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山药焦铁1号的选育及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2022-06-21宋爱青赵荣兵
吴 放 宋爱青 赵荣兵 杨 洁
(焦作市农林科学研究院 河南焦作 454000)
山药(Rhizoma dioscorea)为薯蓣科植物,薯蓣(Dioscorea opposita Thunb.)的根茎有补肾养胃、生津益肺的功效(国家药典委员会,2010)。 中医学认为,山药具有降血糖、降血脂、调理肠胃、增强免疫功能等功效[1]。 怀山药是焦作地理标志产品,药用价值极高,是焦作市发展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的支柱产品,目前种植面积稳定在18 万亩左右。 铁棍山药是众多山药品种之一,是怀山药中的极品,在历代中药典籍和名医史志中都获得了高度评价。 但是由于生产中长期无性繁殖,导致环境适应性降低、种性退化、病虫害多发、产量和品质下降,极大影响了怀山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选育优质高产铁棍山药新品种,对重塑怀山药品牌、 推动怀山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山药育种方法包括系统选育、 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 目前国内鲜见山药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研究也相对较少, 一般以系统选育方法开展适宜本地栽培的优良品种选育工作。 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品种适应性强等优点[1]。 焦铁1号是采用系统选育方法,以铁棍山药栽培群体特异性种质资源为材料, 通过田间筛选优良单株、株行和株系比较试验、品种比较试验和生产示范,选育出的产量高、品质好和抗性强的新品种。
1 选育过程
2012年, 焦作市农林科学研究院从收集的大量铁棍山药资源材料中考种筛选, 保留符合育种目标的单株。 2013年、2014年分别进行株行和株系比较试验,筛选出1个生长健壮、抗病性强、产量较高、品质优良的株系,暂命名为焦铁1号。 2015年,进行种栽优选复壮和扩繁。 2016-2019年,分别在焦作市温县、 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开展品种比较试验和生产示范。 经系统观察比较, 焦铁1号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丰产性和抗病性,具备铁棍山药特有的颜色和品质,质地紧密、断面细腻、色白粉足、干糯甜香。2020年6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鉴定(鉴定编号:豫品鉴药 2020001)。
2 特征特性
2.1 农艺性状
焦铁1号植株长势较强,茎蔓绿色右旋,一般长3~4 m。 叶片绿色,叶面光滑,深心戟形,先端渐尖、基部耳形,叶脉7 条,叶片互生,中上部对生。 叶腋间着生零余子,褐色,椭圆形,长1.0~1.5 cm。 根茎近圆柱形,表皮黄褐色,密生须根,毛眼突出,表皮有暗红色铁锈斑。 根茎长 70~80 cm,直径 2~3 cm,单株茎块质量150~300 g,茎块较重的在400 g 以上。该品种抗性好、耐涝性强、折干率高。
2.2 品质
2019年12月经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检验,焦铁1号山药块茎的水分含量65.1%,低于对照铁棍山药1号(69.7%);蛋白质和淀粉含量分别为3.90%和23.90%, 均高于对照铁棍山药1号(3.65%和22.50%)。
3 产量表现
焦铁 1号于2015年育成后, 分别于2016年和2017年在焦作市温县、 焦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进行了2年品种比较试验,4月上中旬播种,11月上旬收获。 试验以铁棍山药1号为对照,小区面积24 m2,随机区组排列,3 次重复,栽培密度 8 000 株/亩。 其中,2016年在焦作市温县开展产比试验,土壤类型为垆土,焦铁1号平均产量为1 528.0 kg/亩,较对照增产27.02%;2017年在焦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开展产比试验,土壤类型为两合土,焦铁1号平均产量为1 978.0 kg/亩,较对照增产16.63%。
2018年和2019年,在焦作市温县、焦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进行了2年大面积生产试验。 其中,2018年在焦作市温县开展生产试验,土壤类型为垆土,示范面积1 000 亩,焦铁1号平均产量为1 309.4 kg/亩,较对照增产15.20%;2019年在焦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开展生产试验, 土壤类型为两合土, 示范面积600 亩,焦铁1号平均产量为 2 033.3 kg/亩,较对照增产27.80%。由此可见,各试验点的焦铁1号均获得较高的产量,表明该品种不仅适宜在两合土地种植,在垆土地种植也可获得高产(附表)。
附表 2016-2019年焦铁1号产量统计
4 栽培技术要点
4.1 选地整地
选择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土层深厚、土质肥沃的垆土或两合土地块种植。 前茬以禾本科作物为宜,不能与玉米、高粱等高秆作物连作[2],连作一般应间隔5~8年。 秋末冬初深犁地块, 翌年春季播种前用微生物菌剂10 kg/亩、1%噻虫胺颗粒剂2.5 kg/亩、1.8%阿维菌素800 倍液喷雾进行土壤处理, 均匀施入腐熟农家肥 3~5 m3、复合肥 100 kg(N、P、K 比例为15∶15∶15)、生物有机肥 200~400 kg、聚谷氨酸颗粒剂50 kg,旋耕平整。
4.2 播种
选择表皮完整、 保存完好的2~3年生种栽,用3%的噻霉硐300 倍液或苯醚甲环唑500 倍液、60%吡虫啉悬乳剂、 氨基酸水溶肥浸种1 h 后捞出晾干,于4月5~15日地温稳定在10℃以上时播种。 播种前要确保足墒下种,根据土壤墒情提前1个月浇透水。根据地力不同,一般株距10~15 cm,行距40~60 cm,种植密度8 000 株/亩。
4.3 田间管理
幼苗长至 20~40 cm 时,每 3~4 株用竹竿在距地面1.5 m 处交叉捆牢搭成四角架。种植后墒情不足时可补浇一次水。 4月中下旬出苗后要及时人工拔草,前期浅锄,后期以人工拔除为主。 5月底至6月初齐苗后,施用尿素25 kg/亩并浇水。 7月初施用复合肥(N、P、K 比例为 15∶15∶15)40 kg/亩并浇水,浇水宜小不宜大,促使块根下扎。 8月中旬(立秋后)视墒情浇水, 施用大量元素水溶肥 (N、P、K 比例为 10∶10∶30)10 kg/亩,促使山药膨大。 10月底至 11月初,地上部茎叶枯萎后即可收获。
4.4 病虫草害防治
推荐应用绿色防控技术,提倡“预防为主,以抗代治,防重于治”的理念。 防治病害,主要通过合理采用栽培措施, 促进植株健壮生长, 提高植株抗病性, 从根源上减少病害发生。 防治虫害, 可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或球孢白僵菌颗粒剂防治。 对于常年病虫草害发生较重的地块,可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4.4.1 病害防治 重点防治山药炭疽病、斑枯病、枯萎病等病害。 5月中旬至6月上旬,施用45%咪鲜胺水乳剂20 mL/亩+5%氨基酸寡糖素水剂15 mL/亩,兑水 30~40 kg,于发病前喷雾保护。 7~8月,施用 3%广枯灵水剂 100 mL/亩、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15 mL/亩、2%菌克毒克水剂100 mL/亩、5%氨基酸寡糖素水剂20 mL/亩、22.5%啶氧菌酯悬浮剂20 mL/亩等兑水 30~40 kg 交替喷雾防治, 间隔 7~10 d 喷药1 次。
4.4.2 虫害防治 主要防治蛴螬、小地老虎、金针虫等虫害, 可在播种期土壤处理的基础上,6月下旬、7月下旬分2 次施用150 亿个孢子/g 球孢白僵菌颗粒剂2 kg,喷拌30 kg 细沙,傍晚时顺垄撒施,并及时浇水。 防治线虫可在6月下旬施用0.5%阿维菌素颗粒剂 3.5 kg/亩,兑少量水喷拌 30~40 kg 细沙,顺垄撒施。 防治甜菜夜蛾,可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在第1 代甜菜夜蛾幼虫孵化盛期,施用300 亿PIB/g 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水分散粒剂4 g/亩, 兑水30~40 kg, 在清晨或傍晚喷雾防治。 7月下旬至8月上旬, 在第2 代甜菜夜蛾幼虫孵化盛期, 施用25%灭幼脲悬浮剂 30 g/亩, 兑水 30~40 kg, 在清晨或傍晚时喷雾防治。 在甜菜夜蛾、 山药叶蜂、 斜纹夜蛾混合发生时, 在幼虫3 龄前施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 10 mL/亩+2.5%功夫菊酯水剂 30 mL/亩, 兑水30~40 kg,在清晨或傍晚喷雾防治。
4.4.3 草害防治 在杂草大量发生情况下, 推荐使用96%金都尔乳油、 10.8%高效氟吡甲禾灵乳油和5%精喹禾灵乳油, 谨慎使用 48%氟乐灵乳油、 33%二甲戊灵乳油。 由于每种除草剂都有一定的杀草范围, 2种杀草谱不同的除草剂混用会有更好的防除效果[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