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征精神论纲

2022-06-23韩洪泉

苏区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长征红军中国共产党

韩洪泉

提要:长征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中一页波澜壮阔而又精彩纷呈的瑰丽篇章,也是一百余年来党的不懈奋斗史、不怕牺牲史、理论探索史、为民造福史、自身建设史的生动缩影。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长征精神,是长征留给后人最可宝贵的财富。80多年前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弘扬长征精神的胜利。长征对中国和世界的当代价值,也主要体现为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长征精神具有其特定范畴、科学内涵和丰富形态,彰显跨越时空和民族的普遍意义和持久影响,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居于重要地位。深入研究、努力践行和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对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20世纪30年代的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中一页波澜壮阔而又精彩纷呈的瑰丽篇章,也是一百余年来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在危机中育新机、在逆境中辟新境、在变局中创新局的光辉历史的一道缩影。从80多年前战略转移的漫漫征途到新时代勠力强国复兴的新长征路,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的长征事业永远在路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总书记强调要从长征精神中深刻感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长征精神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居于特殊重要的地位。80多年前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弘扬长征精神的胜利。长征对中国和世界的当代价值,也主要体现为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长征精神的持续在场和赓续弘扬。缘此,深入研究、努力践行和大力弘扬长征精神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长征精神的范畴与形态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的长征精神,是长征实践这一社会存在的产物,没有长征实践,就无法产生长征精神。同时,长征精神又对长征实践产生反作用,是长征取得胜利的精神力量。概而言之,长征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战略转移征程中形成的,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进程中赓续发展的革命精神,具有其独特范畴、丰富样态、重要价值和深刻意涵。

(一)长征精神的多重范畴

科学界定长征精神的基本范畴,是正确认识长征精神的前提条件。对长征精神基本范畴的认知,应该从历史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出发,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从时间、空间、主体等多个角度进行观察和考量,唯其如此,方能得出客观和全面的结论。

从时间范畴看。长征精神主要和首先是在长征时期(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生成的,伴随着长征的艰苦斗争和胜利结束,长征精神也就具备了基本形态和主要内容。一方面,长征精神素有渊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浸染传承,以伟大建党精神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血脉赓续,是长征精神生成的历史基础。另一方面,长征精神与时俱进,在其后80多年的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随历史发展而创新创造、演变演进,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革命征途中,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长征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长征路上,不断添加新内容、呈现新形式、创造新价值,书写了时代的新篇章。概言之,长征精神的生成和赓续是一个历时发展的过程,而红军长征的两年是其基础时段。

从空间范畴看。长征精神主要生成于红军长征时期,而红军长征路线恰如“地球的红飘带”,在中国大地上从东南到西北,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红二方面军(包括其前身红二、红六军团)、红四方面军、红25军这四支主要队伍的长征总里程达6.5万华里,按今天的行政区划,红军长征经过了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重庆、云南、四川、青海、甘肃、河南、湖北、宁夏、陕西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此外,国内其他许多地区也都有与长征相关的历史活动和历史遗迹,对长征精神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是长征精神展现和传播的重要载体。推而广之,80多年来长征精神早就超出了长征沿线地区,在全国以至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持续、广泛、深远的影响,那些与长征精神生成、传播、纪念、发展相关的地方,都可以在广义上纳入长征精神考察的空间范畴。概言之,长征精神在广袤的地理空间上或同步或先后相继地得以铸就、呈现和传播,而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红军长征途经地区是其主要地域。

从主体范畴看。红军长征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数十万红军将士历经千难万险,走过千山万水,取得了战略转移的伟大胜利,也熔铸了震铄古今的精神丰碑。参加长征的所有中共党员和红军官兵,无疑是长征精神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主体。他们用生命、热血和忠诚完成了长征壮举,铸就了长征精神,也创造和留存了长征精神的物质载体和文化经典。其中那些党和红军和重要领导者、长征途中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和群体,作用无疑更加突出。同时也要看到,80多年来所有在新长征路上英勇奋斗、努力拼搏的党员干部、全军官兵和人民群众,也都是长征精神得以赓续发展的主体力量。再推而广之,全国以至国外那些参与创造长征和新长征的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或者以各种方式传播长征文化的个人和团体,也都是长征精神的创造者、传承者、弘扬者,都可以视为长征精神的广义主体。概言之,长征精神是无数中国共产党人、人民群众以及世界上那些中国长征事业的支持者、长征精神的弘扬者、长征文化的传播者共同创造、赓续和发扬的,而那些参加红军长征的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尤其是其中的英雄模范人物和群体)是其核心主体。

(二)长征精神的多元形态

长征精神的形态不是单一和抽象的,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先后衍生出包括原生形态、微观形态、阶段形态、演化形态等具体形态的精神。因此,长征精神不但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一个重要坐标,而且形成了自身的精神谱系,呈现出多元的具体形态。就其性质而言,长征精神的具体形态或者是长征精神的某一种内涵或要素,或者是长征精神在某一具体环节、时段、空间、领域的具体化,或者是在长征精神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并与其有重大关联度和重合度的精神形态。

长征精神的具体形态在时间上前后衔接,在内涵上互为补充,构成了长征精神谱系的一个个具体坐标,是长征精神的自然延伸和具体展开。综合考察其性质、内涵和特点,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一是长征精神内涵系列。长征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五个方面,集中表现为理想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英雄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现实主义精神等具体形态,此外其构成要素以及同层级的相关元素,也都自成体系,形成具体的长征精神形态(如独立自主精神、担当精神、战斗精神等)。二是长征重要会议系列。长征途中的重要会议,是作出决策部署、纠正错误思想、开展党内斗争、指导全国革命的重要形式,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也生成了长征精神的具体形态,主要有遵义会议精神、通道会议精神、黎平会议精神、猴场会议精神、苟坝会议精神等,尤以遵义会议精神最具代表性。三是长征重要战斗系列。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在连续行军和英勇作战的行动中,不仅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观,也生成了具体的精神形态,如湘江战役精神、强渡大渡河精神、飞夺泸定桥精神、腊子口精神、六盘山精神(“不到长城非好汉”精神)等。四是长征重要事件系列。如北上抗日先遣队精神、“半条被子”精神、彝海结盟精神、雪山草地精神、西路军精神、会师精神等。五是长征重要人物系列。长征时期中共和红军的重要领导人、全体红军将士、各界爱国人士、沿途革命群众等,是赢得长征胜利和创造长征精神的主体力量,他们(包括群体和个体)身上所体现的精神力量,许多也都具备相对独立的特质,是长征精神的重要表现形态,如长征女红军精神以及长征时期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方志敏、刘志丹、董振堂、邓萍等体现的革命精神等。

长征精神与长征精神的具体形态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长征精神是长征精神具体形态的源头和根本,长征精神具体形态是长征精神的具象和延伸。长征精神的科学内涵、结构要素、价值取向等,对长征精神具体形态具有决定作用,尤其是在理想主义、爱国主义、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现实主义等基本的精神要素和思想内核方面,实属异曲同工、殊途同归。长征精神具体形态是长征精神的具体化表现,侧重表现长征精神某一个或几个方面的精神要素,是长征精神的生动展示和鲜活实践,对长征精神的形成、演变、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一个个长征精神具体形态的生成与合力,最终汇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三)长征精神的多维研究

长征精神一经形成,就成为一种重要的革命精神力量和政治文化元素,在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中深植根基、广播影响。80多年来,从党和国家领导人、长征亲历者到学术界、理论界,都曾对长征精神的概念、内涵、要义等作过探讨、提炼和总结,从不同维度揭示和阐发了长征精神的科学意蕴、丰富形态和重要价值。

从长征胜利前后到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陈云等参加过长征的中共领导人都从不同角度对长征精神有过表述。1935年10月,陈云总结了红军西征不断取得胜利的三方面原因,认为其中蕴含了长征精神的重要内容,并明确提到了精神要素。同年10月至12月间,毛泽东在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多次对长征的历史意义进行系统阐述,指出:“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1936年底,周恩来在对红军指战员的一次讲话中指出:“中国革命的道路是漫长的,还有更多更艰险的雪山草地在等着我们,所以我们一刻也不能丢掉长征精神!”“长征精神永远不能丢!”1938年4月,张闻天在陕北公学的演讲中指出:“为什么二万五千里长征能够有这样伟大的影响呢?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在这次长征中充分的表现出了它为了自己的理想而牺牲奋斗与坚持到底的精神。没有这种精神,就是一千里的长征也是不可能的。”在“后长征”时期的革命战争年代里,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红军长征的精神始终是激励党和军队继续进行革命斗争的思想支柱。中共领导人在这一时期的相关论述,也为后来提炼和升华长征精神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依然需要继续弘扬长征精神。1978年以前,关于长征精神的直接研究基本属于空白,只有少数文章和社论等有所涉及。但这一时期关于长征的纪念和宣传中,有许多内容都与长征精神有密切关联。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新长征”逐渐成为新时期党和国家建设事业的代名词。以1986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50周年为契机,关于长征精神的研究和宣传开始受到重视,特别是在1996年、2006年等重要纪念时间节点上,中共中央对长征精神不断作出权威概括,学术界跟进加强理论研究,在长征精神的若干基本问题上形成了较为一致的认识。1996年10月22日,江泽民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从五个方面概括了长征精神的内涵,强调要把长征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在新长征路上不断取得新的胜利。2006年10月22日,胡锦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及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也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走好新长征路的伟大意义,深化和拓展了长征精神的时代意涵。2016年10月21日,他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重申了长征精神的科学内涵,指出长征精神是长征历史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财富,伟大的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与精神族谱的组成部分,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与灵魂,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成为鼓舞激励中国人民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此外,他还多次就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湘江战役精神、“半条被子”精神、西路军精神等的内涵和意义作出重要论述。近年来,长征精神逐渐成为理论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许多专家学者都对长征精神有过独到的阐释,从多维度分析和阐发了长征精神的深刻意蕴和重要价值,将长征精神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和水平。

二、长征精神的蕴涵与要义

长征精神作为一种特定的革命精神,具有其特殊的科学内涵和内在结构。关于长征精神的科学内涵,中央已有权威概括,学界已有基本共识。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依据长征精神内涵的权威表述,参考学界关于这一问题的既有研究成果,兼顾长征精神的世界意义,笔者认为长征精神包含五个方面的核心元素,即理想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英雄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现实主义精神。具体而言,理想主义是长征精神的灵魂,爱国主义是长征精神的根本,英雄主义是长征精神的底色,集体主义是长征精神的支撑,现实主义是长征精神的关键。这五种精神既是长征精神的主要内容,也是长征精神的具体表现,它们既相互独立,又互为补充,共同构筑了举世无双、独一无二的伟大长征精神。

(一)理想主义精神是长征精神的灵魂,要义是“崇高理想,坚定信念,忠诚使命,百折不挠”

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也是长征精神的价值灵魂。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并始终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朝着这个理想奋力前行,虽险远而不惧,临屠戮而不屈,经挫折而不挠。邓小平曾说过:“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一语道出了中国共产党最根本的成功密码。长征时期,党的事业遭遇重大挫折,中国革命又一次陷于低潮,如果没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没有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信心,长征的胜利是不可想象的。只有用崇高理想和革命真理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才能不畏艰险,不怕挫折,历尽苦难,淬火成钢,迎来最后的胜利。“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苦难可以摧残人的肉体,死亡可以夺走人的生命,但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动摇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随红25军长征的刘华清在独树镇战斗中身负重伤,但他仍坚持跟着党和部队走,“死也要死在红军队伍里”。年仅14岁的红31军93师274团战士周广才,怀着对革命事业必然胜利的坚定信念,带着过草地时吃剩下的半截皮带,最终走到了延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就是‘铁心跟党走’的生动写照。”长征是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长征的胜利也是理想信念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基础上的。长征以其残酷斗争和生死考验,检验并向世人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牢不可破、坚不可摧的理想信念,也积淀了崇高理想、坚定信念、忠诚使命、百折不挠的精神元素,激励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笃定革命信仰、接续奋斗前行。

(二)爱国主义精神是长征精神的根本,要义是“御侮救国,革命为民,扎根群众,患难与共”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长征精神的根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长征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华夏大地,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生生不息、薪火传承的关键因素。中国共产党人是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也是坚定的爱国主义者。自1921年诞生之时起,中国共产党就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并为之勠力同心、不懈奋斗。长征时期,正是日本帝国主义步步进逼、民族矛盾日益上升、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特殊时期。中国共产党顺应这一历史大势,在领导红军进行长征的过程中,把解决生存危机与拯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把战略转移的大方向与建立抗日前进阵地联系在一起,以救亡御侮为己任,以北上抗日相号召,发表抗日宣言,提出抗日主张,实现了国内革命战争向民族解放战争的转变,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建立,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中华民族和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把救国和救民统一起来,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始终践行根本宗旨,这是党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基础。长征期间,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以自己的模范行动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巩固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扩大了党和红军的影响。中央红军长征途经湖南汝城县沙洲村时,3名女红军借宿在徐解秀家中,临走前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她。后来徐解秀老人说,这让她明白了一个道理,什么叫红军,什么叫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只有一条被子,也要给穷苦人半条的人”。“半条被子”昭示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折射的是军民团结如一人的鱼水深情。红军进占遵义后,立即发布《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布告》,明确规定红军部队必须绝对维护沿途群众的切身利益,以实际行动遵纪爱民。长征路上,红军每到一地,都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积极宣传党的宗旨任务和抗日方针,坚决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深入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以实际行动赢得了民心,博得了爱戴,获得了支持。长征是一次抗日爱国的政治宣示,也是一次唤醒民众的政治播种,检验和砥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也积淀了御侮救国、革命为民、扎根群众、患难与共的精神元素,这是长征以及党的事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支撑和根本保证。

(三)英雄主义精神是长征精神的底色,要义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英勇无畏,乐观顽强”

中华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辈出的民族,数千年来传承着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精神基因。在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历时两年的长征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英雄主义精神极大彰显的时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长征的历史,集中体现了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和乐观主义情怀。长征历时之长、行程之远、环境之险恶、战斗之惨烈,超出常人想象,挑战人类极限,不仅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在世界历史上也极为罕见。中国共产党带领红军将士,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一路爬峻岭、翻雪山、涉江河、越草地,同敌军进行数百次战役战斗,行军里程达六万五千华里,突破了人类生存的极限,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血战湘江、四渡赤水、两渡乌江、巧渡金沙、飞夺泸定、鏖战独树、勇克包座、回旋乌蒙等战例,都已载入史册,成为一曲曲用意志和勇气书写的壮丽凯歌。在湘江战役中,担任中央红军总后卫的红34师几乎全部牺牲,师长陈树湘不幸被俘,他撕开腹部伤口,绞断肠子,壮烈牺牲,践行了“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在蒋介石想让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的大渡河畔,红1团的17名勇士冒着枪林弹雨成功强渡,打开了过河的通道;红4团指战员以两天时间赶完340华里行程,22名勇士攀援铁索冲过桥头,创造了飞夺泸定桥的奇迹。20世纪80年代重走长征路的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说:“长征举世无双,迸发于其中的英雄主义火花燃起了拥有11亿人口的民族的梦想,使中国沿着无人能够臆测的命运一路向前。”长征的胜利,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红军将士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的英雄气概,征服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的革命精神。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最为艰苦和危险的时期之一,长征的胜利不但发扬和发展了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意志品格,也积淀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英勇无畏、乐观顽强的精神元素,为中国共产党攻坚克难、化危为机和人民军队以弱抗强、赢得胜利积蓄了宝贵的精神力量。

(四)集体主义精神是长征精神的支撑,要义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友爱互助”

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从属于社会,个人利益应服从集体、民族和国家的利益,最高境界则是“使个别人的私人利益符合于全人类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人所强调的集体主义并不否认正当的个人利益,但强调要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长征时期,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将士在党的旗帜下精诚团结、共克时艰,谱写了集体主义精神的壮丽乐章,成为长征胜利的重要因素。长征是一次规模空前的战略转移,各路红军从不同的根据地出发,相对独立地行动,但各路红军坚决服从中央命令,自觉听从上级指挥,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甚至不惜为之付出巨大牺牲。中央红军长征前红七军团北上调敌、红六军团先遣探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后红二、红六军团以及红四方面军根据中央的命令积极配合行动、调动打击敌人,都为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和胜利会师创造了条件。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后,兄弟部队之间开展了互相慰劳、互相捐赠等活动,驻地到处是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动人场面,到处飘荡着《红军两大主力会合歌》的歌声。这既见证了红军战友间的革命情谊,也为后来取得同张国焘分裂主义斗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长征时期留在南方根据地坚持斗争的红军和游击队,创建陕甘根据地为党中央和主力红军提供落脚点的西北红军,以及东北抗日联军、在国统区坚持斗争的地下党组织、党领导的各方面力量、长征沿途人民群众等,都为长征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红军将士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官兵友爱,亲密团结,同甘共苦,互帮互助,在生死考验面前升华了阶级情、战友爱。在翻越大雪山途中,有个同志穿着单薄的旧衣服被冻死,指挥员让把军需处长叫来,想问问他为什么不给这个被冻死的同志发棉衣,队伍里的同志含泪告诉他,被冻死的这名同志就是军需处长。正是由于这种上下同欲、官兵一致的集体主义精神的弘扬,长征才能赢得最后胜利。长征的胜利,进一步实现了全党和红军在追求真理、坚持真理基础上的空前团结,也积淀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友爱互助的精神元素。没有这种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的团结统一,中国的革命事业也就不可能取得胜利和发展。

(五)现实主义精神是长征精神的关键,要义是“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灵活机动,大胆创新”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长征艰苦转战、走向胜利的过程,也是一个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推动创新发展、探索革命道路的过程。红军长征的直接原因是苏区反“围剿”作战的失败,反“围剿”作战失败在主观上主要是“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在脱离了中国革命实际的错误路线的指导下,党的革命事业再次陷入低潮,主力红军被迫撤离根据地,并在战略转移的初期遭受重大损失。对中国革命而言,长征可谓生死攸关之际、历史转折关头。正是在长征途中,特别是遵义会议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真正独立自主地决定中国革命重大问题,开始纠正“左”的思想路线错误,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从而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长征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指导革命发展,以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指挥红军行动,从而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和指引这条道路的正确理论。长征时期,红军始终处于优势敌军的围追堵截之中,处在无根据地依托的新环境之中,与之前的作战环境有很大差异。红军在毛泽东等的领导下,声东击西,乘虚蹈隙,灵活作战,因敌制胜,创造性地发展了游击作战的战略战术,四渡赤水等更成为游击战的经典战例。长征时期,党和红军从中国的东南经西南转战至西北地区,第一次在战略性转移中途经少数民族聚居区域,他们因时因地因事制宜,边实践边探索,创造性地提出并开展了颇有成效的民族宗教统战工作,在民族地区播洒了革命的火种,成为当之无愧的“宣传队”和“播种机”。长征在成功实现战略转移的同时,也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上取得了重大进展。长征的胜利使中国共产党进一步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才能把革命事业引向胜利。长征是一次化危为机、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也积淀了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灵活机动、大胆创新的精神元素,藉此不仅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而且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三、长征精神的意义与价值

长征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决定了长征精神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价值。长征精神在红军数万里转战的艰苦征程中熔铸生成,又随着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发展而不断扩充其思想内涵、彰显其时代价值,成为一座巍峨矗立的不朽丰碑。只有科学把握长征精神的范畴和内涵,才能准确认识长征精神的意义和价值。准确认识长征精神的意义和价值,对于新时代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奋力走好新长征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长征精神的历史意义与理论价值

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进行的长征,是百年党史进程中的一个重大事件。主要生成于长征时期的长征精神,缘此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长征精神源于80多年前的一次军事行动,创造这一精神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红军将士,但长征精神不仅与政治息息相关,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政治资源、政治财富,而且与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息息相关,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走向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红军长征在党史上具有深远影响,长征精神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居于重要地位,这是长征精神具有历史意义与理论价值的基本逻辑。一方面,从百年党史的主题和主线来看。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懈奋斗史、不怕牺牲史、理论探索史、为民造福史、自身建设史。这五个方面都在长征的历史进程中得到了集中而生动的呈现。把握长征精神的丰富蕴涵,加强长征精神的研究宣传,对于深化党史学习教育、赓续传承红色基因、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以及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什么赢”等重大课题,更清醒地认识“我是谁”“为了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我要干什么”“我该怎么干”等根本问题,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另一方面,从长征精神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地位来看。长征这一伟大的战略转移,在空间上使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大本营从南方转换到北方,从上海—瑞金转移到延安,长征精神也成为从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再到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的枢纽。行程数万里的长征被誉为“地球的红飘带”,长征精神则是革命精神谱系中的一条重要纽带。长征时期波澜壮阔、举世罕见的斗争历程,使长征精神既蕴涵了坚定理想信念、实事求是作风、全心为民宗旨等与建党精神一脉相承的精髓要义,又凸显了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革命集体主义等独特鲜明的精神元素,并为延安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支撑。同时,长征精神对其后各种精神的形成和发展,都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程度不等的影响,有的甚至是直接的和主要的影响。准确把握长征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理论价值,有助于我们从大历史观认识长征和长征精神在百年党史中的深刻意蕴,进而以理论上的深刻坚定政治上的清醒,启发行动上的自觉,更加自觉地赓续红色基因、当好长征精神传人。

(二)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

作为红军战略转移的长征,已然定格于历史的烟尘之中,但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长征路仍在延续,长征精神作为一种比历史更持久更深刻的文化元素,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益加彰显其现实价值和现实意义。80多年来,长征精神与时俱进,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也必将在新长征的征程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新时代的新长征路与当年相比,在环境、条件、任务、力量等方面已大不相同,但又有相通之处,都是具有开创性、艰巨性、复杂性的事业。前进道路上,仍然有“雪山”“草地”需要跨越,仍然有“娄山关”“腊子口”需要攻克,也就仍然需要弘扬长征精神,并与时俱进创新发展长征精神。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新时代的长征路是当年长征的延续,走好新长征路依然需要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这是长征精神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的基本逻辑。在新时代新长征路上更加需要弘扬理想主义精神,始终保持理想信念的坚定笃定,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永远为理想和真理而奋斗。在新时代新长征路上更加需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爱国和爱党、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始终聚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为实现伟大梦想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在新时代新长征路上更加需要弘扬英雄主义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奋力夺取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胜利。在新时代新长征路上更加需要弘扬集体主义精神,把个人梦想融入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想,顾大局、讲奉献,万众一心加油干,以全体中华儿女的奋斗和奉献续写新长征的辉煌篇章。在新时代新长征路上更加需要弘扬现实主义精神,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与开拓创新相结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奋力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准确把握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有助于把长征精神与新时代融会契合,与各个地域和领域、行业和职业等有机结合,鼓舞汇聚强大的精神力量,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三)长征精神的世界意义与普遍价值

长征精神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也具有普遍的世界意义。世界上下五千年,各种类型的长征(远征)史不绝书,所记载的历史故事与红军长征有许多相似之点,所蕴含的精神元素与长征精神有诸多相通之处。80多年来,世界范围内关于红军长征的报道和研究层出不穷,慕名到中国来寻访长征路的人络绎不绝。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红军长征是20世纪最能影响世界前途的重要事件之一,是充满理想和献身精神、用意志和勇气谱写的人类史诗。这是长征精神能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广泛影响、引发高度共鸣的历史条件和价值基础,也是长征精神具有世界意义和普遍价值的基本逻辑。一方面,长征发生在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长征精神则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长征(远征)故事在世界历史上不乏其例,长征精神是人类若干共有精神价值的集中呈现,长征文化具有穿越时空、跨越地域的影响力。在国外,人们常常把红军长征与以色列出埃及、亚历山大远征、希腊远征波斯的大撤退、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的进军、拿破仑自莫斯科的撤退、英法联军敦刻尔克大撤退等世界史上的重大行动相提并论,以此彰显红军长征的世界意义和超常之处。英国学者迪克·威尔逊指出:“长征已经在各大洲成为一种象征,人类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红军长征这个举世无双的奇迹,汇集了人类长征故事的精粹,彰显了人类长征精神的崇高,升华了人类长征文化的意蕴,从而成为人类长征以及有着长征共性特征的奋斗目标及过程的代名词和标志符号。长征是我们的昨天,新长征是我们的今天,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也就是勠力创造我们共同的明天。准确把握长征精神的世界意义和普遍价值,有助于我们在世界上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文化,对于塑造党和国家的良好形象、推进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积极意义。

结语

从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长征,再到新时代的新长征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长征永远在路上。从这重意义上来说,长征始终是历史传统与时代主题的高度统一。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长征精神随历史发展而演进、积淀、升华,其时代价值则是永恒的。几十年来,长征精神一直是长征纪念、学习、研究、宣传中的重点。总体而言,长征精神的学习研究和传承弘扬已经达成高度共识、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体现为跟风式、同质化、虚浮性的倾向,周期性纪念、重复性宣传、趋同性表述、功利性研究等问题普遍存在,在客观上制约和影响了长征精神传承弘扬的实际效果。

长征精神是历史与当代、共性与个性、宏观与具象、理论与实践、集体与个体的统一,新时代传承弘扬长征精神必须坚持辩证思维和创新意识,在推动长征精神时代化、具体化、大众化上下功夫。一是要努力推动长征精神时代化。就是要在纵向上把握长征精神历时发展的脉络,把红军长征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长征(亦即长征精神生成的历史与长征精神延伸发展的历史)有机结合起来,把弘扬长征精神与弘扬时代精神有机统一起来,深刻把握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历史意义,准确厘定新时代长征精神的新内涵新要求。二是要努力推动长征精神的具体化。就是要在横向上把握长征精神谱系的丰富蕴涵,并使之具体发展。长征精神的一个个具体的子级形态是长征精神的具体化表现,也是长征精神在不同层级、不同领域、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尤其是当代)的生动展示和鲜活实践,对它们的研究、宣传、坚守和贯彻,有助于长征精神化抽象为具体、由虚空走向现实,进而通过具体化长征精神的迭加与合力,最终融汇成新时代伟大长征精神的主流,凝聚鼓荡起推动实践的精神力量。三是要努力推动长征精神的大众化。就是要在传承弘扬长征精神时,使其真正融入社会生活,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更好地被受众所接受、理解和掌握。“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长征精神作为一种价值观,只有主动走近群众、融入群众,在落实、落细、落小上下功夫,在求新、求变、求活上用气力,揭橥时代意义、抓住个性特征、体现鲜活灵魂,才能赢得群众、掌握群众,真正内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猜你喜欢

长征红军中国共产党
广东各地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
塬(布面油画)
四月风(布面油画)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
李红军美术作品欣赏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红军不怕远征难
红军长征起止于何时?
智珠二则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