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通法自明
——例谈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
2022-06-22山东临沂市罗庄区沂堂镇中心小学277721王永胜
山东临沂市罗庄区沂堂镇中心小学(277721) 王永胜
课程标准指出,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算理,寻求合理的途径解决问题。也就是说,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在理解运算意义和算理的过程中掌握算法、寻求合理算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众所周知,证明与计算是数学研究的两大支柱,数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计算、计算方法和计算工具的发展。
运算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对运算能力的培养来说,理解运算的意义是前提,理解算理是核心,运算能力也是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培养运算能力呢?下面,笔者从五个方面谈谈培养学生运算能力的策略。
一、启智:巧用比较,迁移算理
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简单来说就是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对其他活动的影响。数学是一门逻辑严密又彼此关联的学科,不同的数学知识之间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因素,尤其是在运算方面,学生先前的运算经验、计算方法、对算理的理解都为新知的探索提供了可迁移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尝试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探索新问题,使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得到完善。
例如,在教学“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一课时,当学生在探究“92÷30”的算理时,笔者采取了“创境—回顾—比较”的教学策略。
首先,笔者创设情境,让学生提出两个问题:(1)把92本故事书分给一些班级,每班分3本,可以分给几个班?(2)把92 本故事书分给一些班级,每班分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其次,笔者引导学生自主回顾“92÷3”的笔算过程,学生在这过程中巩固了“除的顺序”“商的位置”“余数的大小”等知识。这时,笔者追问:“这里的‘92’表示什么?第一次除得的商‘3’为什么写在十位上?”学生通过借助情境、画小棒图、打比方等方式对笔算过程进行讲解:“92 表示的是9 个十和2个一,第一次用9个十除以3,得到的是3个十,所以商‘3’要写在十位上……”
最后,笔者让学生自主计算“92÷30”,并追问:“为什么‘92÷30’的商‘3’写在个位上?”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通过迁移旧知和已有经验进行了算理的辨析,有学生说:“‘92÷30’就好比是把9 个十元和2 个一元平均分给30 个人,先分9 个十元,每人不够1 个十元,于是把9 个十元换成90 个一元,和2 个一元合在一起分给30 个人,每个人分得3 个一元,最后还剩2 个一元,因此这里的商‘3’要写在个位上。”还有学生说:“92 可以看作9 捆小棒(1 捆有10 根)加2 根小棒,每3 捆分给1 个班,分给了3个班后还剩2根,因此‘3’要写在个位上。”
上课伊始,笔者巧用比较,抓住不同知识间的连接点激发了学生的思维,通过迁移旧知识,引导学生由此及彼,展开探究辨析活动,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提高了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达到使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目标。
二、明理:直观操作,外显算理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学习的三种表征方式,即动作表征、形象表征和符号表征,并认为这三种表征方式之间存在一种严格的递进关系。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在运算教学中,常用的动作表征活动有实物操作、画图操作和课件操作,适当的操作活动不仅能促进学生积极探索算法,还能将抽象的算理外显,进而促进学生运算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法”一课时,学生在探究“要在‘3.2×4’的积的末尾点一位小数”这一问题时,笔者采取“画图—外显—明理”的策略。
笔者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说出3.2的含义,并用图表示3个一和2个十分之一,即用3个长方形和2个十分之一的小长方形表示3.2。
在用图表示数的意义的基础上,笔者启发学生继续画图表示算式“3.2×4”的含义(如图1)。学生通过画图探究出了计算“3.2×4”的方法并直观理解了算理,学生发现“2个十分之一乘4”得到8个十分一,不是一个完整的长方形,所以0.2×4=0.8。数形结合,能巧妙地将算理外显,从而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抽象的算理。
图1
算理是运算的理论依据,具有数学的抽象特质,而学生的思维又具有具象的特点,因此在课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操作直观模型的机会。直观模型指的是具有一定结构的操作材料和直观材料,如小棒、计数器、长方形纸片或圆形纸片等。操作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为了促进算理的直观化和思维的可视化,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探究。教师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操作的机会,并适时点拨引导,实现从直观操作到符号表达的转化。
三、推演:字母表达,解释算理
课程标准指出: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整个数学学习的过程;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两种推理的功能不同,却相辅相成。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运用合情推理探索运算的规律,运用演绎推理解释算理。
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一课时,让学生经历“大胆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学习活动后,得到乘法分配律的模型:(a+b)c=ac+bc。这个活动过程应该既是学生举例探索的过程,也是学生运用合情推理不完全归纳运算规律的过程,但多数学生的思维停留在了探索规律的层面,并没有深究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因而学生的推理能力的训练效果大打折扣,不明算理致使他们在运用乘法分配律计算时错误百出。
笔者在此基础上深入一步,引入演绎推理,以此提升学生的运算水平。首先引导学生基于乘法的意义想一想(a+b)c表示的意思(c个“a+b”相加),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转化表达“(a+b)+(a+b)+(a+b)+……”(一共是c 个“a+b”相加)。继而利用交换律将c个a 加在一起,再将c个b 加在一起,即(a+a+a+……)+(b+b+b+……)。最后利用乘法意义进行转化,c个a相加可以简写为ac,c个b相加可以简写为bc,从而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证明了乘法分配律(a+b)c=ac+bc 的合理性。这一教学过程,笔者引导学生运用字母解释算理,不但让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更让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相互补充,从而在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运算水平。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真正的数学家常常凭借数学的直觉思维做出各种猜想,然后加以证实。”因此在运算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恰当的情境,给学生“大胆想”的空间,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还要借助字母的表达式教给学生“小心证”的方法,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
四、悟道:整体建构,打通算理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数学内容本身就是一个整体,它是由若干知识建构起来的具有严密逻辑关系的系统,前面的知识是后面知识的基础,后面的知识又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因此,在运算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整体意识,适时帮助学生“回头看”,打通算理,实现整体建构。
例如,在教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时,学生得出“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的算法后,笔者适时来个“回马枪”,引导学生回顾整数、小数的加减法,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在学生思考与交流后,笔者让学生观察和思考一组算式:4+3,400+300,0.4+学生从中发现,这些算式的数的类型看似不同,但计算方法却有相同之处:每个算式都有“4+3=7”这一步。笔者追问:“那它们的结果为什么不同呢?”学生发现是因为计数单位不同。这样就顺利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不论是整数、小数还是分数加法,其算法其实就是把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进行累加,“分母不变”就是计数单位不变,“分子相加”就是计数单位个数相加。
图2
再如,在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一课时,学生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类推“三位数乘三位数”的计算方法,还发现了它们的计算方法是相同的。此时,笔者引导学生“回头看”,依次回顾“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并提问:“观察这些竖式,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在思考后发现,竖式中如果第二个因数是一位数,乘得的积就有一层,如果第二个因数是两位数,乘得的积就有两层……第一层的积都表示几个一,第二层的积都表示几个十。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推测:“如果第二个因数是三位数,它们的积会有几层?又表示什么?”经过探究,学生不但明白了算法,还理解了竖式计算的算理:“竖式计算的过程,其实就是先分后合的过程,也就是先分别算有几个一、几个十、几个百,再合起来。”至此,学生在整体建构中厘清了整数乘法的算理。
图3
教学实践证明,掌握知识的整体结构有助于理解知识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在学生初步理解了某一算法后,教师适时“回头看”,从整体上打通算理,能起到四两拨千斤之效。这样教学,学生才能真正悟到其中的道理。整体建构能让学生的学习从一种混沌的模糊状态提升为一种有意义、有结构的状态。
五、贯通:问题解决,应用算理
好的问题情境是选择合理运算方法的敲门砖,更是检验学生对算理的理解的试金石。在计算练习的环节,仍然需要教师创设合理的情境让学生基于算理的理解运用运算技能,在实际应用中对算理达到形式化的理解,提升运算水平。
例如,在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一课时,笔者创设问题情境:A 市到F 市一日游每人309元,一个旅游团有21 名游客。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一共要花多少钱”,在学生列出算式并说明为什么用乘法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一个问题:“有个同学计算的结果是8325,他算得对不对呢?”在检验这个答案时,有的学生想到了看尾数的方法,309 的个位和21的个位相乘的积应该是9,不应该是5,所以这个答案是错的。还有的学生想到了估算的方法,把309 看 成300,把21 看 成20,3000 乘20 的 积 是6000,实际的积应该是6000 多,不可能是8000 多。学生在理解算式含义的基础上灵活地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检验。
在此基础上,笔者继续创设情境:旅行社的阿姨想用计算器来算309×21,可是数字键“1”坏了,你能帮阿姨想个办法用计算器算出309×21 的结果吗?学生给出不少方法:(1)309×20+309;(2)309×22-309;(3)309×7×3……学生在帮助旅行社阿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贯通了不同算法之间的联系,加深了对算理的理解与感悟,发展了高阶思维。
从创设情境到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对算法从认知到熟知,对算理从直观理解到应用理解的过程。事实上,学生应用抽象的算理解决现实问题是衡量其运算能力的标准,因此,在练习环节,教师应让学生用算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并非一朝一夕能完成,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要善于启智、操作、解释、串连和应用,避免让学生机械计算,并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数学学科特点不断革新教学方式,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