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过程 突出实质 发展素养
——“重复的奥妙”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2022-06-22浙江东阳市吴宁第五小学322100葛敏辉
浙江东阳市吴宁第五小学(322100) 葛敏辉
浙江东阳市外国语小学(322100) 马金亚
一、课前思考
“重复的奥妙”是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表征、思考和交流,体会“重复”的规律(情境图如图1)。那么,这节综合实践活动课究竟要带给学生什么?教师又该怎么教呢?
图1
(一)学习主题——体会重复
主题情境图中蕴含了多个简单重复的现象,如小朋友们是一个女生一个男生交替重复排列的,灯笼是一个大一个小交替重复排列的,彩旗是两面红色一面蓝色交替重复排列的……丰富的规律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规律存在的广泛性,为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提供了一份好素材。
(二)核心任务——表示规律
这是一堂综合实践活动课,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规律,从而锻炼他们的数学能力。因此,教学时应该放大“发现”和“表达”的过程,留足时间给学生对某一条规律进行思考和分析,并能在找出规律的基础上想办法表示规律,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符号意识。教材的编排也很明晰地呈现了这一要求(如图2)。
图2
(三)教学价值——发展素养
教材为什么要把课题取名为“重复的奥秘”,而不叫“找规律”呢?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对于学生来说,这一内容的教学价值究竟是什么?事实上,“规律”并不是数学独有的,生活中无处不有,因此“规律”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找规律”仅仅强调对一个“客观存在的不变”的发现,这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并没有很大的意义,因为这并不能很好地促进他们数学素养的提升,也不能帮助他们感悟规律的价值和数学之美。而强调“重复的奥秘”更多的是关注“规律”的本质是一种数学模式的存在,同时这一模式里藏着“有序、有用、有美”的特征。“有序”体现在模式的不断重复上,“有用”体现在利用有限的序列可以推测未知的事物,“有美”体现在这样的模式重复能给人以美观、可测、安心的感受。由此可见,这一内容的教学价值在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要落实这一目标,应注重学生对规律的抽象和数学化表达,以及对规律本质的提炼和应用。
二、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认识重复
师(出示主题情境图,如图1):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大家都在积极准备节目,老师先带你们去联欢会上瞧一瞧!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有很多花,有很多小朋友,有灯笼……
生2:灯笼是一个大一个小、一个大一个小这样挂着的。小朋友是一位女同学一位男同学,又一位女同学一位男同学这样排起来的……(引导学生表述“有规律的排列”)
师:大家还发现了什么?
生3:有规律,都是会重复的。
师:像这样的重复规律还能找出来吗?
【思考:本环节是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通过“你看到了什么”“还发现了什么”“还能找出来吗”三个关键问题为下一阶段的抽象和拓展奠定了基础。从情境到语言的转化,学生经历了发现和表达,捕捉初步的重复表象。】
(二)多元表征,体悟本质
1.表示规律,对比关联
师(出示灯笼图,如图3):刚才大家说灯笼也有重复的规律。请用喜欢的方式把它表示出来。
图3
生1:我是画图表示的。这个表示大灯笼,这个表示小灯笼,一大一小为一组重复排列。
生2:我是用文字表示的。“大”表示大灯笼,“小”表示小灯笼,两个一组重复排列。
生3:我是用图形表示的。五角星表示大灯笼,圆圈表示小灯笼,两个一组重复排列。
生4:我是用字母表示的。A 表示大灯笼,B 表示小灯笼。
生5:我是用数字表示的。1 表示大灯笼,2 表示小灯笼。
呈现学生的作品:
图4
师:谁来评论一下这些表示方法?
生6:我觉得画图太麻烦了。
师:生1,你后来为什么不继续画灯笼,而是换成了圆圈?
生1:画灯笼有些麻烦,所以我就用圆圈来表示灯笼。大圆表示大灯笼,小圆表示小灯笼。
生2:我也觉得画灯笼太麻烦,所以我用文字来表示,这样方便一些。
生7:用字母和数字来表示也是比较简便的。
师:这些方法形式上都不一样,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呢?
生8:它们的相同点就是都能表示大灯笼和小灯笼的规律。
生9:它们都是两个一组,不断重复。
师:学数学是要学会用简洁的方法来表示规律。大家很厉害,想到了用文字、图形、字母、数字这些好方法,为你们点赞。
【思考: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示看到的数学现象,重在促进学生找出规律。通过比较多种表征方式,学生发现规律的本质是两个不同特征事物的重复,并体验到数学化表征的优越性。从学生的作品中可以发现,其实学生的抽象水平是有差异的,如用字母和数字两种形式表征的学生,他们把表示小灯笼的符号写小一点,说明他们还没有摆脱形状属性的干扰。大小不是规律的本质属性,“AB”式才是本质。而用文字和图形表示的学生,显然已经脱离了形状因素,突显规律的模式及其不断重复的属性。】
2.尝试应用,体现模式
师(出示图5):这里还有很多重复的现象,说说它们分别表示什么?
图5
生1:第一组表示的是花盆,因为花盆的摆放是2个2个变化的。
生2:第二组表示的是彩旗的规律,因为彩旗是两红一蓝为一组不断重复排列的。
生3:第二组也可以表示气球的规律。气球也是按这样的规律重复排列的。
师:怎么会有不同的看法?
生4:如果表示彩旗,正方形表示红色的彩旗,三角形表示蓝色的彩旗。如果表示气球,正方形表示黄色的气球,三角形表示红色的气球。它们的规律是一样的。
师:只要规律一样,就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记录。
生5:第三组表示的可能是灯笼,也可能是小朋友,因为它们都是两个一组,且不断重复。
师:这些重复的规律有什么共同点吗?
生6:它们的共同点是把一个规律不断重复下去。
【思考:这一环节意在帮助更多的学生巩固符号化的能力。学生在这过程中,重点是经历从抽象表达出的模式中找到现实的模型,由此提高模式的解读能力,提高关联“符号”与“情境”的能力,也进一步体验到同一个图示可以表示不同的现实模型。最后学生抽象出不同规律的表征背后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模式的重复。虽然学生说规律不断重复,其实他们说的规律是指模式,学生已经在这个过程中建立了模式的意识。】
3.拓展应用,感受价值
师:联欢会中有这么多重复的现象,生活中有没有呢?为什么生活中有这么多重复?重复有什么好处呢?
生1:重复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美。
师:你是指重复排列会给人一种美感,对吗?
生1:是的。
师:生1说重复很美。其他人觉得重复有什么好处?
生2:重复可以帮助我们推测下一个是什么。比如春季过后是夏季,周五过后是周六。
师:重复可以推测,所以生活中有很多重复。看来重复很有用,那么你能自己创造一个重复吗?
【思考:这个环节重在拓展和创造,使学生带着在情境中找重复规律的经验,进一步将重复的奥秘对应到日常生活中,这既能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能拓宽学生的视野。重复的模式从发现到表达,再到关联、创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得到了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还经历了数学有用、数学很美的深度体验。这样的过程有助于学生丰富数学活动经验,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三、课后启示
第一,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要有“数学味”。类似“重复的奥妙”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在每一册数学书里都有编排,由于它没有显性的知识点,因此教师教学时往往会“重形式轻实质”,以致课堂有了“活动味”却少了“数学味”。那么如何体现“数学味”呢?关键是要挖掘体验点、思考点,将其转化为具有挑战性的数学任务,从而驱动学生进行观察、操作、比较、抽象、归纳、推理等活动,在体验中感悟,在思考中提升。如“重复的奥妙”教学不应停留在“规律”的讨论,而应在“重复”的发现、表达、关联和创造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思考,使学生在思考中感受到生活现象可以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可以用数学方式来表达,体验到“规律现象”的本质是“模式的不断重复”,进而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化的重要性以及数学的价值。
第二,多元表征要加强关联,更要突出本质。在“重复的奥妙”的教学中,学生自主表征重复的现象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对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很有意义,但这并不代表学生已经深度理解了数学本质。抽象化的经历虽然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数学观察和数学表达,但很多学生只是停留在“照样子表示”的层面,即只是在形式上表示现实的规律现象。这些形式虽然有了抽象化的体现,但会带上大小、数量、颜色等非本质属性。因此,要剥离这些非本质属性、突出本质才是这类课的重要目标。要深入地理解现象背后的本质属性,还需要加强关联,使学生在关联中认知“重复”的模型,在比较中揭示“重复”的本质属性。比如在表征灯笼时,有的在表示方法中没有体现灯笼的大小这个特点,这时可以引导学生对比和思辨,进一步体验到不体现大小的形象特点也能表示重复的规律。又如,灯笼图片里呈现了4 组一大一小,但有些学生表示的是3组、5 组,教师可追问:“数量不一致可以吗?”这样的讨论会加深学生对“重复”本质的理解,即“AB”式的存在及不断重复。无论形式如何,其本质始终如一。由此可见,在组织多元表征时,一定要加强对比和关联,以便帮助学生透过直观表象形成抽象理解,深度把握概念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