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登海:种质创新挑战“不可能”

2022-06-22民生周刊于海军

民生周刊 2022年13期
关键词:登海高产栽培

□ 《民生周刊》记者 于海军

关于玉米,没有几人比李登海更有发言权,他在玉米育种领域已深耕50年。

今年73岁的李登海是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登海种业高科院院长、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主任。

农业育种界素有“南袁北李”之称。李登海被誉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齐名。

和其他专家不同,半个世纪以来,李登海的科研成果是大批直接用到生产实践上的良种,而不是等身的宏论巨著。他把“论文”写在了广袤的中国大地上。

细数中国玉米高产育种的成就,我们会被李登海勇攀科技高峰的精神所感染,更会为中国种业振兴的愿景所振奋。

迈进农业门

李登海出生在山东省莱州市后邓村。这里地处胶东平原粮食产区,但因多种原因,粮食产量一直很低。1968年,李登海初中毕业回乡,下定决心要努力改变粮食低产的局面。

李登海担任了村里的农科队队长,农科队的主要任务是引种新品种,进行高产栽培试验,玉米、小麦、地瓜、花生什么都搞。从那时起,李登海与科学种田结下了不解之缘。

1972年春,莱州西由镇后邓村突然热闹起来,人们议论纷纷,听说李登海要搞亩产1500斤的玉米新品种试验。

大家掰着手指头数了数,把头摇得像拨浪鼓,都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从1972年开始,李登海致力于杂交玉米高产攻关栽培研究工作,1973年进行选育。由于当时没有前人经验可供借鉴,李登海只能自学遗传学、栽培学的大学课程,在1974年获得机会被推荐去了莱阳农学院进修,并仅用一年时间就学完了别人4年的课程。

李登海深知,到学校不是来混日子的,而是要抢抓时间。

为了攻克农业科技知识先天不足的难关,李登海借阅大量专业书籍,购买、订阅了10多种有关农作物育种和栽培的书籍报刊。他把书刊装在口袋里,工前工后,田间地头,哪怕只有几分钟的时间,也要见缝插针地翻开看上几眼。有时走路也在琢磨,有人喊他都听不见。晚上在煤油灯下学到凌晨两三点是常有的事。

几年间,他学完了十几种基础理论书籍,写下了2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和试验记录,整理了20多项有关育种、栽培、肥料等方面的试验材料,用他自己的话说,“一只脚迈进了农业大门”。

经历过饥荒年代的李登海,得知国外农民可以培育亩产逾千公斤的玉米,他很受触动,他觉得别人能做的我们也能做到。就在那时他定下了一个目标:开创中国玉米高产道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闯出一条路

在北方,玉米育种一年只能一次,为了加快育种步伐,1978年秋天,李登海决定到海南岛去加代育种。

为了选一个隔离条件好的地方,李登海在海南陵水县一个叫荔枝沟的地方安营扎寨,建立育种基地。

育种的隔离条件好了,但生活条件就无从谈起了。他和伙伴们吃着从家乡带去的萝卜干,住在四面透风的草棚子里,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除虫锄草、田间管理,哪一样都比家乡的“三夏”还要忙、还要苦。

李登海和同伴们砍来树枝,搭起窝棚,作为栖身之所。海南气温高,窝棚不需要御寒功能,可是它遮不了风,也挡不了雨,更挡不住蚊虫和老鼠。遇上下雨天,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外面不下了,里面还滴答。

条件艰苦,吃饭就更简单了,三块石头支上一口铁锅,用干萝卜丝煮一锅汤,下进去面疙瘩,就是李登海的主食了。不过,这样的条件没让李登海打消育种的信念,他坚信,坚持下去一定能闯出一条路来。

皇天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收获了3.6公斤的“掖107×黄早4”(定名“掖单2号”)玉米良种,种在了家乡后邓村的土地上。

1979年秋,在莱州后邓村的一片农田里,一个轰动全国的纪录诞生,名为“掖单2号”的玉米,创下中国夏玉米单产776.9公斤的最高纪录。年仅31岁、只有初中学历的李登海,一跃站在了中国玉米研究的最高峰。

奋战在一线

一个玉米新品种,从培育到成功,概率只有12万分之一。

据统计,李登海培育玉米良种之前,每亩玉米地只能养活1个人,而李登海培育良种之后,每亩地能养活4.5个人,提高了3.5倍。

目前,由李登海培育改良的玉米种子,已经累计在全国10亿亩土地上得到推广,这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在世界玉米栽培史上,有档案记载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美国先锋种子公司的创始人华莱士,他是世界春玉米高产纪录的保持者;另一个就是中国的李登海,是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的保持者。

当李登海应邀赴美国考察时,接待方为他升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那种感觉让我无比自豪。”李登海如今回忆起来,仍难掩内心激动。

因李登海的巨大成就,这些年来,李登海也获得了数不清的荣誉,1981年,被评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1990年,被评为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之一;2009年,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2019年,与袁隆平等人一起被授予“最美奋斗者”。

“目前中国玉米育种水平已经进入世界水平,但不是前列,与最好还有一定差距。”李登海介绍,制约玉米育种水平的因素有两点,一方面是种质创新,另一方面是生物技术的应用。他特别强调,最关键的还是种质创新。

如今的李登海,已经73岁高龄了,依然奋战在第一线,李登海说,他要坚持不懈开展玉米高产攻关试验,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作出重要贡献。

猜你喜欢

登海高产栽培
登海种业
登海种业
油麦菜栽培要点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秋茬蔬菜高产有妙招
自然栽培的味道
2015年咀头乡白尧村全膜玉米品种比较试验总结
“时代楷模”李登海:一生情系一粒种
夏季苦瓜栽培
超级杂交稻广两优1128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