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韩国现代雕塑初期的继承与裂变

2022-06-22谭旭

河北画报 2022年18期
关键词:雕塑家个展雕刻

谭旭

(广州敦行公共艺术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引进——近代雕塑体系的初创时期

纵观韩国古代的雕塑发展,三国时代和一统的新罗王朝时期,雕塑艺术非常兴盛,到了高丽时代和朝鲜时代逐渐开始衰败。随着历史的进程,雕塑制作技艺上的粗糙与艺人精神上的堕落逐渐加速。使得优秀的雕塑传统没能延续下去,反而逐渐衰退。造成其原因有二。第一:作为支撑雕塑艺术发展的精神背景——雕塑的逐渐衰败。第二:与绘画相比,虽然雕塑也被视为艺术品,但却没能成为纯粹的鉴赏对象,即雕塑本身艺术功能的复合化。特别是在朝鲜时代,由于雕塑遭遇到了政治上的镇压,雕塑的营造和雕塑的制作极度萎缩。到了朝鲜时代的后期,绘画成为了艺术门类中的主流,其迅猛发展的基础来源于脱离现实的人文趣味的鼓吹。时代的审美已经远离了对于具体物象的展现。近代,韩国的绘画可以说是传统样式和外来样式的共存发展时期。与之相比,雕塑则完全是通过引进西方的体系发展起来的。近代雕塑的原点与引进西洋画的初衷相同,都是以近代思想文化启蒙为目标而付出的实际行动。

韩国第一个学习西方雕刻技法的雕塑家是1919年考入日本东京美术学校的金复镇。相较于同样留学于日本以学习西洋绘画为主的高义东整整晚了十年。继西洋画家高义冬之后,金观浩、金赞永、罗蕙锡、李忠禹等东渡日本留学的西洋画家的数量逐渐增加。而学习西洋雕塑的留学生直到1945年为止,仅有十几位而已。此外,雕塑展览非常贫乏,这对于雕塑的发展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最早学习西洋雕刻的金复镇,无论是在自己的创作方面,还是在早期西洋雕刻的教育方面,都对韩国近代雕塑的起步有很大影响。他从美术学校毕业后回到首尔。先后在土月美术研究会、高丽美术学院、YMCA中等美术技术学校教授近代雕塑创作方法,同时也通过画展和日本文化部门的刊物发表自己的作品。

韩国早期的美术展并没有开设雕塑的单项类别。从第四届才开始设立西洋画展项。第十四届开始将雕塑归为工艺类。第四届的美展有两名韩国雕刻家的作品参展,田凤来的《发》和金复镇的《三年前》,其中金复镇的《三年前》(图1)还获得了三等奖。第五届有金复镇、梁熙文、张基南、安奎应四位艺术家参赛。金复镇的作品《女》入选。在美展初期,活动比较积极的雕塑家只有四到五人。其中,金复镇的创作最为活跃,一直持续到了美展后期。而其他雕塑家的名字逐渐在展览中消失。

图1 《三年前》金复镇

与绘画中一样。三十年代是一个韩国美术发展的时代分水岭,从1931年第十届美展到1944年的第二十三届美展,雕塑家开始变得越来越活跃。涌现出的雕塑家有:洪享庆、李炳三、全斗一、李国铨、曹圭奉、金景承、尹承旭、尹孝重、朴光作、廉泰镇等。其中金景承、李国铨、尹孝重、曹圭奉等雕塑家的作品多次入选美展。

1910年到1940年,雕塑创作的主题主要是头像,偶尔会出现全身裸体像。媒材极少使用木材和石材,所有作品几乎都是泥塑作品。说明韩国这一时期在雕塑创作中多半是通过泥塑来制作完成的。这占主导地位的素材和材料是雕塑艺术现代化的最初始阶段。用粘土塑造的新方法来完成雕塑创作,这反映出了引进西方雕塑手段的初期,雕塑家陷入了新方法所带来的创作乐趣中。这也是与日本艺术的西洋化风情演进过程相适应的。这一时期,韩国的雕塑家无法依靠传统技法展开正式的石材雕刻,这也是因为感受到了根本无法超越西方写实主义雕刻的巨大压力。同时,他们也在不断的叩问雕塑艺术的本质。

到了四十年代后期,出现了几件全身形象的雕塑作品,并且加快了学术性方法的落实与推广。这一时期,除了直接塑造的石雕作品外,木雕作品也不断的出现,但给人的印象是并没有摆脱日本传统的木雕技法和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中的小品雕塑的审美取向。

二、发展——现代雕塑起步时期

解放后,雕塑界的现状基本上还是通过展览活动得以延续的。在综合性美术团体中,有了雕塑家的加入。雕塑家们还组织了只属于雕塑家自己的雕塑家协会。这些综合团体和雕塑家协会的组成人员主要以从日本东京学习雕刻归来的雕塑家为主。1946年成立的朝鲜雕刻家协会是最早的雕刻家团体,由金景承、金南勺、金斗一、金重瑛、金丁秀、文锡武、尹承旭、尹孝重、李国铨、曹圭奉等人组成。在这一年雕塑届发生了足以影响韩国雕塑发展的最为重要的事是,首尔大学艺术学院新曾设了雕塑系,美大成为了培养解放后新一代雕塑家的摇篮。朝鲜美术协会主管的朝鲜艺术学院也设立了雕刻系,奠定了雕刻教育的基础。五十年代创立了弘益大学美术系。尹重孝成为导师,成为了与首尔大学美术学院并立的韩国雕刻教育的两大主脉。

四十年代后期的艺术界大事件以1949年举办的首届国展和新政府成立后,朝鲜美术协会改称为大韩美术协会的右翼团体的成立为最。第一届国展雕刻部由李国铨、金景承城参与审查,以金重瑛、尹孝重为代表负责推荐展览作品。雕刻部的参展艺术家大多是当时美大的在校生。

五十年代雕刻界的划时代事件是1951年雕塑家的欧洲游学和1953年金重瑛参与的国际艺术展览。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代表的韩国艺术家尹孝重参与了欧洲游学。他来到了意大利,拜访了现代雕塑家圣马力诺、格力科帕尼等,通过与欧洲大师的艺术交流与体验。使得韩国的艺术家有了了解世界先进艺术的契机,为当代雕塑艺术的发展开启了一扇大门。另外,金重瑛在英国伦敦举行的国际政治家艺术展览会上的作品《裸相》获了奖,这是韩国早期的雕塑家与国际艺术展览第一次的对接。尹孝重在弘益大学,金重瑛在首尔大学美术学院分别指导了雕塑系的发展,因此他们的国际艺术视野,很快的就传给了下一代的青年雕塑家们,这些先进的艺术理念在青年雕塑家群体中产生了很大的反响。

四十-五十年代韩国当时的雕塑界还没能摆脱传统艺术审美的桎梏。在这种情况下,与海外接触成为了摆脱传统束缚的原动力。尹孝重是在四十年代初期通过展览开始在雕塑届崭露头角的,在他的一系列作品中可以看出,这些木雕作品还未能摆脱日本雕塑技术与审美的影响,如图(图2)。解放后到五十年代左右,他的作品还无法得到艺术界的认可,因此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仍处于探索阶段。1951年欧洲游学归来后,他以旺盛的精力继续创作,回国后的大部分作品受到了意大利雕刻家马里尼和格雷科的影响,《救魂》、《甲午》、《希望》等作品表达了作者内心强烈的生命主义宗旨。这一时期的作品具有强大的内在张力与对作品本身的生命法则的探讨。他的作品摆脱了静态主题固化的传统倾向,尹孝重虽然受到马里尼等意大利雕塑家作品中强烈的生命主义的召唤,但他并没有失去对东方神秘主义的追求。五十年代初期艺术家探索时期的这些作品,由于只注重了单纯的形式释放,反而产生了一种复古主义的倾向。1954年的作品《长生柱》,原封不动的以十字架的形式作为构成形式。1956年的《笛》是模仿韩国古代繁钟上雕刻的飞天形象。他的这种复古情绪在1959年国展展出的陶瓷作品《合唱》中表现的更加浓厚。五十年代初期坚韧的生命主义张力慢慢的在作品中退却了。

图2 《弦鸣》尹孝重

1959年,画家张遇胜与雕塑家金重瑛的双人展开幕。与尹孝重的生命主义相比,金敬道试图以构成主义为基础进行空间解释,在自己一贯的造型语言的构建上,揭示出许多新的特点。但是新的材料应用却被引导出新的方法论所束缚。二人展的作品有:《帽子》、《女人》、《脸》、《生成》、《传说》、《梦》等八件,李庆成在对这次展览的短评中指出:“他极度爱惜主题,以高度的造型,将细腻的心灵延伸到作品的各个角落,运用木材、石材、金属、石膏等各种材料进行造型尝试。由于稳健的造型与热情向上的心态,作为雕刻家,他避免了造型空间的过分设定与不必要的夸张,永远在不失充实与密度中努力追求造型的纯粹性。”

五十年代,雕塑界除了纯粹的创作外,环境雕塑逐渐活跃起来。1951年在釜山避难时期的金景承创作了《忠武公》像,它的的建立成为了后来环境雕塑的开端。紧接着尹孝重也为镇海海军司令部创作了一座《忠武公》像。有趣的是,五十年代韩国几乎所有的纪念性雕塑都是由这两位雕塑家制作完成的。如尹孝重的《李大统领颂寿塔》(1955年)、《李承晚博士》(1957年)像、《吕长春博士》像(1959年)。1959年金景城的《麦克阿瑟将军》像,1957年《金活蘭博士》像、1959年《安重根义士》像等历史性人物雕塑。早在五十年代末继尹孝重之后,金世中、金璨植、金泳仲等人也相继登场,创作了许多纪念碑式的环境雕塑。这一时期的环境雕塑虽然暴露出了不少造型上的问题,但其发展的趋势在六十年代更加迅猛。许多雕塑家参与其中,并形成了与纯粹雕塑创作无关的巨大潮流。

三、继承与裂变——学院体系的建立

五十年代雕塑的主要舞台是国展、大韩美术展、韩国美协展等传统展览。直到五十年代末的现代艺术家邀请展的出现,新锐雕塑家的作品才为雕塑界注入了进取的气息。五十年代步入艺坛的雕塑家有:金世中、白文基、宋荣洙、金贞淑、斐亨职、金泳仲、刘汉元、姜泰成、田雷镇、金璨植、吴宗旭、崔起源、崔满麟、金永学、朴哲俊、田相范、车根镐、闵福镇、崔仲泰、郑晶姬等人。

五十年代的这些新锐雕塑家大都毕业于首尔大美术学院和弘毅大学美术学院。然而在画坛出现的风格分歧现象也如实的反映在首任首尔大学美术学学科长张勃的教育理念与弘大美术部学科长尹孝孝重教育方法的对立上来了。这种对于艺术发展观念的分歧,加速了画坛派别的形成,它进一步扩大了美术界的分化现象。从此,在雕塑界的教育理念上,美大首尔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与弘大美术学院雕塑系的两种性格在作品上形成了对立。美大以学院派体系自居,形成了正统派,写实派、具象派、官学派、官僚派、国力派、保守派、传统派,非进步的、非前卫的、非实验的、非现实的、非现代的、非行动的、非抽象的、反非抽象的等各种立场,也是这些名词的代言。而弘大以前卫的、进步的、实验的、现实的、现代的、行动的、抽象的、非具象的、非正统的,非正规派、非写实派、非具象派、非官学派、非官僚派的这些名词所自诩。逐渐形成了分立与对立为主轴的韩国雕塑界的共生关系,韩国雕塑界开始变得既安静又嘈杂。

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这个对立逐渐发展为世代交替所带来的继承和创新的对立,对传统雕塑概念的新方法、新变革达到了一种聚集化的趋势。这种现象并不仅局限于雕塑界,而是适用于整个美术界,即所谓的具象和抽象的对立。很多人指出,雕塑的现代方法与绘画相比,发展的速度较慢。这种现象并不局限于韩国的雕塑界,世界亦是如此。现代主义雕塑正式在现代艺术当中登场,出现在1958年的现代艺术家邀请展上。但作品仍显稚嫩。参展的雕塑家有:江泰成,金教洪、金永学、朴泽俊、斐亨植,白文基、刘汉元、李柾九、田雷镇、田相范、崔起源等11人。玛丽娅亨德森女士,当时主要在韩国国内的报纸上发表关于现代美术的文章,他在《韩国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他说:“在现代艺术家邀请展上展出的雕塑作品尚属首次。首次展出的雕塑是有意义的,但遗憾的是雕塑家们跟不上画家们的水平。这种倾向是在整个美术界都能看到的普遍现象。韩国现在陈列着的只不过是浅薄的装饰品雕塑。大多数作品都是无法完全理解抽象主义的实际意义,或者是无法坚持追求纯粹想法作家的一些形式主义的作品。”

五十年代有几位雕塑家的个展备受关注。与绘画的个展相比,由于种种限制,雕塑个展在六十年代以前并不那么活跃。大约在五十年代举办的雕塑个展只有1954年的金璨植个展、1957年的金万述个展、1958年的金永学个展、1959年的金重瑛个展。但是这些雕塑家的这些展览对于整个雕塑届的启示最用还是非常重要的。

四、结语

四十-五十年代韩国的现代主义雕塑还处于发展阶段,但由于对欧洲现代主义雕塑理念及技法的学习,使得韩国的雕塑界家快速的融入到了现代世界艺术家的队伍之中。高等学府中系统与科学的院系划分对雕塑人才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艺术理念开始在学生中扎根。各种雕塑团体的建立为学术的多样性带来了可能。激烈的学术“分歧”带来了更加开放的艺术流派。各流派积极的宣传各自的艺术理念,创作的热情逐渐高涨。继承与裂变是对这个时代韩国现代雕塑最好的定义。

猜你喜欢

雕塑家个展雕刻
杨海固个展:浮现
On art
雕刻树叶
雕塑家
向京个展
王心耀个展
丁乙个展
红木家具一定雕刻繁冗?
当代雕塑家作品
当代雕塑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