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鱼健康生态养殖技术的推广应用研究
2022-06-22常森林
常森林
在人们生活品质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人们对食品的安全及营养问题愈发重视,因此我国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
现阶段,我国水产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产量逐步提高,无形中使养殖水体受到一定污染,反过来影响到了水产品的安全性。这就需要养殖户推广应用健康生态的养殖技术,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从而形成一种科学、合理的养殖体系,为我国水产养殖业的绿色发展奠定基础。本文从生态养殖的含义入手,对淡水鱼健康生态养殖技术应用要点进行了阐述,针对如何应用并推广淡水鱼健康生态养殖技术进行了全面探讨。
一、生态养殖技术概述
目前我国淡水养殖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在评价水产品的质量过程时,不仅依据鲜活程度和营养结构进行评价,也会充分考虑养殖期间的药物使用和残留状况,在这种背景下,淡水鱼健康生态养殖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
生态养殖是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提出的一种新型养殖理念,主要是利用干净的水环境条件,配合使用天然饵料,或是充分利用现代的生态技术,在不断改善并保持水生环境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绿色、健康的养殖方法。生态养殖技术在推动我国水产养殖业向绿色化方向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改善养殖水域的生态环境,提高水产品质量,从而为淡水鱼养殖的绿色化、可持续化发展提供保障。
在开展生态养殖期间,主要以投放绿色饲料为主,无须添加肥料和农药等,主要目标是为市场提供绿色、安全的鱼类以及加工产品。在实际开展生态养殖工作期间,会对各项因素提出严格要求,如生物之间需要保证具有共生互补的特征,并要充分利用自然界本身的物质循环体系、先进技术、先进管理模式,让不同生物在特定区域生长,维持生态的平衡发展,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平衡。
为了保证淡水鱼健康生态养殖技术最大程度上发挥出作用,需要从苗种、饲料、渔药、水质调控等多个方面出发,不断规范水产养殖行为;同时还要大范围推广“公司+科技+农户”这种新型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强化渔民的质量安全生产意识,创新淡水鱼生态养殖模式。由于渔民自身接受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比较差,为了让渔民全面掌握淡水鱼健康生态养殖技术的应用要点,需要针对性地开展新知识和标准化生产培训工作,主要讲解生态养殖技术应用过程中的各类注意事项,在带动更多渔民开展健康生态养殖工作的基础上,打破传统形势下养殖技术的限制,形成一种新型的淡水鱼养殖模式。
二、淡水鱼健康生态
养殖技术的推广应用策略
1.苗种。渔民为了养好鱼,一定要结合实际养殖状况做好苗种的选择工作。在选择鱼苗时,一定要选择各方面条件都符合要求的品种,并突出品种的多元化,同时还要保证放养工作的科学合理性。比如,养殖户需要选择养殖健康、优质的鱼苗,要具有使用价值高、经济效益好、生长速度快等特征,为了保证苗种来源正规,渔民要积极与操作规范的培育苗种的单位合作,不仅要保证苗种的纯度,也要做好苗源细菌和寄生虫等多项检查工作。
一般情况下,在养殖淡水鱼时有专池培育、成鱼渔池套养两种模式。养殖户在放养时可以提前放养,让鱼类提早开口摄食;在放养天气方面,主要选在天气晴朗的中午前后进行放养,不能在风雪天气或是严寒等恶劣天气放养,否则会冻死鱼种。
在确定主养鱼类和配养鱼类时,养殖户需要全面结合现阶段市场需求、池塘条件、肥料和饲料来源等多项因素进行分析。如果以放养模式为主,需要主养1-2种鱼,并要结合实际状况为其搭配其他品种的鱼类,充分利用不同鱼类在栖息、摄食习性上存在的差异,以及水体和饵料资源,放养一定数量的凶猛肉食性鱼类,这样不仅能够加快放养鱼类的生长速度,也能达到提高肉食性鱼类产量的目的。
2.饲料。为了保证淡水鱼能够处于健康生长的状态,需要投喂全价配合饲料,要选择优质、无污染、不腐败的全价配合饲料,同时全面结合养殖对象的口径选择饲料的粒度,一般情况下饲料颗粒的大小应控制在1.5-2.0mm。随着鱼种不断生长,养殖中期可以将饲料粒径控制在2.5-3.0mm,养殖后期饲料的粒径应控制在3.5-4.0mm。
在投饵期间,一定要做好数量控制工作,避免出现忽多忽少的问题,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过量投喂的现象,一旦投饵过多,不仅会出现浪费现象,还会对水环境造成污染。在每一次投喂过程中,养殖户都要细致观察鱼类的具体摄食状况,驯化比较好的鱼在摄食期间具有先急速后缓和、先大鱼后小鱼的特征。此外,如果水平非常平静,并且不存在明显抢食的现象,或是80%的鱼已经离开饵料台,就要停止投喂。养殖户在精准掌握了喂养技巧之后,不仅可以有效提高鱼类的食欲,也能最大程度上减少饲料的损失。
另外,投喂饲料的量也会受到温度、季节的影响。一般来说,在水质条件比较好的环境中,水温和溶解氧是影响投饲量的关键因素。当水温升高时,鱼的代谢状况会加快,这时要多投喂饲料;在达到一定的温度之后,鱼的代谢还会出现逐步下降的现象,这时就要减少投喂量。此外,在不同的季节也要严格管控投喂频率,如在4月份和10月份,可以每天投喂2次;在6-8月份,每天要投喂4次。
总的来看,给鱼类投喂饲料时要充分考虑全价配合饲料的质量、投饵量、水体环境、投喂次数等多种因素,在有效提高饲料利用率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降低淡水鱼的健康生态养殖成本,从而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3.药物。在保证水产品质量和安全的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项内容就是合理使用药物。为了保证淡水鱼健康生态养殖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严格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科学防病、谨慎用药”的原则,如充分利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药物,注重应用生态制剂,在保证鱼药具有登记证、生产批准证、执行标准号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实际状况把控药物用量,此外还要严格遵守修药期,不能使用国家规定的水产养殖禁药。
在开展鱼类病害防治工作期间,应主要以生态修复技术为主,即充分利用不同生物种群开展环境改善和污染防治工作,在保证水域生态环境符合要求之后,可有效降低养殖污染程度,并预防鱼类发生病害。另外,也可以應用微生物修复技术,主要将由多种或是一种有益菌组成的微生物制剂投入水体,最终目的是改良水质、防治疾病,从而使淡水鱼健康生长。
总之,在养殖淡水鱼期间要减少化学药品的使用,可以投放一些具有营养类的药物,如维生素、微生物制剂、中草药等,同时辅以生态修复技术,这样不仅能为消费者提供无公害绿色水产品,还能实现健康生态养殖目标。
4.水质调控。养殖水体关乎淡水鱼的健康状况,这是因为水体不仅是淡水鱼生长的主要环境,同时也是粪便、残饵等的分解容器,甚至也是浮游生物的培育池。一旦忽视养殖水体的管控工作,就会出现生态失衡问题,水体内一旦积累了更多有机物和有毒有害物质之后,就会对鱼类的生存和生长状况造成严重影响。
比如,有些鱼池中的淤泥非常厚,不仅会增加耗氧量,也能增多“氧债”。久而久之,残饵和粪便等便会沉淀在池塘底部,进而使池塘底部的有机物含量增多,一旦发生恶化现象,就会大量繁殖有害菌,如果水中的有害菌数量达到阀值,就会使鱼类发病。在这种状况下,非常重要的一种底质改良方法就是彻底清塘和晒塘,主要目的是将池塘底部多余的有机物完全清除干净,或是可以使用吸附物质,把池塘底部的氨氮等有害物质吸附出去。
为了保持水体的生态平衡,实现淡水鱼健康生态养殖,一定要做好水质的调节和控制工作,保证水质满足无公害养殖的标准要求。如适当增氧,保证水体具备充足的溶解氧,这样可以稳定水质,为淡水鱼的健康生长提供保障。在缺氧状况下,可以开启增氧机、泼洒增氧剂或是改良药物。此外,不能在水体中施洒不溶性有机肥,也不能单独使用磷肥,从而避免出现蓝藻;要保证池塘内具有多种类型的藻类,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具备较高的肥度,也可以达到净水的目的。
综上所述,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对“吃”越来越讲究,以往粗放型的水产养殖方式面临着严峻挑战,这就需要广泛推广并应用淡水鱼健康生态养殖技术,在使水产养殖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方向转变的基础上,提高水产养殖的整体效益。在实际应用淡水鱼健康生态养殖技术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苗种、饲料、药物、水质调控等多方面的工作,形成一种新型的生态养殖模式,不断改善养殖环境,提高水产养殖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使我国水产养殖行业朝着绿色化、可持续化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