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长联探源
2022-06-23周云
周云
沐浴着春光,我们一行驱车从师宗县城北面出发,穿越过十七公里苍郁葱绿的丘陵地带,来到闻名遐迩的岳阳楼长联的作者窦垿的故里淑基村。
迎着上午灿烂的阳光,穿过村中部分古色古香的四合院,来到村后左侧,登上37级石台阶,窦垿故居矗立面前。进入正厅,淑基窦氏二十一氏孙,七十三岁的窦良孝老先生热情地接待了我们。
窦垿(1804—1865),字子坫,号兰泉,淑基窦氏十六世祖。他的生平事迹载入《清史》《云南史》《罗平县志》《师宗县志》。1804年,窦垿在这个四合院出生,他祖父窦晟,乾隆戊子科(1768年)乡试第一名(解元),山西洪洞县知县,祀本州乡贤祠。其父窦欲峻,乾隆己酉(1789年)选拔贡生,历任浙江杭嘉湖海防兵备道,诰授中宪大夫。窦垿的祖父、父亲不但为官清廉,刚直不阿,政绩突出,而且皆通经史,精诗联。窦晟著作颇丰,现存有《自芸斋诗草》一部,载诗三百余首;现存联五十余副。他撰的对联:“守祖宗义方教泽,愿儿孙世代书香”,成为窦氏族人家家户户必贴的门联。
窦垿祖父、父亲注重言传身教,对窦垿影响极大。窦垿自幼聪颖好学,禀赋过人,在祖父、父亲的精心调教下,他深知读书求知是奋发进取、兴家昌业的主要途径,于是以坚忍的毅力刻苦攻读诗书,“帐中秉烛和衣卧读,彻夜至曙”,学业成绩优异,善作诗联;并养成了孝善守义、明禮守信、刚毅正直、爱国爱民、勤奋简朴的优良品质,成为品学兼优的仁人志士。道光五年(1825年),二十二岁的窦垿考取乡试第一名(解元),乡邻们引以为荣,有“祖孙领解元”的美誉。道光九年(1829年),窦垿考中进士,授吏部主事,考功司行走补文选司主事,文选司员外郎。道光三十年(1850年),宣宗去世,文宗即位(咸丰帝),窦垿升为文选司郎中,后任江西道监察御史。
窦垿在京任职二十一年,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求奢华,不畏权贵,清廉俭朴;对齐家治国,满腹经纶,心怀韬略,忠贞不渝,忧国忧民。由于他政绩突出,从吏部主事,步步高升至监察御史。这期间,鸦片战争爆发,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席卷大半个中国。面对朝廷腐败、国家沉沦、民生艰辛的时局,在他升任江西道监察御史后,便向咸丰皇帝呈上两个奏折:一、条陈九事,陈述治国大计和济民谋略,提议朝廷设议政大臣,广开言路,启用林则徐和唐鉴任此职。二、弹劾卖国求荣欺蒙皇上、与英帝国主义签订不平等条约的穆彰阿、潘世恩、耆英、琦善等大臣,交吏部治罪,以示中外。但咸丰皇帝把奏章压下来,“呈之不用”,“留中不发”。此时,年已四十七岁的窦垿彻底失望了,“国事不堪问,前途甚渺茫”。当年八月(1850年),他以母病为由,辞官归里。途中经过岳阳楼时,他登楼凭吊,观唐、宋贤达的诗词歌赋,览巴陵胜景,联系自己的身世际遇,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誉满九州的岳阳楼长联: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这副一百零二字的长联,字字珠玑,既咏史,又写景;既抒情,又述怀,巧妙地把诗、儒贤达的气质和锦绣山川的壮美融汇其中,又袒露了作者忧国忧民、愤世嫉俗的广阔襟怀。长联如诗如画,气势磅礴,壮怀激烈,字里行间,涌动着澎湃的爱国主义激情。
随后,他途经四川成都,将此联交付时任四川布政使的知交何绍基。
清同治六年(1867年),他的另一个知交两江总督曾国荃重修岳阳楼时,请何绍基书写此联,雕刻后,悬挂于岳阳楼上。此联落款为“罗平窦垿撰”,因当时淑基村由罗平县管辖,公元1963年淑基村划归师宗县,直至今日。
自岳阳楼长联问世以来,一直受到后人的高度赞誉,清末状元袁嘉谷把杜诗、范记、孟诗、窦联、何书称为岳阳楼“五绝”。后人把窦垿的岳阳楼长联、武汉黄鹤楼长联、昆明大观楼长联称为“天下三大名联”。从此,岳阳楼长联名满天下,辉耀寰宇!
我们伫立于窦垿的画像前,默诵着画像旁边的岳阳楼长联,思绪万千,顿觉耳边隆隆轰鸣,洞庭湖波涌连天的涛声,扬子江浩荡奔腾的波声,与窦垿的咏叹声共鸣,巴陵秀丽山川,巍巍岳阳楼,光彩耀世,涌现眼前。
责任编辑:黄艳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