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社会美育的实践与探索
2022-06-23刘潞
刘潞
(山西大学美术学院)
一、蔡元培社会美育的功能
蔡元培《美育实施的方法》一文是他众多美育理论中的一篇,文中对我们现当代美育理论的发展和美育的实践有着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蔡元培在文中说到“照现在教育状况,可分为三个范围:一、家庭教育;二、学校教育;三、社会教育。我们所说的美育当然也有这三方面。”从文中可以看出,蔡元培根据教育的对象和形式进行划分,分为家庭美育、学校美育、社会美育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也是贯穿在我们每一个生长和发展阶段的,比如家庭美育是从儿童三岁到进入幼儿园以前,这一时期的教育主要是在家庭中进行,要求父母对孩子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学校美育,大多局限于学生群体,并且主要是在学校中老师进行规模的教学、学生进行系统的学习,虽然从近代以来,以蔡元培为代表的教育家们对学校美育的极其重视,首先是在北京大学开设美育课程,随后又在其他高校相继开设美育课程,但是学校美育与大众生活的接触和联系较少,没有真正的面向大众;蔡元培在三种美育实施的途径中最重视的是社会美育,社会美育是植根于生活之中、伴随人终身、贯穿于各类社会活动中的,他曾说过:“教育亦并非全靠学校,如演讲会、阅书报室,都是教育如动物园、植物园、博物院、图书馆、戏院、影戏院都有教育的作用。”①由此可以看出,蔡元培对社会美育的重视。
社会美育更加突出的是美育的社会性以及美育在社会中带来的积极影响,蔡元培在《美育实施的方法》一文中,着重阐述了社会美育,并详述了两大类主要运用的媒介,首先是美术馆、美术展览会、音乐会、剧院、影戏院、历史博物馆、古物学陈列所、人类博物馆、博物学陈列所与植物园、动物园这些专设机关;其次,除了以上特别设备以外,还有一种普遍的设备,就是地方美化,比如道路、建筑、公园、名胜的布置、古迹的保存、公坟等,在蔡元培看来,地方美化也是很重要,它对实现社会美育起着关键的作用。
蔡元培在美育实践中,始终坚持“大学——精英——民众——国家”这一条社会美育的教育改革之路,蔡元培不仅受到传统儒学的影响,而且还积极学习借鉴西方先进的美育思想,同时还与我国现实社会中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不断提出可以促进社会发展的美育思想并积极付诸实践,使近代中国的社会在中西交汇的浪潮之中经历革新、唤醒民众。蔡元培在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在政治和思想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美育理论是建立在对社会整体的革新基础之上的,主张开设社会教育司,负责社会各界的美术、科学、文化等各项公共事务,同时还积极鼓励以北大学生为代表的进步青年参与社会运动、文化运动,这一点不仅对北京大学和学校里的学生有重要影响,更对中国近代社会和文化的革命运动起到了直接的刺激作用。②
目前,在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入到高质量的发展阶段,对艺术审美需求的进一步关注和满足成为美育工作者们新的奋斗目标。
二、美术馆在现代社会美育中的作用
美术馆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社会美育场所,而对我国现代美术馆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的是当代艺术家范迪安,他早年求学于中央美术学院,后来一直奔波于世界各国的文化界,走访国内外各类美术馆。通过了解各国美术馆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如展览策划、艺术收藏、观众拓展、公共教育等方面的经验,他深刻感受到国内美术馆在专业建设和公共服务上与社会文化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范迪安认为若想进一步发挥美术馆的社会美育作用,首先应该让公众走进美术馆,其次在于留住看展人,以美的力量感染人,所以他在全国美术馆界提出了“以公众为中心”的办馆理念。根据这个理念,中国美术馆自主策划了一系列反映中国艺术发展新成果的各类展览,同时加强馆藏作品研究,形成不同系列的专题展览,同时,得益于范迪安在国际画坛的影响,中国美术馆和世界各国著名美术馆建立起广泛的交流。
中央美术学院的前身是“国立北京美术学校”,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国立美术教育学府,也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开端。1918年,一大批从海外归来的艺术家,在蔡元培的倡导和领导下,汇聚到这里,为中国近代艺术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范安迪接手央美的时候,现代高等美术教育学科体系已经形成,所以范迪安格外关注对于新时代高等美术人才的培养。范迪安作为中央美术学院的院长,同时还是美术评论家、策展人、美术教育工作者等,其丰富的美术经验,让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的美术教育。他认为,在我国经济和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美育教育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普及和提高,尤其是逐渐出现在大众日常生活中的美术馆也成为了“社会美育”和“审美课堂”的实践场所,与“学校美育”之间的互动更为紧密。
审美能力并不是一种专业人士独有的能力,作为普通大众也应该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个人的审美素质,对于我们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我们可以在平时去美术馆、博物馆等艺术场所时,多观察、多发现、多学习一些可以提高审美能力的艺术作品、艺术行为等,通过美育提高社会审美水平,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增强社会创新能力。
三、广场空间设计在现代社会美育中的实践
“美育的基础,立在学校;而美育的推行,归宿于都市的美化。”是蔡元培在1931年时针对都市美化提出的美育方针。随着社会的进步,都市的美化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大众对城市空间的要求也不断变高,人们逐渐可以通过城市空间美化这一重要媒介,结合历史长河中的文化内涵,为审美教育提供了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多维体验。在蔡元培看来,城市公共空间所起到的社会审美作用在他所生活年代中是极为简单和欠缺的。就城市空间发展的规律而言,只有“社会有更多呼吁,人民有更多期待,现实有更多需求”的时候,大众的审美体验与美感培养才具有普遍性、公共性,才能在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的同时,具有相应的实现方式。
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和发展中,始终将“环境提升”“文化彰显”和“人本关怀”这三方面并重,这不仅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可以为市民提供一个社会美育的场域。广场是一个城市的心脏,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广场的质量和氛围要求逐渐提升,除了对在高效有序、尺度宜人、安全舒适的空间环境设计要求之外,大众对人性化的感官和心理需求越来越高,对城市的地域文化、历史记忆越来越重视,这就要求广场的设计同时具有功能性和文化性。
坐落在太原五一广场上的雕塑作品《力量》,重点展示了八路军三大主力师由陕西东渡黄河入晋,从山西侯马乘火车到达太原火车站,集结于首义门外(现五一广场)补给物资开赴抗战前线,太原民众、爱国青年、知识分子以及工农商代表自发为八路军战士送衣送食、高唱抗战歌曲欢送八路军北上抗战的情景。以战争时代背景为主线,运用多重人物组合,再现历史情境,雕塑通过刻画105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似乎再现了战争时期发生在太原城的那段催人奋进的历史。通过对每个人物特征、动态、精神面貌的精心塑造,利用相互之间的动态关系和精神主线将每个人物串联成为具有统一精神张力的有机整体,把历史写进雕塑,将雕塑融入历史,城市雕塑中凝聚着一个城市的灵魂。在构图上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以太行山、吕梁山为依托,代表光辉千秋的太行、吕梁精神;三面旗帜代表八路军三大主力,旗帜向北迎风飘扬,火车一路北上承载着士气昂扬、一往无前的战士们奔赴前方的战场。下半部分画面展现出三晋儿女群情激昂,爱国热情高涨,积极投身抗战运动,为支援前线贡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力量》雕塑群一方面凸显出独特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也可以承载美育传播的具体内容,使大众获得审美情感的提升。
走进《力量》雕塑群细细观摩,会发现每一个细节都在试图还原当时的场景,每一个人物形象都表情丰满细腻,高举的拳头、坚定的眼神、抿紧的嘴唇,似乎都在讲述着当时的故事。为了更好地讲述山西故事,还原那段光荣的历史,在《力量》的构建中,采用了铜合金,让雕塑群既经得起风雨的考验,也耐得住人们的触摸,这组雕塑群生动的历史展示,让大家从过去中汲取力量,面向未来。《力量》雕塑群在环境氛围的营造上,不仅为观者提供了接受历史教育的作用,还重在用艺术设计讲述美育故事,在细节上,既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又有连贯性的整体意象,又有历史、文化、人文关怀集一体的视觉传达。对于城市广场而言,视觉形象设计可以帮助其实现场所与时间的跨越,是组成城市生活与大众记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不仅能够突破时代与地域的束缚,还能通过广场空间与雕塑艺术的融合,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同时具有了艺术性、实用性、科学性的特点。
四、日常生活中社会美育的体现
目前,社会美育不仅体现在特定的艺术活动场所,更多的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日常生活更多的作为一种审美实践活动,潜移默化地在提高着社会大众的审美体验。虽然艺术活动场所能够极大地提升人们的审美,促进人们的全面发展,但它们已经远离了人们的生活,严重地与人们的生活隔绝开来。要把社会美育的正面效应传播到普通民众的生活空间,就必须让大众参与到这些与社会生活没有严格区分的社区空间和文化空间中,并且与文化活动、审美活动、商业活动、社交活动之间不存在严格的界限。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交通、休闲、购物等这些日常生活的活动,都可以作为社会美育实践的场域,同时可以在其中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受到艺术的熏陶,并获得美育教育,提升人们的审美情趣,这对社会美育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最贴近我们生活的社会美育场所就是社区美育,比如社区艺术改造、文化艺术活动、群众创作活动等丰富的居民文化生活活动,这些开放、自由的社区活动使居民很容易地参与进去,在参与的过程中,社区组织要有意识地吸引和引导社区居民参加有意义的活动,培养大众正确的审美意识,并且在业余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增强社会公众的审美情趣。
在人的成长和发展中,家庭、学校、社会美育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也就是说在接受家庭美育、学校美育的同时,还必须进行社会美育,因为孩子和学生不但要接受系统、正规的教育,而且还要受到社会美育的熏陶。社会美育和家庭美育、学校美育既是密不可分的,又在本质和实践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家庭美育、学校美育偏向于对受教育者基本的、系统的美育知识的学习和培养,一般都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而社会美育,更多的是以大众自身为主导进行美育活动,并且借助于社会审美机构和社会美化活动来进行审美教育活动,从而抒发大众的审美情感,以此来提高大众的审美体验,它具有一定的情感性。与家庭美育、学校美育相比,社会美育活动更具有全面性,不仅可以使大众在家庭、学校美育中学到的系统的教育得到实践,而且在进行社会美育活动时,还可以更多的感受和表达出自己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全方位的感受社会美育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蔡元培的社会美育理论,在长期的实践和探索中,使得我国现代美育实践的重大指导意义和前瞻性更加明显的被凸显出来。在这种新形态下,除了美术馆、博物馆、音乐厅等传统的社会美育场所之外,社会美育的新形式、新产品也在不断的呈现在大众的眼前,比如新型艺术体验方式、文化遗产展示方式、数字传播新形式的各种新媒体文化形式;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众多具有时代特点的新文化空间大量出现……新形式、新业态的不断出现和发展,在互联网的作用下,相互交织,更好的适应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审美和文化的需要。
互联网和电视媒体作为目前最有渗透力的传播媒介,它对人们的生活、学习、思维、认知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生活方式就是收看电视节目,因此,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电视公益广告。公益广告对弘扬中国传统美德、优良文化、培养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大部分的公益广告都是制作精美、主题丰富、内容贴近群众、且极具艺术性和观赏性的。日常生活中社会美育功能的影响,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到普通人,甚至是整个社会的生活质量、文化教育、审美情感等,从而在全民中形成美育的意识。
注释
①蔡元培演讲集[M].马燕.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1.
②戚晨曦.“社会美育”和“艺术运动”[D].中国美术学院,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