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第一”而非“成绩第一”
2022-06-23余运西
余运西
孙宏艳,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秘书长及少先队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少先队工作学会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但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客观现实是,当下青少年的身体综合素质却不够强。调查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主要指标连续20多年下降,33%存在不同程度的健康隐患。青少年群体面临哪些独特的健康挑战?家庭、学校和社会该如何助力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
问:青少年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今家长对孩子成长的重视程度也是与日俱增,那为什么“小胖墩”“小眼镜”“小豆苗”“小宅男”还是越来越多?
答:我国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现象日益严重,身体机能及耐力素质下降,视力不良的状况持续恶化,吸烟年龄不断降低且吸烟率上升,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比较普遍。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在高收入国家,与1~4岁儿童相比,15~19岁青少年的死亡率要更高。
青少年健康是青年发展的基础,也是国家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由于青少年是全社会人口中身体较为健康的群体,因此这一群体的健康问题往往容易被社会忽视。例如,孩子小的时候,家长都特别关心孩子是否能长得更高、睡得好不好,可当孩子长大开始上学了,更多家长的关注点就集中在了成绩上。我们研究中心的历次调查都发现,家长最关注的问题是孩子的成绩,第二才是健康。
事实上,青少年面临着独特的健康挑战。青春期是人一生中变化最快速的发展阶段之一,激素、大脑和社会心理的迅速变化,影响着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风险相关的不良行为方式,如吸烟、喝酒、晚睡、不良的饮食和不当的体育锻炼等,很多都开始于青少年时期。
问:“中学男生做不了一个引体向上”“大学生军训频频晕倒”“一言不合就轻生”……维护青少年健康,您认为目前存在的主要障碍是什么?
答:我觉得主要有主客观两方面的问题。第一是“健康第一”的理念还没有完全深入人心;第二是体育、卫生等健康服务仍存不足,心理健康服务亟须增强。
从主观看,“健康第一”的理念在家長、教师、青少年的心中根植得不够深入。应该说,青少年健康问题国家不是不重视,学校不是不作为,家长似乎也比较重视。但是,应试教育的观念仍在影响着学生、老师和家长,很多老师和家长对体育的价值和使命认知不足,社会、学校、家庭尚未形成立体化的健康教育格局。
从客观看,我们为青少年提供的健康服务还很不到位。我们研究中心的调查发现,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可及性仍然不高,青少年主要在学校(35.2%)和家中(34.4%)进行体育活动,有三成(31.5%)青少年感到去附近的体育场地并不方便,三成(31.9%)表示最近的体育设施或场所在2公里以外。不仅场所不够,师资队伍也存在很大缺口。例如,我们对全国东中西部及东北部7个城市青少年体育运动的需求进行调查发现,青少年认为特别需要专业的运动指导。除了体育课,他们希望能获得这种能力上的帮助。但是,现在很多青少年除了在学校学习体育知识,其余差不多都靠自学、靠天赋。
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调查发现,青年学生中表示所在学校有心理辅导机构的仅有半数多,高校设置心理辅导机构的比例也不足六成,而在中学的比例更低,刚刚超过四成。只有四成青年认为自己在需要时能找到专业的心理辅导机构,还有近四成表示不确定能不能找到,两成多明确表示找不到此类机构。调查还发现,在各类健康相关服务中,青年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的评分最低。
问: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联动,但实际生活中,当青春期撞上更年期,两代人之间的分歧和对立会不断升级,甚至衍生出更多健康问题和社会问题。很多家长都想知道,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在哪儿?
答:世界卫生组织将青少年定义为“处于10~19岁年龄段的人群”。由于青少年倾向于相信自己有能力或有主动性,但很多家长通常不能接受或只能勉强接受青少年独立的思想和行为,就容易造成“家庭冲突”。这时候的孩子面临着第二成长高峰期,他们的行为存在较为明显的双重性,时而像大人,时而像小孩,家长往往不放心,更不敢放手。
我想,家长们一定要深刻地理解孩子成长与发展的核心要素是什么,了解青春期的孩子到底想要什么。对中美日韩四国高中生的对比研究发现,中国家长最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最不关注孩子的情绪和交友。但情绪和交友恰恰包含在孩子快乐幸福的要素中,也是家长跟孩子沟通中最容易出问题的部分。
我们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合作研究还显示,7.7%的中学生存在高抑郁风险,5.5%存在重度焦虑,18.1%有过自杀想法。没有家长愿意孩子有了好成绩但心理上出问题甚至走向违法犯罪,因此,要改变现状,就要从重视孩子幸福快乐的要素入手。
问:国家出台“双减”政策,也是为了减少孩子健康发展遇到的问题,避免各种成长悲剧。但对于“双减”之后孩子的学习生活安排,家长们顾虑颇多。请问您的建议是怎样的?
答:小时候有幸福的童年,长大后有幸福的一生。国家“大动干戈”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就是直击痛点,要留出时间来让孩子全面发展。很多家长都想知道如何安排好孩子“双减”之后的生活,我想至少要做三件事:第一是运动,运动对人一生的发展具有重大价值,我们研究中心对3300多名中小学生的运动状况研究发现,运动时间是否充足与学习成绩、人际交往、亲子沟通、情绪控制等高度相关。
第二是玩耍。孩子需要自由自在的时间,但家长更想让孩子阅读经典文学而不是欣赏电影、学摄影技能、研究考古发现,更想让孩子选择外语、思维、语文等课外培训而不是攀岩、滑雪、木工等活动。其实,“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很多看似无用的休闲时光,正是滋养孩子成长的精神养分。第三是劳动。劳动对孩子一生的意义是奠基性的,教育部刚刚对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劳动有利于促进手眼协调发展,能减少感觉统合失调导致的学习障碍。眼里有活儿的孩子更善于观察,善于换位思考,也更有责任心。这些都是孩子在未来发展中必须具备的品质。B226E3E8-8BD4-4231-88ED-2D0030D9E63D
问:疫情期間,中小学生有时不得不待在家里,接触电子屏幕的机会大大增加。“网瘾”问题是很多现代家庭之痛,网络时代如何为青少年构筑保护体系呢?
答:青少年沉迷网络与很多因素有关,其中家庭教育、家庭环境对孩子影响很大。根据我们的调查,更容易沉迷网络的未成年人,在现实生活中往往缺乏交流、人际关系差、休闲时间比较寂寞、对自己接纳不够、缺乏自信心、对生活环境很不满意、无法获得学习乐趣。总的来说,就是孩子过得不开心,所以就想到网络上去发泄,这样,网络对他们的吸引力就很大。
建议家长首先要做到“跟孩子一起成长”,学会尊重未成年人、尊重孩子的成长特点,尤其不要把孩子的特点当成缺点。对家长来说,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要跟孩子搞好关系,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这样,家长才能够有办法去引导孩子,把教育观、价值观等传达给孩子。
问:我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已经正式实施,管孩子这件“家事”成为法律框架下的“国事”,这对孩子和家庭来说意味着什么?
答:对于家长来说,提升自己的家庭教育意识与能力,是大势所趋。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青少年在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更加突出,形式也多种多样,对家长来说做好家庭教育是极大的挑战。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加,有些家长也往往更在乎个人的发展而忽视孩子的发展,在履职尽责方面确实还做得不够。
《家庭教育促进法》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强调了家庭的责任,家长监管、保护、教育的职责。过去谈到家庭责任,更多是在一个私领域,现在则变成了公领域的事情,跟国家有密切关系的事情,“这是人家家里的事情,我管不着”的说法已经过时了。二来也强调了国家的责任,将家庭教育跟国家密切联系起来,从国家层面对家庭教育问题进行监管。
问:针对刚刚谈到的种种问题,请问推动中国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有哪些?
答:首先,提前谋划新时代青少年健康发展目标。建议对影响青少年健康的主要风险给予关注,尤其是对使用酒精和烟草、缺少体育活动、无保护性行为、接触暴力以及吸毒等主要健康风险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
其次,进一步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和体育课程建设,推进青少年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在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方面,更加强化家庭、学校和社区在青少年心理问题事先预防和事后干预中的关键性作用,当前尤其要加强对家庭和社区方面的建设。
再次,建立青少年健康发展数据库,完善青少年健康的专项、小型、快速、年度的健康监测制度,科学选取监测地点和监测样本。我国已建立“国民体质监测系统”“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系统”“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全国城乡居民健康素养监测系统”等全国性健康监测体系,建议在这些监测体系中,将青少年群体作为独立的统计群体和分析对象。B226E3E8-8BD4-4231-88ED-2D0030D9E6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