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打造“金课”的一个有效切入点

2023-01-11刘海生曹团结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金课育人思政

刘海生,曹团结

(1.周口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河南 周口466001; 2.周口市盛和小学,河南 周口466001)

观课议课活动中发现,当前课堂教学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表现为:一些教师上课滔滔不绝,自说自话,自我陶醉,讲得很“嗨”;认为能“讲”证明我有水平,“讲”得你听不懂证明我的理论高深;唯恐讲的少,唯恐讲不到,唯恐讲不清,唯恐讲不全,唯恐讲不深;认为“讲”了就是“教”了,“教”了就是“学”了;“讲”了就尽到责任了,就心安理得了;“我”讲了“你”不会,责任不在“我”。认为“讲得好学生就会听”,“教得好学生就学得好”,于是“大讲特讲”,甚至“满堂灌”。老师只管讲,学生爱听不听;而学生我行我素,老师爱讲不讲。甚至出现课堂上学生睡觉、玩手机、视老师为空气、老师与学生“井水不犯河水”的现象。这样的课堂,学生的参与性、接受性、认同性很差。怎样淘汰这样的“水课”?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是一个有效的切入点。

1 打造“金课”为何要融入课程思政元素

哲学家冯契提出过一个“两化”的哲学命题,即“化理论为德性,化理论为方法”[1]。据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课程思政:就是学校教师在传授课程知识、培养学生技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技能转化为内在德性或能力的过程。换言之,课程思政就是以课程为载体,挖掘课程中的思政资源,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与抱负的过程。“课程思政的精髓是立德树人,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统一。”[2]而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就是“寓思政教育于课程教学中”。陆国栋教授认为,“金课”的主要标准有三:一是学生对教学有高度的参与度,二是教师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三是注重调动学生互动的积极性[3]。课程教学中之所以要融入思政元素,就在于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教学能够“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注重与学生互动”“提高了学生对教学的参与度”。一句话,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教学有助于打造“金课”,淘汰“水课”。

1.1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关注学生学习过程

《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对“教学”概念的界定不同,教育理论工作者对“教学”内涵的解读也是见仁见智。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因为,人们对“教学”的理解还是有共识的,这个共识就是:“教学是一个过程,缺乏过程不能成为教学,也不能称为教学。”“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共同活动过程,教学活动必须由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参与才能完成,没有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就没有有效的教学。”如果没有“过程”,那么学生何以有学习中的参与、经历、体验的机会?教师何以了解学生?何以知晓学生的内心活动、思维过程、情感过程?何以“精准”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学一定是“一个过程”,是一个“教”与“学”有机联系的过程。从时间流程来看,教学过程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教学,教师不仅关注课前预习的学生、课中学习的学生,而且关注课后复习的学生。教师始终关注着学生“这个人”并围绕着“育人”这个核心开展教学,“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样,教师就会有强烈的责任心,虽然他只教学生“一阵子”,但是他会想到学生的“一辈子”。这样的责任心,使教师能够在“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基础上,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政理念,润物无声地做好育人工作。

1.2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课程教学融入思政元素,要求教师始终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把知识导向和价值引领相结合,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弘扬主旋律,传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着中国脸,拥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富有中国味,发出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课程思政重视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转化为内在德性或能力;重视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做事,重视引导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重视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知识、锤炼心志及养成品性”[4]。课程教学融入思政元素,能够充分发挥教学的育人功能,走出长期以来“教书”与“育人”“两张皮”的窠臼。课程思政相信“酸甜苦辣都有营养,成功失败都是收获”,主张“贵在参与”,所以,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教学的参与度。

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把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理论与实际、主导与主体有机统一起来,把课程目的、任务、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机统一起来,把传授知识、发展智能、提高觉悟有机统一起来。从情感选择状态转变为理智选择状态;从学习的随意状态转变为自觉状态,从而使学生从“要我学”的被动状态转变为“我要学”的主动状态。

1.3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调动学生互动积极性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最具能动性的两个要素。没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课堂就不可能“焕发出生命活力”。融入课程思政元素需要了解学生的特点,鼓励学生积极互动,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注重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开展寓教于乐的课堂教学活动,注重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才智,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缺失课程思政元素的课堂,通常是教师唱主角,学生是观众;课堂形成“我问你答,我讲你听,我写你记”的局面。师生互动局限于教师提问,缺乏启发式、研究式的学习氛围。访谈发现,大学生非常喜欢有课程思政元素的教学,因为这样的教学“接地气”“有意义”“受启发”“开脑洞”“有得说”“愿意谈”,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积极互动;而没有课程思政元素的教学,表现出典型的教学问题:教师讲得多,学生思考少;教师独白多,师生互动少;教师站在台上多,走下讲台少;教师教学花样多,学生学习实效少;教师理性多,师生感情少。一句话,教师教的多,学生学的少。这样的课堂,教师或夸夸其谈,没有实质内容;或一上课先点名,然后就开始读PPT;或者一味迎合学生,给平时成绩时“出手大方”,考试前划的范围也比较集中。这样的教学,学生能逃课则逃,实在不能逃就选择“隐性逃课”——人在教室心在外,面无表情眼发呆。

2 如何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打造“金课”

邱伟光教授说:“课程思政是对传统思政教育观念上的突破,队伍上的扩充,载体上的拓展、内容上的丰富和方法上的创新。”[5]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打造“金课”,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2.1 完善课程思政教学制度

首先,督促课程思政建设,纠正教师只关注知识传授、忽视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的倾向;其次,对教师进行科学的指导、引导、培训,使教师熟练掌握课程中融入思政的技能。比如,指导教师针对不同课程性质、不同章节,恰当实施课程思政,切不可一哄而上,盲目地要求教师在每个学科、每个章节都融入相同的思政思想,否则会使教师“为思政而思政”,使学生感到课程思政牵强附会,达不到师生的政治认同与情感共鸣。因为课程思政毕竟不是“思政课程”,“专业课还是要以专业知识的传授为主,过多的思政嵌入反而会本末倒置”[6];再次,发挥教学评价的“指挥棒”作用,把课程思政纳入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凸显对教师课程思政设计的肯定,调动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同时,落实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要求,“按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立足于思政课的政治性属性,对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目标进行一体化设计”。

2.2 正确理解课程思政实质

“课程思政实质是一种课程观,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7]一节充满课程思政元素的课往往会让学生终生难忘、一生受益。因此,教师正确理解课程思政实质,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加强课堂教学设计,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充分挖掘和运用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课程教学始终,改变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两张皮”现象,落实教师育人职责。同时,要用好教师这本最鲜活的教材。“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最鲜活的教材,其对学生的影响是其他课程资源无法比拟的。为此,教师要丰富自己的政治素养与学识素养,特别要注重培养自己的情感教育能力,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于无声处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习近平总书记说,“有人说,好老师的眼神应该是慈爱、友善、温情的,透着智慧、透着真情……应该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情感教育是教师职业的天然要求,是现代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的必然要求。

2.3 树立教书育人意识

众所周知,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所谓育人,即对受青少年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多方面的教育。而教书育人,“强调的是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正确的价值追求”[8]。因此,教师不能认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课教师的事,非思政课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也不能认为线下教学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线上教学可以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种认识,实际上是忽视了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割裂了教书和育人的内在联系。由于这种认识在学科教师头脑中根深蒂固,导致学科教师和思政教师之间常常处于互不协同的状态,“三全育人”“协同育人”不能付诸实践。网络课堂缺乏思政元素,与此不无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讲话对我国教育工作者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因此,我们要树立“协同育人”意识,“三全”育人意识,自觉按照“担当起铸魂育人大任”,“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2.4 教学方法与时俱进

要科学合理地在课程中嵌入思政元素,就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原教育部长陈宝生说:“教法攻坚,要用适合学生特点和需求的方法,将我们党丰富的思想资源和鲜活的实践案例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恰如其分地说明了教学方法多样性与规范性的辩证关系,指明了打赢教法攻坚战的三点基本要求:“以学生为上、以教材为本、以生动呈现为用。”[8]“以学生为上”,就是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出发,由教师的“教”中心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依据学生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以教材为本”,就是结合教材的内容,本于教材的精神,避免教学方法改革脱离教学要求、单纯迎合学生的现象;“以生动呈现为用”,就是根据学生心理诉求,采用问题式、案例式、专题式、互动研讨式、实践深化式等方式,嵌入思政元素,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2.5 在教学细节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

教学细节是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对教学具有一定影响的最基本教学要素或教学行为,具有细微性、情境性、指示性、教育性等特点。特别是在抗疫背景下的线上课堂教学中,更要注意在教学细节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教师虽然没有直接面对学生,看不到学生,可是学生却可以看到老师。老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种表情、一个动作,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正如赫尔巴特所说:“教师的每一个行为,即使是看起来最微不足道的,也能获得光彩和真正的价值。”[9]教师在课堂教学细节融入课程思政元素,首先,要学习相关理论,注重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训练对教学细节的感知和把握的能力。其次,要注意教学过程中的行为细节。比如,线上教学面向镜头时,教师要发出会心的微笑,让学生隔空感受到老师的温暖、鼓励、理解、赞扬。又如,板书时注意不要挡住板书的内容,让学生能够清晰看到老师的书写过程等。总之,让学生从教学细节中真切感受到老师“目中有人”,感受到老师的仁爱之心、关怀之德,这是教师实实在在的“教书育人”之举。

3 结束语

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也是落实“双减”政策的一个重要抓手。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不仅有助于教师“知识传授”,而且能够实现“立德树人”目标,把知识的教学和价值导向引领有机结合,将课程知识点与思政教育目标有机结合,实现知识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双赢,最终达成淘汰“水课”、打造“金课”的教学目标。

猜你喜欢

金课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金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基于“金课”标准的《管理会计》课程改革思考
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打造监狱学专业实训金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