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利安·巴恩斯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评析

2022-06-23何朝辉甘细梅

关键词:研究展望巴恩斯朱利安

何朝辉 甘细梅

摘 要:朱利安·巴恩斯是当代英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与国外的巴恩斯研究相比,国内的巴恩斯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发展相对滞后。从20世纪80年代的零星介绍,90年代的个别研究,到21世纪前十年的初步发展,以及2011年之后在作品的翻译出版和学术研究等方面的进一步发展,国内巴恩斯作品的译介与研究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国内巴恩斯研究仍然存在数量不多、质量不高、作品研究的不平衡、选题重复以及整体性研究缺失等问题,亟应引起读者的关注和重视,以促进巴恩斯研究在中国的更大发展和繁荣。

关键词:朱利安·巴恩斯;作品研究;研究现状;研究展望

朱利安·巴恩斯(Julian Barnes,1946- )是当代英国最杰出的作家之一,评论界常常把他和马丁·艾米斯(Martin Amis,1949- )、伊恩·麦克尤恩(Ian McEwan,1948- )并称为当代英国文坛的三剑客。早在1980年代,巴恩斯就凭借《福楼拜的鹦鹉》(Flaubert’s Parrot, 1984)和《10 1/2章世界史》(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0 1/2 Chapters,1989)等小说跻身英国一流作家之列。2011年,凭借一本篇幅短小但内涵极其丰富的小说《终结的感觉》(The Sense of an Ending),巴恩斯第四次进入布克文学奖的决选名单,并最终摘得这一桂冠,使他的文学声誉再上一个台阶,由此掀起了对巴恩斯作品研究的热潮。在受到国内外的不断关注与持续研究的同时,巴恩斯也斩获了各种各样的文学奖项。除了四次获得布克文学奖提名并在最后一次得奖之外,他先后获得过英国、法国、美国、意大利和澳大利亚等国颁发的各种文学奖项与各种荣誉称号。可以说,如今的巴恩斯著作等身、满载荣誉,是当代英国文坛乃至西方文学界的一颗耀眼明珠。

然而,纵观国内外的巴恩斯研究发现,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有关巴恩斯的研究成果还远远赶不上他的文学声誉。正如论者所言,“与同为英国当代文坛巨头的麦克尤恩相比,国外学界对巴恩斯的研究充其量只能说仍处于初始阶段”,“可统计到的国外巴恩斯研究的期刊论文和博硕士学位论文总数是93篇,而同期内麦克尤恩的研究文献总数则达到1090篇”[1]9。与国外的巴恩斯研究情况相比,国内的巴恩斯研究成果相对更少,在经历了缓慢的发展和初步的繁荣之后,研究成果逐渐增多,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有鉴于此,有必要梳理总结一下已有的研究成果,为巴恩斯在中国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照,即从作品介绍、翻译出版和研究现状等方面比较全面地梳理和探究巴恩斯其人其作在国内的译介与研究情况,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策略,以期为国内的巴恩斯研究添砖增瓦,贡献一份力量。

一、巴恩斯在国内的译介概况

最早将朱利安·巴恩斯其人其作介绍到国内来的当属学者亢泰。他在伦敦游学时观察到每年十月在英国举行的“布克奖”的评选和图书销售情况,于是在1985年第7期的《读书杂志》上撰文介绍了1984年进入该奖决选名单的6部作品,文章极其简要地提及了巴恩斯和他的小说《福楼拜的鹦鹉》。之后,《外国文学评论》1988年第2期在介绍国外的年度图书,1990年第2期在概述1989年美国小说,《文化译丛》1990年第4期在介绍当代英国文坛的重要作家,《世界文学》1992年第3期在简介1991年的英国文坛概况,《山东外语教学》1993年第4期在介绍1991年英美短篇佳作,《外国文学》1993年第3期在介绍“最杰出的英国青年小说家”以及《世界文学》1998年第3期在介绍世界文艺动态时都提到了巴恩斯其人其作。如果说1980-1990年代上述期刊上的文章只是在介绍国外的文学动态或作品信息时提到了或简单地介绍了巴恩斯和他的作品,那么此后国内的学者则开始比较深入地把巴恩斯和他的作品介绍给国内读者。瞿世镜、高继海和阮炜等学者是其中的佼佼者。

1995年,瞿世镜发表文章《当代英国青年小说家作品特色》,花了近2页的篇幅介绍了巴恩斯作品中的艺术特色和主题关切,较为详实地厘析了《福楼拜的鹦鹉》和《凝视太阳》(Staring at the Sun,1986)等小说的内容和特点,指出巴恩斯继承了“由伍尔夫和乔伊斯等现代派经典作家所开创的实验主义传统”,“他的作品突破了小说的传统,不落前人窠臼”,“他拒绝遵守正统的小说情节安排和人物塑造规则”,“他编织寓言、讲述笑话、连缀故事、聚集观念,进行各种形式实验”[2]。这一关于巴恩斯小说创作的形式实验特点的表述,被此后的很多研究者所引用,因而在国内的巴恩斯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同年,高继海发表了《80年代的英国小说》一文,在论及巴恩斯时指出,“朱利安·巴恩斯继承了金斯利·艾米斯的讽刺手法,是一位很有个性特征的小说家”,“巴恩斯的叙述松散冗繁,但他的机智和聪慧随处可見”[3]。这一评论也指出了巴恩斯创作中的几个显著特征,即其作品的讽刺性、叙述手法的多样性、字里行间的智慧和哲思以及他鲜明的个人风格等。此后的国内巴恩斯研究或多或少都是围绕这几个方面而展开的。1997年,阮炜发表了《巴恩斯和他的〈福楼拜的鹦鹉〉》一文。该文是国内第一篇比较深入地介绍和研究巴恩斯单部作品的论文,是国内巴恩斯研究史上的一篇重要文章。此文从形式技巧、社会关怀和道德批判的角度分析了《福楼拜的鹦鹉》[4],为以后的国内巴恩斯研究尤其是单部作品的研究树立了标杆,此后发表的关于《福楼拜的鹦鹉》的论文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它的影响。进入21世纪之后,巴恩斯渐渐地被国人所熟知,国内学界发表的关于巴恩斯作品的各类文章也逐渐增多,这无疑离不开这些前辈学者在介绍和研究巴恩斯作品时所付出的努力。

除了在期刊杂志上撰文介绍巴恩斯其人其作以外,国内学者也通过撰写文学专著和英国文学教材的方式,把巴恩斯的作品主流化和经典化,使巴恩斯作品阅读和研究的覆盖面普及到大学课堂,进一步扩大了巴恩斯作品的读者群和研究者群。在这方面做出较大贡献的学者主要有阮炜、高继海、王守仁、瞿世镜和常耀信等。阮炜在专著《社会语境中的文本:二战后英国小说研究》(1998)和教材《20世纪英国文学史》(1998)等书中专门列出章节或在部分内容中介绍巴恩斯,概述其作品的内容并分析其写作特点和风格等。高继海在英文版的《英国小说史》(1999)中介绍了巴恩斯的生平和创作情况。王守仁等在《英国文学简史》(2006)、《20世纪英国文学史》(2006)和《英国文学选读》(第四版,2015)中将巴恩斯单独列为一节,介绍了巴恩斯的生平,较为详细地分析了巴恩斯早中期作品的主题意蕴和写作特点。《20世纪英国文学史》还特别指出,“在巴恩斯不拘一格的创作背后是对一些共同主题的关注与探讨,如历史可否再现、爱情的本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艺术与生活的关系等”[5]226,道出了巴恩斯作品中潜在的研究视角。瞿世镜、任一鸣在专著《当代英国小说史》(2008)中花了6页篇幅比较详细地介绍和分析了巴恩斯的作品,探讨了巴恩斯的创作风格。此外,常耀信在《英国文学通史》(第三卷,2013)中对巴恩斯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对部分作品进行了解读;在论及《福楼拜的鹦鹉》时评论道,“这是一部集小说、散文、评论于一体的混合体小说,是典型的后现代作品,真正奠定了作家的文学地位”[6]728。这一论述指出了《福楼拜的鹦鹉》的后现代文体特征以及它的重要性,为我们研究这本小说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在这些知名学者的引领下,在其他中青年学者的参与下,巴恩斯作品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以致发表的期刊论文和相关的硕士学位论文在2011年之后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近年来,国内的巴恩斯研究呈现出上升发展的趋势,这与出版社大力引进和翻译出版巴恩斯的作品也密不可分。经过检索可知,最早被翻译成中文的巴恩斯小说是《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0 1/2 Chapters》,当时的译名为《10 1/2卷人的历史》,译者为林本椿和宋东升,于2002年由译林出版社出版,此后再版时(2010年平装本,2015年硬装本,2021年硬装本),书名改为《10 1/2章世界史》。2005年,译林出版社出版了汤永宽翻译的《福楼拜的鹦鹉》,之后,该社在2010年和2016年出版了分别由石雅芳翻译和但汉松翻译的《福楼拜的鹦鹉》。2007年,《亚瑟与乔治》(Arthur & George, 2005)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被列为“新世纪外国畅销小说书架”系列丛书之一,成为第三部被翻译成中文的巴恩斯小说。

2011年,巴恩斯获得布克文学奖之后,国内出版社加快了翻译出版其著作的速度。译林出版社于2012年出版了郭国良翻译的《柠檬桌子》(The Lemon Table)和《终结的感觉》,2015年出版了郭国良翻译的《脉搏》(Pulse)和马红旗翻译的《英格兰,英格兰》(England, England),2018年出版了严蓓雯翻译的《时间的噪音》(The Noise of Time)和陈星翻译的巴恩斯艺术评论集《另眼看艺术》(Keeping an Eye Open: Essays on Art)。2018年,文汇出版社出版了郭国良翻译的两部巴恩斯作品《她过去的爱情》(Before She Met Me)和《爱,以及其他》(Love, Etc.),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了丁林棚翻譯的《凝视太阳》与周晓阳翻译的《英格兰,英格兰》。2019年,译林出版社出版了郭国良翻译的巴恩斯作品《没什么好怕的》(Nothing to be Frightened of)和《生命的层级》(The Levels of Life),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了轶群与安妮合译的《伦敦郊区》(Metroland)。2020年,文汇出版社出版了陆汉臻翻译的巴恩斯小说《尚待商榷的爱情》(Talking It Over)。

由此可知,截至2020年,国内出版社已翻译出版了巴恩斯的16部作品,涵括了巴恩斯广受好评的,同时也是被研究最多的几部作品。这些译著的出版,加快了巴恩斯作品在中国的传播速度,使之更容易被国人尤其是英语基础不够好的读者所接受;这些译著在给予读者阅读享受的同时,也有助于巴恩斯研究者更快捷地了解和把握其作品的精髓与风骨,可以极大地提高国内学者对巴恩斯作品的研究兴趣,从而产生更多更好质量的巴恩斯研究成果。

二、巴恩斯在国内的研究现状

如前所述,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学界就开始介绍巴恩斯和他的作品,但主要是以简单的介绍为主,没有出现相关的研究论文。1997年,阮炜发表了一篇关于巴恩斯《福楼拜的鹦鹉》的论文,对这本小说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究和分析,但接下来的五年里,国内的巴恩斯研究没有起色,一篇论文也没有。2003年,阮炜发表了一篇关于巴恩斯小说《好好谈一谈》(又译为《尚待商榷的爱情》)的论文,遗憾的是,接下来的两年里,国内学界关于巴恩斯的研究论文也是一篇都没有。从2006年开始,国内的巴恩斯研究才渐渐升温,巴恩斯在2011年获得布克文学奖之后,国内有关巴恩斯的研究论文尤其是关于《终结的感觉》的论文则骤然增多。大致而言,国内的巴恩斯研究经历了80年代的零星介绍时期、90年代的个别研究时期、21世纪前十年的初步发展时期和2011年至今的进一步发展时期,在研究的数量和质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下文将从研究数量和研究特点等方面对国内的巴恩斯研究进行简要的概述,以使读者对20多年来(以1997年阮炜论文的发表年份为开端)的巴恩斯研究状况有一个更清楚的了解和认识。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9月9日,国内有关巴恩斯单部作品的介绍性文章13篇(这些文章主要发表在《外国文学动态》等刊物上,无中英文摘要、关键词和参考文献等,这里单独列出,不计入下面的统计数据之中)、综合性论文(涉及巴恩斯多部作品的主题思想和写作风格等)24篇、单部作品的研究论文183篇、访谈录1篇、博士学位论文3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80篇和专著2部。通过统计巴恩斯研究的论文数量可知,2013年之前,每年的论文数量都在5篇以下,可见国内的巴恩斯研究一直都处在非常缓慢的发展状态。2011年巴恩斯获得了布克文学奖,引起了国内学界的关注和重视,但较多的研究成果出现在一两年之后,2014年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这表明对巴恩斯作品的接受、消化和吸收需要一个时间过程,符合学术研究的发展规律。2014年至今论文数量的增多表明国内学人都在暗暗地发力,经过一定的积累之后,竞相发表了各自的研究成果。这种增加的趋势也契合了国内出版社对巴恩斯作品的翻译出版的速度;众多作品的翻译出版对国内的巴恩斯研究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但也反映了国内学界在外国作家作品的研究方面对译著具有较强的依赖性的特征。

从单部作品的研究论文数量可以看出20多年来国内学界对巴恩斯不同作品的研究兴趣,从中也可以发现国内巴恩斯研究的潜在空间。国内学界关注最多的几部作品是《福楼拜的鹦鹉》(26篇)、《10 1/2章世界史》(32篇)、《英格兰,英格兰》(20篇)和《终结的感觉》(62篇)。这是巴恩斯最好的四部作品,其中有三部进入了布克文学奖的决选名单。前三部作品早已被介绍到国内来,对它们的研究可以说是不温不火,每年的研究论文为1~4篇;《终结的感觉》在2012年被翻译成中文出版,此后每年发表论文的平均数为7篇。这反映了国内英美文学界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即关注国外获得重要文学奖项的作品:一旦某部作品获奖,便立即展开对它的关注和研究。巴恩斯其他作品的研究数量都在6篇以下,而巴恩斯另外两部小说《她过去的爱情》和《凝视太阳》则一篇论文都没有;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巴恩斯的创作风格和个性特征,同样值得引起重视和关注。

以上对国内巴恩斯研究论文的数量及其反映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和评析,但还没有论及这些论文的具体内容。透过这些具体的内容,可以窥见国内学界对巴恩斯作品的研究旨趣和研究路径等。聚焦巴恩斯单部作品的研究论文,按照作品发表的时间顺序对相关论文进行简要的概述,指出它们的总体特征或研究方法,可使读者更好地了解国内巴恩斯研究的现状,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伦敦郊区》(1980)是巴恩斯的成名处女作,国内仅有3篇相关论文,分别探讨了小说中“情感教育”的主题、作品改编成电影时所采用的叙事机制和小说人物主体身份的动态建构等内容。《福楼拜的鹦鹉》(1984)是巴恩斯早年的重要作品,是奠定巴恩斯重要作家身份或后现代作家身份的作品,国内相关论文26篇。《福楼拜的鹦鹉》融小说叙事、传记书写、历史探寻和文学评论为一体,具有非常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因此,一部分论文从主题内涵的角度探讨了小说对历史真实、后现代历史观、历史书写、传记书写、进步观、动物意象、后现代人文特征等论题的思考,还有一些论文则研究了小说中的戏仿、互文性、自反叙事、元小说、叙事结构、语言和文体特征等叙述策略或艺术风格,以探究小说中的后现代主义叙事特征。《10 1/2章世界史》(1989)是巴恩斯又一部挑战传统文类规范的小说。巴恩斯“以其独特、大胆的实验手法,带给读者耳目一新的‘另类’历史”,“以写历史的形式,追溯、探讨历史、艺术与真实性的关系,对传统的所谓宏大叙事诸如‘历史’、‘真实’、‘艺术再现’等概念进行颠覆”[7],同样体现了非常明显的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创作特征。从2006年至今,国内共发表了32篇论文,主要探讨了小说中的后现代历史观、对宏大历史叙事的解构、历史与神话的关系、历史的真实性、权力话语、女性声音、对现代文明的反思、真实与虚构的关系、生态人文主义思想、历史记忆的伦理关怀等主题意蘊,同时也从戏仿、反讽、互文性叙事、情节整一性、边缘叙事策略、对话和复调、非自然叙事美学等角度探究了小说的叙事特征和艺术美学特色。简言之,国内学界从主题思想和形式技巧等两个层面对这本小说的后现代特质进行了深度探讨和多维研究。

《好好谈一谈》(1991)描写了一个三角恋的故事,国内的相关论文只有1篇,论文分析了小说的象征意义,认为小说人物之间的冲突反映了人文主义者对资产阶级价值观的反抗,但在大资产阶级缺席的语境下,人文主义(者)的胜利具有极大的乌托邦性。1992年出版的《豪猪》(The Porcupine)讲述了一个虚构的某国前领导人遭到废黜和接受审判的故事,国内学界发表了论文5篇,分别研究了小说中的历史书写、蒙太奇手法、多重叙事策略、后现代主义叙事特征等问题。《英格兰,英格兰》(1998)探讨了英国属性、历史真实、传统建构、历史遗忘和后现代类像等问题,出版之后也广受关注。国内相关论文共20篇,主要从身份建构、英国(属)性、民族国家建构、历史反思与身份追寻、记忆书写、后现代社会困境、空间叙事、空间解读、寓言叙事、历史真实和生态主义思想等角度对小说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和分析。2000年出版的《爱,以及其他》是《好好谈一谈》的姊妹篇,续写了十年之后发生在小说人物之间的三角恋爱情纠葛。国内目前仅有1篇论文,从追寻爱的角度分析了小说的主题意蕴。

21世纪前十年受到国内关注的巴恩斯作品主要有三部:《柠檬桌子》《亚瑟与乔治》和《没什么好怕的》。《柠檬桌子》(2004)是一部短篇小说集,检索到的8篇论文主要研究了它的衰老与死亡的主题、对自然与文明冲突的反思、重复的艺术、叙事策略和修辞技巧以及叙事对伦理道德的影响等。《亚瑟与乔治》出版于2005年,是当年的畅销书,一经出版就受到评论界的关注,进入了布克文学奖的决选名单,被认为是巴恩斯“最优秀和最吸引人的作品之一”[8],但国内仅有7篇论文研究了这部小说,探讨了小说中的戏仿艺术、叙事手法、元小说中的真实性、东方主义思想、自由主义人性观和英国身份属性等话题。与其较好的创作声誉相比,相关的论文数量显然偏少。《没什么好怕的》(2008)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随笔集,出版当年被《纽约时报书评》评为年度十佳图书。国内共发表2篇相关论文:一篇论文从“自传中的死亡书写和自我确立”的角度评析了这本随笔;另外一篇论文探讨了其中的死亡观,认为作者“以坦诚的、积极的‘入世’态度来应对”比死亡更为可怕的人类生存的虚无状态,从而“在寻求永久安慰的不可能性中,终将对死亡的沉思写成了一部关于生存的专著”[9]。

《脉搏》出版于2011年,是巴恩斯的又一部短篇小说集。国内的4篇期刊论文主要分析了巴恩斯的自由观,巴恩斯对情感、婚恋和人性的思索等主题内涵以及小说中的象征主义手法等。同年出版的《终结的感觉》,获得了当年的布克文学奖。小说虽然只有160页左右的篇幅,但其内涵极其丰富,观照了记忆、历史、自我身份认知及其之间的关系等重要主题,其叙述手法也别出心裁,令人叹为观止。小说出版至今,已引起了国内外学界的极大关注。国内至今共发表了62篇论文,主要从主题意蕴和叙事策略等方面对小说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探讨的主题主要包括记忆与历史的不确定性、伦理选择、伦理自省、精神创伤、记忆与身份问题、死亡观、生存焦虑、都市文化的精神症结、历史书写、道德批判、时间观、不可靠记忆、终结的意义、历史观、自卑情结、自我追寻和个体的人生悲剧等;从叙事层面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不可靠叙事、不可靠叙述与多主线叙事、记忆叙事伦理、元叙事信号、新极简主义、叙述空缺、互文性、回忆性叙事、记忆运作与不确定性以及接受美学视角下的解读等。可以说,国内学界近几年对这本小说进行了集中研究,似乎再难找出新的研究视角或解读空间。

《生命的层级》是巴恩斯2013年发表的一本纪念亡妻的随笔集。检索到的论文共2篇,分别从爱的本质和追悼的意义的角度对作品的主题进行了分析和考察。《时间的噪音》(又译《时代的喧嚣》)出版于2016年,是巴恩斯为自己崇拜的英雄——俄国音乐家肖斯塔科维奇所写的虚构传记小说,是一本向肖斯塔科维奇致敬之作。国内已有论文6篇,一篇论文对小说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和评析,一篇论文探讨了小说主人公肖斯塔科维奇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做出的“伦理选择”,一篇论文从强权、创伤和记忆的角度考察了小说中的后现代叙事,一篇论文将小说和肖斯塔科维奇的回忆录进行了对比解读,另有两篇论文借用福柯的权力规训理论从不同层面分析了这部小说的主题意蕴。《唯一的故事》(The Only Story)是巴恩斯2018年出版的一部爱情小说。检索到的4篇论文主要从男权文化下的情爱纠葛、性革命影响下的道德颠覆和小说人物的生存悲剧等角度对小说进行了文本分析和主题解读。

综上可知,国内学界对巴恩斯的15部不同体裁的作品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解读和剖析,既有对作品众多主题的深刻探讨和研究,展现了巴恩斯作为一个具有深厚的人文关怀的作家对人类经验的不同领域的深刻体悟和哲理思辨,又有对作品各种叙述技巧和叙事策略的深入分析和探究,映射了作为“英国文坛的变色龙”的巴恩斯在作品的谋篇布局和叙事建构上的匠心独运和艺术创新。可以说,国内学者从主题意蕴和写作方法等角度对巴恩斯的作品进行了多维度、多层面、多视角的研究和解读,取得了较多较好的研究成果。

三、存在的问题与研究展望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国内学界对巴恩斯的译介和研究虽然起步较晚,发展缓慢,但在2011年之后还是有了较快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尽管如此,但也不能忽视国内的巴恩斯研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它们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研究数量总的来说不多。与巴恩斯巨大的文学声誉相比,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研究,学术论文、博硕士学位论文和研究专著的数量都不多。与国外的巴恩斯研究成果相比,国内的成果数量则更少。以巴恩斯研究著作为例:可以检索到的国外巴恩斯研究著作共有11部,其中论文集1部、访谈录1部,其余9部为研究专著,而国内至今出版的研究专著只有2部。这表明国内的巴恩斯研究仍然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第二,低水平研究现象比较严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不管是在介绍性文章、学术论文还是专著中,都出现了不少低级的错误,比如弄错了巴恩斯的出生年份、作品的发表年份、作品的体裁、作品内容中的某些事实、甚至是作品的标题等;二,低水平的研究论文数量不少。这些论文的篇幅大多在3页以内。以《终结的感觉》的62篇论文为例:篇幅为1~3页的论文有43篇。篇幅的长短虽然不是衡量论文质量的唯一标准,但是要在3页及以下的篇幅中把问题分析透彻是较为困难的。除了篇幅较短之外,这些论文中还出现了较多的错别字和错误的人物名字,以及存在句子表达不通顺、文内引用不规范等问题,某些论文之间甚至存在部分内容雷同的现象。

第三,作品研究的不平衡性。如前所述,国内学界关注巴恩斯最多的四部作品是《终结的感觉》《10 1/2章世界史》《福楼拜的鹦鹉》和《英格兰,英格兰》。对《终结的感觉》的研究尤为集中。国内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情况也是如此。在检索到的80篇跟巴恩斯有关的硕士学位论文中,有35篇是以《终结的感觉》作为研究对象的。这种过于集中的研究难免会导致重复研究的现象出现。集中关注巴恩斯的某些作品,并对它们进行多角度的研究,这是国内巴恩斯研究的突出特点,但也衍生了一些问题。忽视对巴恩斯其他作品的研究,显然无法准确地把握巴恩斯创作风格的发展脉络和巴恩斯作品的整體特征。

第四,选题重复的现象。过于集中地研究巴恩斯的几部声誉较好的作品,难免会出现论文选题的重复或雷同。以《终结的感觉》的期刊论文为例。“记忆”“历史”“不可靠叙述”和“伦理选择”是研究这本小说时出现最多的几个关键词,都从这几个角度去写作难免会出现重复甚至雷同的现象。另外,纵观巴恩斯所有作品的研究,可以发现,国内学界研究最多的几个主题是历史观、历史书写、历史真实、记忆、伦理选择和道德批判等;从叙事策略的角度研究最多的主要是戏仿、元小说、互文性叙事、不可靠叙述等叙述手法或文体特征。这种选题重复的研究强调了巴恩斯作品中的某些主要特征,但忽略了巴恩斯个人风格的全貌,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对作家本人的误读。譬如,对巴恩斯作品中的后现代主义艺术特征的集中研究,常常使论者在介绍巴恩斯时冠之以“后现代作家”的称谓,但这一称谓不过是反映了巴恩斯创作中的部分特征而已,而绝不是其创作的全部;对这一称谓的强调往往会掩盖巴恩斯个人风格的其他维度,比如他的“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对现代文明的深刻反思”等。

最后,缺乏整体性的研究成果。前文提及有关巴恩斯的综合性的论文只有24篇,其中有4篇是关于巴恩斯研究的述评类论文,其余20篇论文对巴恩斯作品中某些共同的主题或艺术特征进行了整体性的研究。在这20篇论文中,其中有14篇论文探讨了巴恩斯作品中有关“历史”“记忆”和“英国性”等主题,有2篇论文分别研究了巴恩斯短篇小说中的历史叙事和死亡叙事,有1篇论文分析了巴恩斯的三部作品,剖析了其中的“后现代艺术”。整体性研究的缺乏在博士学位论文和研究专著等研究成果方面体现得更加明显。国内目前能够检索到的博士学位论文只有3篇,研究专著只有2部。巴恩斯的整体性研究的缺失与其独特的个人风格有着紧密的关系。巴恩斯曾被称为是“英国文坛的变色龙”,他创作的每部作品的风格都独具特色。由此,巴恩斯的作品体现出强烈的“异质性”特征[10],为其作品的整体性研究带来极大的难度。虽然难度较大,但这并不表明其整体性研究的不可能性。

基于以上问题,国内的巴恩斯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加强,以更好地促进它在国内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

第一,加大对巴恩斯其人其作的译介工作。虽然目前国内出版社已翻译出版了巴恩斯的大部分作品,但仍然还有几部作品如《豪猪》《跨越海峡》(Cross Channel,1996)《唯一的故事》(2018)和《穿红外套的人》(The Man in the Read Coat, 2021)等作品没有被翻译成中文出版。对它们的翻译出版,可以更好地促进巴恩斯及其作品的传播,能让国内学界更快捷地了解和熟悉巴恩斯不同时期的作品及其创作风格,从而有助于读者把握巴恩斯创作的全貌和整体特征。

第二,做好文献综述,避免重复研究,加强整体性研究。做好文献综述,是论文写作的重要前提。国内的巴恩斯研究中出现了较多的选题重复的现象,与没有对前期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性的研判和综述有着极大的关系。不少论文根本不提前期的研究成果。做好文献综述,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了解巴恩斯作品的研究现状,从而可以对巴恩斯作品中的某些共同主题和艺术特征进行整体的、系统性的研究。巴恩斯多部作品中体现出的诸如传记写作、记忆书写、英国性、死亡观、互文性叙事和讽刺艺术等共同特征,都还有待挖掘以进行整体性研究。

第三,端正学术研究的心态,潜心研究,静心写作。国内的巴恩斯研究中出现了低水平的研究现象,乃至较多的低级错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研究者的态度问题,即不够严肃认真、没有细读小说文本、没有切实地考证和核对某些事实或文本证据,以及没有深入地研读某些理论知识等,这是论文寫作中需要避免的错误。只有态度端正,潜心研究,静心写作,学术研究才能真正地开花结果。

四、结语

朱利安·巴恩斯是当代英国文坛最优秀、最具挑战性的作家之一。与其多产的文学作品和巨大的文学声誉相比,国内外的巴恩斯研究似乎都显得有些不合节拍。国内的巴恩斯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的零星介绍、90年代的个别研究,在极其缓慢的发展状态中走进了21世纪。虽然诸多的前辈学者通过各种方式将巴恩斯其人其作介绍给国内读者,但21世纪前十年的巴恩斯研究也只有零零散散的几篇论文,这些许的研究成果与巴恩斯巨大的文学声誉极不相配。2011年是巴恩斯创作生涯中的一个重要年份,也是国内巴恩斯译介与研究中的分水岭。自此,国内学界开始大力翻译出版巴恩斯的作品,把他的优秀作品翻译介绍给国内读者,由此也掀起了巴恩斯研究的热潮,巴恩斯研究的论文数量急剧增多,出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国内的巴恩斯研究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诸如低水平研究现象、作品研究的不平衡性、选题重复和视角雷同以及整体性的研究缺乏等。这些问题既反映了国内学者尤其是年轻学人在学术心态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反映了国内学界存在的跟风研究和重复研究等现象(研究对象深受国外文学奖项的限制等),缺乏一定的自我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这些都是需要认真思考和切实关注的地方。只有端正学术研究的心态,潜心研究,认真写作,以积极的态度应对和解决巴恩斯研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国内的巴恩斯研究才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取得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毛卫强.生存危机中的自我与他者:朱利安·巴恩斯小说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5:9.

[2] 瞿世镜.当代英国青年小说家作品特色[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5,(1):173-183.

[3] 高继海.80年代的英国小说[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4):93-96.

[4] 阮炜.巴恩斯和他的《福楼拜的鹦鹉》[J].外国文学评论,1997,(2):51-58.

[5] 王守仁,何宁.20世纪英国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26.

[6] 常耀信.英国文学通史(第三卷)[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3:728.

[7] 杨金才,王育平.诘问历史,探寻真实——从《10 1/2章人的历史》看后现代主义小说中真实性的隐遁[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91-96.

[8] Schiff,James A,and Julian Barnes.A Conversation with Julian Barnes[J].The Missouri Review,2007,(3):60-80.

[9] 张莉,郭英剑.直面死亡,消解虚无——解读《没有什么好怕的》中的死亡观[J].当代外国文学,2010,(3):81-88.

[10] 何朝辉.“对已知的颠覆”:朱利安·巴恩斯小说中的后现代历史书写[D].厦门: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IX.

猜你喜欢

研究展望巴恩斯朱利安
人工智能时代的工作变革
Influence Factors Analysis of Sense of SchoolBelonging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江湖留名
财税政策支持生态产业发展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
制造业物流能力研究现状分析及展望
完全不娱乐
无理之人
外国多格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