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感悟探究生成规律分析应用强化
2022-06-23祁艳
祁艳
[摘 要] “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着特殊的地位,连通了“数”与“形”,为后续的函数学习打下了基础. “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知识内容的维度跨度较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立足学生的思维起点,设置情景问题,依托数轴引入新知;概念探究要采用类比生成的方式,精设活动引导学生参与讨论;结合数学思想开展规律探究,多层面探究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知识应用.
[关键词] 平面直角坐标系;概念探究;教学方法;探究型学习
平面直角坐标系是函数探究的重要工具,在初中数学中有着重要地位. 教材将“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容编排在“有序数对”之后,旨在构建点与有序实数对的对应关系. 平面直角坐标系实现了“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的发展转化,对于学生而言,这一章节的内容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解概念、学画坐标系、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应用. 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多层面的探究学习中进行知识应用.
情景引入,感悟有序
“平面直角坐标系”是在“有序数对”学习基础上的深入探究,教学中需要使学生感受“有序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优势,为后续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引入阶段可以使用情景素材,利用常见的生活实例,让学生理解、感悟“有序”的必要性.
情景设计可采用两种方式:一是借助多媒体展示国庆联欢活动会场排布视频,展示其中的有序排列;二是结合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感悟身边的有序.
对于其中的方式二,可以展示教室的排布平面图,如图1所示. 设定横排、竖排的编号以及定义方式——(纵排,横排),让学生思考(2,4),(3,2),(2,1)所对应的位置,探讨对应的含义.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变换定义法则后,上述数对所表示的含义是否发生变化,是否还有其他的定义方式.
在“有序”知识点的教学中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引导学生感悟有序的必要性,二是感知“数”的先后关系. 充分结合实例让学生感知数对表示的位置,能加深其对“有序”的理解.
经历过程,概念生成
平面直角坐标系同样是一种研究工具,本质上是对数的“特殊”定义,其中含有众多的概念. 初中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还有所欠缺,难以直接完成数学维度的过渡. 教学中建议采用知识生成、过程探究的方式,立足知识生长点,引导学生完成经验知识的探究过程,逐步感知定义.
“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探究中需要精设环节,引导学生完成观察、思考、分析、比较、概括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 因此在教学中建议设置以下几大环节:生活引入、数轴回顾、类比迁移、定义概念. 其中引入阶段参考上述环节进行情景设计,由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其他思维活动也可参考.
(一)数轴回顾,感知对应
“数轴回顾”环节,则需引导学生回顾数轴知识,让学生感知有序数对可以表示位置. 可设置如下问题:如图2所示点A,B,C均位于同一直线上,应如何表示它们的位置?
教学中引导学生参考数轴的相关知识,标注三点所在直线的正方向、原点和单位长度,使其成为特殊的数轴,从而将三点用对应的数表示. 显然设定方式不同所展示的数轴也有不同,教学中可让学生分别展示成果,探讨分析. 教师可选用其中一种数轴,引导学生思考数轴上点与坐标之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
(二)联想探究,展示坐标系
在数轴的基础上,由“线”拓展到“平面”,展示图4所示平面内三个不共线的点,让学生思考只画一条数轴是否可以表示点的位置. 然后引导学生类比情景引入环节中的问题,进行联想拓展,从生活中的“行”和“列”来定位平面中的点,即展示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让学生充分感知“两条垂直”数轴可以定位平面内的点.
(三)类比分析,定义构建
平面直角坐标与数轴均是研究点位置的工具,可以类比数轴来构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定义. 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坐标系的特征,并结合图形引导学生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坐标系的构建.
教学引导建议采用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方式. 先让学生关注两条数轴的几何关系、方向性,分析数轴上的单位长度是否一致以及交点的设定. 然后引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相关定义,让学生理解坐标原点、横坐标、纵坐标、对应的正方向,以及四大象限的设定方式.
两条坐标轴:垂直相交;
坐标原点:两条数轴的交点;
正方向:分别取向右(x轴),向上(y轴);如图5所示.
四大象限:坐标轴分为四大区,逆时针命名为一、二、三、四象限,如图6所示.
概念的生成实际上是一系列思维活动的过程,在该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经历了观察思考、联想猜想、分析验证、总结生成,思維环节紧密相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进行合理引导.
规律探究,体现思想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隐含了众多规律,规律探究过程建议融合数学思想,利用思想方法内涵指导探究. 规律探究可从三大视角进行:一是点坐标与平面直角坐标中的关系;二是探究各象限内点的符号特征、点的绝对值特征以及数轴上点的坐标特征;三是探究点坐标数值的规律变化.
规律一的探究过程需要采用数形结合和对照思想. 教学中给出图7所示平面坐标系中一系列的点,让学生分别写出点A,B,C,D,E,F对应的坐标,然后让学生在坐标系中分别描出点(-3,6),(0,6),(3,6),(3,3),(3,-3). 通过数形转化的方向,让学生感悟点坐标与坐标系中位置的一一对应的关系规律.
而规律二的探究中建议融合数形结合、一般到特殊的思想方法. 结合图像提取点的位置关系,如点A位于第二象限,点坐标为(-1,1),则该象限内点的坐标符号可概括为(-,+),从特殊现象衍生出一般规律,形成如图所示象限规律.
规律三的探究中融合分类讨论的思想,即对于点P(a,b),引导学生分别讨论当点a和b的符号变化时点P的位置变化,教学中可以引入平行线,构建列表,列举一系列的点,让学生直观感知点的位置变化,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总结规律.
多样探究,应用强化
平面坐标系是数学研究的工具,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故有着广泛的应用性,教学中建议结合实例充分展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应用,指导学生掌握建模方法,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应用探究可从以下三例来开展.
(一)坐标系标位置
使用坐标系标位置,即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定位功能来表示位置,教学中可设置景点位置示意图,如图8所示. 设定单位长度,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
①坐标系的原点是哪个景点?
②能否写出其他景点的位置坐标?
该应用与生活实际结合紧密,从生活中来探究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应用,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同时也充分揭示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位置、方位属性.
(二)坐标系定图形
利用点连线可以刻画简单的图形,即提取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具体点,通过连线的方式形成几何图形. 如图9由点A,C,E,D可形成四边形,由点A,C,B可形成三角形,且图形的顶点坐标固定.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提取点的坐标,思考是否可以由点坐标求出线段长,从数形角度来引导学生分析图形,让学生理解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分析几何图形的优势,拓展学生的思维.
(三)坐标系作图
直角坐标系中可有效体现对称关系,即点的坐标值及符号中融合了对称知识,如点(-a,b)与(a,b)关于y轴对称. 故可以将对称知识与平面坐标系相結合,通过作图的方式来呈现.
教学中可让学生在如图10所示的坐标系中作出△ABC关于y轴的对称图形. 引导过程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关于y轴对称的点坐标规律;第二步,让学生思考三角形顶点A,B,C关于y轴的对称点如何作.
从应用视角开展探究,可以使学生全方位地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深刻理解坐标系的概念特征、性质规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总之,“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章节内容蕴含了数学的重要规律及思想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立足知识核心开展课堂探究,重视知识的生成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概念与规律的关系. 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课堂探究,以学生的认知为教学起点,通过思维碰撞促进新知发展生成. 同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知识的整体性和思维的连续性,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