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发展瓶颈 护种业安全
2022-06-22陆福兴
陆福兴
种子作为农业科技的“芯片”和粮食安全的源头,事关我国14亿人的生存和发展。因此,芯片只是“卡脖子”,种业是要命的问题。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种业安全,要求打一场种业翻身仗。我国种业安全的程度不断提高,种业整体安全得到了根本保障。当前我国种业安全的现状是:
大局很稳定,局部有风险。据统计,目前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占95%以上,基本实现了中国粮用中国种的目标。我国小麦和稻谷两大口粮自给率达到100%,种子的自主率同样达到100%。因此,我国种业的大局很稳定,口粮种业绝对安全。但是,种业是一个种类繁多的产业,除主粮种业外,有些种业还存在安全风险。如瘦肉型猪和白羽肉鸡的进口依赖度比较高,大豆种业的产量低,玉米种业进口依赖大,某些高端蔬菜、花卉的种子还需要进口等。因此,种业安全还不能盲目乐观,必须防范局部风险。
眼前很安全,长远有隐忧。从眼前来看,我国种业不仅主粮种业安全,而且即使进口依赖度高的个别品种,也可以通过市场交换得到满足。但是,从长远来看,我国种业还存在诸多不安全的隐患。如种业发展结构还不很合理,种业科技高端创新程度不如发达国家,种质资源保存能力不足、核心种质资源匮乏、重大品种创新滞后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将会造成我国种业发展的后劲不足。
实力较强大,地位不匹配。我国种业市场的容量很大,农业常年用种量在125亿公斤以上,已成为继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种子市场。我国有世界最大的种业科技队伍,一些种业科技水平处于世界前列,如杂交水稻世界领先,我国是世界上有转基因生物育种能力的国家之一,我国种质资源相当丰富,每年繁育的新品种也多。但是,种业与中国农业大国的地位并不匹配,作为全球农业第一大国,我国商业种市场在全球仅排第19位,特别是种业高尖端科技创新和种质资源自主知识产权上,与中国农业大国的地位还不相匹配。
天津,小站稻育种专家于福安(右)在育秧基地内查看秧苗长势。图/新华社
主体数量多,竞争實力弱。中国种业主体众多,多的时候企业达到8000多家,到今天还有4000多家,还有很多国家、省、市专门种业科研机构。但是,中国种业企业科技创新力不足,产业链不完善,种业企业大部分没有自己的研究团队,许多种业企业只是卖种子而已,种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强。种业科研院所重视论文发表,种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不足,科研院所与企业没有形成整体创新活力。
品种繁育多,品质待提升。中国种业经过多年的品种改良,各种良种品种繁多,产量不断提升,但有些品种的品质却在下降,特别是味道越来越差。如辣椒,经过多年改良,辣椒的品种越来越多,但是,辣椒的味道却不如以前。当前的猪肉、鸡肉和鸡蛋,再也没有土鸡土蛋的味道。在现代化推进中,我们的“衣、住、行”都在向高质量迈进,但“食”的味道却越来越不如以前了。
全球种业格局在深度调整,种业国际竞争在加剧。我国种业市场化发展的历史不长,种业发展的瓶颈还不少。主要有:
企业市场原动力不足。种业发展的主要力量是企业。我国种业企业多,但企业规模不大,企业的研发能力差,企业能够育、繁、推一体化发展的不多,大多数企业只是倒卖种子,种业创新的主体企业多、散、小、弱,种业发展的市场原动力不足。
基础技术原创力不强。尽管我国种业科研成果丰硕,但是,缺乏高尖端种业技术,基因自主知识产权少,据报道,我国申请商业化种植的8个转基因水稻品系中,没有一个拥有独立的自主知识产权。同时,我国种业基础理论和原始技术创新落后,原创性的基因编辑技术缺乏,商业化全基因组分子标记开发和实用化分子育种技术应用较少,育种大数据分析、信息化以及相关系统开发与应用规模小。
发展体制不顺。我国种业保护的体制机制还没有理顺,以种子法为核心的种业保护体系难以满足种业发展的要求。我国种业发展体制对企业创新激励不足,我国种业保护原创知识产权不力,种业假冒、套牌、剽窃等侵权现象多。
公众认知有误区。我国种业市场化时间不长,公众对种业安全保护的意识弱,特别是对种业知识产权保护、种质资源保护重视不够。同时,生物育种已经成为很多国家的种业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已有明确指示,但我国公众对转基因育种的认知有误区,转基因育种的相关知识宣传普及不够,也是加速推进生物育种的制约因素。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时强调:“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种业。人民是种业发展的动力和目的,种业安全是人民生活安全的关键。要坚持以人民生命安全为要,把种业安全放到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农民是我国种业安全的主体,确保种业安全必须以农民利益为中心,发展种业要让农民得到实惠,不能以知识产权保护为由损害农民利益。此外,要以种业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坚持种业发展不损害子孙后代的福利。
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正视发展短板。种业安全是一个民族的担当,首先必须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正视短板,不可盲目自大。我国种业尽管大局稳定,眼前安全,但是,种业的品种繁多,缺哪一样都不行,因此,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大食物观”为指引,推动种业安全的全方位保障,做到种业数量、质量、结构等全面安全。种业的发展要立足当前的国情,发挥我国种业的优势,脚踏实地进行种业创新,推进种业安全发展。
以创新为突破推进种业跨越发展。要加大制度创新,发挥我国制度优势,科学调配优势资源,推进种业领域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要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加大激励种业自主创新,加大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优化营商环境,引导资源、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向重点优势企业集聚,提高种业企业的主体创新能力。
以种质资源为核心建立种业安全保障体系。从种业技术安全的多重影响因素入手,以构建国家种业科技创新体系为重点,完善保障种业安全的保障体系。其一,突出种质资源保护的基础性、公益性战略定位,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健全资源共享与利益分享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遗传资源开发利用;其二,构建以种源基地和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为基础的国家种业安全技术保障体系;其三,建立以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为核心的国家种业安全技术创新保护与激励体系;其四,建立以种子法保护为核心的国家种业安全法律治理体系;其五,构建适应贸易战国际博弈的种业安全国际合作治理体系。
以灵敏快捷为考量建立种业安全预警应急机制。从当前国家种业安全风险防控的发展趋势出发,建立我国种业安全的预警与应急机制。其一,构建国家种业安全风险评价与预警反馈机制;其二,构建以现代信息技术、AI技术、生物技术为核心的种业安全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其三,建立种子企业、政府、农民、社会多方联动的种子安全储藏应急机制;其四,建立全国统一的种业安全信息发布与舆情防控机制;其五,建立科学灵活的生物育种安全教育与公众心理辅导咨询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