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创业的现实困境及破解之策
2023-01-11朱晓东
朱晓东
(郑州轻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经济新常态下,坚持就业优先,以创业带动就业不仅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带动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目前,互联网技术深深融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有思想、有朝气、有专业知识的大学生群体,应充分树立“互联网+”思维,将自身优势转化为创新创业优势,主动参与和融入“互联网+”传统行业的战略中去。在大学生互联网创业过程中,分析互联网创业的特点,找准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改革政策和推进措施,对提高大学生互联网创业热情和创业空间,增强大学生互联网创业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1 “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创业的特点
1.1 创业门槛比较低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了更低、更便捷的门槛。首先是成本低。大学生创业者只要有创新性的项目就可以通过互联网去寻找人才、资金等,通过组建专业化团队大幅降低创业成本。其次是主体多元。随着社交网络扁平化,知识和技术的传播更加迅速,创业主体逐渐多元化,由技术精英逐步拓展到“草根”大众,大学生成为互联网创业的重要群体。最后是前期投入少。可以说只要有“网”,一台电脑、一部手机就解决了创业的基本条件,可以为大学生创业节省很多费用。以微信为例,作为数字经济的代表,2019年微信带动就业机会2963万个,其中直接带动就业机会达2601万个。2020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微信线上业务爆发性增长,让开发、运营需求,小程序直播带货、远程导购、公众号内容编辑、小程序开发运营等岗位需求大幅增加[1]。2019年,阿里淘宝店铺数量正式突破110万家,仅淘宝直播就带动了400万就业机会;2020年4月到2021年3月,淘宝每日平均新开店铺达到4万家。由此表明,互联网创业更具有包容性,基本要求和进入门槛越来越低,为大学生互联网创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环境。
1.2 创业空间比较大
“互联网+”时代的创业产业链长、衍生性强,与传统产业有广阔的合作空间,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制造业或工业、金融、医疗、交通、零售、城市建设与管理等各行各业提供了新型科技产业形态。从日常生活看,几乎覆盖了吃、住、行、游、购、娱、学等所有领域,这种分享即获取、跨界即链接、流行即流量的创业特性,为大学生在电子商务、网络即时通讯、网络游戏、互联网信息安全、短视频和直播等方面的创业提供了更多机遇和空间。这一特点高度契合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而且有专业知识和探索精神的大学生创业者。
1.3 创业灵活性比较强
与传统的创业方式相比,互联网创业更具有灵活性。一是商业模式更加灵活。大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创业平台,只需在线注册并付费,运行条件低、风险低,没有利润可以迅速改变门面,尝试其他行业商品。二是创业方式更加灵活。既可以网上开店,注册成立网络商店,也可以网上加盟,利用母体网站的货源和销售渠道进行经营。同时,还可以选择加盟式创业、兼职创业、合伙人创业,或凭借创意、点子、想法创业。三是营业时间不受限制。不需专人看守,只要每天查相关业务平台,认真处理商业信件和咨询,及时更新信息,就可以正常营业。互联网创业的灵活性激发了大学生的创业热情,为大学生广泛参与互联网创业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2 “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创业存在的问题
2.1 大学生创业能力不强
互联网创业需要大学生在创业前期对市场上各种繁杂的信息进行综合判断、全面权衡,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创业能力,这样才能让互联网创业更具活力、竞争力更强、走得更长远。当前,大学生创业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知识结构单一。经过严格的大学生活训练,大学生具备了某一个领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但作为互联网创业者,仅仅具有单一的知识结构是完全不够的,要想成功实现互联网创业,还要具有互联网创业所需要的经济、管理、法律、计算机、财务等方面的知识结构。二是创业机会识别能力不足。大学生对互联网创业机会缺乏深入的了解和洞悉,难以清晰地规划出某个行业的产业价值链、弄清楚自己处在哪一个位置、并作出正确判断。三是对创业政策把握不准。对国家关于大学生创业、互联网创业的动向了解不够,难以把国家创业政策和自身的创业实践结合起来,成为制约大学生互联网创业的桎梏。
2.2 大学生创业警觉性不足
警觉性又称警觉度,是对不正常或者危险信号觉察的灵敏程度。创业警觉性是对物体、事件和行为模式的信息具有敏感性,是对尚未被发觉的机会的持续关注能力。由于互联网具有隐蔽性、间接性、虚拟性等特点,决定了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生创业更需要有灵敏的创业警觉性。但事实上,大学生在创业初期,更多体现在对创业的冲劲、闯劲和大胆探索,真正拥有创业警觉性的并不多,所需要的机会真伪分析能力、人际关系拓展能力、预知风险能力等这些“隐性知识”还比较缺乏,不能敏锐准确地把握创业机会,难以形成独特的洞察力和决策力。大学生对这些问题必须通过强化警觉意识、完善知识体系、加强实践历练等逐步取得。
2.3 大学生创业政策扶持不到位
虽然在国家的大力号召下,各级政府制定了相应的互联网创业扶持政策,政府、企业、社会、高校对大学生互联网创业开始关注并给予支持,不断营造良好的互联网创业氛围。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政府对大学生互联网创业政策解释宣传不到位,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政府和高校对接不紧密,大学生互联网创业政策落实难度较大等。从实际情况看,大学生互联网创业的成功率并不高,大多数创业项目或过度依赖教师的成果,或为了参加竞赛而包装,或停留在校园里、文本上,或后劲不足、早早夭折。以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例,作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平台,从2015年启动以来,已连续举办七届,累积有603万个团队和2533万名大学生参赛,标志着青年创新创业热情的不断攀升[2]。但这些项目大多停留在概念层面,真正落地成长的并不多。
3 “互联网+”视域下影响大学生创业的原因分析
3.1 大学生创业教育方式滞后
一个成功的创业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更需要具备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当前,虽然高校把创业教育课纳入教学体系,但实施效果并不理想。一是创业教育观念落后,创业教育的目的还处在为大学生就业找出路的阶段;二是缺乏相应的师资力量,大多数教师是由行政管理人员或辅导员担任,互联网创业指导教师严重不足,引进和吸收企业创业导师不够;三是没有形成权威的教材体系,教师凭教案、凭经验讲课,教材陈旧,方法单一;四是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模式往往局限于知识传授型,没有给学生足够的实践机会和创业空间。这些因素导致作为潜在创业者的大学生创业思维不敏锐、创业知识储备不足,成为大学生互联网创业过程中的源头性因素。
3.2 大学生创业政策缺乏系统性
一是扶持政策的宣传不到位。政府针对新时代的创业,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和服务性政策,但大学生了解的渠道较少,对政策的知晓度、接受度还需进一步提高。许多大学生由于对政策不了解,得不到创业的指导和帮助,对如何申请政策支持无从下手,创业的动力不足、意愿不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创业热情,削减了创业扶持政策的效力。二是扶持政策的操作性和协调性不够。创业服务更多地停留在政策层面,有的政策不够精准,针对性不强;有的政策规定太原则、太模糊,流程繁琐;有的政策相互衔接不够,申请支持门槛偏高,导致一些扶持政策不接地气。三是部分创业服务主体之间服务定位不准、功能重叠,造成效率低下和资源的浪费,不利于资源整合和大学生创业活动开展。
3.3 大学生创业融资比较困难
从创业主体看,大学生创业者身处校园,缺乏创业经历和经验,收入比较微薄,融资渠道单一,信誉度及偿债能力有限,初期创业者极易遭遇资金困境。大学生创业者的创业资金大多来自家庭积蓄,一旦出现风险,规避途径有限,创业风险保障问题比较突出,没有回旋余地。从金融机构看,针对大学生创业的金融产品很少,传统融资方式贷款门槛偏高,对大学生创业者来说难以贷到资金投入创业;在创业担保贷款的政策上与商业贷款一样,在风险评估方面条件比较苛刻,导致许多缺乏自有资金的大学生创业者想贷款创业但受制于无质押而无法享受创业贴息贷款。从政府主管部门来看,近年来尽管出台一系列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每年针对大学生创业都给予一定的创业资金支持,但这些资金对于大学生创业是杯水车薪,是一次创业中的“初体验”,难以解决根本问题。
4 “互联网+”视域下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对策
4.1 强化创业意识,提高创业主体能动性
创业意识是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前提和基础,自主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大学生要进行创业,必须具备创业意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面对大学生创业意识淡薄、创业能力不足的现状,高校要引导大学生改变传统就业观念,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念,逐步提高其创业能力和创业心理品质。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要学会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准确把握市场需求,识别与利用创业机会,提升信息的获取与处理能力。大学生可以主动选修网络技术、信息资源管理等相关课程,提升自己对互联网技术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此外,社会资源在创业机会识别与利用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大学生要学会利用互联网拓展自己的社会资源,从而提升创业机会识别与利用能力,增强创业意识和创业自信。
4.2 重视创业教育,构建多元化知识结构
创业成功不仅仅需要智商,更需要情商、逆商和扎实多元的知识结构。这些素养除了靠大学生的学习和修炼,更需要高校的积极参与、主动作为。高校要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把创业教育课纳入教学体系,开设系列创业教育培训课程,解决好大学生创业知识缺乏问题。要转变创业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个性化,注重因材施教,不能按照一个模式进行统一塑造;要突出应用型,培养创业人才的目的是要走向社会、走向创业的战场,所以要重点培养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坚持问题导向和实战导向,让大学生体验到真实的创业环境和问题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逐步感受创业氛围、提升创业能力。要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和引进一批专业化的创业导师,注重吸收企业高管、理论专家和政府部门官员作为兼职导师,加强对创业理论的研究,促进理论和实践结合。要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推进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善于运用发现式、体验式、讨论式教学方法,反对进行单纯的理论知识传授,积极开展创业培训,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创业指导和创业历练。对大学生来讲,要主动融入创业教育的大环境,努力学习创业教育的理论知识,认真研究创业教育的内涵和规律,同时注重借助互联网平台,自主在线学习有关创业教育的课程,为互联网创业奠定丰富的知识基础。
4.3 加强创业实践,切实提升创业技能
创业实践对于大学生创业成功非常关键。高校要加强创业实践教育,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建立线上线下立体式的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开发创业教育 APP,建立创业教育专题网站,网上开设创业教育论坛、虚拟创业公司等,使学生接受创业实践教育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要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活动,组织开展各类“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科技作品大赛、模拟创业活动、科技论坛、就业论坛等,让学生交流心得,畅谈体会,分享经验。引导学生加入科技社团,通过参加社团举办的各类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积极推动学生参与已有的创业初期项目,积累自主创业体验,强化在实践中练手,发现兴趣和潜在能力,了解不足和改进方向,从而弄清楚创业过程中会面临哪些问题,并学会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政府和高校应结合当地特点,积极搭建政策理论研究、创业指导培训和综合服务为一体的创业孵化平台,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全力支持。
4.4 改善创业环境,着力营造良好氛围
互联网领域的创业涉及范围广,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前景广阔。然而,因缺乏必要的规范和政策法规保障,不断曝光的网络诈骗、病毒等互联网安全隐患给大学生创业者带来不利影响,也束缚着互联网创业的发展。大学生互联网创业需要全社会的积极肯定和鼓励,增强诚信意识,营造支持大学生创业、尊重大学生创业和宽容大学生创业失败的良好创业氛围,为大学生互联网创业提供健康的环境。首先,要大力倡导和弘扬创新创业精神,树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典型。其次,要加强网络诚信文化建设,确立法治思维,鼓励诚信经营。最后,要强化网络监管和规范,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和监管环境,制定、完善相关政策,破除互联网创业壁垒和藩篱,进一步健全网络创业法律保障体系,坚决打击互联网创业的垄断、欺诈、失信和知识产权侵权等不法行为,为大学生互联网创业提供公平、安全、有序的竞争环境。
4.5 完善制度机制,塑造全方位保障体系
近年来,各级政府为鼓励互联网领域的创业,出台了一系列资金支持政策,内容涉及融资担保、融资模式、融资渠道等各个方面,但这些政策触碰到具体的创业环境,落实起来就显得困难,特别是对大学生创业者来讲,要想拿到政府的扶持资金,程序多、难度大。有关部门要坚持问题导向,完善配套措施,简化审批程序,齐心协力破解难题,力促各项资金支持政策落到实处。要健全互联网创业的保障机制。通过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从工商、税务、金融等方面提供支持,为大学生互联网创业提供政策咨询、项目推介、金融服务、补贴发放等服务,及时发布创业信息、服务资源等公共信息,确保大学生互联网创业项目顺利实施。
5 结束语
大学生互联网创业有利于缓解大学生就业困难,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是未来创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尽管互联网创业简单易行,但由于互联网创业本身具有特殊性,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大学生创业者具备一定的科技知识和实践能力。只要熟练掌握网络技术,增强网络安全意识,事前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努力认清互联网创业的变革趋势,选择好适合的互联网创业的实现模式,运用好互联网创业的开发策略,“互联网+”视域下的大学生创业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