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宜州壮族赶歌圩现状及传承的思考

2022-06-23龙江江

河北画报 2022年18期
关键词:宜州山歌壮族

龙江江

(红河学院)

一、广西歌圩的概述

(一)广西壮族歌圩的起源概述

关于壮族歌圩的起源,广西民间有两种传说。

传说一,歌圩起源于氏族部落祭祀的歌舞活动。传说在很久以前,宜州连年大旱,禾苗将近枯死,村里人十分着急,但是又没有什么办法可施,人们只好敲锣打鼓去河边祭拜,祈祷上天保佑快点降雨,解救黎民苦难。祭拜后,果真下雨了,老百姓获得了从来没有过的大丰收。为了感谢上天,当地人们就在每年正月初一、正月初二、正月初三这三天杀猪宰牛,隆重的摆酒席,举行舞狮活动,边唱边舞举行祭祀活动,起初唱感谢上天的内容,到后来青年男女就唱到爱情上,男的唱完女的唱,互相问答,演变到后来,每年的这几天当地人们都举行这样的活动来庆祝丰收和歌唱爱情就形成了歌圩。

传说二,古代宜州有一位能歌善唱的农家女孩刘三姐,长得清秀貌美,聪慧勤劳,热爱生活,精通多种民族语言,带领壮族百姓与财主做不屈不挠的斗争。她在广西、广东、福建、江西、湖南 等地区传歌,被称为“歌仙”。她每到一个地方,喜爱唱歌的人们为了向她学习山歌,都聚集在一个特定的地点,到后来当地人将这个地点称之为“圩”,“赶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赶集,唱歌的集即为“歌圩”。刘三姐的传说就深深的印在广西壮族人民心里,代代相传,每年都用以歌传情的方式来纪念她。歌圩一般要举办三天,每年的三月初三是歌圩开始的日子,这一天里,热爱山歌的人们从四面八方聚集在宜州参加歌圩会,这天里每家每户都要吃五颜六色拿植物染成的糯米饭,举行碰彩蛋、绣球传情等活动。

(二)广西壮族歌圩的特点

宜州是“歌仙”刘三姐的故乡,“三月三”当天的歌圩活动比其他地方热闹有趣,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独特的风土人情。歌圩当天小伙子和姑娘们都穿上节日的服饰,男的带着礼物,女的抱着绣球,去寻找其它村子的青年,三五成群去歌圩场地对唱山歌。有的抬着刘三姐的神像绕着歌圩走一圈才开始对歌;有的是由姑娘们搭起五彩的绣棚 ,等待小伙子们的到来,一边对山歌一边观察对方的人品和才华;有的是男女对列,姑娘们向自己喜欢的人抛出绣球,如果对方中意,就在绣球上绑上礼物,还给女方。有的歌圩还有碰彩蛋的习俗,男的用手上的彩蛋碰女的手中的彩蛋,如果女方愿意和他做朋友就露半边蛋让他碰;如果不愿意就整个蛋握住。还有就是甲村向乙村送彩球, 还球的时候举行山歌比赛,如果乙村输了,彩球就不可以送还,来年还要继续比赛,直到唱赢为止。

在歌圩会上,通常由男青年先主动唱“游览歌”,边唱边寻找心仪的姑娘,如果遇到自己心仪的对象,就唱“见面歌”和“邀请歌”,得到了姑娘回应后就唱“询问歌”,彼此互相了解就唱“爱慕歌”和“交情歌”,分别时就唱“送别歌”。歌词随编随唱,令人倍感亲切。青年男女在歌圩会上对歌接触后建立了一定的好感,就相约下次歌圩时再相会。

歌圩所唱内容关联到天文地理、农事、神话、道德、恋爱婚姻、长辈对晚辈的教育等内容,囊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独具特点。

二、广西宜州歌圩的价值和意义

(一)壮族歌圩的活动形式

宜州壮族歌圩有大有小,每个地方不一样,歌圩活动期间少则有一两千人,多则万余人,都是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歌节活动一般持续三天,地点有固定的,比如圩场、坡地等;也有不固定的地点,一般选择在离村寨不远的空地、山坡上。搭建彩棚、摆歌台、抛绣球、择佳偶 ,别有一番风情。在歌圩场上,人们的交往和歌唱内容多是传情或者结友,歌圩活动中的形式有互问互答、猜谜语对唱、对子歌、连故事歌、抢歌、斗歌。

互问互答由女方先问,如:什么石头会讲话?什么村庄笑哈哈?男方答:青蛙在洞里叫喊 ,那就是石头会讲话。大风扫过龙眼树,那就是村庄笑哈哈。

猜谜语对唱,如:面对面来问歌郎,我唱首歌来猜谜。什么拍翅往水跳?什么拍翅就鸣啼?哥你若是全猜中,妹愿随你做夫妻。

对子歌是按对联的形式,出上联对下联。比如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连故事歌是双方把同一个历史传说的人物故事,按情节有顺序连唱。

抢歌就是发歌把正在酬唱中的一方抢来和自己对唱,在歌圩活动中敢抢歌的人都是精明歌手。

斗歌是在对歌发展到白热化程度时,进行斗智斗艺,比如:甲方:唱歌就唱两三排,三眼两句你莫来;三言两句你莫唱,劝你回家锄草地。乙方:牛角不尖不过界,马尾不长不扫街;我若不是画眉鸟,怎敢飞到这山来!

(二)壮族歌圩的类型与风格特征

宜州歌圩从举行歌圩的特征来看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节日性歌圩;第二种是临时性歌圩,包含着劳动、婚娶、特色主题歌会。第三种是竞赛性歌圩。

在每年的节期里举行的歌会就是节日性歌圩,大多在春季农历正月到五月,秋季的八月和九月,其中春季的歌圩是最热闹的,人们祈祷来年丰收和纪念刘三姐。中老年人在歌圩上交流情感、传承文化知识、交流生产的经验;青年男女在歌圩上通过唱歌来交朋友或者寻求配偶。

临时歌圩是人们在聚会想与朋友会唱的一种形式或者在某个场合即兴会唱的一种形式,比如群体劳动歌会、市圩会唱、婚娶会唱、特色主题会唱等。是没有定好时间和地点,规模比节日性歌圩要小,每次歌圩都有它的意义,从古至今壮族人民世世代代通过这种群体一起歌唱的活动形式来传授生产经验和传统文化、讲述一些历史故事,愉悦身心。

竞赛性歌圩,是以村寨之间或者是歌手群体之间的传统山歌赛会。时间为节庆,在特定歌圩场上举行。

节日性歌圩、临时性歌圩、竞赛性歌圩的风格特征相似,内容都是反对封建礼教,争取婚姻自由,曲调朴实,节奏自由,高亢嘹亮,悠扬悦耳,愉悦心情,具有特别的地域和民族风格。

(三)壮族赶歌圩的价值和意义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宜州壮族特有的歌圩文化,也是我国民族民间文学宝库大家庭的成员之一,歌圩是广西壮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系和载体,是生活在这片土地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思想搭建友谊的桥梁。

宜州壮族赶歌圩就是为了纪念刘三姐,同时促进各壮族村寨人民的交往。歌圩活动是壮族世世代代传下来的习俗,是最具代表性也是重要的风俗习惯,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成为世代居在宜州这片大地上各民族之间情感交流最具磁性的场合,它的内容广泛,可以是亲戚朋友交流、也可以是家人间交流。当举办歌圩的时间到来,除了壮族参加之外,周边有很多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人民都来赶歌圩,甚至很多外国朋友都来参加和感受,共同加入到这个活动中,各民族和各种各样的文化就在这个活动中产生互动,促进了人们的交往,增进了感情、加深了友谊。

歌圩是广西壮族人民的文化活动,特别在广西宜州,是壮族人民代代相传的传统文化,只要有壮族集聚的村寨,就有歌圩活动,人们都是自愿参与。在宜州大地上,世代居住着壮族、汉族、苗族、瑶族、毛南族、水族、仫佬族、侗族、彝族等民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通过歌圩活动,从民族大团结的角度来看,也能充分体现出赶歌圩的价值和意义。它为广大人民特别是青年提供了学习山歌和展示歌喉的场所,满足他们崇拜山歌的心理需求。也充分说明了宜州赶歌圩具有传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意义。

(四)壮族山歌的传承现状

歌圩从古流传至今,与积极参加歌圩活动中的优秀的歌者是分不开的,在历史长河中,曾出现了大量的优秀壮族歌手,十个里有九个都是歌唱能手。在每一辈人的歌圩活动当中,有着许多优秀且充满智慧的歌手,他们学歌快,记忆好,唱得非常好,能够和别人对歌三天三夜都不累,深受壮族民众的崇敬,他们非常负责的把自己所掌握的山歌传给下一辈,为自己民族和文化发展传承做出贡献。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辉煌历史、精神与歌圩融为了一体。

随着现代脚步的加快,娱乐方式多样,受外来文化的冲击等因素影响,很多的歌圩的活动慢慢减少,很多歌圩因为老歌手的离世,没有歌手接班慢慢减少,青年人喜欢流行歌曲,逐渐淡化了宜州壮族民歌的环境和土壤,歌圩文化、山歌艺术在时代的发展中就面临逐渐消失的危险。眼下宜州壮族山歌在家庭、社会、学校的传承现状不容乐观。

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里,宜州民歌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显得可不容缓。继刘三姐后出现过一个名叫黄三弟的优秀壮族歌手,他小时候学唱山歌,还没有到二十岁的时候看到任何东西都能出口成歌,都没有雷同歌词,能唱壮歌也能唱汉歌,其年轻的时候就被各壮族村寨的称为“歌王”,有这一句说法“天上有刘三姐,人间有黄三弟”。发展到现在,只有极少部分老年人会唱地道本土民歌,已后继无人。

原来成千上万人的歌圩规摸现在已经看不到了,歌圩活动的主人公发生了变化,以前是年轻人现在是中老年人,导致很多的山歌书籍和记录失传,歌圩的场地遭到严重的破坏,学习山歌、练习山歌的固定场地所以也不存在了。随着知识获取的途径变化,歌圩已经不是壮族人民学习知识唯一的场所,人们现在的升学考试都是用汉语来作为标准,就算掌握再多的民族语言也无用武之地,对年轻人来说,歌圩是可有可无的。

随着现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歌圩的真正意义就慢慢减弱。每到歌圩的日子,游客蜂拥而至,大部分人就是凑热闹,仅限于感受民族风情,体验这个活动,而有的则是去做生意。

三、对壮族山歌的传承保护方面的思考

(一)传承和保护方面措施的思考

抢救和保护歌圩这个主体,要对当地广大的群众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让当地群众认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是歌圩的传承人和守护者,保护歌圩人人有责任,也是我们应尽的任务,只有这样才能将歌圩活动传承和发展下去。

在歌圩传承人的培养方面加大力度,趁着老一辈还健在,收集他们的录音录像,歌谱,口述记录,老一辈的山歌技术是很精湛的,他们身上有着山歌的精华,随着时代的进程,比较杰出的歌手慢慢的缺少了,现在在歌圩活动中的人物都60岁以上了,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虽然生活在少数民族的区域里,但是在学校教的并不是他们常说的语言,是汉语,基本上学习教育跟自己民族的东西是没有关系的,自然而然的就不去传承了,我觉得应该鼓励让更多的人能加入到歌圩活动传承的队伍中去,多开展一些本地民族文化知识的传播活动。

组织当地各级艺术专业的学生参加采风活动,下乡采集和整理广西宜州民歌,是保护和继承的办法之一,在整个采风活动过程中,可以进行记谱记词,录音录像,再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形成一个民歌数据库,让广西宜州民歌保存下来。鼓励会唱山歌的歌手多参加传统礼俗活动,多为山歌、民歌宣传,积极参加宜州各级单位主办的对歌活动。

从宜州壮族民歌特点,它的价值意义等方面对宜州壮族山歌进行保护和传承发展进行研究思考,保护歌圩人人有责。

(二)创新与发展方面的思考

传承的同时也要创新,与时俱进。宜州歌圩已经到了需要保护的状态了,这个重要的民族文化面临消失的风险,如果不加大力度进行保护,将会发展成民族文化无法追回来的伤痛。

近几年里,各地举办了各类山歌比赛,也出现了一些“歌王”的称号,对比较传统的民歌人们知道的不是很多,现在当地的一些“歌王”大多数都是只掌握自己生活区域内的曲调,对生活在域外的歌调比较陌生的运用是非常少的。宜州壮族古老的民族风俗正面临着失传的风险,呼吁未来音乐的工作者,为此做出一些自己对创新发展方面的思考。

把歌圩带到音乐课堂中,在教育中引入少数民族音乐课程,让学生从小就接受少数民族音乐的熏陶。同时提高音乐师资队伍,改变传统的音乐教育方式,提高音乐教学效果。另外,在高校积极融入广西宜州壮族山歌元素少数民族音乐相关课程,在教育过程中尊重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尊重少数民族音乐原有声音特色和演唱风格,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对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具有民族认同感,提高学生音乐素养,从而提高少数民族音乐普及率。建设歌圩传承的学习班,在广西宜州各县各村分期举办。歌圩是一种非物质传统文化,需要我们把它传承下去,我们只有把歌圩这个活动保护好,才能进行传承发展.构建一支歌圩人才队伍,利用歌圩传统传承的方法来培训,让民间歌圩骨干队伍不断发展,不断扩大。鼓励歌圩传承,尊重传承,给传承人给予升学、就业方面的福利。在村子之间构建传承歌圩的学习馆,把一些比较资深的歌手聘为老师,加强师资培训,教人们学习山歌,也能够带动歌圩文化的传承。

家庭成员中如有这方面的人才,可通过增强家庭成员的民族自豪感、采取奖励的措施来加强宜州壮族山歌文化的家庭传承,创建壮族山歌合唱团,制造广西壮族山歌演唱氛围来加强广西宜州壮族山歌文化的传承。

歌圩是历代壮族祖先传下来给我们的优秀文化,也是整个广西独特的文化品牌,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难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要保护和传承这个歌圩文化,让歌圩发扬光大,要在继承中弘扬,在创新中发展,让美妙的旋律和灿烂的文化为实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做出新的贡献,凝聚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

猜你喜欢

宜州山歌壮族
山歌还要妹起头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山歌
壮族民歌“喜”的情感表达
三百山山歌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苗山歌
广西宜州中药街药用植物调查及资源保护探讨
生态长寿地之印象·宜州(风物篇)
生态长寿地之印象·宜州(人文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