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乐器陈列中多媒体应用的实践和思考

2022-06-22钟隽迪

今古文创 2022年20期

【摘要】 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范围内新兴科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博物馆的定位逐渐从“以物为本”过渡到“以人为本”,数字化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成为博物馆新时代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乐器文物作为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沉淀和实物载体,不仅需要被看见,也需要被“触摸”和被“听见”。“中国民族乐器文化展”尝试策划以当下新兴数字化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多样化、多角度的立体化展项,展示出中国民族乐器在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于历时和共时维度的纵横发展中形成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底蕴,以及乐器作为音乐发声者呈现的声色魅力,为国内文博界乐器展陈多媒体的策划与应用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实例和经验。

【关键词】 博物馆陈列研究;民族乐器展陈策划;多媒体策划和应用

【中图分类号】G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20-0110-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20.034

一、博物馆多媒体应用发展的必然趋势

博物馆作为人类物质及非物质遗产的传承者、保管者和教育者,需要向外界有效地传播、展示相关知识。传统的博物馆以展品实物的静态展示为主要陈列方式,崇尚“以物为本”的陈列思路,展陈形式设计大部分呈现为图文版说明的平面设计。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范围内新兴科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博物馆也在努力顺应时代的变化,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的陈列定位转换,将观众的需求和感受放在展示目标的首位,力求在展陈内容选择和形式设计上推陈出新,与时俱进。

21世纪是一个信息交互无碍、快速传播的时代,大众可以从越来越多的“短、频、快”途径获得自己所需的大量豐富信息。对于博物馆的观众而言,已经不满足于以往对静态展品单纯的视觉欣赏,越来越追求包括听觉、触觉甚至嗅觉在内的多感官、多层次的综合性体验。博物馆和观众的关系也从单向的观赏/教育输出,变成双向的互动体验、协作反馈。

为了尽快“接轨”新时代博物馆观众的真实需求,博物馆在展陈设计中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研发、创新已迫在眉睫。博物馆展陈设计多媒体,是指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文本、图片、影像、声音等展示内容经过艺术加工后的可视化表达,从而在展陈空间里快捷高效的传递展示信息,使观众多感官的体验博物馆展陈所带来的深厚文化蕴意和独特精神魅力,满足观众不断发展的多元化需求。从本质上讲,它是功能、技术与审美的综合,是科技与艺术的高度统一,是体现展陈设计需求的有谋划的设计过程,有很强的交互性和指定性。[1]

在博物馆展陈设计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增加传统陈列形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超越时间和空间维度的限制,带给观众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的全方位立体感受与互动体验;借助多种高科技手段帮助展陈策划工作者讲好展品文物背后的故事,更生动、清晰地呈现展品文物的文化底蕴和时代气息;打破传统陈列中展品文物与观众的单向关联模式,使其转变为双向互动模式,使博物馆和观众之间的知识传播和信息传递更加高效、全面。

二、国内乐器博物馆多媒体应用现状

目前国内的乐器博物馆按照行政管辖的不同可分为高校/研究院所开设的博物馆,各级政府管辖的博物馆,各地民族乐器厂开设的博物馆,以及政府和高校/研究院所共同开设的博物馆。笔者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学术会议交流、实地考察等方式对这些博物馆的多媒体技术应用情况展开调查,发现如下真实情况:一,国内乐器博物馆的展陈方式大多数仍然以静态乐器实物的展示为主,偏向于陈列馆的性质,如四川音乐学院开设的西南少数民族乐器陈列馆,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开设的民族乐器博物馆等;二,部分乐器博物馆尝试了“数字化”博物馆的建立,如上海音乐学院开设的东方乐器博物馆,但是将“数字化”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实际展陈设计中的博物馆少之又少。三,国内乐器博物馆对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比较单一,多媒体展示多局限于单一视频和单一音频的播放,没有形成系统性的多媒体展陈策划方案,缺少针对观众的交互性体验设计实践。

三、闵行区博物馆“中国民族乐器文化展”多媒体策划与实践

闵行区博物馆开设的“中国民族乐器文化展”作为全国国有省/市/区级博物馆范围内为数不多以乐器作为主要展品的主题陈列展,不但需要展示出乐器在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于历时和共时维度的纵横发展中形成的独特价值、影响力,还需要展示出乐器作为音乐发声者能够呈现的演奏功能和实际听觉效果。因此,多媒体展项的设计和应用在该展览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位置。“中国民族乐器文化展”的多媒体策划主要围绕三个核心展示目的展开:一是让观众看到乐器实物的同时,能够听到乐器发出的声音/音乐;二是呈现乐器与乐人、乐器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乐器背后的历史渊源、人文故事;三是让观众参与到乐器发声和乐器制作的互动体验中,亲身学习乐器构造原理、感受乐器奏乐的乐趣。在此基础上,根据多媒体的策划拟定多媒体展项的设计要点如下:多种技术综合运用,紧扣陈列主题,突出重点陈列展项,呈现展品乐器的“音声”特点,设置与展陈实物相辅相成的互动体验项目。多媒体展项的展示类别包括动态投影、音频、视频、文本、图像、游戏等,从展示方式来看分为综合性展示和单一展示,从展示功能来看分为互动体验展项和单向输出展项。[2]

(一)综合性展项的设计实践

综合性展示集多个内容展示类别于一体,一是给观众带来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体验享受,二是更好地传递展陈主题架构和展品背后的文化韵味。“民族乐器文化展”中的代表性多媒体综合展项有二,分别是序厅的“水幕古乐”多媒体展项和弹拨乐器展厅的“敦煌乐舞”多媒体展项。“水幕古乐”展项以置于前言板两侧的两幅圆弧形山水映画纱幕为底,选择中国民族乐器中按照“吹、拉、弹、打”演奏方式分类的代表性乐器,将其彩色图像按照1 : 1比例依次投影于纱幕之上,循环播放,在乐器图像旁边同时投影描述该乐器的古代诗词,两者以渐变水波纹的方式出现消失,另外在序厅顶侧设置了音乐播放器,对应纱幕出现的乐器来投放该乐器演奏的乐曲片段。“水幕古乐”展项结合图像、文字与音乐,一是向观众展示出中国传统乐器的基本分类情况和重点展出乐器,起到展览预告的作用;二是作为博物馆外界和展厅的过渡地带,帮助人们过滤外界的喧嚣和嘈杂,让人们能够静下心参观接下去的展览。

“敦煌乐舞”展项是以敦煌石窟壁画中保存的乐舞图像和乐器图像为基础,仿制了北魏、唐代、西夏等时期莫高窟、榆林窟壁画人物所持的弹拨类乐器,借助3D动态投影技术来呈现敦煌壁画中飞天乐舞的景象,舞者以敦煌壁画中弹奏乐器的人物形象为原型,结合录制好的弹拨乐器演奏乐曲音频,将乐器实物置于虚拟的唐代宫廷乐舞表演场所和白云缭绕的仙境之中,优雅灵动的舞者遵循弹拨乐曲音频的节奏,在二维和三维空间中环绕乐器展品翩翩起舞,乐器、乐曲、舞者、乐舞融为一体,物与像虚实结合,生动呈现出敦煌壁画弹拨乐器、乐人、乐舞的优美形象,为观众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双重享受。

(二)音乐类展项的设计实践

音乐类的多媒体展项是最能体现乐器独特性的展项,展厅中的音乐多媒体展项按照功能可划分为三类:一类为背景音乐;一类为展示音乐;一类为实验音乐。

背景音乐的作用在于渲染环境,烘托气氛。民乐厅使用背景音乐的主要场所为序厅、第一展区的第二和第四展厅。以序厅为例,为了配合水墨画动态投影中的乐器图像,依次播放中国民族“吹、拉、弹、打”乐器演奏的音乐,一方面向观众们展示不同乐器的音色旋律,营造出“笛箫长吟,琴瑟和鸣”的悠扬淡雅、古色古香的气氛。第一展区的第二、第四展厅分别是吹奏乐器展厅和拉弦乐器展厅,设计采用了音频定点投放,让观众站在展柜对应乐器前一定区域以内能够听见乐器演奏的乐曲,并避免对环境和其他观众造成多余干扰。

展示音乐的作用在于表达陈列主题,呼应陈列展品。展示音乐又按照功能分为两类,一类与视频相结合构成综合多媒体展示,以弹拨乐器展厅的“敦煌乐舞”多媒体展项为例,多媒体设计团队从已有的弹拨乐曲素材中剪辑拼接出一首符合展品主题的弹拨乐曲,根据乐曲请舞蹈学院的老师编创了一支真人舞蹈作为3D舞者舞蹈的原型,由此乐舞成品展示了音乐与舞蹈的完美契合,以及对于复原敦煌壁画乐器声音的想象。另一类对应单个乐器展品的介绍,挑选每个展柜中具有代表性的或重要价值展品,将该类乐器独奏或合奏的乐曲音频存放于展品说明牌二维码或者导览内,使观众能够“观其物,闻其声”,近距离了解乐器的特征。

实验音乐属于“未完成”的音乐,非成品音乐。这一类音乐需要观众在互动体验中完成。以第一展区第一专题陈列“宫廷音乐中的打击乐器”的多媒体展项为例,笔者配合多媒体制作人员依次敲击构成展品编钟、编磬的每个乐钟和单片磬,采集记录单个乐钟和编磬发出的单音,并按照不同的音高編号排序,选择其中的一到两组单音打乱顺序,将音频导入到编钟、编磬展台前方的多媒体触摸互动屏中。观众可以手触屏幕自行选择不同音高的单音组合成为旋律不同的乐曲,并播放乐曲。这种互动形式为观众提供了音乐“再创造”的机会,让观众通过自主选择的方式感受和认识乐器的音高、音律特点。

(三)单向输出类展项的设计实践

“中国民族乐器文化展”中的单向输出类展项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一是介绍陈列专题及展出乐器的图片、文字、音乐的多媒体屏和二维码名牌。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位于“中国民族乐器文化展”展厅外左侧墙面的大幅“魔墙”多媒体屏,设计团队把由高清照片和文字组成的所有乐器展品的基本信息,缩小为灵活多样的乐器图标,以动态多变的组合形式游离于屏幕当中,观众可以通过点击图标使其展开为详细图文介绍。

二是语音导览的设置和使用。设计团队根据展陈策划需求对各展区的重点陈列专题及展品设置相应的语音导览,导览内容以展品说明为基础,以通俗易懂的口头语言模式表达展品信息,导览语言包括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

三是重点展项纪录片的制作和播放。“中国民族乐器文化展”在“乐改先驱”和“乐音斫艺”两个重点展区设计了多媒体纪录片的放映。笔者和多媒体制作团队共同完成了“乐改先驱”纪录片的脚本框架设计与内容填充,将图文、访谈、演奏现场、音乐、旁白合理组合,讲述了“大同乐会”的创立发展、成员简介、乐器仿制与改良、乐曲编写、理论成果,呈现出“大同乐会”对于中国民族音乐的贡献。“乐音斫艺”纪录片源自闵博和闵行区电视台合作拍摄上海民族乐器一厂“乐器制作与技师”的系列专题片,通过对琵琶、古筝、二胡、笛箫四类乐器制作流程现场、制作技师访谈的呈现,展示出中国民族乐器制作技艺的精益求精、源远流长。

(四)互动体验类展项的设计实践

“中国民族乐器文化展”的互动体验类展项主要集中于游戏类的互动体验,代表展项分别为第一展区“宫廷音乐中的打击乐器”互动展项、第三展区的“乐音斫艺”互动展项以及第四展区“族乐锦绣”互动展项。这三个互动展项的设计目标在于使观众近距离参与制作乐器乐曲演奏编创,学习乐器构造及乐器背景文化知识,由此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宫廷音乐中的打击乐器”互动展项为放置于编钟、编磬陈列展台前的一块多媒体触摸屏,多媒体设计团队将采录的乐钟、特磬单音音频输入多媒体屏,参观者可以通过点击选择不同的单音组合编曲并试听播放。

“乐音斫艺”互动展项是将展出乐器的结构进行分解,把制作乐器的原材料图像素材、半成品加工零件图像素材录入多媒体触摸屏,互动界面包含“原材料区”“加工区”“合成区”三个区块,观众在原材料区点击选择不同的材料图片手动拖入加工区,尝试不同乐器零件加工模型的组合,如果乐器制作正确即可拖入合成区,并可阅读关于该乐器的文字介绍。

“族乐锦绣”互动展项是放置于“中国少数民族乐器陈列”展厅中央的一台四方形多媒体触摸屏,观众通过参观认识四个不同色彩地域的少数民族乐器的外形、名字,在触摸屏上选择不同的乐器图片,在指定时间内将其拖到相对应的名字或地域区块并获得分数。

四、“中国民族乐器文化展”多媒体运用反馈与思考

“中国民族乐器文化展”于2019年1月18号—28号向公众免费开放试运行,吸引不少观众前来参观。其中序厅“水幕古乐”和弹拨乐器展厅“敦煌乐舞”的多媒体展项作为重要展示亮点获得了良好反馈,让观众直观地感受到了乐器的外形之美、声音之美、色彩之美和风格之美。单向输出类展项和互动类展项同样发挥了良好的教育功能和体验功能,让观众在纪录片、导览、游戏当中快速地了解乐器的历史文化地域特征、音乐形态、构造原理、人文故事。

因为受到展陈项目拨款资金、博物馆施工工期、陈列设计团队变动、展厅实际空间大小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国民族乐器文化展”的多媒体策划与实践成果仍存在不足和缺憾,尚有可改善之处和提升的空间。

首先从多媒体策划方案来看,“中国民族乐器文化展”的多媒体运用以“点”“块”为主,突出单个重点展项和单组代表性展品,没有形成“线”的连贯性,缺少对中国民族乐器历史发展脉络和阶段性变化的具体展示。再者从多媒体技术实践来看,尤其是互动展项,不应停留于“屏柜分离”多媒体触摸屏为主的技术应用阶段,可以引用多媒体互动展柜技术,有效利用展厅空间,增加创意和科技元素,减少对文物的损害。[3]互动类游戏的设计也不应停留于“手触式”互动模式,可以开发更多有关听觉、视觉、声控、动作感应、机械操作类型的互动模式,让参观者在融合了多种感官的体验中获得既真实又生动、既丰富又全面的信息,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宣传教育作用。[1]

五、结语

“中国民族乐器文化展”在多媒体策划与技术应用方面的尝试与实践在国内乐器博物馆中一马当先,希望能够为日后国内文博界乐器展陈多媒体的策划与应用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实例和经验。

参考文献:

[1]邹旭.多媒体在博物馆展陈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5.

[2]王迪.博物馆展览中多媒体内容策划及写作研究[D].吉林大学,2017.

[3]张弢,盛建武,任卓,张凡.多媒体互动展柜技术在博物馆领域中的应用[J].技术与市场,2016,23(03):188-189.

作者简介:

钟隽迪,女, 2016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师从肖梅教授,获得艺术学理论硕士学位,现任职于上海市闵行区博物馆,博物馆馆员职称,陈列与保管研究专员,2019年上海市“十大精品展”获奖《中国民族乐器文化展》主要策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