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历史课程视阈下的“史事”学术省察

2022-06-23张华中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2年5期
关键词:历史课程课程标准

摘要:“史事”一词古已有之,近代常用,现代一度销匿,当代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中又大量涌现。课标、教材乃至学术期刊论文等对其缺乏学术界定。唐朝人把“史”与“事”结合起来,泛指客观历史或史书所记之事。它是历史的筋骨血肉,支撑着“史文”,蕴含着“史义”。它以“史材”为载体,有十种考证方法。中学历史课程视阈下的“史事”学术省察,体现了历史学的科学性、诠释性和延展性。

关键词:历史课程;史事;学术省察;课程标准

本文系江苏省苏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中学历史‘教、学、评目标一体化’的实践研究”(编号2021/LX/02/447/1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术,它包括任何学术,但不等于任何学术,……历史是历史,历史女神克丽欧(Clio)永远凛凛不可侵犯。”杜维运.史学方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536。作为学术的历史,理应具有学术的基本属性,即一门“较为专门、有系统的学问”夏征农,陈至立.辞海·彩图本(第6版)[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2604。。古人称“史事”为历史的基本内容之一,近代史家畅谈“史事”,但当代中学历史课程(课标、教材、评价)中,“史事”一词曾长期销匿,而今又呈涌现之势。对这一现象进行学术省察,当属中学历史研究应有之义。

一、 “史事”在历史课程中涌现

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部共制定了六个版本的中学历史课程标准。

2001年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实施建议”的案例3中使用了1次“史事”:“依据创作主题,收集资料,分工协作,编写抗日战争有关史事的故事大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7。《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使用了2次“相关史事”和1次“所学史事”,“史事”一词共出现了3次;《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出现了44次,大幅增加。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03年版)》中,没有使用“史事”一词。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史事”一词共出现48次,该课标正文共计83页,也就是说,平均不到两页就出现一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的“史事”一词,则增至50次。

课程标准中“史事”一词涌现,作为研究前沿阵地的学术期刊是否关注到这一动态呢?截至2022年4月底,以“史事”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检索四种基础教育历史学科期刊(《中学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历史教学问题》《历史教学》)刊发的相关文章,有五点发现。一是出现极少。收录的36946篇文章中,标题中含“史事”一词的仅23篇,其中基础教育领域的研究文章仅13篇,约占万分之三。二是出现很晚。《历史教学》中出现最早,也是在2005年。三是没有界定。无论是基础教育领域的13篇教学研究论文,还是高等教育领域的10篇纯史学论文,都没有界定“史事”。四是伴随教材。这以《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学历史教学》两本杂志最为典型。统编初中历史教材自2016年开始试用,2017年在全国初一年级全面推广。考察6篇刊登于两本期刊的标题含有“史事”的文章,最早分别为2017年、2019年,其中3篇是研究教材中的《相关史事》栏目。五是专家首用。最早是刊登于《历史教学》的两篇文章,均出自课标组专家也是教材主编之一的首都师范大学叶小兵教授。

期刊论文没有界定和说明,那么,研究“史事”的学位论文中有无关于“史事”的界说?

截至2022年4月底,中国知网学位论文库共收录标题中含“史事”的博、硕论文共63篇。最早的发表于2007年,其中,研究基础教育教学的论文仅5篇分别是扬州大学印丹枫的《部编版初中历史教科书中“相关史事”栏目的运用研究》、信阳师范学院梁锐歌的《部编版初中历史教科书“相关史事”栏目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王贵玲的《部编版初中历史教科书“相关史事”栏目应用研究》、河南大学马悦的《初中历史教材“相关史事”栏目的教学研究》、上海师范大学陈学艺的《统编版初中历史教科书“相关史事”栏目研究》。,最早发表于2019年,均为硕士论文,无不瞄准教材中的《相关史事》栏目。通览5篇硕士论文,仅王贵玲和梁锐歌的论文对“相关史事”做了所谓概念界定,但引用的是段雯的观点:“相关史事”是根据历史研究和历史记载编纂而成的历史小故事,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也可称之为转手史料。段雯.部编版初中历史教科书课文辅助系统运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9:16。王贵玲还引用了《汉语大词典》对“史事”的解释:修撰国史之事或历史上的事实。她认可第二个解释,但没有列出处。总体而言,专业的硕士论文要么疏于对“史事”进行科学的概念界定,要么将“史事”界定为历史事实,或属于转手史料的历史小故事,但历史事实与历史小故事显然不可等同视之。

在“史事”的边界尚未勘定的情况下,“史事”不仅涌现在历史教材和课程标准中,还出现在测评试题中。如江苏省2021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合格性考试试卷中的一道题:

有一封信写道:“曾联松先生:你所设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业已采用。兹赠送人民政协纪念刊一册,人民币五百万元。”与该信件密切相关的史事是()

A. 开国大典

B. “一国两制”提出

C. 香港回归

D. “九二共识”达成

试想,不明白什么是“史事”,如何区分题干中“相关的史事”到底是哪一选项?学生应是将“史事”理解为“历史事实”即“史实”,再根据题干中曾联松设计国旗,来选出正确答案A。

再看硕士论文中对统编初中历史六册教材中关于《相关史事》栏目中内容类别及分布情况的统计(详见表1)王贵玲.部编版初中历史教科书“相关史事”栏目应用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20:8。。可见,“基本史实”222个,占总数292的76.03%,而占近四分之一的“风俗节日”“机构制度”“历史地理”等則将“相关史事”的边界撑到很远处。这些不同于“基本史实”的“相关史事”类别,也反证上述硕士论文将“史事”仅定义为“历史事实”或“历史小故事”是不妥当的。

事实上,“史事”一词古已有之,且被史家所关注。古人云:“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楚之《椿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孟子.孟子[M].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5:158159。文中的“事”即“史事”。又有近人说:“史之质有三:其事、其文、其义。”刘咸炘.太史公书知意[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1。“史事、史义、史文是‘史之内容’。”蒋大椿,陈启能.史学理论大辞典[Z].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410。但新中国成立至21世纪的前十年,在当代史中,特别是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史事”很少甚至根本就未被提及,而近十年来,又井喷式呈现出来,实需对其做一番学术省察。

二、 关于“史事”的学术省察

学术,指较为专门、系统的学问。学术性,指研究、探讨的内容具有专门性和系统性,即是以科学领域里某一专业性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魏成春.大学写作实用教程(第2版)[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8:233。具体到历史教育教学的学术性,是指教材应该吸收学术界新取得的某些重要研究成果、反映甚至追踪某些重要问题的学术研究新进展,即要对特定学科的现有知识和成果进行综合归纳和系统阐述。蔡娜,周宏伟.《中国古代史》教材中汉唐长安的表述问题及其启示[J].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4(10):68。要对统编初中历史教材中的《相关史事》栏目进行专门、系统的研究,就必须先对“史事”进行专门、系统的省察。

(一) “史事”之由来

“史”之本义为持书之人,引申为大官及庶官之称,又引申为职事之称。秦汉之际,三者各需专字,于是,“史”“吏”“事”三字于小篆中截然有别:持书者谓之“史”,治人者谓之“吏”,职事谓之“事”。王国维.观堂集林·附别集(上)[M].北京:中华书局,1959:270。三国以后,古人赋予“史”以史书的含义逐渐多了起来。盛唐时期,人们明确赋予“史”以史事即客观历史的含义,逐步把“史”与“事”结合起来,运用“史事”这个概念,以泛指客观历史或史书所记之事。如《唐大诏令集(卷八一)》载:“但居此职,即知修撰,非唯编辑疏舛,亦恐泄漏史事。”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7。此即说明“史事”乃中国史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古代、近代的史学家将其发扬光大。

(二) “史事”之地位

清代学者章学诚以“事”“文”“义”为史学三要素,并进一步阐释:“史所贵者义也;而所具者事也;所凭者文也。”④ 章学诚.文史通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67,194。“义”,就是史义,“史氏之宗旨”,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历史理论与观点;“事”,就是史事,即历史事实;“文”,是史文,即历史的文笔。在义、事、文三者中,义最重要,事是具体的,文是表述的。就如同人的身体,“事者其骨,文者其肤,义者其精神也”。④可见,史义固然重要,但其阐发则必须以史事为支撑,“骨”之不存,“肤”将安存?况且,历史贵在真实,历史的根本任务之一,即为追寻、还原历史真相。“如果历史学家用虚构来表现自己的研究对象,那么,他写得再美也只能留下丑的标记”李良玉.历史的美学[J].开放时代,1993(1):28。。

(三) “史事”之界定

无论是《辞海》还是《现代汉语词典》,都没有将“史事”列入词条。《汉语大词典》将“史事”解释为“历史上的事实”“修撰国史之事”两个意思,将“史实”解释为“历史事实”。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缩印本·上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14631464。同一出版社稍晚出版的《现代汉语大词典》又将“史事”的“修撰国史之事”释义删掉。阮智富,郭忠新.现代汉语大词典(上)[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1117。似乎“史事”与“史实”乃同义词,都是“历史事实”的意思。

《辞海》根本没有把“史实”列入词条,《现代汉语词典》将“史实”解释为“历史上的事实”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189。。

《海峡两岸日常词语对照手册》将“史事”解释为“历史上的事件、事情”;将“史实”解释为“历史上的事实,强调其真实性”,并指出“台湾同时使用这两个词,使用频率大致相当;大陆则多用后者,前者一般用‘历史’一词表达”。许蕾,李淑婷.海峡两岸日常词语对照手册[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4:219。这一解释不仅给出了“史事”与“史实”的区别,而且指出了海峡两岸的使用情况。

《辞海》没有将“事实”列入词条;《现代汉语词典》将“事实”解释为“事情的真实情况”;西方人“用‘事实’来指代真实可信地陈述过去的要求。自古代以来,历史编纂学便把自我理解建立在研究目标的事实性层面之上。因此,人们把‘事实’理解为独特的文本属性,它必须同虚构性(如寓言)区分开来。……尽管在一段时间内,历史叙述和虚构叙述的统一性被凸显,‘事实’被历史学家批判为‘偶像’或“虚构”,但是对于‘事实’的援引仍然是历史研究的标志”。斯特凡·约尔丹.历史科学基本概念辞典[Z].孟钟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50。

基于以上分析,再结合瞿林东先生界定的“史事泛指客观历史或史书所记之事”,可见,“史事”的范围大于“史实”,“史事”历经多方考证后,属“众所同认之故事”③④ 吕思勉.史学与史籍七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73,6769,7475。便是历史事实。反之,则可能是一家之言,不足为信。

(四) “史事”之载体

“史事”是通过“史材”呈现给后人的。吕思勉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将“史材”分为两类。第一类“记载者”,包括:(1) 史籍;(2) 史以外之记载……大之如官府之档案,小之如私家之日记、账簿;(3) 纪功之物,如金石刻;(4) 史以外之書籍……如经、子、文集皆是;(5) 传述。第二类“非记载者”,包括:(1) 人体;(2) 古物;(3) 图画及模型;(4) 政俗。③

上述各种类型“史材”所呈现出的客观的历史及记载的历史人物、历史事物、历史事件等,均可称之为“史事”。

(五) “史事”之考证

吕思勉先生认为,“考证古事之法”有十种:(1) 设身处地;(2) 注意于时间、空间;(3) 事之有绝对证据者,须力求之;(4) 小事似无关系,然大事实合小事而成,一节模糊,则全体皆误;(5) 记事者之道德、学识、所处之境,与所记之事之关系;(6) 进化、退化……皆非循直线,用之须极谨慎;(7) 一时代中,各地方情形不同,不可一概而论;(8) 社会情形,则极错杂,据偏端而抹杀其余,必误矣;(9) 据物理推断之说,非不得已,宜勿用;(10) 昔人有为言之,或别有会心之语,不可取以论史。吕先生最后强调:“搜採惟恐不多,别择惟恐不少,此二语,固治史者所宜奉为圭臬矣。”④

三、 幾点启示

第一,“史事”重现史学江湖,印证了史学的科学性。一方面,作为一个历史学术名词,“史事”在历史课程中从由来已久到销声匿迹,再到重新涌现,并作为教材栏目名,体现了历史学人尊重历史的科学态度。另一方面,检视中国史学典籍,1949年以来,该词在中国大陆较少被使用,但在我国台湾地区依然较多被使用。伴随2008年两岸实现“三通”,文化交流加强,该词在史学界重新得到认可并被大量使用,赓续了中国传统史学的优良传统。

第二,“史事”的学术概念界定,凸显了史学的诠释性。“史事”较之“史实”包含的范围更广、内容更全,可让历史的行文、表述更符合实际。因为“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即便是对基本事实的陈述也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人们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不断接近历史真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5。。

第三,“史事”的术语相对统整,回绾了课标的延展性。据统计,2003年版历史课标和2011年版历史课标分别出现2次和4次“历史事实”,到2017年版历史课标和2017年版2020年修订历史课标,均不再出现“历史事实”这一名词,更多是出现“史事”一词。

概言之,“史事”的强势回归,凝聚了课标制定者、教材编写者的大量心血。谨梳理其流变、省察其概貌,供历史同仁参考。(张华中,江苏省苏州高新区教育局教育发展中心,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辽宁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苏州市高中历史名师工作室领衔人。主要研究方向:历史课程与教学论。)

猜你喜欢

历史课程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权威出版
高校课程标准编制质量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
中韩历史课程设置比较
谈高中课改下历史课程的构建
关于新课标下高中历史课程有效教学的若干思考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中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