攥紧中国种子,守护粮食安全
2022-10-20民生周刊罗燕
□ 《民生周刊》记者 罗燕
“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 4月10日,正在海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第一站就来到三亚市崖州湾种子实验室,了解海南支持种业创新等情况,再次指明种子之于中国饭碗、之于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意义。
小小的种子是一件大事,让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在心,也让一代又一代农业科学家为之奋斗不止。
近年来,我国种业快速发展,自主育种能力不断增强,种子质量持续提升,一场种业翻身仗打响。
农业“芯片”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种子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在现代农业中,种子被喻为农业的“芯片”,育种技术的革新发展是农作物增产的重要基础。
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农产品生产国,也是用种大国,但是在种子科技水平上,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比如,2020年,中国玉米单产421公斤/亩,美国为735公斤/亩。1996年至2019年,美国玉米单产年增长8.5公斤/亩,良种贡献65%;中国单产年增长4.5公斤/亩,良种贡献45%。这背后是育种技术的差距。
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周云龙曾指出,近年来我国在农作物遗传发育与抗性机理等方面突破了一批重大基础理论和方法,培育推广了一批农作物新品种。但是也要清醒看到,从育种水平来看,目前发达国家已进入种业4.0时代,我国还在2.0至3.0时代之间,应加快科技创新,努力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
随着种子市场开放,“洋种子”不断占领我国的种子市场,比如,以“先玉335”为代表的玉米种子,一度占有吉林省玉米种子市场的七成份额。有些“洋种子”坐地起价,甚至出现“国外种子论粒卖,国产种子按斤卖”等现象,农民的播种负担加重。
我国的种业面临巨大压力与挑战,如果不提高研发能力,将不得不依赖进口种子。长此以往,粮食安全也就很难得到保障。
种源“卡脖子”问题引起了很多人警惕。种源安全问题的解决上升到了国家政策层面。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
南繁攻关
种业科研攻关,有个地方功不可没,那就是位于海南省的南繁基地。
南繁基地有着优良的育种条件,是个“天然大温室”。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南繁研究院院长彭军介绍,南繁科研育种起源于1956年,至今已有60多年历史,目的是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目前,南繁的作物育种年限已由10年减少到5至7年,育种周期缩短超过1/3。我国主要农作物也完成了6至7次更新换代,每次品种更新的增产幅度都在10%以上。
“杂交水稻的成功一半功劳应该归功于南繁。”已故的袁隆平院士曾这样说。据统计,从南繁“走出去”的杂交水稻,累计种植面积已超过3亿公顷。在我国已经审定的4.9万个农作物新品种中,超过70%是经过南繁培育的。
原农业部常务副部长刘成果记得,1994年全国粮食供应出现缺口,粮价猛涨,最终引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为了解决粮食供应问题,原农业部提出要用6年时间增产1000亿斤粮食。这不是小数目,但没想到这个目标仅用两年就超额完成了。能做到这一点,除了粮食大幅度提价调动种粮农民积极性外,农民育种家李登海经过南繁培育的紧凑型杂交玉米大大提升了种植密度,大幅增加了玉米亩产量,有力地保证了全国的粮食增产。
除了袁隆平、李登海等中国种业功勋人物之外,还有大量种业科研人员投身南繁。如今的南繁基地占地26.8万亩,每年全国800多家科研院所、高校及企业超8000名农业科技人员来到海南,从事育种工作。
2021年4月,崖洲湾种子实验室成立,这是三亚崖洲湾科技城搭建的公共科研平台,依托和服务于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方便各科研单位打破边界、联合攻关。实验室成立后便启动了76个种业“卡脖子”重大联合攻关项目。
种业振兴
近年来,我国对种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也越来越大,种业科技体制改革也在推进。
2011年4月,《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出台,提出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全面提升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水平。
我国种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种业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更加密切,很多科研单位与育种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推广研究成果,为商业化育种提供技术支持。企业与科研单位发挥各自优势,共享合作成果。近年来,在科企联合攻关之下,育成很多农作物新品种。比如,“吉粳816”等水稻品种、“京农科728”等适宜籽粒机收的玉米品种。
2021年,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强调要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这是继1962年《关于加强种子工作的决定》印发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再次对种业发展作出的全面部署。
按照“一年开好头、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十年实现重大突破”的总体安排,农业农村部全面启动了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创新攻关、企业扶优、基地提升、市场净化五大行动。
种质资源普查及保护是种业振兴的基础。2021年3月,新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的全国性农业种质资源普查行动启动。同年11月份,农业农村部遴选发布了全国农作物、畜禽、水产领域各十大优异种质资源,“庄红贡米”“濮阳莛子麦”“珍珠玉米”等品种大放异彩。
此外,国家级种质资源库也在加紧建设。去年9月,国家作物种质资源新库投入试运行,长期库战略保存能力达到150万份,位居世界第一。
根据规划,“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加快改善提升现代种业基础设施条件,加紧推进种业关键共性技术和种源核心技术攻关。到2025年,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体系进一步完善,打造一批育种创新平台,选育推广一批种养业新品种,建成一批现代化种养业良种生产基地,形成保育测繁分工合作、紧密衔接的现代种业发展格局,全面提升种业现代化水平,为我国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