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论、价值与路径:苏区精神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三重维度

2022-06-23康凤云

苏区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苏区理想信念革命

康凤云 廖 斌

提要:苏区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系列链条的重要一环,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和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在苏区精神的内涵表述中,“坚定信念”被置于首位,充分突显了其在苏区精神中的核心和灵魂地位,也为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供了丰富的历史镜鉴。将苏区精神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通过回望历史、研判现实,更新观念、拓展路径,强化学习、丰富实践,实现苏区精神与理想信念教育的互融互通,是新时代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强化其使命担当的重要路径和举措,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苏区精神是各苏区革命斗争共有的精神形态,是中华民族优秀精神血脉在革命战争年代的积淀,也是中国共产党伟大革命精神链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习近平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对苏区精神的内涵作了科学界定:“在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中,在建立红色政权、探索革命道路的实践中,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这其中蕴含的诸如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为民情怀、艰苦奋斗的作风、无私的奉献精神等,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深厚的力量。大学生作为接受高层次教育的青年群体,是新时代远大理想信念的传承者和践行者,在传承苏区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方面应当走在前列。当前有关苏区精神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有诸多问题可作深入讨论。比如,如何定义坚定信念在苏区精神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理解苏区精神在新时代大学生这一群体中的意义和价值取向?如何实现苏区精神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深度融合?本文拟围绕以上几个方面作进一步阐释,以求教于方家。

一、苏区精神的核心和灵魂:坚定的理想信念

在苏区精神的内涵表述中,“坚定信念”被置于首位,充分突显了这一精神特质和内涵在苏区精神中的核心和灵魂地位。对共产主义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对中国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念,是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历受挫折仍不屈不挠的力量源泉。

(一)坚定的理想信念,源自于崇高的革命追求

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信念源自于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为人民大众求解放的崇高革命追求。在深重的民族危机下,早期共产主义者在各种社会思潮和主义论战中坚定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探索中国革命的前途。中共一大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等纲领,“承认苏维埃管理制度,把工农劳动者和士兵组织起来,并承认党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实行社会革命”,确立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1927年国民党右派武力“清共”,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在危亡煎迫的生存环境下,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相继爆发,中国共产党人走上了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开启了践行马克思主义理想的新尝试。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宣告成立,标志着中央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从此掀开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篇章。中国共产党在这片红色热土上,进行了制度、道路、思想理论和社会治理的全面实践和艰辛探索,坚定不移地把革命斗争推向前进。“在这些苏维埃区域里,推翻了地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工农兵苏维埃政权;没收了地主阶级的一切土地,平均分配了土地给中农贫农;消灭了地主阶级的武装,建立了工农的军队。”1934年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宣布将“消灭一切封建残余,赶走帝国主义列强在华的势力,统一中国”“中国民族的完全自主与独立”“苏维埃政权是属于工人、农民、红色战士及一切劳苦民众”“苏维埃法律面前一切平等”“保障工农利益”等列为要实现的基本任务,初步形成了党的新民主主义纲领,再一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

行动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在共产主义理想的感召下,无数革命志士坚定了革命信念,抛头颅、洒热血,舍生取义,奋不顾身。邓小平指出:“我们多年奋斗就是为了共产主义,我们的信念理想就是要搞共产主义,在我们最困难的时期,共产主义的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多少人牺牲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理想。”邓小平将共产主义理想比喻为“精神支柱”,就是肯定崇高的革命追求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念的重要基石。

(二)坚定的理想信念,展示出必胜的革命信心

革命处于低潮时期,许多人对革命前途有疑虑,提出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毛泽东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中,清醒地指出了革命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胜利的必然性。在他看来,困难只是暂时的,革命的目标是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消灭不合理的制度,建立新中国,中国革命一定会胜利。毛泽东以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科学分析了革命形势,打消了红军战士的疑虑,科学预见了中国革命的前景是红色政权取得全国性的胜利,极大地坚定了红军战士们革命的理想信念。

正是由于信念坚定,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能够保持对革命前途的乐观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心。1934年9月,在“一年多保卫苏区、反对帝国主义国民党五次‘围剿’的血战”归于失败、中央红军长征前夕,张闻天发文端正人们对转移前途的认识,从革命基本问题的高度强调了革命战争的长期性:“挫折不能使我们内部崩溃解体,不能动摇我们的整个战线,而且也不能阻止整个苏维埃运动的向前发展。”在苏维埃革命遭受重大挫折、党和红军被迫放弃苏区开始大转移的极端困难的情形下,中国共产党人依旧表现出对苏维埃革命的崇高信仰和对中国革命终将取得胜利的无比坚定的信念。中央红军长征后,陈毅、项英等在脱离了党中央的领导、失掉了与各方联系、各自为战的情况下,带领留守部队坚持与敌人作最顽强的斗争,坚信“中国革命正在新的条件下向前开展,苏区虽被失掉,但主力红军存在和游战进行,不仅有新的发展,而且将推动新的形势到来”,反对一切悲观失望,“坚决的进行游战,为恢复苏区而斗争”。

(三)坚定的理想信念,熔铸出不屈的革命斗志

一个具有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人,不论在何种环境中,都会勇往直前,愈是逆境愈加坚定其信仰,愈使其奋发图强、激流勇进。苏区时期,无数革命先辈为了理想信念慷慨赴死,在苏区频繁而残酷的军事斗争中,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浴血奋战,不屈不挠,直至献出宝贵的生命。1935年1月,方志敏在怀玉山区突围失败后被俘,写下了展现中国共产党人光明磊落、大无畏气概的《自述》:“我已认定苏维埃可以救中国,革命必能得最后的胜利,我愿意牺牲一切,贡献于苏维埃和革命。”即使身陷囹圄,方志敏仍不忘革命事业,以笔为剑,以墨为锋,写下了《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赣东北苏维埃创立的历史》《清贫》《可爱的中国》等13万余字的文稿,全面回顾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革命历程,总结了革命的经验教训,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铮铮铁骨和不屈斗志。面对国民党反动派软硬兼施的劝降,方志敏始终言辞拒绝,毫不动摇,从容赴死。这种如磐的信仰,正是洞悉真理后的从容笃定,是知信行合一的充分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各种考验的精神支柱。只有理想信念坚定的人,才能始终不渝、百折不挠,不论风吹雨打,不怕千难万险,坚定不移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奋斗。”苏区精神熔铸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百折不挠的革命斗志。不论时代如何变迁,社会如何发展,这种精神始终不会过时。

二、苏区精神的价值意蕴:为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供历史镜鉴

精神的动力源于信念,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源于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对中华民族的忠诚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寄语中国青年:“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作为中国革命精神链条重要一环的苏区精神,以其深刻的理论内涵和深厚的价值意蕴,在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方面展现出独特的理论优势,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历史镜鉴。

(一)把稳思想之舵:苏区精神为大学生形成理想信念提供了价值参照

在内忧外患、社会危机深重的历史大背景下,在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围剿”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秉持着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动摇,义无反顾地投身于革命实践中,开创了苏维埃革命的新局面。贺龙、董振堂、李明瑞、赵博生等真诚的爱国将领放弃了国民党的高官厚禄,几经摸索,终于走上了共产主义的道路,坚定了共产主义的信念;彭湃、杨成武、夏明翰等大批革命者放弃了优渥的家庭条件和个人幸福,为共产主义事业进行了英勇卓绝的斗争;何叔衡、毛泽覃、瞿秋白等大批革命者在红军长征后留守苏区,在极端困难的局势下“始终虔诚信仰共产主义”,坚持革命斗争,将敌人的枪声作为从容赴死的背景音……正是因为他们以拳拳之心守理想、铮铮铁骨坚信念,中国革命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

新时代大学生绝大部分是“00后”,成长于物质生活充裕、思想多元化的时代。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多元价值观下,部分大学生出现了价值观的迷茫和困惑,不知如何树立正确信仰,坚定前行信念。加之西方价值观的渗透日益呈现出复杂多变的样态,部分大学生受到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侵蚀,容易出现意识形态的偏差。苏区时期革命前辈为理想信念而牺牲奋斗的事迹,成为新时代青年群体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最好、最有说服力的教材,为新时代大学生群体坚定理想信念提供了正面的价值参照。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以苏区时期经过千锤百炼的、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共产主义者的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作风为榜样,才能培养一代又一代的共产主义新人。

(二)补足精神之钙:苏区精神为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供了价值驱动

当前高校大学生群体中信念感缺失的现象时有存在,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现象有所抬头。部分大学生价值取向错位,只讲自我价值,不谈社会价值;只讲奢侈享受,不讲社会贡献,丢弃了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和对崇高理想的追求。一些大学生疏于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忽视了理想信念的培育,在面临来自社会的困难和挑战时缺少坚强的理想信念支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今天,像战争年代那种血与火的生死考验少了,但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仍然在继续,我们正面临着一系列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的艰巨考验。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会在乱云飞渡的复杂环境中迷失方向、在泰山压顶的巨大压力下退缩逃避、在糖衣炮弹的轮番轰炸下缴械投降。”

以苏区历史为鉴,可以学习革命前辈如何在风雨如晦的黑暗中选择马克思主义,在坚持学习、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学习他们如何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坚守革命初心,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执着奋斗、牺牲奉献;学习他们如何克服贫困、伤病、挫折、失败,始终保有对共产主义的执着追求和对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以革命先辈在苏区时期形成的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积极乐观等精神内涵滋养身心,是当代青年尤其是大学生群体提高站位、开阔心胸、注入能量的有效途径,使他们能够从容面对校园和社会上的多重风险和挑战,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困境和坎坷,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担当起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光荣使命。

(三)扎牢信仰之根:苏区精神为大学生践行理想信念提供了价值旨归

“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苏区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础上,将中国共产党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坚定信念贯彻于领导苏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创造了苏区“第一等工作”,汇聚起攻坚克难的磅礴力量。苏区群众翻身得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感召下,在无数革命者坚定信念、英勇奋斗的示范引领下,也对中国共产党和苏维埃革命产生了信仰,发挥了伟大的创造力。苏区历史就是一部为群众谋利益、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人在苏区的革命实践中,生动阐释了“一心为民”的价值立场、“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的价值原则和“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的价值追求,为新时代大学生践行理想信念提供了鲜明的价值旨归。如何将务实的个人理想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共同理想结合起来,使共同理想映照个人现实;如何在社会的大舞台奉献自己的心力与智慧,彰显自己的个人价值,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推动社会进步,是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三、苏区精神的实践路径: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加强新时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引领广大青年尤其是大学生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环,也是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培育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要实现苏区精神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互融互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

(一)回顾:铭记苏区历史,全面把握苏区精神深刻内涵

将苏区精神引入高校教育,应当在深挖苏区历史资源、深入了解苏区历史、讲好苏区红色故事的基础上,全面把握苏区精神深刻内涵,强化大学生对苏区精神的认同。

1.深挖苏区红色资源。土地革命时期活跃在各大苏区的革命亲历者留下了诸多历史记忆,左翼文学、红色戏剧、红色诗歌作品中充满着对苏区精神的践行和宣扬,建国后一大批“红色经典”文学作品凝结了人们对于红色革命的记忆与想象,改革开放后各地党史系统多有对苏区历史和苏区人物的记录,新时代有关苏区的红色读本走向多样化和普及化。这些关于苏区的红色书写,再现了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带领苏区军民为理想信念而矢志奋斗的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历史,传达了革命者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苏区史料、文物、遗迹、故事、歌谣等红色资源共同建构起了一个意义丰厚的红色文化空间,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丰富资料,需要引导大学生追寻苏区这段光辉的红色历史,重回革命现场,进一步深化对苏区精神的体认和思考,转化为大学生坚定信念的丰富养料。

2.讲好苏区红色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苏区红色书写蔚为兴盛,如著名赣籍作家卜谷通过大量深入一线的采访研究和调查思考,积累掌握了一大批鲜活原始的革命历史素材,先后创作了300多万字的各类红色文学作品,丰富了红色文学的大花园,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苏区精神提供了具体文本。2018年,上海文学界、出版界启动“红色足迹——党的诞生地·上海革命遗址系列故事创作项目”,陆续出版了多部“红色足迹”“红色起点”系列文学作品,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参考文学界开展的红色文学创作活动,可考虑在高校开展红色文学品鉴、红色故事创作活动,开展苏区革命故事讲述、表演,苏区历史文学、遗址故事创作,以“感同身受”“身临其境”的方式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创作能力,在发掘、品鉴、创作红色故事过程中将外在的革命历史素材加工、转化、升华为内在的理想信念。

3.强化苏区精神认同。作为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之一的苏区精神,既蕴涵了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共性,又显示了苏区时期的特色和个性,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和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虽各有侧重,但彼此之间并非是割裂的,而是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对苏区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同样不应当作割裂式的、个别化的学习,而应将其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系列学习传承体系中。同时,有必要通过全面而系统的学习,在与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精神的学习和比较中把握中国革命精神的共性,凸显苏区精神的特色和个性,进而强化大学生对苏区精神的认同。

(二)把脉:研判理想信念教育生态,重构理想信念教育主客体关系

受社会环境、教育主客体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面临新情况、新任务。应精准研判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生态,把握理想信念教育主客体状况,为新时代苏区精神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助益。

1.研判理想信念教育当下环境。从宏观层面来考量,在信息、通讯、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条件下,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新媒体等各种新旧媒介形态深度融合产生的全媒体构成了理想信念教育的当代环境。全媒体视野下教育主体的多样性、教育内容中异质因素的成长、教育环境的变化部分消解了传统理想信念教育原本的效度,也为新时代苏区精神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崭新机遇与多重挑战。从微观层面来考量,苏区精神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的内容呈现还比较有限,较之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的重视程度略为不足。加之教育方式方法的惯性使然,目前高校思政教育模式仍呈现“填鸭式”特征,影响了苏区精神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

2.把准大学生理想信念实况。新时代大学生往往独具个性和禀赋,更加强调独立自主,反对整齐划一。受多种社会思潮影响,部分大学生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倾向,倡导多元价值观念,对传统的一元价值观产生质疑。新时代大学生的上述特征给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带来了多重挑战。当前,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培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也存在少数大学生对党史学习教育融入理想信念的方式、方法有抵触情绪,或理想信念呈现薄弱化、功利化发展趋势,以及对理想信念的实现空有口号、没有规划等诸多问题。根据大学生当前特征和状况,需要开展更具针对性、个性化的学习活动,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达到“自律自教”的教育目的。

3.提升思政工作者素质。思政工作者是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关键一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工作者“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思政教师素质,进而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成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中之重。“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高校教师首先要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在理论学习中提升业务水平和思想道德修养;其次要增强发现问题的能力,多反思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不足,多聆听大学生反应强烈的突出问题;再者要根据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个性特征开展教育教学,更新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理想信念教育的成效。

(三)拓新:更新理想信念教育观念,拓展苏区精神传承新路径

当前,我们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交汇期,对苏区精神的学习和传承,必须在继承其精神内核、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理念、载体和形式的创新。

1.更新理念,赋予苏区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具体而言,应结合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赋予苏区精神以新的时代元素和富有现代气息的新的解读,使苏区精神在新时代展露新的光芒,发挥新的效用;打破传统思政教育模式的藩篱,建构“苏区精神+全媒体+理想信念教育”的全新思维模式,推动苏区精神学习方式与苏区精神传播阵地的革新;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好传播媒介与苏区精神的关系,充分认识信息网络化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带来的利弊,规避网络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产生的负面影响。

2.丰富载体,将新媒体融入苏区精神宣教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要彰显“融”特色,充分发挥报、刊、台、网、微、端等各平台的优势,搭建苏区精神多样化宣传平台;丰富“微”载体,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短视频等,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使教师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变“旁观”为“参与”,变“教育”为“陪伴”;突出“新”风格,通过新工具、新方式、新手段、新平台推送苏区红色文化,进行立体化传播,扎实推动苏区精神学习教育走深走实。总之,推动苏区精神学习与新媒介相结合,用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新媒体搭建苏区精神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桥梁,是新时代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举措。

3.活化形式,提升苏区精神的学习成效。在202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各高校普遍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党史学习教育系列活动,为活化苏区精神学习形式、助推苏区精神入校园提供了借鉴和启示。为切实提升苏区精神学习成效,应推动苏区精神学习与艺术实践相融合,排演反映苏区历史的话剧、歌剧、舞蹈、故事小品、革命歌曲;推动苏区精神学习与党史研究相结合,举办党史学术报告会、党史知识竞赛、红色历史专题讲座,开展党史研究、苏区精神研究基金项目申报工作,提升大学生历史文化素养;推动苏区精神学习与红色教育阵地相结合,建设苏区信念广场或红色文化广场,走访苏区革命遗址,体验红色文化之旅;推动苏区精神学习与网络学习平台建设相结合,开设网上学习园地,建设网上资料库,搭建网上交流群。通过多样的学习形式,使苏区精神进校园、进活动、进课堂、进教材、进大学生头脑,让苏区精神焕发时代光芒和价值魅力。

(四)提质:丰富思政课程教学,切实提升理论学习成效

“坚定理想信念,必先知之而后信之,信之而后行之。”苏区精神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苏区精神与高校教育有机融合,开展系统的理论学习至关重要。

1.将苏区精神引入思政课程教学体系。改变以往零散提及和简单阐述苏区精神的学习模式,在高校开设“中国革命精神”“红色文化”“苏区精神”理论课程,进行系统的理论教学和研究阐释,帮助大学生深刻理解苏区精神的科学内涵,理清苏区精神的发展脉络,深挖苏区精神的时代价值与教育意义。将苏区精神作为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纳入“形势与政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原有的思政课程教学中,加大苏区精神在思政课程教学内容中的比重,深化大学生对苏区波澜壮阔革命历程和苏区精神丰富内涵的认识和理解。

2.用苏区红色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有关苏区的众多历史记忆、红色书写、红色创作中蕴含着伟大的苏区精神,这些红色文化资源是培育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最佳教材。早在2016年,《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宣传读本就已引入高校课堂,在大学生群体中激起了对井冈山精神的学习和讨论,起到了良好的革命精神宣传教育效果。此举也为苏区红色资源进入高校提供了借鉴指导。如可以尝试将《红色赣粤边》《两条半枪闹革命》《可爱的中国》等革命亲历者的记录和回忆,《伟大的苏区精神》《苏区红色故事选》《中央苏区散文诗歌集》等红色文化读本,《可爱的中国》《八子》《送郎当红军》等展示苏区精神的影视剧作品、经典歌曲引入课堂教学中,既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将理想信念教育丰富化、生动化、鲜活化,也有利于将苏区精神讲深讲透,令理想信念教育更为深入、深刻,从而满足大学生对理想信念教育多元化的学习需求,达到良好的理想信念教育效果。

(五)增效:丰富苏区精神社会实践活动,厚植理想信念根基

在“知之”“信之”的基础上,需要通过“行之”即开展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巩固课堂理论学习成果,深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成效。

1.将苏区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是学校课堂教学之外的延伸,是开展思政教育的“第二课堂”。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强调:“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当前部分高校在探索苏区精神与校园文化活动相融合方面走在了前列,在课堂上、在教材里、在文艺活动中、在校园文化宣传栏上时常能听到、看到有关苏区的历史知识和革命故事。在此基础上,应继续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载体,丰富苏区精神在校园的传播形式,营造良好的理想信念教育氛围。

2.开展红色研学活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原苏区地区红色资源丰富,为各高校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外实践载体。高校可利用寒暑假或周末组织大学生开展红色研学之旅,通过参观苏区革命根据地遗址群、革命烈士纪念馆,开展红色历史研读、红色文化调研等研学活动,让大学生在实践中贴近苏区历史,接受苏区精神教育,将封闭式教学转变为开放式教学,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增强理想信念教育成效。

3.打造实践教学基地。要让苏区精神在新时代鲜活起来、传承下去,就要注重发挥教育实践基地的作用。当前,原苏区当地政府、苏区文化旅游景点和一些高校已经加强了合作,形成了由政府提供资金支持、旅游景点提供教育实践平台、合作高校组织策划培养方案的“三位一体”的运营模式。这种模式既能够实现苏区资源合理化应用,也为苏区精神的实践教学构建了平台和基地。红色摇篮瑞金的诸多革命旧址,如一苏大革命遗址、毛泽东旧居、红井等已经升级成为了大学生开展红色体验、主题教育、志愿服务的多功能教育实践基地。因此,各地可充分利用红色文化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开展与教学紧密结合的红色游学活动,引导大学生将课程中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地实践中,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

结语

“国家不可一日无青年,青年不可一日无觉醒。”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年群体的成长发展,提出“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建党百年的重要历史节点上,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将苏区精神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既是更好传承和弘扬苏区精神的新举措,又是切实提升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成效,培养有理想、有信念、有担当的新时代大学生的有效路径。

理想信念教育是关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战略问题。将苏区精神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一是深入了解苏区历史,通过对苏区历史的整理、对红色记忆的回望、对红色革命精神的凝练,加强对苏区精神丰富内涵的理解,深化对苏区精神的认同;二是把准新形势新任务下理想信念教育新要求,研判语境、把准实况、融合关系,为新时代苏区精神融入理想信念教育创设良好的环境;三是在更新理念、丰富载体、活化形式上做文章,多途径、多方式、多渠道地发挥革命精神的育人功能;四是“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五是重视实践活动在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社会实践这一途径,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升华情感、润泽心灵、坚定信念。总之,应在回望历史与映照现实相融合、更新观念与拓展路径相融合、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融合的过程中,实现苏区精神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互融互通,从而坚定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让大学生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猜你喜欢

苏区理想信念革命
苏区的故事
走进东山学校,寻找理想信念的力量
苏区精神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为革命视死如归的红色家庭(二)
中国的出行革命
迎头痛击
全线出击,积极进攻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