的方式主要依靠教师评价,评价的内容还是以传统的运动技能和学生认知为主,辅以情感培养。思政评价侧重于学生态度参与方面,课堂出勤、平时表现和学习参与情况涉及较多,评价所占的比例多数在10%以内。但对思政教育知识的运用上,评价效果不理想,仅占有48.06%。
表3 吉首大学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评价实施情况统计(N=566)
课程思政评价本身就存在难以量化的困境,突出的是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在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当中,课程思政评价要与《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方案》提出的“五个坚持”基本原则保持一致[6]:评价主体不局限于教师和学生,管理者也可参与,以保证课程评价的客观性;评价维度应多样化,在学生参与、情意表现;尤其是思政教育知识的运用。思政教育知识的运用是指思政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形成系统分析问题,并应对问题的能力,可以从本质上反映出学生对体育和思政教育相融合的理解情况。例如在比赛中处于失利地位时能够采用鼓励与暗示的方式自我激励、团结队友;通过体育运动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等等。
2.2 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融入思政元素存在的问题
2.2.1 教师思政育人的教学理念未融入具体教学目标
长期以来,体育课一味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却忽视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思政意识。根据调查结果,教师对课程思政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在教学理念上融入思政育人知识,主要围绕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三个方面。但是在教学目标的调查结果中,教师传承传统文化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没有得到充分贯彻实施。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必然方向,也是其“能力”所指[7]。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内涵被埋没,思政教学理念只停留在教师的层面,有形而无实,在课堂上不贯彻、不实施,也就导致思政教学目标不具体、不明确、不丰富。高校要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教师队伍是主力军,实施的关键在教师。教师要将课程思政作为体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育人效果的桥梁,寓价值观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将三者融为一体,种好自己的责任田,完成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
2.2.2 思政目标实施的教学方式单一
体育不是思政课,在民族传统体育课堂进行课程思政更加要讲究方式方法,才能润物无声地彰显思政育人效果。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在课堂上主要采用讲解法进行思政教学,通过语言进行课程思政内容的讲解,既片面又枯燥,很容易使得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走向形式化。传统的讲解示范教学不能满足课程思政育人的需要,课程思政育人要体现在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全过程。应拓展思政教学内容,创新课堂教学方式,采用情景教学、角色体验教学等方法,潜移默化地将民族传统体育思想带入实践活动中,做到合理有机的“思政融入”,使学生感受深切,提高思政素养[8]。
2.2.3 思政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
课程评价主要针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其评价主体、在评价方式、评价内容及所占比例都存在可改进的地方。评价主体除了教师与学生之外,其他管理人员参与度不高;评价方式主要以教师评价为主;评价内容在学生情意表现和思政知识运用能力上涉及较少。课程思政的核心是教师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引导学生进行自身的价值塑造。这就需要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角度出发,依据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图,多主体、多形式、多方面地评价学生的一言一行,以评促教,以评促改。教师教与学生学两者相互促进,达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共赢”。
3 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策略
3.1 革新教育理念,具化教学目标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体育教师在组织学生体育学习、课余活动、运动竞赛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立德树人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中,教师不仅要做好授业者,同时作为传道者和解惑者又需要达到更高层次的要求。课堂上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所以教师应强化自身德育意识与育人情怀,努力成为一名德才兼备的体育教师。教授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教师更要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提升对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理解和驾驭能力,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具体、实际,接地气,根据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特点,围绕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设计出所教课程各个章节的思政目标,再根据每节课的教学任务,将思政目标具体化到每一堂课[9]。例如,武术课上下课应行抱拳礼,以表对老师、对课堂、对同学的尊重;通过学习不同的拳种与套路体会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通过课堂教学中无数次的武术技击,培养学生刚健自强的精神气概,尊重对手、遵守规则与提升武德的行为规范;等等。教学目标越具体,越具有可操作性,教学效果的完成度也就越明显。
3.2 挖掘思政元素,创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教学设计的核心问题,发挥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的核心在教学设计[10]。一堂成功的体育课如同烹饪一道美味的菜肴,需要在课前选“好”“思政盐”,课中加“好”“思政盐”。课前“思政盐”的选取需要根据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需要来考虑,由需要产生行为动机,唤醒接受注意。教学设计需要做到教学理念融入,教学目标嵌入,教学方法多样,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过程贯穿,教学评价合理,形成一套完备的教学设计流程。课中“思政盐”的加入需要合理把控“火候”大小,创新思政教育话语体系,既不能僵硬地生搬硬套国家方针政策,也不能将体育课上成思政课。只有适当的“火候”才能使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内化于心、外显于行。
3.3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凸显思政评价地位
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课程实施的实效性,课程评价也是考核与提升教师授课质量的重要手段。一是在原有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中增设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评价,凸显思政评价的地位,使课程评价体系更加优化。传统的课程评价以学生认知、技能掌握、情感培养为主,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评价体系。在原有的评价基础上增设新内容,并不需要对思政教育进行独立评价,使两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形成更好的协同效应。二是明确评价主体有教师、学生与管理者,在多方评价的基础上通过体育实践课的践行,形成综合性评价。三是开展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学生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课程思政属于一种隐性教育资源,旨在将正确的价值观寓于知识技能传授与能力培养之中,其育人效果难以量化,主要着力点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思想政治素养是一个养成的过程,需要更加注重过程评价,全方面对学生的思政学习效果进行评判。
3.4 健全顶层机制,保障课程思政的实施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是一项系统、全面且复杂的工程。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富含大量优质的思政资源,与思政教育存在同向育人的功能,但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要想落地落实,还需从制度层面、组织层面、实施层面全面规划,深入推进。一是制度层面要集合各领域、多学科的专家出台一套适合本校通用的课程思政相关政策或文件,建立激励制度以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政素养,再由具体学院根据学校文件制定出适合本学科及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方案。二是组织层面要以学校党委为引领,成立专家领导小组、教学指导委员会、监督检查巡查组,保障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水平与常态化运行。三是实施层面要从上至下贯穿到各部门,形成“学校—学院—教师”三级实施指标,确保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育人效果落地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