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感其意”成为引领言语实践的路标
2022-06-22郭韵唐有泉
郭韵 唐有泉
《铁杵成针》(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是一篇小古文,主要讲李白小时候在山中读书,没有完成学业就放弃而离开。后来他被老婆婆“铁杵成针”的精神所感动,便回去完成了学业。《铁杵成针》全篇只有45个字,却完整、清楚地叙述了李白“放弃学业”“深受感动”“完成学业”的过程。全文语言精练、形象丰富、内涵深刻。“感其意”是李白回心转意、重回学业,并最终完成学业的转折点。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此作为引领言语实践方向的路标,让学生在扎实的训练中得到言语实践能力和事理认识的提升。
一、读好课文,奠定“感其意”的基础
讀通顺,读流畅,是了解课文叙述事情、感受事情内涵的必要基础。教师可先让学生尝试读读课文,看看是否能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然后,让学生说出难读的句子,教师加以指导。读“过针溪,逢老媪方磨铁杵”这一部分时可先让学生试着标出朗读停顿,如果停顿有分歧,可学生引导思考:这句话说的是李白路过磨针溪的时候,看到了谁?她在干什么?你觉得怎样朗读停顿比较合理?这样,学生自然会明白该在“逢”和“老媪”后面停顿。朗读小古文要有韵味儿,做到声断气连,这对四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正确、流利地朗读后,教师要进行示范,让学生谈谈听老师朗读后的感受,并模仿读出韵味儿,还可师生一句一句轮流朗读。接着让学生反复吟诵,同桌比读,最后指名展示读,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把语言文字的韵味借助朗读表达出来。
二、读懂事情,清晰“感其意”的背景
“感其意”中的“意”,是以课文所写事情为背景的。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字词句的理解,以清晰事情。在学习《铁杵成针》一文之前,学生已经学过几篇小古文,初步接触到了理解字词的方法。教师可让学生回忆一下以前学小古文时理解字词的方法,进而让学生默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字词,试着运用已经学过的方法理解意思。接着引导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并重点指导学生理解下列字词。
(1)逢:碰上,碰到。可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2)欲:想要。可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3)意:意志。可以运用组词和看注释的方法理解。
(4)卒:完成。可运用看注释的方法。
(5)还:回去。这是多音字,这里应该读“huán”,也可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
在教学时,教师要学生说说每句话的意思,先自己练说,然后同桌互说,并在讲述中相互修改、补充、完善,尽力讲清楚、说明白。此后指名讲述,要求说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学生讲述后,教师可出示下例解释,让学生读一读,看老师是怎样理解的,从而把握课文叙述的事情。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小时候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学业,便放弃离开了。他路过这条小溪的时候,正好遇到一位老婆婆正在磨一根铁棒。李白问她干什么,老婆婆说:“我要把铁棒磨成针。”李白听了被她的意志感动了,便回去完成了学业。
三、借助情境,显化“感其意”的过程
1.在情境对话中的“感其意”。如“问之,曰:‘欲作针。”一句话六个字极其简洁地写出了李白与老婆婆的对话。要李白“感其意”,非“欲作针”三个字,这就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为了也让学生“感其意”,教师要引导学生想象:李白与老婆婆还会说些什么呢?李白听老婆婆说要把粗粗的铁棒磨成细细的针,会是怎样的表情?他还会问些什么?老婆婆又会怎么解答?让学生具体想象情境并写下来。若学生写得过于简单,教师可出示范例引导:
李白来到小溪边,看到一位老婆婆在磨着什么,便走过去,好奇地问:“老婆婆,您在干什么呀?”老婆婆头也不抬地说:“我在磨铁棒啊!”“磨铁棒干什么呀?”李白打破砂锅问到底。“哦,我要把它磨成缝衣针。”“什么,什么?您要把它磨成缝衣针?我有没有听错啊?”老婆婆笑着说:“是的。”“铁棒这么粗,您要磨到什么时候才能磨成针啊?”老婆婆满怀信心地说:“难度确实很大,但只要我有恒心,天天磨,还愁磨不成功吗?”李白点点头:“您说得很有道理!”
李白通过与老婆婆对话,无须别人说教,自然会被感动的。毫无疑问,学生通过描写对话,肯定也会受到触动。至此,教师就可以水到渠成地告诉学生:“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就出自这个故事。现在常用来激励人做事一定要有恒心,要肯下功夫。那老妇人自称姓武。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此时,教师指导学生再次朗读课文,一边朗读文字,一边想象情境,一边感受内涵,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借助朗读表达出来。
2.在心理揣摩中“感其意”。一次对话,对李白来说就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李白通过与老婆婆的对话,内心一定受到触动。那他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教师要引导学生步入情境,进入角色,揣摩李白的内心活动,说出他心里的感动,以显化“感其意”的内容。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我揣摩叙述,进而同桌交流。在学生充分描述后,教师出示下列范例:
听了老婆婆的话,李白不禁感到脸上火辣辣的。他想:老婆婆年纪这么大了,做事还这么有恒心,还这么肯下功夫,真令人敬佩!如果我在学习上也肯下功夫,难道还怕完不成学业吗?浪子回头金不换。我应该回去继续读书。
在学生读范例后教师再指导学生读“过针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时,学生就能读出语言情境,就能将李白心中的那份感动表达出来。
3.在剧目编排中“感其意”。《铁杵成针》这篇课文语言简洁,故事情节简单,适合编课本剧。在编写课本剧前,教师可引导学生复习学习《西门豹治邺》一文编写课本剧的方法,然后要求学生试着根据老师给的剧本开头接着编写。
课本剧:铁杵成针
时间:唐朝时期
地点:象耳山下,磨针溪边
人物:老婆婆(在磨针溪边磨铁棒的老奶奶),少年李白(未完成学业而逃学的少年)
这一天,李白因未完成学业而逃学了,来到磨针溪边,看到一位老婆婆正在磨一根铁棒,李白感到很好奇。
李白:老婆婆,您在干吗呀?
老婆婆……
学生编写课本剧后,先让学生同桌分角色表演,然后指名上台表演。这样,无用多说,学生在编写课本剧与表演课本剧的过程中一定会“感其意”,一定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四、拓展情境,升华“感其意”的效果
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故事蕴含的“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有必要让李白从幕后走出来,引导学生以李白的口吻讲述这个故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
后来,李白学业有成了。每当回忆起童年“偶遇”老婆婆的事,他都深有感触。一次,他深情地对好朋友讲起这个难忘的故事:“小时候,我在学堂不好好学习,怕苦怕难。一天,趁先生不注意,我偷偷逃学了……”
这样的开头,能促使学生进行角色转换,通过情境的描述、情感的表达加深对故事内涵的感受。学生叙述后,教师还可以李白的角色,娓娓讲述故事:
我漫无目标地走着,不知不觉来到磨针溪边,看到一位老婆婆在磨一根铁棒。我感到很好奇,便问她:“老婆婆,您在干什么呀?”她头也不抬地说:“磨铁棒呀!”我更加奇怪了:“磨铁棒干什么呀?”老婆婆抬起头认真地对我说:“我要把它磨成一根针!”我感到不可思议:“铁棒这么粗,你要磨到什么时候才能把它磨成细细的针啊?”老婆婆很有信心地说:“下功夫呗,我天天磨,不相信不能磨成一根针!”我听后心想:磨针需要下功夫,学习不也是这样吗?我怎么能逃学呢?只要我下苦功夫,持之以恒,也一定能学好的!于是,我便回去了。后来,我刻苦学习,终于完成了学业。我真的要感谢那位老婆婆,是她,用朴素的话语让我迷途知返。同时,我也要感谢我自己,能从别人的话语中悟出了道理,毕竟浪子回头金不换啊。
此时,指导学生再一次朗读“过针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这句话时,学生就能把李白心中的那份感动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毋庸置疑,经过一次又一次地朗读,学生的心灵也一定会一次又一次受到震撼!无疑,这样的情境拓展和描述,一定能升华“感其意”的效果。E5411BA3-6736-4231-8262-B0A17A3C61C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