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苦难与童趣交织的奇幻世界

2022-06-22周佳燕

今古文创 2022年23期
关键词:儿童视角陌生化

周佳燕

【摘要】 莫言的作品素来以魔幻现实主义的独特风格闻名,千变万化的情境中又往往带有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风格。《透明的红萝卜》是莫言的代表作,也是将他常用的奇特怪诞的语言和魔幻诡谲的情境发挥到淋漓尽致的作品。小说塑造了一个与成人世界的无声对抗者的形象——黑孩,他通过儿童视角对自然界的种种感受和丰富想象,营造了一个奇幻瑰丽的童话世界。在叙事视角、感觉化语言描写和意象选择基础上,作者运用独特的陌生化艺术手法,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迷雾的世界。

【关键词】 陌生化;儿童视角;感觉化语言;意象隐喻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23-000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23.001

一、引言

俄国形式主义指1915年在俄国开始盛行的文学批评思潮,也是西方现代形式主义批评的源头。陌生化理论是俄国形式主义论的一个核心观点,在俄国文学界乃至世界文坛都产生了巨大影响。陌生化理论是由文论家什洛夫斯基提出,他指出,文学创作的目的不在于审美的目的,而在于审美的过程。因为人们都是通关惯性思维去感知熟悉的事物,而这种自动感知都是旧形式导致的,如果要使自动感知转变为一种审美感知,就要使用陌生化手段,去创新艺术形式。因此,创作者要尽可能延长读者的审美感知过程,使现实中熟悉的事物变形。

陌生化的艺术技巧不仅强调把对象变得陌生,增强形式和感觉的难度,延长感受的时间,而且强调新鲜可感的审美体验以及渐进的审美过程,强调石头要显示出石头的质感,强调具体的表现形式。正如形式主义者所倡导的:陌生化是一切技巧的总和。

当一种语言被经常感知后,便会自然而然地形成感知的“自动化”,人们对它的内在意义就变得屡见不鲜、司空见惯。“陌生化”为了打破惯性的“自动化”感知思维,不得不将对象从习以为常的感觉范围转移出来,通过施展非常规性手段,重新建构审美感知,从而提高认知的难度,突破习惯性思维的枷锁,不断给予读者前所未有的新鲜感。

总而言之,“陌生化”即作者为了更好地表达情感与思想而采取的一种偏离悖反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在小说《透明的红萝卜》中几乎隨处可见。莫言擅长利用与众不同的生活情境、独具一格的叙事角度,给人们带来一种奇特新鲜审美体验。通过笼罩着迷雾的文字碎片,读者不得不揭开层层神秘的面纱,探寻与作者对话的入口,才能懂得这些字句背后的真正内涵。小说通过儿童视角、感觉化语言以及陌生化的意象,给人们呈现了主人公黑孩眼里苦难与童趣交织的奇幻世界。

二、儿童视角与陌生化

儿童叙事视角指小说以儿童的眼光去观察,以儿童的口吻去叙述故事的情节推动发展主要依靠儿童的作为和想法,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特征。美国作家亨利·詹姆士曾认为,小孩子的感觉和理解力远比他们所能用词汇表达的更敏锐、更深刻。孩子眼中的自然世界是浪漫无忧的,当人们透过儿童的眼睛来审视变幻复杂的世界,更容易发现这个世界最纯洁真实的本性,以及最美丽的风景。因此小说《透明的红萝》中多处使用新奇、可感的儿童视角,打破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惯性,使世界以陌生新奇的方式展现在读者面前。

(一)儿童意识形态下的童趣世界

小说中的黑孩常常沉浸在儿童意识形态下的童趣世界:“那些薄雾匆匆忙忙地在黄麻地里钻来钻去”“红萝上拖着一条长尾巴,尾巴上的根根须须像金色的羊毛。”在儿童视角的观照下,好似一切客观事物都被赋予了灵性,出现在读者面前是一个陌生的世界:“薄雾”能够灵动地钻来钻去,红萝卜更是长了奇特的尾巴。可以看出黑孩对大自然有着敏锐的感知力,具备一颗纯净的心灵,以至于他可以看到其他人都察觉不了的风景:“他看到了一幅奇特的美丽图画:光滑的铁砧子,泛着青幽幽蓝幽幽的光。泛着青蓝幽幽光的铁砧子上,有一个金色的红萝卜。”在这样静谧的夜晚,黑孩看到铁砧板上的红萝卜仿佛拖着闪烁着金色光芒的尾巴的画面,这种如梦似幻的场景正是黑孩内心的写照。此时此刻,“黑孩”“铁砧子”和“红萝卜”之间并不存在差别,作者赋予了他们同样的“意志”,他们都像“黑孩”一样赋有灵性。美好烂漫的心灵与极度的夸张变形,作者有意挑战传统的叙述风格,出其不意,也令这个人物形象与常人拉开距离,产生心灵的震撼,以达到对庸常世界的重新审视。

通过儿童视角下呈现出色彩斑斓、充满童趣的奇幻世界,小说显出不同寻常的意趣,从而使作品中的世界与现实世界拉开距离,产生了陌生化的审美效果。

(二)儿童与成人的双重视角

儿童视角的陌生化还显示在对事件的描述上,通过黑孩的儿童视角,呈现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斥着光彩奇异、非同寻常的声、光、 色、味,与成人世界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对立的、复合的、协调的复杂的关系。

首先,在小说叙述中,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双重视角的交替使用,成人眼中的“工地潮湿、破败,毫无生气”,而黑孩看到的世界充满清脆的鸟叫虫鸣,弥漫着大自然花草树木的余香。与成人世界对比之下,孩子的世界是动态的,可以倾听千种声音,可以触碰万般感觉。因此,在苦难中小黑孩抓住了“透明的红萝卜”这个美感世界,获得慰藉并顽强生长。双重视角强烈的反差表达让读者逐渐远离以前熟悉的常规世界,也加剧了陌生化的阅读体验。

其次,小说通过儿童视角向大家展示了黑孩现实的苦难。他在现实遭遇的苦难与不幸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原生家庭中爱的缺失,另一方面则是社会群体中冷漠与残忍。除了菊子,小说中的人物大多是粗暴、冷漠的。文中的小铁匠一张口就骂“让你歇歇哩,狗日的。闲着手痒痒?”以及“刘副主任捏着黑孩脖子摇晃了几下,黑孩的脚跟几乎离了地皮。”在黑孩视角的眼光中,向大家展示了个体生存环境里,成人用粗俗言行彰显着霸权。在这种儿童视角下,其实还隐藏了成人视角,作者只是借助儿童单纯、天真的眼光看到成人世界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虽然表面是黑孩的所见,但其背后却是成人视角对丑陋的现实世界批判的声音。因此,双重视角带来的陌生之感,从而将童趣与苦难得以交织,给读者一种艺术性的审美感受。EC19FABD-D5F9-49F3-993B-FCDC6CA35696

三、感觉的陌生化

感觉化指的是凸显出各类感官,如视觉、听觉、味觉等,在此基础上展开事物描绘、情感表达等。小说《透明的红萝卜》中,通过运用感觉化语言的细节描写,增强了小说情节的生动性,升华了小说语言的艺术魅力,从而来给我们全新的陌生化审美体验。

(一)写实性感觉化

莫言使用写实性感觉描写物体的手法,通过声音、触觉等感觉的模拟,能够提升场景的逼真性,赋予人物、事物鲜活的生命力,既给读者带来新鲜的阅读快感,又增添了文本丰厚的审美意蕴。

大量的声音感觉模拟,不仅能增强情景的生动逼真性,而且能够帮助读者和文本之间搭建起良好的沟通桥梁,从而促进情感的共鸣产生。小说中,黑孩独自在河边拉着风箱,为他们烤着地瓜红萝卜。当小铁匠扒拉着地瓜吃起来:“一口凉,一口热,急一口,慢一口,咯咯吱吱,唏唏溜溜……”这里“咯咯吱吱”和“唏唏溜溜”不仅是一个拟声词,还是一个动词,直接将小铁匠吃地瓜时的急切、狼吞虎咽的样子凸显出来,同时也展现出人物形象的特性。其次,运用拟声词充当实词,突出了烤地瓜的美味与诱人,也提升了场景的生动性与逼真性。

色彩感觉模拟也是小说《透明的红萝卜》独特的风格,色彩词语在文中随处可见。如“白里透着绿”“红殷殷”“青幽幽蓝幽幽”等浓墨重彩的色彩词恰好与沉重的主题构成了一种对比。在最為人称道的描绘红萝卜画面中,红萝卜不仅“晶莹剔透”,还包孕着“银色液体”,连拔出来的弧线都泛着“金色的光芒”,这种鲜明的色彩感觉模拟在强化视觉效果同时,也将小说的重点情节全部烘托出来。在那个年代,这种鲜明的色彩氛围与灰暗压抑的背景产生强烈的反差,给人带来一种另类的视觉冲击。

除了运用声音、色彩感觉化语言之外,莫言还在触觉、嗅觉、味觉的感觉世界里纵横驰骋,例如,“一股烧焦皮肉的腥臭味儿从桥洞里飞出来,钻进姑娘的鼻孔”,这里使用的“烧焦皮肉的腥臭味儿”描述皮肉的灼烧感,强调小铁匠烫伤之重,给人以揪心的同感体验。通过使用嗅觉、味觉体验,将异样的感受传递出来,凸显了莫言的黑色幽默,给人新鲜的审美体验,达到陌生化效果。

(二)借助通感消解苦难

借助通感能够实现一种感觉向另一种感觉跨越,从而将阅读体验过程得以延长,将文字本身的质感发掘到极致,达到一种奇特的陌生化效果。作者带领人们走进黑孩眼中的世界,各种各样细腻如丝的感觉轻柔地触碰在一起:“水声越加明亮起来,似乎它既有形状,又有颜色,不但可闻,而且可见。”黑孩以敏锐的听觉和视觉,捕捉自然界中的声音和景色,在他眼里的大自然,万物生长,富有灵性,甚至鱼儿都是能说话的。在通感世界里,现实能突破语言的局限,可以相互感知,实现一种交界融合,促使他体会到包罗万物的自然界中神秘的事物。同时,此种抽象且细腻的描写,也会给读者带来阅读障碍,因此我们必须沉浸下来走入这幅生动形象的画卷中,才能感受到文章丰富强烈的美感。随着独特的感觉化语言的运用,读者在声音、文字的刺激下产生视觉形象,在获得陌生感的同时,给读者造成了感觉的延时与难度,也加深了文本的整体风格。

在面对充满苦难的现实世界时,黑孩插上感官的翅膀,听觉被无限放大,仿佛找到了远离和消解苦难的出口。当小铁匠要求黑孩拔萝卜回来,并进一步态度恶劣地指使黑孩拉风箱烤萝卜时,黑孩仿佛没有在意:“声音细微如同毳毛纤毫毕现,有一根根又细又长的银丝儿,刺透河的明亮音乐穿过来”,他此时通过沉浸在在大自然的温柔欢乐之声,来摆脱现实中语言的伤害,达到心理的慰藉。在放大听觉的同时,消解了苦难带来的痛感,具有神秘色彩的感官成了黑孩的现实避难所,从而增加了读者进一步思索的时间,逐步领会作者创作的真实意图。

四、意象隐喻下的陌生化

意象,即寓“意”之“象”,是寄托了创作主观情思的一种艺术形态。小说中“红萝卜”的是核心象征意象,是多义的,更是陌生化的。莫言通过塑造瑰丽奇特的“红萝卜”意象,体现出黑孩对现实苦难的幻化。

传统小说里“红萝卜”的形象仅仅作为食物具有果腹功能和生存的内涵,但小说中的“红萝卜”却是神秘而富有灵性:“小黑孩看到一幅奇特、美丽的图画……红萝卜的线条流畅优美,从美丽的孤线上泛出一圈金色的光芒。光芒有长有短,长的如麦芒,短的如睫毛,全是金色……”这一段着重描写的是小黑孩将苦难幻化后的梦境,现实中的“透明的红萝卜”意象承载了他寻找精神家园的心理流动过程,也是他黑暗世界里的一道光,让黑孩心中始终保持着一种憧憬未来的希望,彰显了底层人民面对生存困境时的顽强生命力。在梦境里幻化之后的 “红萝卜”与传统小说中具体清晰的意象截然相反,它是模糊多义的,好似笼罩着一层迷纱,拉开了象征本体与象征意义之间的距离。同时,莫言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心灵感应物勾勒出来,给读者留下无穷的遐想空间和审美可能性,引发我们对“红萝卜”具体的象征隐喻义的不同看法和见解,从而营造出小说的神秘和陌生氛围。

作者通过将苦难幻化,构造出神秘奇特的“红萝卜”意象,拉开现实本体与喻体的差距,打破“红萝卜”象征生存的传统认知,产生出奇制胜的“陌生化”效果,既给读者带来新鲜的阅读快感,增添了文本丰厚的审美意蕴,又融入了黑孩对光明未来的渴望与追求。

五、结语

正如什克洛夫斯基所说:“事物抛弃自己的旧名字,以新名字展现新颜,便在诗人那里暴动起来。”莫言十分重视语言的独创性,他常常根据事物、现象的某一特征来改变对该事物的惯用说法或常规表达,借以制造“陌生化”的文本效果。《透明的红萝卜》通过运用独具魅力的陌生化艺术,营造出一个苦难与童趣交织的奇幻世界,真实地展现了那个年代的农村生活,“透明的红萝卜”是黑孩在苦难处境中幻化出来的美好愿望的载体。莫言独具匠心地采用了儿童视角,将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融于一体,将色彩、声音、气味、触觉绘成一幅缤纷的图画,让人们沉醉于感官盛宴中,也让黑孩找到消解苦难带来痛感的出口,从而渲染出了一种空灵、神秘的气氛和意境,使作品充满了流动的气韵和蓬勃的生命气。EC19FABD-D5F9-49F3-993B-FCDC6CA35696

莫言坦言,这部作品是在一个“梦境的基础上构思创作的”,弗洛伊德曾谈到作家的创作往往来源于童年的经历,并成为潜意识操控者成年人的一切行为。国内很多作家的代表作中都留下了童年深刻的印记,比如沈从文故乡记忆中安谧恬静的湘西边城,余华童年记忆中“海盐式”的阴雨绵绵环境,这都成为他们后来创作的基本素材,而莫言的故乡——高密乡也成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的标识。小说中,在黑孩儿的幻想时刻里,一颗透明、金色的红萝卜暴露出黑孩自己的欲求,但莫言显然不是为了召唤读者去解析黑孩的意识幻象,而是要求大家穿越蒙眬的意識幻象,引发大家回忆起他那段被遮蔽的童年和故乡记忆。

莫言的小说《透明的红萝卜》运用陌生化的儿童叙事视角、精炼的感觉化语言,选择独特的意象,达到对语言常规性和日常经验的进行颠覆,从而提高了思考难度,造成了审美感觉的延迟,加深了文本的整体风格。小说带给读者源源不断的审美震撼同时,也使读者获得全新的审美体验,引发更多对处于群体中生命个体的深层思考,对民族文化孤独症侯的反思。

参考文献:

[1]莫言.透明的红萝卜[J].中国作家,1985,(2).

[2]什克洛夫斯基.作为手法的艺术[A].扎娜·明茨.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M].王薇生译.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

[3]邓建英. “陌生化”与叙事视角[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5).

[4]冯爱琳,张子燕.论张爱玲小说的陌生化效果[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

[5]刘茸茸.回归诗性——《呼兰河传》的“陌生化手法”[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6]莫言.《透明的红萝卜》创作前后[A].莫言.莫言作品集[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9.

[7]莫言.小说的气味[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

[8]詹丽娟,颜静兰.熟悉的故事,陌生的感觉——《透明的红萝卜》陌生化解析[J].石河子大学学报,2013,(27).

[9]许丽宁. 《透明的红萝卜》中陌生手法与通感体验[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7).

[10]王佳玮.莫言小说《透明的红萝卜》中的感觉化语言分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5).EC19FABD-D5F9-49F3-993B-FCDC6CA35696

猜你喜欢

儿童视角陌生化
陌生化理论视角下《蛙》的英译研究
悲剧:最有力量的陌生化
借助陌生化策略有效开展阅读教学
教学新思维
尊重儿童视角 生成个性阅读
“基于儿童”的幼儿园环境创设
别样的童年,一样的童真
西方文学作品中马的象征意义探究
从陌生化角度浅析《藻海无边》
孩子像石头一样孩子像石头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