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家校共育有效性研究

2022-06-22狄秀娟

江苏科技报·E教中国 2022年9期
关键词:共育家校笔者

狄秀娟

2021年10月23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家庭教育促进法》)。《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实施,将使家庭教育变成社会责任。

自古以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从来没被忽视过。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典型案例不胜枚举,如“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跪羊图、林则徐教子;诸葛亮的《诫子书》、曾国藩留给子孙的《曾国藩家书》;等等。

世界文学中也有《哈佛家训》《斯托夫人的教育》《卡尔·威特的教育》《犹太人教子枕边书》等经典教育著作。

通过古今中外这么多的案例和著作,可以看出教育绝非易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多方共同努力、合作携手,这样才能培育出合格的人才。

近年来,笔者所在学校成立了家校共育课题组,并进行了家庭教育方面的课题研究。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学生们只能依托互联网居家学习,这也使家长和孩子有了更多的相处时间。笔者所在学校紧紧抓住这一契机,依托互联网有计划地开展家校共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笔者就学校在家庭教育上的一些具体做法进行简要论述。

一、提升家长思想认识

正如培根在《习惯论》中所说,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是先有了思想,才会有行动。笔者所在学校每周都会向家长推送两次家校共育课程,希望家长们通過学习提高对家校共育的思想认识。学校还带领家长共同学习了《家庭教育促进法》及《家庭教育促进法》十问十答、“家校共育中责任的划分”等内容,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家长们的家校共育意识显著增强。

二、确定阶段目标

曾经有这样一个轰动全国的家庭教育失败案例:由于父母的过度溺爱,杨锁逐渐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父母先后去世后,杨锁便失去了生活依靠,不爱劳动的他最后在23岁时饿死家中。通过这一事件,笔者认为,家庭对孩子的教育首先应该从最基本的生存技能训练做起。

基于这一点,笔者和家长们共同制订了孩子的培养目标。一是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让孩子按时起床、洗漱,自己整理房间,整理自己的服装和学习用品,并制订每一天的时间规划。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只起到监督和提醒的作用。二是家里的事情让孩子抢着做,鼓励孩子积极地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让力量不足的女孩子扫地、刷碗,让体力充足的男孩子帮父母拎东西,等等。这样时间久了,孩子就逐步掌握了基本的生活技能,也可以感受到父母的辛苦。

三、解决家长育儿的困惑

在孩子刚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每个家长都觉得孩子的数学、语文应该取得很高的成绩,如果达不到,家长们就会焦躁不安。但这其实是家长们在焦虑,他们很想让孩子变得优秀,却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做。

疫情防控期间,家长们也被隔离在家,他们从来没有这样长时间地直接关注过孩子的学习。这段时间,他们直观地看到了孩子与同学之间的差距,因而变得更加焦虑。于是,在孩子上网课的时候,家长会一直监视着孩子,当孩子回答不出教师提出的问题的时候,家长们恨不得替孩子回答。这样的教育方式可能会导致孩子越来越不自信,越来越不敢回答问题,越来越讨厌学习。

笔者所教的班级就有一个这样的孩子。线下学习的时候,这个孩子表现非常优秀,但是在上网课期间,他从来没有主动回答过老师提出的问题。笔者认为这种现象很不正常,于是拨通了孩子家长的电话,询问孩子不回答问题的原因,家长给出的解释是孩子不想回答问题。了解情况后,笔者和孩子家长共同分析孩子为什么会不想回答问题,通过和家长的沟通,笔者找到了原因:这个孩子的妈妈总将他和班级里最优秀的同学做比较,只要他哪方面比不上那位最优秀的同学,妈妈就会说他笨。

根据这种情况,笔者对孩子家长进行了及时的指导。笔者对家长说:“孩子需要的是你的信任,不要挫伤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自尊心。”与家长深入沟通后,笔者又主动连麦这个孩子给予其鼓励。之后,这个孩子逐渐找回了线下上课时的学习状态。

笔者所在班级还有一个比较典型的孩子,孩子平时的学习成绩属于中等。由于父母平时忙于工作,缺少对他的陪伴,使他没有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疫情防控期间,为培养孩子们的阅读习惯,引导他们做好阅读,笔者创建了班级阅读群,但发现这个孩子的妈妈加入阅读群一天后就退出了。发现这个问题后,笔者及时与孩子的妈妈取得联系,向家长询问退群的原因。家长回答说:“我已经快被气疯了!不管怎么让孩子进行阅读,就是不读!”

针对这种情况,笔者给这个孩子制订了专门的读书计划,因为他识字能力比较差,所以笔者确定了从拼音读本读起的方案,为他选择的读物是拼音版的《西游记》。笔者允许他刚开始指读,每天只读2分钟,并让家长录制朗读视频后发给笔者。这样,每天晚上笔者都会收到他的朗读视频,观看后笔者都会给予表扬,随后针对他的朗读提出改进方向。

这样坚持一个月后,这个孩子已经能够掌握好朗读的语气、语速了。现在,这个孩子已经彻底摆脱了指读,能够无障碍阅读了。之后,笔者又提议该孩子练习默读,让他在每天的读书中坚持默读5分钟,再录制30秒之内的朗读视频。通过这种引导方式,孩子的阅读兴趣逐渐被激发起来,家长和孩子的关系也得到了缓和。

四、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笔者所在班级的57个孩子全部完成了家校共育数字平台(以下简称平台)的注册,平台使用率也能达到90%以上。行为心理学的观点认为,新习惯或者新理念的形成并得以巩固至少需要21天,称之为“21天效应”。基于此,笔者依托平台打卡功能,制订了打卡任务,以一个月为周期,约束孩子们每天坚持养成一个好习惯。到目前为止,他们已经养成了早起、运动、读书、刷牙、洗澡、洗脚的习惯。笔者相信,依托平台打卡功能,孩子们会养成更多的良好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另外,笔者认为,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可以认真研究和深入探索家校共育的理念和方法,依托互联网循序渐进地把家校共育工作做好。教师除了钻研教材,学习教育学、心理学这些最基本的知识外,还要鼓励、赞美、表扬和欣赏孩子。笔者相信,在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培育出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重点课题“家校合作的国际经验与本土化实践研究”子课题“互联网背景下家庭教育有效性研究”(课题编号:AHA180015-01019)研究文章】

猜你喜欢

共育家校笔者
谈如何有效的开展幼儿园家校共育工作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校携手,共促发展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