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籼杂交稻新组合登两优22 的选育

2022-06-21胡兆金黄庆跃

农业科技通讯 2022年6期
关键词:米质配合力株系

胡兆金 黄庆跃

(1.安徽省当涂县农业农村局 安徽当涂 243100;2.滁州登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安徽滁州 239001)

安徽地处温带和亚热带过渡带,属于季风气候,每年有8~9 次台风路经, 在中籼水稻灌浆成熟期的2~3 次台风造成许多水稻大面积倒伏,给当地粮食生产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 还有8月的高温天气和皖南山区小气侯而引发的稻瘟病, 都对水稻生产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随着近年来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农户对优质高产品种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 给育种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育种思路

两系法杂交育种具有“育性受细胞核基因控制,没有恢保关系,配组自由;母本种子繁育程序简单、成本低; 稻种资源利用率高、 选育出优良组合概率高”等优点。 为杂种优势的有效利用提供了新途径,解决了三系法杂交稻种子生产的诸多限制因素,使水稻杂种优势利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登69S 就是从培矮64S 中选育出的优质高抗广适的光温敏核不育两系不育系。

登两优22 组合在选育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品种抗倒、抗稻瘟病能力和耐高温、广适性的要求,以及优质的发展趋势。 因此,母本不育系登69S 的育种目标聚焦优质、抗白叶枯和稻瘟病,每个世代通过对稻米品质、田间稻瘟病抗性、白叶枯病菌接种等多种鉴定手段, 并在混合株系较早世代与测验种进行配合力的测定,最终获得高配合力不育系登69S。

登69S 不育系育性稳定,具有强大的配合力。 在泾县、黄山稻瘟病区自然诱发鉴定中表现中抗,其苗期耐寒,抽穗扬花期耐高温。 该不育系已通过安徽省技术鉴定,应用前景广阔。 该不育系目前已配组出登两优008、登两优2108、登两优2016 等品种,在长江中下游中稻区种植表现优良, 但需进一步提高该不育系的品质、抗性和产量。

另外,在父本选育过程中,除了对上述相同的抗性和品质进行筛选外, 主要关注与登69S 的配合力测定的问题。 创造性地在早世代采用株系混合花粉与登69S 杂交,然后观察后代F1群体的整体优势,以此来快速淘汰绝大多数不良株系, 从而较快的选育出高配合力恢复系R22。早世代亲本配合力测定是本育种项目的创造性技术, 配合力选择是杂交水稻选育的关键。 从亲本选育的早世代开始,利用株系混合花粉与另一个已知高配合力亲本杂交来快速了解不同株系的整体配合力情况, 从而在早世代淘汰不良株系。 利用早世代亲本配合力测定较快选育出了杂交稻品种登两优008、登两优2108、登两优2016 和新组合登两优22、登两优333,以上品种均表现出穗数和穗粒数协调、抗病和抗倒性强、株高适中、株型紧凑等优点,是这一技术先进性的具体体现。

2 品种来源及选育经过

2.1 父本恢复系R22 的选育

2002年春用新软占/EOOD-S 杂交。2005年正季种植,再以新软占/EOOD-S//R008(新软占/EOOD-S稳定的后代)复交。 2006 冬季在海南三亚加代种植,再以R008 复交产生 F1。 2008年正季种植复交 F2分离,种植2 000 株,成熟后选熟相好、穗大、结实率高的单株32个。 2009年冬海南种植F3加代,后期淘汰稳定性差、分离严重、熟相不理想的株系,最后保留22个单株。2010年正季 F4加代。2011年正季种植 F5淘汰米质差的单株,保留17个株系。 2011年冬在海南加代F6。 2012年正季开始配组。 2012年冬在海南优势鉴定中代号为“H22”的所配杂种优势强、熟色好。 2013年正季参加品比试验优势突出。 2014年正季在不同生态条件下进行品比试验仍然表现优势强、抗性好的特点。 2015年开始小面积制种。 该恢复系稳定一致后定名为R22。

该恢复系全生育期128.5 d, 株高112.3 cm, 穗长26.3 cm, 每亩有效穗数15.3 万穗, 每穗总粒数208.9 粒,结实率90.6%,千粒重26.3 g,长宽比为3.2。

2.2 母本不育系登69S 的选育

登69S 是黄庆跃用培矮64S 的变异单株在江苏、海南两地九代轮回选育的中籼光温敏核不育系,登69S 不育期间败育彻底, 不育性稳定, 不育株率100%, 花粉不育度和套袋自交不实率均为99.98%,不育起点温度较低(23℃),在江苏不育期在30 d 以上,开花习性好,异交结实率在60%以上,对白叶枯病和稻瘟病的抗性分别为中抗和抗,米质优,达国标“GB/T 17891.1999”优质稻谷2 级标准,所配组合杂种优势强。

该不育系属早熟中籼类型,播始期78 d 左右,在室外气温高于23.5℃条件下花粉败育率达100%,稻瘟病抗性达中抗,米质达国标一级。 株高82.8 cm 左右,株型较紧凑,叶色淡绿,剑叶直立,叶片略内卷,分蘖力较强等,稃尖、柱头均无色,性状整齐一致,叶舌白色,散穗型,平均穗长25.6 cm 左右,每穗总粒数185 粒左右,该不育系较培矮64S 播始历期长6 d,千粒重24.5 g 左右。

登69S 具有花期较长、 不育性稳定、 不育期较长、配合力强、可繁殖性较好、优质、高抗等特性,适宜在中籼稻区域种植。

2.3 登两优22 杂交组配

于2012年冬季在海南以登69S 为母本、广恢型强优恢复系R22 为父本开始组配,2013年正季进行小区评比优势鉴定,2014年正季开始在江苏省、湖北省、 安徽省多个不同生态条件下示范, 表现突出,2015年开始小面积制种,2019年参加安徽凯利种业企业联合体区域试验,2020年续试,2021年参加安徽省生产试验。

3 品种特征特性

3.1 植物学特性

全生育期为 134.9 d,较对照品种(II 优 838)熟期短1.3 d。 平均株高122.0 cm,亩有效穗数17.2 万穗,每穗总粒数195.5 粒,结实率85.1%,千粒重24.0 g。该组合株型较紧凑,茎秆粗壮抗倒伏,田间长势强,分蘖力较强。 叶片浓绿,剑叶挺直,穗层整齐一致,后期熟相好。 优点:株型紧凑,生育期适中,产量高,广适性好,抗稻瘟病较强、抗倒能力强。 缺点:中后期氮肥不宜过多施用。

3.2 米质

经安徽省稻米及制品品质检测中心检验,2019年米质为部标普通,2020年米质为部标三等。2020年检测指标如下:出糙率80.6%,精米率73.5%,整精米率71.4%,垩白率4%,垩白度0.8,透明度1,粒长 6.8 mm,长宽比3.3,胶稠度84 mm,直链淀粉(干基)含量15.3%,碱消值5.4。

3.3 抗性鉴定

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9年中感稻瘟病 (综合抗指5.8), 感稻曲病 (病穗率23.0%)、 白叶枯病;2020年中感稻瘟病 (综合抗指5.8),感稻曲病(病穗率22.0%)、白叶枯病。

4 产量表现

2019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750.5 kg, 较对照品种 (CK) 增产 5.60%(不显著);2020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 649.3 kg, 较对照品种增产 5.80%(显著);2021年生产试验, 亩产627.50 kg, 较对照品种增产2.45%(附表)。

附表 登两优22 2019-2021年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分析

5 栽培技术要点

登两优22 适合在长江中下游作中稻种植。 其栽培技术要点如下。

5.1 播种量

秧田一般每亩10~12 kg, 大田用种量移栽750~1 000 g/亩,机插、水直播 1 500~2 000 g/亩。

5.2 秧龄

人工移栽秧龄一般在30 d 以内,机插、抛秧秧龄严格控制在18 d 以内。

5.3 大田基本苗

栽插一般每亩1.8 万~2.0 万穴,亩基本苗在4 万以上; 抛秧栽培一般要求不少于1.8 万/亩, 基本苗4.5 万~5.0 万/亩。

5.4 施肥

施足基肥,每亩用 NPK(15∶15∶15)的三元复合肥15 kg 加同样含量的长效 (控释) 肥15 kg 混合作基肥,秧苗2 叶1 心时每亩施用5.0~7.5 kg 尿素作分蘖肥,拔节后(倒一节间定长)看苗补施穗粒肥,以磷钾肥为主, 一般施10~15 kg 三元复合肥, 少施或不施氮肥。

5.5 水份管理

浅水移栽、寸水活棵、薄水分蘖、间歇灌溉、够苗烤田。 干干湿湿,活熟到老。 收割前一周断水。 适时播种,后期不宜断水过早。

5.6 病虫防治

苗期要注意防治稻蓟马、稻象甲;分蘖、成穗期注意防治二化螟、大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及水稻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

6种子生产技术要点

登两优22 制种按常规两系制种技术程序进行;父本保种按常规水稻的3年2 圃制提纯, 母本要控制好播期, 保证在幼穗分化2~3 期时田间最低气温≥23℃,在幼穗分化5 期、6 期镜检花粉的败育率,败育率达到100%的作为核心株,带到海南加繁并去除杂株作为母本基础种, 以确保种子的种性和种子纯度。

猜你喜欢

米质配合力株系
长白猪系间杂交初生重性状配合力分析
西瓜砧木自交系产量与品质性状配合力分析
转BpGLK1基因白桦叶色变异规律及生长特性分析
转录因子OsNAC2对逆境下水稻产量性状的影响
玉米不同株系存放时间对种子胚活力的研究
转基因金叶银中杨叶色及生长变异分析
43份高结实率四倍体水稻米质检测分析
ATK植物营养水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研究张运航
适宜稻—鳖共生模式的水稻品种筛选研究
百泰微生物菌剂在不同施氮量条件下对北方粳稻米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