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大讲台上的遵义人
2022-06-23冯祖尧
冯祖尧
社会经济界有工匠精神的说法。其实,在文化宣讲层面,也应该有“工匠精神”,这就是熟悉精通某一文化断面并能用通俗鲜活的故事性讲述、传达给他的听众。毫不夸张地说,近20年里为全国来黔的20多万听众讲述了1200多场长征故事的黄先荣,无疑可以称为“长征宣讲的贵州‘精神工匠’”。
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给我们留下了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遵义这块红色土地则是这笔财富的明珠。众多红色文化的追逐者,他们凭着对故土的红色情结,如痴如醉地大笔渲染这座城市的大红原色。在传播领域,黄先荣是佼佼者。他被聘为“贵州省首席红色旅游专家”“遵义道德大讲座大德师”,“遵义市关工委宣讲团”“遵义市红培学院”“遵义长征干部学院”等单位的特聘讲师,还被几所大学、几个纪念馆聘为专家客座教授。他对长征文化的研究、写作和传承都情有独钟。
一、独特的研与写
不少领导干部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改任非领导职务后,从此无所事事,了却一生。黄先荣是另类,他把“改非”作为自己从事人生另一番事业的新起点,从此走上了研写长征的不归之路,而且他的研写具有独特性。
中央工农红军一年零九天的长征,在遵义就辗转了3个多月,所以,黄先荣对长征文化的研写重点放在自己脚下的土地上,他始终追寻着遵义过去和现在活动着的生命。他对长征文化的研写,总是结合旅游产业,着眼点是促进遵义经济和文化的双向发展。他在研写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比如,讲解员千篇一律的枯燥讲解,游客提出许多“超出讲解范围”的问题,讲解员常常回答不了,这便成了他牵挂的心事。他走南闯北考察长征时,经常钻进各类书店抢购长征书籍,连地摊上的长征资料也不放过。他购买的书籍堆满了几间书房七面墙壁的书架,8000多册,耗资几十万元。打开这些书只见到处都有划痕和眉批。“买书—读书—思考—请教”成了他周而复始的方式。他经常阅读权威党史专著,请教党史专家,写成的书也送给专家审改,还常常与红色纪念地从事讲解组织领导工作的“一般”同志交流、聊天,从中获得许多“地方”资料,以充实自己的讲课内容。他还善于寻找那些历史上一笔带过、研究不深,包括民间保留的许多传说资料。还喜欢寻找那些史学上没有定论的内容,本着审慎的研究态度,“于传播有利,对历史无损”的原则,进行自己的合理推论和开掘。每当提出一个新问题,他都会仔细考量、斟酌,有时只一个字都会研究很长时间。比如对“出”字研究之后,他就做出了关于“遵义出了毛泽东”的论断,让人震撼。这样的论断,初看使人惊奇和疑惑,觉得不可思议。当阅读了他著述的《遵义出了毛泽东》一书中关于毛泽东“生在韶山、学在‘一师’、炼在井冈、闷在瑞金、出在遵义、成在延安”的分析和仔细考辩毛泽东在遵义的活动后,所有的惊奇和疑虑都烟消云散,更觉“遵义出了毛泽东”乃精妙之论。它是贵州红色宣讲上的一面大旗,这面大旗已经插在遵义城市精神的高地,对遵义这座全国闻名城市有巨大的灵魂支柱作用和精神引领作用。
由于黄先荣独特的研写方式,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他先后出版著作48部,总计1200多万字,其中红色文化著作26部,计600多万字。他被评为“贵州省十佳著作人”,他编写出版的《红色长征几多历史大谜》《长征与遵义》《无红不遵义》《红军与遵义故事》《遵义市红色旅游导游词》等20多部长征文化著作,都是从多种不同的考察角度,用灵活多变的叙述方式讲述长征,着色浓烈、大气浑然、独树一帜,对历史做了鲜活的、个性化的阐释,使长征史实在他的笔下焕发出异样的光彩。其中《長征与遵义》一书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已被列为遵义干部学院教材,并被中央组织部评定为优秀党史书籍。他因研写长征文化成绩显著被评选为“全国社科联工作先进个人”。
二、评书式的宣讲
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6月26日来遵义视察时对遵义人提出了殷切希望:“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遵义故事。”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又在文联、作协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黄先荣凭着一份政治责任、文化自觉和历史担当,在认真研写长征文化的基础上,特别是退休后一直全身心地投入到传播长征文化、讲好遵义故事之中,取得了显著成绩。
如果说人的一生中有许多重要的时间节点,那2005年1月8日,无疑是黄先荣终身难忘的日子,也是他提升传播长征文化的转折点。从这一天起,他踏上了讲述长征故事、传播长征文化之路。那天,在遵义会议纪念馆附近的红雅苑茶楼,有费侃如、石永言等党史研究专家和经历过去长征的几位老红军,以及一群长征文化发烧友共200余人围坐在一起,第一次听黄先荣试用通俗的故事讲解“四渡赤水”这一世界军事史上的经典战例,也是毛泽东一生中的得意之笔。黄先荣以“逼”出来的一渡、“谋”出来的二渡、“酿”出来的三渡、“呼”出来的四渡,并用4个故事串联,风趣而不失庄重,且极具趣味性地解读了“四渡赤水”。2个多小时的宣讲,大家听得津津有味,多次被掌声打断,获得所有在场人的肯定。初次的宣讲成功,让他找到了讲解遵义红色文化的新视角,就是要做到传播性、生动性、当代性,要用新语境对史实进行新包装,把理论党史、概念党史变成形象党史。“青杠坡战斗有后来的三任国家主席、五任国防部长、七大元帅、五百将军,都在这一个两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打了这个仗”,这是黄先荣对青杠坡战斗最吸引人的提炼,这么一讲,对游客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吸引力。
2017年的国庆节,遵义市长征学学会在红军山烈士陵园为罗建华、丁启梅这对农民夫妇举行二万五千里骑马长征行的出征仪式,黄先荣在蒙蒙细雨中仅用10分钟便把工农红军长征路上的重要节点、重大事件、重要人物介绍得清清楚楚、活灵活现,让听众佩服不已,为这对农民夫妇在长征路上将要遇到数不清的困难如何面对、如何用红军精神战胜困难提升了勇气和信心。
黄先荣的演讲很具故事性、差异性,一位党校校长常称他的讲解为“散打”“评书式”的讲解,是通过传神的语言表达,潜移默化让听众从他的故事中去体会。黄先荣常说:“专家是深入,我是浅出。我把他们深入的研究成果普及化。”他的讲解被专家称为“普及版的长征文化”,被媒体称为“最会讲长征故事的人”。他的演讲特别注意差异性,例如对国民党将军讲长征,于一般人来说无疑是个大难题。黄先荣却以遵义会议召开为例,客观公正地给他们讲中国共产党的民主团结。遵义会议召开过程中,斗争很激烈,争吵很厉害,有时剑拔弩张,但是大家都以大局为重,为红军的前途着想。当听到这些,国民党的将军居然对长征感兴趣了,对遵义会议感兴趣了。他们还说,共产党了不起,敢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敢于承认错误,改正错误,而不是讳疾忌医。
聆听黄先荣的演讲是一种享受,犹如品味心灵鸡汤。他走上讲坛,从容淡定,轻松的微笑,优雅的站姿,一杯茶,一个话筒,从不用讲稿,给听众全新的感觉。他的演讲妙语连珠,引经据典,对史实和现实的解读,思路清晰,史实丰富,数据准确,语言生动,讲述精当,见解独到,将史料性、文学性、趣味性融为一体,对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场景滚瓜烂熟,随手拈来。台上侃侃而谈,台下鸦雀无声,讲到精彩之处,听众时时报以热烈的掌声。历史在他的演讲中复活,听众仿佛身临其境。他1000多场的演讲,场场如此,场场精彩,被誉为“演讲专业户”。他如此表示自己从事的工作:“针对不同的游客、不同的受众,我用不同的语汇、不同的故事,就是希望把长征讲成吸引现代人的故事,用口头文化讲述那段红色历史,对长征文化进行一种大众性、普及性的传播。”每场解说、讲座短的30分钟,长的两三个小时,从没有让听众失望过。黄先荣根据自己近20年来的讲演体会编辑出版了一本40多万字的书籍《怎样讲遵义故事》,对讲好遵义故事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没有疫情的时段,黄先荣演讲任务越来越多,总是超负荷。他的记事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接受讲课任务的时间表,总是十天半月甚至一个月前就有团队约定。仅2019年7月6日至9月6日给大型团队的讲课任务就达10多次,还要随时接受央视、《人民日报》、新华社和本省市及外省市媒体的专题采访。
三、全国讲台上的他
黄先荣虽然站在遵义、站在贵州的土地上宣讲长征故事,但是,他讲课的外延往往涉及“世界文明史诗长征”“伟大转折的会议还包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3+1的长征队伍”“全国红色根据地10多块只有陕北还在”等带有全国性、超本土的广泛内容。
就授课对象而言,数十年间,他的讲课、授课对象已有更大的范畴,比如美籍华人青年、新加坡文史学者、英国历史学者、美国长青藤大学学生等。就国内而言,除新疆之外,全国30个省、区和4个直辖市的团队都听过他的演讲。
特别是2019年,黄先荣家庭受到重创(儿子和弟弟先后在3、4月离世),在极其悲痛的情况下,已推掉了许多讲次。然而,在为数不多的宣讲中,他的授课对象仍然有许多全国性的来黔人员,我在采访他的时候,他大致回忆了一下,光是从4月计起就有12起之多:
4月4日,为上央视一套的遵义市委宣传部主办的“我们的节日——清明”而宣讲,作为红色宣讲人的黄先荣,那一天,考虑到效果,市委宣传部一定要他来讲,而他的儿子还在医院重症监护室(5天后即4月9日去世),令人感动落泪。
7月6日,为中华康复医学会“走进遵义”服务老区人民助力“健康贵州”活动来自全国的130多位医生,他讲述了《伟大史诗中的红色医疗故事》。
7月10日—11日,分别接受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媒体的采访,并上了央视一套,被《人民日报》海外版和《经济日报》文字报道。
7月11日,在全国80多名记者参加的“记者再走长征路、遵义会址话长征”大型采访活动中,他以嘉宾身份,和时代楷模黄大发、杜富国、遵义红三代孔晓等同台,讲述了自己“学、写、研、讲、走”的长征文化历程,颇受欢迎。
7月13日,央视军事节目专门采访黄先荣,随后播出。
7月18日,全国拓展方面专家、教练在格兰云天酒店,由黄先荣讲述长征和遵义会议。
7月27日,星艺装饰有限責任公司2019年全国经理培训会议,“不忘初心·星征程”有400位来自全国各地的经理人参加,黄先荣为其讲述了《遵义战役的启示》。
8月3日,接受河北电视台、石家庄电视台采访。
9月6日,接受山东临沂电视台采访。
8月9日,出席世界“黄氏总商会”为期2天的活动。
9月1日,爱车保公司全国80多位经理人听取了黄先荣《遵义会议与长征精神》的演讲。
9月5日,澳门特首专门派出 “千人团队”游祖国的第4批28位各界青年,请黄先荣讲述了党史和红军长征史,受到青年人欢迎,许多人说:“听了黄老师的讲述,我们澳门青年更为祖国自豪,表示要坚决维护澳门‘一国两制’,为澳门的发展、为祖国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会后,好几位参会人员添加黄先荣为微信好友,中秋节还发来祝福。
除了在遵义的讲台,他还受邀到全省各地、州的大学、机关、企业讲述长征故事。笔者曾有一次向黄先荣当面请教长征文化题材时,见他的手机上发来一封感谢信。信件说:“感恩您的无私大爱为我们全国中老年电视春节联欢晚会10月走进贵州重温红色经典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此次活动是为庆祝新中国70华诞,创新时代艺术精神面貌,重温红军长征转折之旅。本次活动也会走进贵州山区为留守儿童和希望小学慈善义演,我们诚挚邀请黄会长拨冗出席指导!”
原来,黄先荣不仅在讲台上,而且在网上、微信上帮助、指导了一些全国性的团体和单位,他的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已经站立于全国红色传承的高地之上。
黄先荣还多次用自己擅长的长征文化知识策划了在全国有影响的长征活动。例如,他带领遵义市长征学学会的骨干团队,为遵义一对农民夫妇罗建华、丁启梅骑马长征行多次反复论证,策划出了一个周全而细致的可操作性方案,并在出发前对他们进行了多天多次的长征知识培训。2017年10月初,夫妇俩骑着枣红马从江西瑞金出发,沿着中央红军的长征路线和时间节点,历经11个省(区、市)、70多个县,同样历时一年零九天,行程二万五千里,胜利到达陕北吴起。在长征路途中,黄先荣始终十分关注、关心并以不同方式予以支持鼓励。目前为止,作为农民夫妇自费、骑马,全程走完长征路,在全国尚属首例。夫妇俩能如此成功了却自己重走长征路的心愿,无疑凝聚着黄先荣的心血。黄先荣因为眼疾极少看微信,但是,当有全国各地加他微信的朋友向他请教问题时,他决不含糊,总是及时地阅看后回复,不误他人。那是2019年7月10日,黄先荣按照市委宣传部的安排,作为红色专家,陪同前来遵义市作宣传报道的全国媒体记者一整天,上午在会址、红军街、红军山等景区景点,下午接受了省电视台和相关媒体的访谈,之后又到遵义会址与央视卞老师、吴老师等约谈采访事宜。这时已是晚上9点多了,微信中见卞老师的“求援”,希望黄先荣为她的《遵义会议直播稿》把把关。黄先荣一点不含糊,马上抖擞精神,一一阅看,并提出了9条修改意见,以纸质文字的形式传了过去,卞老师很高兴,对9条意见大部采纳,而且马上回话:“太感动了,谢谢您,黄老师,我一定按照您的这个要求好好改改。”
黄先荣还接受省外有关单位邀请去宣讲长征文化,比如2016年10月25日,受邀前往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公安局开展的“不忘初心·忆长征”主题教育活动宣讲长征文化,他在电视电话会上向全市4000多名各级干警宣讲了两个多小时,获得高度好评。2017年,他受邀在北京的两所大学讲过长征。为庆祝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中央电视台影视制作中心特邀黄先荣参加大型文献纪录片《战友》的文本撰稿工作。
身为遵义长征学学会会长的黄先荣接受全国各大媒体的采访更是常事,仅在2021年就有中宣部采访团、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网、《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羊城晚报》、济南融媒体、昆山融媒体等对他专题采访。
历史文化学者曾祥铣先生经常说:“不要小看了我们这些人,我们是在做全国性的课题,比如费侃如、田兴咏、黄先荣他们三位。”严谨的曾老师把黄先荣列入了多年来的费、田为代表的贵州长征专家之列。
今天我才真正感到,曾祥铣先生这个话是千真万确的,不能小看我们遵义人、贵州人,我们的这些专家所做的是带有全国性的课题,是站到了全国的红色传承高地上,黄先荣就是比较突出的一个!
四、淡泊式的生活
黄先荣1947年出生于赤水河畔的仁怀茅台红色故土,这是红军长征四渡赤水的渡口之一。自幼在河边长大,每天抬头就能看到红军渡口,从小耳濡目染,红色情结在幼小的心灵上烙下深深的印迹。1970年,黄先荣贵州大学毕业分配到仁怀鲁班场工作,茅臺河和鲁班场都是红军战斗过的地方,经常听乡亲们讲起红军长征的故事,这自然成为他后来从事长征文化研究的“诱因”。加之良好的家教家风,深深培育着他胸怀坦荡、做事干练、平民情结、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他的好友多为平民百姓,包括补鞋匠、理发匠、“背篼”“篾匠”等。退休后一心做学问,有人评价他是“一个文化意义上的‘独行侠’”。黄先荣有自己做人的模样,他不仅正直、热情、坦荡、善良,更是不卑下、不优越、不恋权柄、不畏权势。他深知,无论官做多大,学问多深,都只应排在做人之后,不能以做官、做学问的显赫来证明做人的成功。一位同行评价他:“做官不是政客,做人不踩假水,作家不冒酸水。”外交部原副部长韩念龙评价说:“他善于同群众接触,并从他的寻常生活中寻觅到许多友情、真谛和爱,时常闪烁着普通的人性美和道德美。”在他的著作中收录了来自全国各地159篇对他的评论文章和70多幅名人书画为他点赞,纵观评说,皆为认同与肯定,足见他是一位极具平民情结的文化智者,有着不违心、不奉迎、不随波逐流的豁达,他的广闻博见、谦恭勤奋以及乐于助人、甘于奉献的精神,一直被人称道。他众多的粉丝中有平民、知名人士和官员,年龄最小的8岁,最大的已近100岁。走近黄先荣,你会有许多感动,他那不经意间的一举手一投足,都向你展示出一种令人倾倒的学者风范,有时无需说话,只有一个淡淡的微笑也可表达出他谦和的人格魅力。
是金子,不管放在什么地方都会发光,就如布袋里的锥子总会“冒尖”一样。黄先荣不管是当公社书记、团委书记,还是在行署秘书长、文联主席、旅游局长任上都是冒尖的,甚至延及到退休后的几个民间组织的会长、副会长,他的人格魅力就像一块磁石无形地吸引着单位同事或会员。他如今所带领的尽管是松散型的民间社团,却能在短短的20天里举办4次大型活动,会风会纪之好,办事效率之高,会议成果之丰,是不少官方组织也很难办到的。他重视人文关怀,做事讲人情味,会员生病住院,他总会亲往或派人看望。有一位朋友想出书,连打字费也拿不出来,他带头慷慨解囊,并拉来赞助款,圆了朋友的梦。他儿子不幸去世后,许多朋友前往看望,他却拒绝收礼。所以,他被授予“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实至名归。春秋《左传》有云:“古有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人世间有三件事可以赢得永久的荣誉,第一是有道德,第二是有功业,第三是有学问,黄先荣三者兼具。如今虽已年过七旬,但他那种活到老、学到老、研到老、讲到老的执着和奉献精神值得钦佩。一个有道德水准的人,一个有文化使命感的人,会走得更稳、更远。一个能用长征文化唤醒民众、激励民众的人,他的生命会更有意义。
责任编辑/孙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