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工作模式构建与实践

2022-06-22陈茂国鲁学军朱以财

文教资料 2022年6期
关键词:学工工科阳光

陈茂国 鲁学军 朱以财

摘 要:新时代高校学生工作的开展需要服务于人才培养工作,提升贡献度和显示度。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的新工科学院应当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生为本为初心、学生发展为中心、阳光服务为宗旨”,以培养“追求真善美、学思行合一”的新时代阳光学子为目标,积极探索地方本科院校在新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视域下“01”型阳光学工模式的构建研究与具体实践。

关键词:新工科 人才培养 “01”型阳光学工模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也强调高校本科教育要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 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2]学生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构建新型学生工作模式,探索新途径、新方法,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在新时代新工科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一、审视: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工作的困境与探索

新工科是指应对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国家创新发展的战略行动。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并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关于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全力探索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新工科建设的主要目标是主动布局、设置和建设服务国家战略,满足产业需求,面向未来发展的工程学科和专业,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创业能力、跨界整合能力、高素质的各类交叉复合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3]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各地通过合并多所单科性院校逐年改制升本,促使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隊伍日益壮大,客观上为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本科层次需求、调整地方本科教育发展布局发挥了生力军的作用。但同时也暴露出转型发展面临办学定位不清、办学特色不明、办学投入不足、管理体制不畅等突出问题。[4]特别是在新工科建设的大背景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如何瞄准定位,实现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回应“四个回归”,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育人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面对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新形势,我国高校学生工作正在逐步从“重管理”走向关注“学生服务”“学生发展”的范式。[5]如江南大学文君学院从意识引导、学科交融、国际化引领、多元化培养四个方面对新工科背景下学生工作的重点方向进行探索[6];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服装学院注重在思政教育中加强工匠精神及工程伦理内涵教育,依托一个专家学会、两个平台,将地方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7]与此同时,国内学者对新工科背景下的整体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胡晓敏立足应用型高校人文素养教育问题,探讨新工科的内涵与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关系,认为应重视人文素养课程、强化人文素养培养、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融合、尊重学生的主动性,以构建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体系。[8] 张吉军基于工程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过程的改变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提出要不断深化对新工科内涵的理解与认识,提前研判新工科的就业方向与形势,着力培养新工科核心能力与素质,积极参加校内外工程实践与训练。[9]概而言之,高校学生工作部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深刻领会新工科建设的内涵,积极创新学生工作路径,除了坚持“以生为本”的价值取向,需紧密结合新工科学科建设定位、人才培养方案,积极调整学生工作的重点,为培养新工科所需要的人才而努力。

二、回归: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工作的价值与诉求

“01”型阳光学工模式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阳光教育为引领,以服务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为目标,助力学生成长、成人、成才,将教育理念、管理理念、服务理念、发展理念贯穿学生工作的始终。

(一)“01”型阳光学工模式的理论支撑

“01”型阳光学工模式的构建主要涉及“以人为本”“全面发展”“阳光教育”“新工科”等概念。美国亚瑟·奇克林提出大学生发展任务主要包括能力培养、情绪控制、培养相互信任的独立性、成熟的人际关系、建立自我同一性、发展个人目标、实现整合性等七个要素,这需要在大学生的不同成长阶段来实现。[10]而马克思则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每个人都能得到平等发展、完整发展、和谐发展和自由发展。[11]

“阳光教育”是华中师范大学周洪宇教授在《我的阳光教育论》一文中所提出的教育理念,是一种相互感染、呵护和促进的教育, 包含了关爱教育、合作教育、挫折教育、理解教育、赏识教育等内容。“阳光教育”是使自己阳光,给别人阳光,让大家共同阳光的教育;是面向全体,面向全面,面向全程的教育。[12]

在2017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中,新工科主要体现为“五个新”, 即工程教育的新理念、学科专业的新结构、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教育教学的新质量、分类发展的新体系。地方本科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在新工科背景下需要拥有更加扎实的专业知识、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01”型阳光学工模式的内涵及特征

泰州学院近年来所打造的“ 阳光学工”品牌,就是在“阳光教育”理念下所做的尝试,在思政引领、队伍建设、素质提升、资助心理、招生就业等方面体现了阳光的方向性、光明性、多彩性、公平性、温暖性,启动阳光引航、阳光导师、阳光学子、阳光帮扶、阳光服务等五大工程。

“01”型阳光学工模式是一种在新工科背景下,基于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以“阳光教育”理念为指引,“0”距离育人呵护成长、“1”辈子服务助力发展的学生工作模式。该模式融教育管理、指导服务、评价激励为一体,扎实推动实践育人、统筹推进协同育人、不断深化服务育人、深入推进文化育人、创新推动网络育人,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共同发展。

三、超越: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工作的变革与省思

“01”型阳光学工模式以二级学院新工科学生为工作主体,培养有学院专业特色,“追求真善美、学思行合一”的新时代阳光学子。“01”型阳光学工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尝试推出“一二三四五”工程,即打造一个素质拓展平台(“博雅小课堂”),促进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双向融合,推进“三位一体导师制”,依托四大活动载体,提升学生的“五自”能力,彰显学生工作对人才培养的贡献度和显示度。

(一)打造“博雅小课堂”,推动实践育人,全员参与“0”缺席

新时代的新工科学生既应当具备“广博的知识、渊博的阅历、博大的情怀”,也应当拥有“优雅的言行举止、雅致的生活态度、高雅的兴趣追求”,新工科學院可以推出集“思想政治教育、学术文化交流、素质拓展训练、专业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实践”于一体的“博雅小课堂”,提升实践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实习操作过程中,充分利用晚自习等课外时间,按学号顺序,让每名学生都有机会在自修教室进行素质能力拓展训练(思政主题学习、学风建设、分享一个故事、唱一首歌、英语学习、专业学习分享等),同时定期举办“博雅小课堂”开放日和“博雅之星”的评选活动。

地方本科院校的工科二级学院应当多渠道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定期组织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等专业竞赛,并提供场地、经费、设备、耗材及技术指导,为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打造素质拓展平台。

(二)促进专业与职业双向融合,加强协同育人,校企对接“0”障碍

为培育新工科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其实践创新能力,地方本科院校的工科二级学院可探索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专业学习与职业教育相融合,通过主动整合优化课程体系,嵌入行业企业课程,邀请行业优秀工程师为学生开设嵌入课程,以适应行业的发展需求。学院可主动与企业方合作开展与学科专业吻合度高的专业夏令营、冬训营等活动。一是通过行业一线工程师的传帮带,提高学生对项目的实践实战能力;二是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边学边做,以项目训练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三是主动承接高质量的学术会议,邀请知名专家教授开设讲座,使学生接触学术前沿、掌握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和技术进展,丰富专业知识面,拓宽专业视野。

为提高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的质量,学院要主动走访相关企业,打通校企合作通道,举办顶岗实习生专场供需洽谈会、“校企零距离、双选促就业——毕业生供需洽谈会”,邀请行业企事业单位来校招聘,为企业和学生搭建面对面、零距离、零障碍的交流双选平台。

(三)推进“三位一体导师制”,深化服务育人,师生交流“0”距离

为助力学生成长,地方本科院校的工科二级学院可以推行思政导师、专业导师和拓展导师“三位一体导师制”,学生可以是零起点、零基础参加思政社团、专业社团和拓展社团。由学院安排、导师选择、学生自选相结合,学生与教师建立结对关系,由思政导师、专业导师和拓展导师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专业能力、职业素质等方面的发展进行指导,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做好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和服务,明确“帮助1名学生,就是帮助1个家庭,也是关心和关注1个社会阶层”的共识。具体措施有:认真做好心理健康排查,召开学业预警会,重点关注学业困难、经济贫困、人际交往不积极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通过“以诚为本,以信立人”主题班会、资助育人座谈会,开展诚信和感恩教育;通过设立“爱心先锋岗”“爱心护学岗”“青年文明号”,筹建“朝阳”助困基金,用爱心去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妥善应对校园危机,做好学生的意见征询和解释疏导工作,掌握话语权,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化被动为主动。

(四)依托四大活动载体,推进文化育人,思政教育“1”主线

围绕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在强化专业技能教育的基础下,地方本科院校的工科二级学院还应当重视学生素质教育,以校园田径运动会、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暑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四大学生活动为载体,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及时启动“教风学风建设”“疫情下的我们”“我们的节日”“身边榜样,前行力量”“赴西部地区支农支教”等特色活动,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力度。与此同时,学院还应紧抓思政引领这“1”主线,坚守意识形态阵地,关注师生的思想状态,把握舆情动向;充分利用地方红色资源,与革命烈士纪念馆等地方红色纪念馆共建德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基地,拓宽思政工作新阵地。

(五)提升“五自”能力,创新网络育人,学生受益“1”辈子

借助“互联网+”,以微信小程序、学院网站、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载体平台,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作用,及时开展有效工作,发布学院新闻,介绍党史党章,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全天候、全方位传播青春正能量。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探索使用学习强国视频会议、天翼云会议、超星学习通、爱课程等直播平台,确保疫情防控期间上级的精神和防控的要求能及时准确地传达到每位同学,做到信息报送“0”报告、疫情防控“0”死角、防控宣传“0”延时。在学习宣传“十九大”时,积极开展覆盖全校师生的移动网络环境下的“互联网+‘十九大’”创新学习活动,举办与符合学习主题的“学习十九大、奋斗新时代”等微信图文创作大赛,及时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

地方本科院校的工科二级学院需要创造学生自我提升平台,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反思、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激励等“五自”能力。制定完善《优良学风班级创建活动考核指标体系》《学生日常管理量化考核办法》《奖学金评定条例》等制度;可定时召开学生会、自管会、班长、团支书例会,交流上周工作,布置下周工作;让学生管理机构各部门内成员轮流上台发言,给每个同学锻炼的机会;大型活动,可由学工办组织专题布置协调会,学生会牵头各班级、各部门实施,同时开展团支部“双述双评”工作;通过学风建设优秀班集体评比活动,加强班团建设,提升班级凝聚力;通过国家奖学金评审会、“大学生年度人物”宣讲会开展朋辈引领示范教育。

四、结语

在学生工作中,教育是目的,管理是手段,服务是责任,创新是动力,发展是目标。在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实践“01”型阳光学工模式,其工科二级学院工作应坚持“以生为本、德育为先、阳光服务”,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推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整体发展。而在目标上应努力做到五“0”五“1”,即理论宣传“0”盲區、师德师风“0”投诉、师生交流“0”距离、校企对接“0”障碍、实践育人“0”缺席;思政教育“1”主线、服务管理“1”条心、协同育人“1”盘棋、资助帮扶“1”条龙、学生受益“1”辈子,让“走进‘新工科’,实现‘0’和‘1’”成为学院的靓丽名片,最终促进学生通过“从0到1”的积累和突破,实现“从1到N”的跨越和飞跃。

参考文献:

[1]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J].平安校园,2018(10):8-9.

[2] 坚持以本为本 推进四个回归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2018(12):20.

[3] 林健.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 (2):26-35.

[4] 段宏广,王宝钧,陈志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 2018(7):58-62.

[5] 朱红,李雪凝.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与学生发展的关联性:实证研究发现了什么[J].高等教育研究,2011(8):79-85.

[6] 孙博文.“新工科”背景下学生工作重点方向的探索——以江南大学君远学院为例[J].科教文汇,2019(22):26-27.

[7] 孙琴,沈智莉.新工科背景下依托传统文化构建大学生思政教育新模式[J].时尚设计与工程,2018(5):57-60.

[8] 胡晓敏. “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探索与实践[J].改革与开放, 2019(9):111-114.

[9] 张吉军.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探索[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8(5):130-133.

[10] Chickering, Arthur W. Education and Identity[M].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69:178.

[11] 宋立平.论以人为本的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12] 周洪宇.我的阳光教育论[J].湖北教育,2004(5):10-12.

基金项目:2019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中之重课题“学生发展视域下地方本科院校‘阳光学工’体系建构与实践”(2019JSJG001),泰州学院2019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基于‘学用结合’理念的‘阳光学工’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体系建构”(2019RCPYA02),泰州学院2019年教育教学改革立项课题“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中心的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工作体系研究——基于泰州学院‘阳光学工’建设实践” (2019JGA01)。

*本文通讯作者:鲁学军。

猜你喜欢

学工工科阳光
87年工科“学霸”成都追梦记
“在党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走,出发!
安徽师范大学学工系统战役工作纪实
学工团队自省:解决校园文化冲突的有效途径研究
走在阳光路上
高校学工事务管理流程标准化及教育路径初探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