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纪念性广场的空间设计研究
——以郑州二七广场为例
2022-06-22海晶娴
海晶娴
(河北大学艺术学院)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城市规划者们对城市的研究更多的是转向公共区域。广场在城市建设中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一方面广场具有开放性提供了公共活动场地,另一方面美化了城市居住环境。与此同时,纪念性广场也代表着一座城市的文脉、形象以及城市的内在文化涵养,在用自己独特的形式诉说着城市的独特历史文化。在设计上它与其它城市的广场有着明显的区别,这是因为它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体现的不仅是一座城市的美感,更是一座城市的精神与文化的历史特征;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筑业的迅速发展,使建筑的空间和形态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原本的城市规划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市区用地规划的限制,我们逐渐发现城市用地和室外公共用地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因此,在这样的不和谐发展下,纪念性广场与周边的“反融合”便逐渐展现出来。
一、城市纪念性广场
(一)纪念性广场的含义
目前,城市广场的类型越来越多,而城市广场作为疫情下人们户外活动的不二选择,它既是市民出门游玩放松的地方,又是一张展示城市形象的特殊名片。书中从概念上对“城市广场”这一术语作了一个概括性的阐释:“城市广场”,即以不同的形态来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需要、精神文化需要,如建筑、道路、山水、地形等,由不同形式的软、硬景观材质构成[1],以步行为主要交通形式,结合具体的主题、节点功能,包含政治、文化、商业、休闲等多种功能;“主题”一般有“体现城市特色、文化内涵和城市景观环境”的多重目的。城市广场是一个重要的开放空间,按照功能可分为休闲广场、纪念性广场、古迹广场、商业广场等[2]。在城市广场中,最大、功能最多、最具影响力的是纪念性广场。
城市纪念性广场一般都是建在具有历史意义和纪念性的位置,并且体量上也比其它类型的广场要大;主要建筑以历史文物、雕塑、纪念碑(堂)为主要内容,以突出历史文化、英雄事迹、重大历史事件或人物,并在庭院或周围设置绿化景观,以供群众瞻仰、纪念或进行学生教育,这种存在形式对城市具有一定历史意义,如北京天安门、法国巴黎罗浮宫、俄罗斯红场、天坛等。在当今这个“快餐式文化”的时代,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现代纪念性广场作为一个具有文化传承功能的公共空间,应该朝着综合性、年轻化、多元化发展。
(二)纪念性广场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纪念性广场的设计也在不断地进行着创新,逐渐向综合性、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为城市的文化传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陶冶情操,使人心情愉悦。它在城市中增添了一个休闲和娱乐的场所,给人们一个放松心灵的空间。它在具有艺术性的同时,又具有庄严肃穆的环境氛围,给居民增添了许多正能量,身临其境便可唤起人们对过去的感情和共鸣,从而达到陶冶情操、放松身心的效果。2.纪念性广场具备一定的艺术和审美价值,通过对广场形态的合理设计,使其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观赏性,从而达到大众的审美要求。3.带动旅游业,促进经济的发展。一个好的城市纪念性广场,可以凭借它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与旅游业相融合,既可以让人们缅怀、学习,又可以作为一个城市的特色,甚至是城市特有的名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来这里观光;在某种意义上,它推动了本地的旅游业发展,促进了自主创业,万众创新。4.通过纪念广场,让市民和参观者了解地方历史,了解名人事迹,了解历史上值得后代学习、瞻仰的革命烈士等。“那些承载着各类历史事件、集体记忆、民族认同的空间或地点便成了特殊的景观,是历史的场所。[3]”通过纪念广场来记录和传递这些促进城市发展变化的时刻,让后代在参观的时候不忘自己的初衷,铭记自己的使命。城市纪念性广场是城市发展的见证,有着独特的意义和功能。
二、纪念性广场与周边环境融合性的研究
纪念性广场与周边环境的融合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物质层面上,它与周边建筑、交通、环境等具体的设计要素之间的相互融合;二是精神层面上,它在功能、文化、历史等方面,将纪念性广场与周边环境融合在一起。这两个方面都体现出城市建设者对广场自身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望。古罗马的《建筑十书》是现存最古老的建筑学专著,其中就有提到过与此相通的理论[4]。
(一)纪念性广场与周围环境融合性实例——郑州二七广场
二七广场位于郑州市最繁华的商业区,紧邻郑州火车站,周边有众多的百货公司和商场,二七纪念塔是二七广场的标志性建筑,是为了纪念京汉铁路工人1923年二月七日举行的一次大罢工而建,现已列为国家级文化遗产。二七纪念塔是一座高63米、14层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塔基为三层,塔身有11层,屋顶用老式的挑角飞檐和绿色的琉璃瓦砌成。顶部设有钟楼,六面各有一座直径2.7米的大钟,钟声悠扬,《东方红》的钟声准时地在整点敲响。塔体为东西相连的两个五边形,东西向为单塔,南北向为双塔(图一)。在塔内的一侧是螺旋楼梯,另一侧是一个展厅,游客可以登上塔楼,眺望全城;夜幕降临,塔身绽放出亮眼的灯光,照耀着双塔[5]。
(图一:二七纪念塔与二七广场)
(二)二七广场与周围环境的现状分析
1.核心地位的丧失
二七广场周围曾经是郑州的核心区域,这里有着郑州曾经最大的购物中心,且附近有米字形交通枢纽的郑州火车站,因此这里逐渐发展为整个城市的中心。但是,由于新建筑的出现和城市中心的向东转移,郑州地区“核心地位”的二七广场日渐衰落,加上周边建筑环境、交通状况常年拥堵,使得周边环境也显示出一种混乱感、无序感。
2.原有功能的削弱
二七广场是郑州最具代表性和最能反映革命历史的场所。然而,在经济发展、城市规模扩张、新地标建设的持续发展下,二七纪念塔周围涌现出许多大体量的建筑和错综复杂的交通网络,这些产物的出现打乱了原有的设计规划使得二七广场逐渐丧失了其原本的建造意义。这里可以说是新老郑州的城市中心,也是郑州工商业发展的起源地,二七广场作为当地最有纪念性质的广场就应该具备其自身特有的多元化和包容性,以满足新时代潮流发展的需要。从现在看来,无论是商场还是德化地下步行街都与二七广场之间的联系过于薄弱,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其原有的功能有所削弱,此时就需要我们重新思考,该如何使其与周边环境相适应,并重建其核心地位。
3.纪念性与商业性并存。
二七广场坐落在郑州市中心,是郑州市最热闹的商圈,华润万象城、丹尼斯大卫城、亚细亚、沃尔玛、国美、苏宁、永乐等大卖场均在周围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室内有着不同品种的店铺,临街有着店铺。二七广场的商业性和纪念性共存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抗战时期,就目前来说二七塔已经是全国文化遗产,郑州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到了新世纪,人们已经渐渐淡忘了这个地方的最初意义。同时,由于周边交通环境逐渐复杂化,商业性质的建筑物也逐渐多样化,二七塔也因此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其作用已经大打折扣。
总体而言,纪念性与商业性的事物并存在同一空间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二七广场地区的文化外貌与文化传承,但在当今社会城市的经济发展也是尤为重要的;因此,在本质上,纪念性与商业性共存在同一空间下并没有不可调和的冲突,这与地区经济的衰退没有关系。二七塔这一区域空间形态的变迁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市百货大楼、省人民剧院、市电信管理局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是第一次新的体量和规模的出现;第二阶段是对二七纪念塔进行了重建,它为二七广场周边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第三阶段是新兴商场的出现,如:亚细亚商场,华联大厦等;第四阶段是对老商场建筑物的改造阶段,将老建筑“旧物新改”使得二七南路上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体量并存的景象,与二七北路的空间格局大不相同。二七南路一带的大量建筑与广场的出现,不仅改变了这一区域的空间尺度,同时也使原以二七路为轴线的空间结构向建筑实体化发展。第五个阶段是在市内公交和地铁建设之后,二七广场这一区域由人行天桥向地下通道过渡,文化衍生物、摄影打卡点纷纷涌现,为德化地下街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在之后的设计规划中,以新月形高架平台的一端为起点,通过高空廊道将三条道路上的商业建筑物连接起来,既美化了空间环境又将原本地面不安全的道路成功抬升使其在半空中形成一个完整且安全的步行空间,同时顺应时代发展再现二七塔的标识与形象,这样才能使历史文化和商业文化相结合,共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由于各种建筑类型的发展使二七广场附近的人流量逐渐增多;再加上新出现的共享单车,没有合理的规划出停车区域使周围的空地逐渐变成杂乱、没有美感的停车空间,也对人们的出行产生了一定的困扰。由于道路两旁建筑物内部的空间越来越大,其复杂性也越来越高,交叉口的红绿灯设计给行人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这就造成了人群与街道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随着大型建筑物的出现使得道路两旁的问题也逐渐展现出来,在街景绿化的减少同时也削弱了道路的连续性。
三、结语
目前,我国的城市建设正在逐步走向“人文化”,文化是城市的命脉,城市的根基,城市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环境是衡量城市形象、展示城市魅力的重要标准。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发展路径,在发展过程中加入地域文化使其逐步变成一种文化符号,通过这样的形式来展示地方文化特征,也将城市文化潜移默化地传达给了大众,使它可以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得以持续。新时代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传承的契机,将纪念性文化带入公众视野。因此,展示地方文化成为当前的一种文化发展趋势。在设计上,如果脱离了地域的文化而单独生存,不仅是不完善的,而且是毫无意义的。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就需要我们结合当地的文化特征,担负起传承地方文化的重任。
纪念性广场与普通的广场不同,其设计与发展必须与本地历史相结合。因此,在规划的时候,我们要对项目当地的历史发展有一个详细的了解,比如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名人、重要的历史建筑等。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一点,我们也必须通过实地调研、查阅史料、访问当地的居民,特别是老一辈的民众,来和他们进行深入的沟通。如此,我们所设计的纪念性项目才会既具有浓郁的历史气息,又可供人休息放松;在面向普通大众传播人文历史知识的同时,还有助于本地中小学开展一系列寓教于乐、寓学于乐的活动。在现当代经济发展进程中,人们对城市文化的保存方法尚待探讨,如何使其与后续的商业发展形成协调一致的系统并能保持其特有的文化底蕴,这是一个值得认真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