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的“走向”
——一项基于库博中文独立语料库分析工具的《西风》翻译研究
2022-06-23四川外国语大学西南政法大学胡晨飞
四川外国语大学 西南政法大学 胡晨飞
一、引言
近代上海社会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历史存在。诚如有论者所言,“你可以说它是黑色的染缸,我可以说它是红色的摇篮;你可以说它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桥头堡,我可以说它是中华民族反对帝国主义的大本营;你可以说它摩登,我可以说它传统;你可以列出一百条理由说它是罪恶之渊薮,我也可以列出一百条理由说它是文明之窗口。红与黑、善与恶、美与丑、进步与反动、世界性与地方性……几乎任何两极对立的判断,对上海来说都能成立。只有一种判断不会招致反驳,这就是:极其复杂”(熊月之 2010:4)。
这一“极其复杂”性在“孤岛”时期(1937.11.12—1941.12.8)可谓表现得淋漓尽致。尽管外部政局动荡,战争形势严峻,“孤岛”内部华洋杂处、多方力量博弈的独特局面建构了一种多元复杂的社会形态。加之地处租界,上述复杂性当中又不可避免地掺入了与异质文化间的多重暧昧与纠葛。而在自我与他者、本族与外族的剧烈碰撞中,如何理解、移植与建构异质文化,则自然跃升为社会,尤其是知识群体所关心的重要议题之一。
如果说,翻译“在事实上是一种创造‘他者’的语言与文化实践”(Wolf 2002:180),那么,在与异质文化的冲突与交锋中,翻译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释放的能量均不容小觑。“孤岛”时期频繁见诸报端的各色译文,蔚为壮观的翻译类刊物的创办,以及大批译著的涌现,无不昭示着翻译的社会属性与文化建构功能。
那么,在“孤岛”特殊的生态环境中,何种异质文化开始进入公众的视野?这种异质的进入在数量上是否巨大?在内容上是否有所倾向?在话题上是否有所集中?与此同时,异质在被移植进本土的过程中,翻译充当了怎样的角色?又发挥了怎样的功能?在外部社会风云激荡的“孤岛”时期,翻译仅仅是译者们杂乱无章的个人行为?还是“处心积虑”有意而为之?如果是“有意为之”,“有意”的背后又隐藏着哪些鲜为人知的动因?本文尝试以盛行于“孤岛”的翻译刊物《西风》为个案,运用库博中文独立语料库分析工具(CORPRO)的独特的语料处理与分析功能,从数据的角度详细探讨上述翻译学视角下的有趣议题。
二、《西风》的初创与“妇女·家庭”专栏
1936年9月,黄嘉德(1)黄嘉德(1908—1992),福建晋江人,笔名蓝萍心、默然。193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文系并留校任教,其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进修英美文学并获硕士学位。解放后执教于山东大学外文系,并成为该系英美文学研究的领军人物。新闻出版方面,他主持编辑过《西风》《西风副刊》《西书精华》等杂志,并曾担任上海《评论半月刊》发行人,上海《侨生报》社论委员会委员兼副刊《南风》主编,以及山东大学《文史哲》编委。翻译方面,其译著至少包括:《萧伯纳传》《公民教育》《现代民族主义演进史》《英国公民教育》《乌有乡消息》《萧伯纳情书》《流浪者自传》《下场》《生活的艺术》等。此外,他还撰写有妇女家庭问题论文集《新女型》、学术专著《萧伯纳研究》;同时编纂有《翻译论集》等。——上述黄嘉德的相关背景资料主要参见王寿兰(1989:749-754),国家图书馆馆藏目录。、黄嘉音(2)黄嘉音(1913—1961),福建晋江人,笔名黄诗林。1937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历史系,在校期间辅修新闻学和心理学。新闻出版方面,在校期间他就曾担任圣约翰大学校刊《约翰声》主编,后编辑《西风》《西风副刊》《西书精华》,1945年创办《光》半月刊,1946年与妻子朱绮创办《家》月刊,并曾担任《大美晚报》副刊、《申报·自由谈》及《文汇报·彩色版》编辑。翻译方面,其译著至少包括:《大地的叹息》《得意书》《流犯馀生记》《广岛被炸记》《实用育婴问答》《斗争中的亚洲妇女》《婚姻生活指导》《婴儿的权利》《希腊罗马神话故事》等。此外,他还撰写有随笔集《我爱讲的故事》《孕妇卫生》《自以为是皇后的女孩:变态心理治疗的一例》《心理治疗三百例》《儿童教育新谈》《儿童心理病态防治案例》《打针吃药治不好的病》等。——上述黄嘉音的相关背景资料主要参见张济顺(2015:228-257),国家图书馆馆藏目录。和林语堂三人合资,以“译述西洋杂志精华,介绍欧美人生社会”为宗旨,在上海创办《西风》月刊。刊物以译介西洋杂志文章为主,译、创兼具,被誉为中国版的Reader’sDigest。1937年8月1日刊行第12期后,由于“八一三”淞沪战役停刊2期,其间联合《宇宙风》《逸经》出版《非常时期联合旬刊》7期,1937年11月1日复刊出版第13期,并连续贯穿了整个“孤岛”阶段的始末。与此同时,《西风》从创刊即广受欢迎。“创刊号印了2 000册,不胫而走,销路看好,不久又再版1 000册……以后《西风》每期销量激增,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销路超过20 000份,这个数字在当时的刊物中是比较高的”。(邹振环 2001:217)存续时间短(当时多数刊物的发行不超过10期)且销量有限,是“孤岛”刊物的普遍特点。《西风》的超强生命力与读者之众,在同时代的刊物中实属翘楚,足见其重要性与影响力。
“八一三”之后,评论界在梳理战后海上文坛境况时特别指出:“《西风》也已复刊了,并由月刊改为半月刊,这是一册最好的西洋杂志译文。……总之,宇宙风一系的精神,凡办杂志者都应该钦佩,他们确实实现了‘认真做去’的约言。而他们的‘生意眼’也特别高明”。(槐青 1937:39)那么,作为公认的“一册最好的西洋杂志译文”,“孤岛”时期的《西风》究竟是如何“认真做去”的?而其高明的“生意眼”又如何配合了“认真做去”的翻译运作,于读者群体与社会空间掀起一阵又一阵的“西风”?
1936年8月6日,林语堂撰写了《为什么要刮西风》一文,作为发刊词载于《西风》创刊号。在这篇小文中,林语堂开宗明义地指出:
我每读西洋杂志文章,……愤而有起办《西风》之志。所愤者何?一、愤吾国文人与书本太接近,与人生太疏远,几乎书本之外,不知有所谓学问。……二、愤文人之架子十足,学者之气味冲天,……加以文字传统之束缚,道学传统之压迫,使行文者全失自然之神趣。……三、愤文字成为读书阶级之专技,非文人决不投稿杂志,实业家不为也。……然非另办杂志,专译西洋杂志文字,不足以见中西杂志文字与内容相差之巨,而为将来中国杂志开一蹊径。……西风东渐,不自今日始。翻译西洋报章,林则徐魏默深亦早已提倡在先。特今日所见翻译西报文字,又皆犯格调太高之病,不曰介绍西洋文学名著,便讲西洋政治经济,而对西洋人生社会家庭风俗,不屑谈亦不能谈也。长此下去,文学何能通俗,杂志何能普及,终成文人之玩意,你读我的我读你的而已,……。
(林语堂 1936:6-7)
从内容上看,林氏认为,中国的杂志文章“与人生太疏远”,流于空浮而失掉了“反映人生之功”;而所翻译西报文字,同样犯了“格调太高之病”,“对西洋人生社会家庭风俗,不屑谈亦不能谈”。言下之意,《西风》的翻译选材将力求贴近真实的人生社会家庭风俗,以期实现杂志与文学反映和服务现实人生的社会功能。
林氏之言明确了《西风》的办刊方向,同时也为其译文的遴选限定了范畴。作为刊物编辑者与实际运作者的黄氏兄弟,则全部贯彻了林语堂的预设思路。载于创刊号的“西风月刊征稿启事”,针对来稿做了明确规定:
本刊以译述西洋杂志精华,介绍欧美人生社会,提倡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有趣味的通俗文章为宗旨,内容分专篇,科学·自然,心理·教育,妇女·家庭,传记·史话,游记·探险,军备·战争,社会·暴露,政治·经济,艺术·文学,电影·戏剧,娱乐诸部门,另辟冷眼旁观,雨丝风片,西洋幽默,书评,西书精华,笔花,名人隽语,漫画,插图,木刻等栏。凡与本刊性质相合之稿件,只要文笔清隽流丽,无论创作翻译,均所欢迎。谨请海内外文友,多赐佳作。
(西风月刊编辑部 1936:无页码)
从《西风》之后各期的稿件遴选与刊载情况看,其所设之“科学·自然”“心理·教育”“妇女·家庭”“军备·战争”“社会·暴露”等栏,属于刊物占比较重的常设专栏,采稿则几乎全部为译稿。而内容上,栏目也大致倾向于采纳可能与读者人生志趣、家庭生活产生交集的现实译题。
以创刊号为例,如表1所示:
表1 《西风》创刊号目录(1936年9月1日出版)
除“吹毛求疵”“名人隽语”“笔花”“插图”“漫画”“补白”等不固定小栏目之外,创刊号设13个专栏,共刊文28篇,其中创作2篇,剩余26篇均摘译自西洋书报。从栏目分配看,“科学·自然”“心理·教育”“妇女·家庭”“军备·战争”及“社会·暴露”5栏占比显著,登载译文总计16篇,内容则以战争时事、家庭生活、社会现象为主。
此后,《西风》基本沿袭这一选材及栏目设置上的特色,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加以修正与强化。例如,创刊半年之际,编者在《今后的西风》一文中对刊物的重点内容做了进一步明晰与定位。
《西风》的内容,将特别注重新科学知识之介绍与研究;在心理方面,我们将加意撷取现代日常实用心理常识,并希望能引起国人对于疯人之治疗与处理问题的注意;儿童教育,低能儿,苦命儿,私生子,流浪儿,甚至幸运儿的教养,都是我们所关心的;在妇女家庭一栏中,我们想尽量选译关于男女社交与婚姻问题的经验与探讨的文章;在军备战争方面,我们除了介绍列强最新杀人利器之外,注重暴露战争之残酷与残忍,并努力于和平心理之建设;至于社会方面,我们则以暴露黑幕,揭发时代文化之矛盾与社会之不平现象,排除国家与种族偏见为主。……
总而言之,今后的《西风》,还是照常选译各国杂志最精彩与杰出的文章,供献读者以宇宙间最新的必要智识。内容注重实际生活,力求接近人生;以作者的经验,拿来与读者研究做人的道理。
(编者1937b:4-5)
简言之,《西风》的“内容注重实际生活,力求接近人生”。经过半年的摸索与实践,编者又特别指明与规定了“科学·自然”“心理·教育”“妇女·家庭”“军备·战争”以及“社会·暴露”5大栏目的选译倾向,而这也绝非一时兴起或跟风市场的草率言论。以下,拟主要围绕“妇女·家庭”一栏,探讨《西风》译文选择的一个主要面向。
“妇女·家庭”是《西风》的保留栏目,从创刊伊始直至终刊,基本未曾间断(第13期—第17期除外)。那么,该栏所选译文,在内容构成上有何特色或共通点吗?如表2所示:
表2 《西风》“妇女·家庭”专栏刊载译文一览表(“孤岛”前)
创刊初期(第1期—第6期),栏目的译题较为分散,涉及婚恋(《丈夫荒》《结婚的职业》《女职员恋史》《日本新娘的自白》《苏联的婚姻》)、职业(《日本的艺伎》《为什么用女职员》)、教育(《老处女制造厂》)、健康(《未婚男女须知》)、育儿(《低能儿的母亲》),以及其他围绕女性的话题(《死刑前后》《有目无睹》《时装潜势力》)。
第7期后,栏目明确了“尽量选译关于男女社交与婚姻问题的经验与探讨的文章”(编者 1937b:4)的宗旨,并在实践中逐步加以贯彻。由表2可以看出,从第7期到第12期,“妇女·家庭”一栏中探讨上述问题的译文明显增多(《白流的眼泪》《伤心女郎的自白》《中美联姻》《日本妻子的自白》《家庭六战场》《少女求夫记》《租妻奇俗》《私生子》《何必生小孩》《堕胎》)。尤其是婚姻问题,成为专栏的核心议题之一,并延续至整个“孤岛”时期的《西风》。
三、“孤岛”《西风》与婚姻译题
1937年11月1日,《西风》在停刊两个月后复刊并改出半月刊。半月刊共出版4期(第13期—第16期),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起见”,“特别注重世界大势的探讨以及国际局面的解剖”(编者 1937a:87);同时,由于版面的压缩,暂时删去了“妇女·家庭”一栏。不过,半月刊在内容上“大部分保持原来的格调”(编者 1937a:87);因此,尽管专栏被删,探讨婚恋家庭等相关问题的译文却并未随之而消失。例如,连载于半月刊的黄嘉音译文《经验之谈》(The voice of experience),即是针对择偶与婚姻家庭问题的深入讨论。
半月刊发行4期后,“因为时局变化的关系,同时为了要保持《西风》的原来格调起见”(编者 1938:513),《西风》从第17期恢复月刊直至终刊。而在译文的内容选材上,编者也表明“同人此后自当依照发刊时所定的方针,在人力所能达到的范围内,精益求精,以副诸位读者的雅望”(编者 1938:513)。恢复月刊后,《西风》在第18期开设“男女之间”一栏,刊登蓝萍心译自TheReader’sDigest的《现代女子与贞操》一文,同时继续连载黄嘉音的《经验之谈》译文,似有替代与接续“妇女·家庭”之意。不过,第20期后《西风》恢复了“妇女·家庭”专栏,取消“男女之间”专栏,并将这一栏目格局一直维持至终刊。
复出后的“妇女·家庭”,其译文聚焦于男女社交和婚姻问题。1939年1月,《西风》在新年之际发行第29期“婚姻教育特辑”,将上述两译题,尤其是婚姻问题的讨论推向第一个高潮。“婚姻教育特辑”收录译文9篇,包括:《幸福婚姻预测》(编者译)、《未雨绸缪的大学生——恋爱与结婚的智识》(黄嘉音译)、《结婚准备课的内容——你要结婚吗?》(凌霜译)、《美国的婚姻教育——有备无患》(中流译)、《怎样选择终身伴侣——幸福婚姻讲座》(夏仁麟译)、《交结男友须知——六种男性》(夏楚译)、《找丈夫的方法——少女须知》(杨彦岐译)、《瑞典结婚学校——男女婚前的自省工作》(罗道爱译)以及《美国妇女眼中的夫妇关系——对结婚与离婚的见解》(孙世淑译)。从内容上看,“前四篇是关于近年来风行美国各地各大学的婚姻教育情形;再下去三篇是关于男女选择伴侣的一般智识;后二篇是关于瑞典人和美国人对婚姻问题的态度”(编者 1939:446)。
那么,特辑对于婚姻问题的密集译介,其背后所想要传递给读者的信息是什么呢?《西风》对于婚姻问题的关注与翻译,究竟是在特辑中达到顶峰?还是在特辑的推动下更加活跃?下文拟针对上述追问,采用库博中文独立语料库分析工具,对“婚姻教育特辑”中的9篇译文做内容层面的数据分析与深入挖掘。
四、基于库博中文独立语料库分析工具的“婚姻教育特辑”研究
首先,将特辑的9篇译文全文载入库博,构成一个由3 173个类符(type)组成共计12 881个形符(token)的小型语料库。诚如库博的开发者阙河嘉、陈光华(2016:292)所指出的:“一般而言,除了中文语境中的连词、代名词、叹词、语助词、介词……等虚词,词汇出现的次数和频率反映了词汇在语料库中被使用的机会,因此词频的多寡也可反映出此词汇在语料库中的重要性。”由此,本研究借助库博的“停用词编辑”辅助功能,移除代名词(如:他、她、她们)、副词(如:一点点、更、最)、介词(如:比、以、叫)等不必要的虚词干扰项,并最终通过库博的“文字云”功能,截取语料库中词频排名在前200的语汇,即可得到可视化的“婚姻教育特辑”翻译语汇群。而后进一步根据“文字云”中字体大小及文字深浅度的直观词频映射,则不难厘定特辑中围绕婚姻话题所形成的核心语汇。具体语汇信息,如下页图1所示。
图1 “婚姻教育特辑”翻译语汇的文字云编辑(左)与停用词编辑(右)
其次,借助库博的“词语搭配网状图”辅助工具,设置搭配词(Top Collocates)数值10,词汇层级(Network Depth)数值5,共现(Cooccurrence)数值3,同时剔除与讨论不相关节点(Node),以“婚姻”为关键词执行操作,即可获取特辑译文中常常与“婚姻”共同出现的语汇。将这些语汇按照概念类别区分,大致可归纳为如下几类:性、关系、女性、家庭、择偶、教育、爱情、职业等(见图2)。
图2 以“婚姻”为关键词的“词语搭配网状图”编辑(左)与相关节点编辑(右)
再次,借助库博的“同类词编辑”工具,结合特辑中9篇译文的具体内容,可以将《西风》在“孤岛”时期关于婚姻译题的核心概念语汇进一步细化拆分为:一级语汇与二级语汇。其中,一级语汇为范畴概念语汇,包括性、关系、女性、家庭、教育、择偶,等等。二级语汇是针对一级语汇的主题细化与分解,在《西风》的翻译语料范畴内,至少包括:性(性、智识、接吻、肉体、相好、爱抚、怀孕、生育、性欲、节制、观念、欲望、经验、性关系、性爱、贞节、求爱)、关系(男女、丈夫、妻子、关系、双方、伴侣、夫妇、配偶、对象、终身伴侣、男朋友、未婚夫、夫妻、已婚、爱人)、女性(女子、女人、女孩子、妇女、母亲、女学生、少女、女性、女生、女儿、夫人、媳妇、丈母娘)、家庭(生活、离婚、家庭、父母、孩子、经济、家、子女、收入、赚钱、家务、和睦)、择偶(爱、选择、社会、爱情、朋友、职业、心理、年龄、宗教、交际、信仰、事业、财政、生理、种族、忠诚、身体、性格、标准、择偶)、教育(教育、知识、小孩、医生、儿童、婚姻课),等等。透过库博的“词频列表”功能,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经过编辑的同类词语汇在特辑篇章中的出现频次。如下页图3所示。
图3 “婚姻教育特辑”重要翻译语汇词频列表(左)与同类词编辑(右)
进一步观察词频列表,分析上述一级语汇与二级语汇出现的词汇频次(term frequency)与文件词频(documentary frequency),由下页图4可知:
图4 “婚姻教育特辑”重要翻译语汇词频详解图
“关系”是出现频次最高的一级语汇,9篇译文中均有涉及,共出现222次。又根据其下属的二级语汇词频,可知语篇相关内容主要聚焦于男女关系,尤其是夫妻关系的探讨。“家庭”的词频位居第二,出现于9篇译文共计157次,结合二级语汇的词频分布,此类话题主要关涉家庭生活。位居第三的是“择偶”,9篇译文共计出现151次,根据二级语汇的分布,主要探讨择偶标准等相关问题。其次是“女性”,同样见于9篇译文共计148次,剔除“女子”“女人”等单一性别代词,“母亲”是所有语篇对于女性角色的重点关注面向。再次是“性”这一语汇,9篇共计出现120次,二级语汇的话题主要集中于性关系一线。最后是“教育”,同样见诸9篇译文共计出现55次,二级语汇主要关涉儿童教育。
综上所述,婚姻问题是《西风》所关注的重要译题之一,该译题通过刊物所设置的“妇女·家庭”专栏持续向读者输入相关内容,并由第29期的“婚姻教育特辑”推至高潮。同时,乘借“西风”而来的婚姻译题,经过创刊后一年中的不断摸索与调整,在“孤岛”时期基本形成了较为集中且明确的翻译与引介方向。经由库博中文语料库工具对于“婚姻教育特辑”9篇译文的数据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夫妻关系、家庭生活、择偶标准、性、女性作为母亲的角色以及育儿,是该特辑所涉及婚姻问题的主要讨论面向。与此同时,上述面向并未随着特辑的结束而泯灭,反而为“妇女·家庭”专栏在之后的翻译选材奠定了基调,并在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提炼与升华。
从“婚姻教育特辑”之后的第30期直至“孤岛”结束的第64期,《西风》“妇女·家庭”专栏共刊文71篇,其中译文67篇,原创4篇。而在67篇译文中,50篇涉及婚姻问题,17篇与婚姻无关,婚姻译题大约占据译文总量的四分之三。如果进一步分析上述50篇婚姻相关译文,则不难发现,其讨论的内容面向大致与“婚姻教育特辑”相似,并且发生了细化。具体而言,探讨家庭生活与择偶标准的译文相对减少,主题也呈现粗线条化;而关系、育儿以及性,则成为“孤岛”后半段《西风》着力译介与探讨的婚姻相关问题,主题上呈现精细切分的趋势,特别是夫妻关系与婚前性行为,构成了译介的主线。与此同时,将婚姻生活看作一个整体进行综合性讨论的文章,其译介数量也相对较多。具体情况,参见图5。
图5 《西风》“妇女·家庭”专栏婚姻译题一览(第30期—第64期)
五、结语
库博中文独立语料库分析工具是“提供个别研究者得以‘独立’使用之电脑辅助文本分析软体,以语料库语言学为研究取径,协助研究者处理相当程度大量数位形式的文本资料”(阙河嘉、陈光华 2016:287)。其区别于其他语料库分析工具的“词汇编辑”“词频分析”以及“词汇搭配关系”等特色功能,从断词、整合词族(word family)、关键词脉络索引等方面,为中文语料的整合与分析提供了更为合理化、条理化与便捷化的平台与工具。
借由库博的《西风》“婚姻教育特辑”分析,一方面显示了语料库方法与翻译史研究相结合的可能性与多种路径;另一方面也清晰地证明了《西风》——特别是“孤岛”时期的《西风》对于“婚姻问题”的翻译与推介,其背后具有明确的编辑意图、选材倾向与译介目的。翻译是一种牵涉多方因素的复杂社会现象,本文借助语料库的方法,主要从数据层面为“孤岛”时期的《西风》翻译研究厘定了方向与侧重点,至于隐藏在数据链条之下的翻译动因与文化意符等问题,笔者则另有专篇详加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