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窑建盏的历史传承与特征*

2022-06-23余宇鹰

陶瓷 2022年6期
关键词:建窑釉瓷建盏

余宇鹰

(南平市建阳区召星台建盏陶瓷有限公司 福建 南平 354200)

建盏产自福建建阳的龙窑,建窑亦称“建安窑”、“乌泥窑”,是宋代名窑之一。建窑窑址在福建省建阳市水吉镇的芦花坪一带。以小碗居多,胎骨乌泥色,釉面种类繁多。而釉面多条状结晶纹,细如兔毛的被称为“兔毫盏”(见图1)。因建盏器壁的斜度有所不同,在烧成时釉水的流速快,于是形成了纤细的毫纹,釉水流速稍慢则变粗,就形成兔毫的形状。建窑建盏也有被烧成“鹧鸪斑”和“银星斑”的,品相别致美观。正所谓“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近年来,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人们对建盏的热爱更是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建盏的艺术价值,远远超过了其使用价值。以其“金石味,书卷气,民俗情”在诸多质地的茶具中独领风骚,并长盛不衰。

图1 兔毫盏

建窑自古以烧黑釉瓷闻名于世,黑瓷原料很容易获得,配釉工艺不复杂,且成本低廉。若要烧制出极高水平的瓷器难度很大,要求制瓷工匠有很高的技术和艺术造诣。事实上,从众多发掘的宋代黑色瓷盏可以看出,那些为顺应斗茶所需而生产出黑盏的众多瓷窑中,唯有建窑、吉州窑黑盏独树一帜。建盏精品呈现出来的是古朴浑厚的器型、深沉漆黑的釉色、温润明亮的釉质,浑然天成的自然纹样,透示着一种整体的简洁高雅和静谧端庄。

1 建窑的历史传承

国务院发布的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名录中,宋代建窑也名列其中。以烧制黑釉瓷盏(碗)著称,虽然该窑在宋代鼎盛一时,但在历史长河中也只是三百多年的昙花一现,从元明时期以后由于中国人饮茶方式的改变和文化趣味的转向,建瓷就开始逐渐衰落,窑火熄灭将近六百年,元代以后建瓷就淡出了国人的视野。建窑在宋代时,虽然主要烧制黑釉茶碗,但在宋代前后也有烧制青白瓷器等其他产品,建窑其实是一个全窑口的窑场,并不局限于黑釉茶碗,但以黑釉瓷闻名于世。

因为日本茶道盛行,对建窑产品格外钟情,更是将难得一见的“天目曜变盏”视为国宝。由于茶道在日本的影响力极大,已经渗入到日本人日常生活当中,而建窑瓷器又是茶道之圣品,所以,日本人对古建窑茶盏(碗)的痴迷几近崇拜,甚至将建窑窑场的瓷土都买回去研究,开发生产黑瓷。日本国内不论公立博物馆,还是私立博物馆乃至私人收藏家,都拥有不少建窑瓷器,其中世上仅存的三只完整的“曜变天目盏”(见图2)就收藏于日本。正是由于这些藏品的存在、展示,以及各种研究专著的不断发表,才使得建窑的影响力不断扩大,逐渐为世人所熟知。

图2 曜变天目盏

2 建窑烧制建盏的工艺特征

建盏的烧制工艺复杂多变,斑纹必须由胎釉中的铁共同参与反应,析出铁系结晶釉斑纹。烧制温度需要1 300℃的高温。建窑黑瓷的胎质特征为:截面呈黑色、灰黑、黑褐、褐色灰白等,其中黑色成分越多含铁量就越高;加之胎骨厚实坚硬,手感厚重,含砂粒较多,故胎质较粗糙,露胎处手感亦较粗。扣之有金属声,因此俗称“铁胎”;从建盏的传统手工制作工艺来看,流程有42道工序,以手工拉坯成形,在特定的温度和气氛下烧成,烧制难,通过窑内火候的变化产生的结晶艺术釉。因为烧制工艺独特、窑温的控制难,所以成品率低、精品少。

建盏的黑釉瓷外观朴素,其造型口大足小、浑厚古朴,器型简单流畅,釉层细致坚硬,具有强烈的玻璃质感,建盏的斑纹形状千变万化,既有立体感、层次感,也有金属感,釉面随着光线的强弱会发生变化,令人赏心悦目。

建盏釉为结晶艺术釉,盏中釉色所呈现出的变幻莫测、绚丽多彩的斑纹美。窑变是在窑炉焙烧的过程中,通过火的艺术产生的自然变化,各种自然奇特的斑纹和釉色,让人感受回归大自然,像宇宙、星空的景色,给人以质朴、典雅的感觉。

从烧成工艺特征分析,建窑黑瓷为高温烧成的产品。也正是因为建窑黑瓷中的建盏胎体厚重,胎内蕴含有细小的气孔,利于茶汤的保温,特别适用于斗茶,所以在宋代被奉为最上乘的茶具。

建盏加工工艺精细,从成形到修坯一丝不苟。胎体坚硬结实,胎骨厚重且致密,偶尔也能看到一些修坯的痕迹,盏壁的厚度为0.2~0.8 cm,最厚处在底部超过1 cm,因此建盏的手感较沉。建盏一般釉层很厚,釉质盈润。因为釉层流动,口沿釉层比较薄,呈色较浅,而外壁底部由于厚釉往下流动,往往形成泪滴釉从而展现出独特风格。

建盏由于内胎不同胎土中的含铁量不一样,分别呈现黑色、黑褐色、赤褐色、灰白色等不同颜色,所含的铁元素越多,颜色就越深,往往腐蚀也比较严重,有些建盏胎体给人一种铁渣的感觉,是因为在加工手法和制作工具的落后导致胎土内有一些未被完全粉碎和清除干净的较大颗粒,往往就会出现表面粗糙甚至有剌手的现象。

3 结语

同一种釉、同样的胎土、同一座窑口烧制出的建盏却千差万别。而谈到油滴,甚至曜变,烧成的温度范围比兔毫更小,所以更难以烧制。

建盏的“黑”,不得不谈起宋代人的饮茶方式。在当时,不仅茶叶贵白色,茶水也要鲜白才好。刻意使茶水产生大量泡沫,是宋徽宗喜欢的沏法:将茶末放入茶盏后,第一汤从茶盏边上轻轻注入,用“茶筅”慢慢搅动,渐加击拂,茶溲成,宛如馒头发面状态。接着第二汤自茶面注入,如画圆圈似的,动作要迅速,然后用力击拂,色泽渐开,出现如细珠似的泡沫。第三汤和第二汤同量注入,逐渐加重击拂,出现如粟粒又似蟹眼一样的细沫,茶色也出来了六七分。注入第四汤、第五汤、第六汤,直到注入第七汤时,要看茶的浓度有所增减,正好则止。

至此如雾一样的乳沫汹涌而起,溢于茶盏,凝固于周围而不动,称为“咬盏”。一盏茶里的奇观,几乎与泰山日出、黄山云雾这样的自然奇观异曲同工。其实不论是何种沏茶方法,都可以体现出建盏“黑”的重要性。

建盏的“厚”,在宋代蔡襄的《茶录》中有详细的记载:“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而且蔡襄所言,也是“微厚”,不是“极厚”。建盏胎厚,不但能保温,便于较长时间观察茶色,更便于烘烤加热。

猜你喜欢

建窑釉瓷建盏
黑釉瓷的当代创作与烧成实践
黑釉瓷的工艺研究
浅谈建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茶之清幽 盏之玄色
矢志传承 探索创新—归隐山林,只为做出一只舒服的茶盏
河北泊头十里高遗址发掘简报
浅析地域文化对建盏的影响
从文化内涵解读建盏之美
建窑鹧鸪斑种类研究
宋代茶文化影响下的建窑黑釉陶瓷茶具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