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策略研究
2022-06-22广东惠州市博罗县园洲中心小学516123黄冠彪
广东惠州市博罗县园洲中心小学(516123) 黄冠彪
问题意识是学生深入学习的动力,是学生发展创造思维、发散思维的重要因素,是教师传递数学思想、情感态度的纽带。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施,对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得到了广大教师的关注。通过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课程标准中提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要想让学生主动获取数学知识、构建完善的知识系统,教师就要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并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发表自己的看法,让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学习难度大,对一个人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创造性的要求较高。数学课程还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判断、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地学习数学,联系生活实例发现、提出、分析并解决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现状
结合我校的情形来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仍习惯自己设计问题,学生被要求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按教师的要求去记、背数学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仍重视传授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忽视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导致学生在课堂上还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更有部分教师为了追求教学成绩,在教学中照本宣科,直接给学生灌输概念、算法、关系、定律、公理等数学知识,导致学生也只会机械地学习,被动地进行题海训练,遇到问题时不会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久而久之,学习效率低下,缺乏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师把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告诉学生参考答案的后果就是学生只会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接受知识,不会提出问题。笔者随机抽取本校五、六年级共50 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的内容有学生自主提问情况、教师对学生提问的态度、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三个方面,笔者对这些方面的调查结果做了数据分析。
表1 学生自主提问情况
表2 学生期望的教师的态度
表3 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
从表1 中看出,不会提问的学生占32%,这些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淡薄,不会主动发现问题,缺乏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表2 中看出,大部分学生渴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表扬;从表3 中看出,大部分学生不会经常采用不同的方法解题,可见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比较单一,发散思维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
从以上问卷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与教师对待学生提问的态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导致学生数学问题意识淡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教师受制于传统的教育理念,一味追求学生的成绩,在课堂上过多出现“一言堂”“满堂灌”“满堂问”的情况。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最重要的还是要转变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
二、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策略
1.充分挖掘教材
教材、教师、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三要素。教材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依据,教材不仅界定了教师“教”的任务,也界定了学生“学”的任务,是教学的核心,课堂教学必须以教材为中心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理解教材编者的编写意图,让教材承载的数学思想、数学问题、数学方法、数学意识等的本质属性显现出来。同时,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各种教学资源,发挥教材的实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时,教师要充分理解教材,利用好教材带来的数学问题。教师通过对教材的研读、剖析、加工,将静态、简单的文本材料变成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性的教学内容,变成有活力的教学资源,促使学生从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产生寻求答案的欲望。
以北师大版教材六年级“圆的认识”一课为例,教材中使用了一幅套圈游戏图作为引入新课的情境图(如右图)。教材编者的编写意图是为了让学生探究圆的特征,让学生思考哪种游戏更公平、为什么公平,引发学生的思考、联想。学生在“为什么围成圆套圈这种游戏方式更公平”的问题驱动下,更有兴趣地进行后续学习,同时也具备了问题意识。
教师教学新课时要注重从主题图导入,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尊重教材编者的编写意图,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对教材进行重组、开发,在学生原有知识储备上引发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发现、提出数学问题,激起学生探索问题、钻研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的获取、构建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
2.营造良好的氛围
学生虽然思维活跃,具有极强的想象力,对未知事物充满极强的好奇心,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尊心的增强,有很多学生变得不喜欢主动提问,主要原因是学生有顾虑。尽管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很多疑惑,但还是不会提问,因为害怕自己提出的问题会受到其他同学嘲笑、漠视,或是受到教师训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放下架子,与学生做朋友,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在学生能提出数学问题时,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对本节课的教学作用不大,教师也应充分地鼓励与肯定提出问题的学生,以消除学生紧张、畏惧的情绪,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教材六年级“百分数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提问。由于多数学生初次接触百分数,不知道如何读写,因此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简单数学问题应认真对待,并以此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让学生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如“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异同点?”“生活中哪些方面用到了百分数?”等。通过这些问题,使学生积极提问。在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大胆猜想、学会质疑。长此以往,学生树立了信心,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了成功的经验,便会逐渐掌握正确的提问方法,从而具备良好的问题意识。
3.指导问法
爱恩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得多。”在学习数学时,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学生不会提问题、提不出问题、提出没有价值的问题,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还没有掌握质疑的方法。笔者观察了许多数学课堂教学,大多都是教师直接给出数学问题,接着讲解知识点、解题方法及问题的答案。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没经历主动探索、深入研究数学问题的过程,这样的教学不仅课堂效率低下,学生的问题意识也被逐渐淡化,自学能力在退化,数学素养得不到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是一种持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学生在经历这些活动的过程中获取数学知识,不断构建更高层次、更完整的知识系统。学生乐于问难质疑,说明他们积极探究新知,这样的学习才是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这样的课堂才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这样的学生才会成为求知路上的探索者、开拓者、创新者。然而,学生怎么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提问。
一是追问法,在某个问题得到解决后,顺着思路穷追不舍,刨根究底继续发问,多问几个为什么。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圆柱转化为长方体后,在找两个图形的联系时,提出“为什么它们的体积相等?”“为什么长方体的长相当于圆柱底面周长的一半?”“为什么宽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半径?”等问题。在此过程中不仅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更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创新意识,使模糊的问题变得清晰。
二是反问法,鼓励学生根据教材提供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对知识的讲解,从相反的角度思考,提出数学问题。例如“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那么长方形是特殊的正方形吗?为什么?”这样的反问,可以让学生巩固概念,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三是小组合作提问法,合作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小组学习是一种分享学习活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通过外部的表述和交流,可以清楚地看出问题的优越性和不足之处,能够促进学生不断反省。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围绕中心问题进行二次加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在辩证、分析、解决问题中掌握数学知识。
提出一个高质量的数学问题需要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再创造。鼓励学生提问,指导学生掌握问法,让学生在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多问“为什么”,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4.重视非智力因素
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中,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同样重要。非智力因素虽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不直接承担肢体内外信息的加工、处理任务,但它却直接制约或推动着认知过程,对认知过程起着调节作用,推动着知识信息的加工和处理,可以弥补学生智力上的不足,促进其智力潜能的发挥,促使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时,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因此,教师要注意非智力因素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中的动力作用,维持、调节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对数学的情感态度。
在数学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会质疑,教师可开展多种形式的评比活动,建立激励机制,以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保持学习的动力。例如,在课堂上开展小组与小组的评比、个人与个人的评比、互问互答比赛,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表扬、奖励,把有创意的数学问题、精彩的讨论、创新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做成数学报,评比数学提问明星……通过多种活动维持学生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动力与兴趣,长此以往,更能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落到实处。
学生有疑才会有思,才会寻求结果,才会有创新。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是否充分利用了教学资源,是否对教材进行重组、开发,是否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和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是否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都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质量,影响到数学教学效果。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能推动数学课堂的生成,还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具有数学核心素养的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