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康复护理在心脏体外循环围手术期患者的应用效果及对睡眠的影响
2022-06-21吕锦明罗美凤
吕锦明 罗美凤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血液科,福建 泉州 362000)
心脏体外循环手术是指采用静脉自腔导管内引流后进行氧合作用,将机体静脉血转化为含氧动脉血后,应用单向血泵的微栓过滤器进行过滤后,将此动脉血通过自主动脉导管再泵入患者机体,以达到为患者机体组织及器官提供所需氧气的一种医疗方法[1]。因此在心脏体外循环围手术期的护理工作非常重要,需要根据患者在临床上出现的情况制订相应的护理方案[2]。快速康复外科理念作为一种国外引进的护理理念,不仅指单一的护理措施,是多种护理干预措施的集合,目标是促使患者早期康复。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对围手术期护理进行优化,减少患者在生理及心理上的创伤,使患者尽快恢复健康[3]。本文就快速康复在心脏体外循环围手术期患者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年7月1日至2020年9月30日收治的心脏体外循环围手术期2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给予的护理方案分为观察组(n=100)及对照组(n=100)。观察组男63例,女37例,年龄25~67岁,平均(48.65±4.72)岁,体质量49~75 kg,平均(52.31±8.63)kg。对照组男61例,女39例,年龄25~67岁,平均(48.58±4.37)岁,体质量49~74 kg,平均(52.25±8.51)kg。两组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本研究获得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的伦理审批。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行心脏体外循环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完整;患者及家属对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患有手术禁忌证者;重要器官功能障碍者;患有精神疾病者,中途退出或转院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围手术期护理,如术前健康教育,采用雾化及吸氧等辅助方法加强患者的呼吸系统。术后维持电解质平衡、酸碱平衡,放置引流管,观测患者生命体征、常规吸痰。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快速康复护理,具体为:①术前沟通:为患者讲述手术大概耗时,术前的监护情况、监护注意事项、告知患者手术意义、加强对患者的访视,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减少患者的不良情绪发生。手术前需禁食禁水,在患者入睡之前补充葡萄糖液;加强健康宣教,包括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事项,强化手术相关知识的认知度,并解答患者提出的疑问,向患者讲述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实施方案及作用,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②术中处理:给予患者变温毯为其保持合适温度,为患者提供舒适的手术环境,提高患者术中的舒适度,防止术中的任何刺激对患者产生应激反应。③术后快速康复护理:对患者的病房进行温度、湿度控制,加强对患者末梢组织的温度监控,控制患者输液情况,可采取自控静脉镇痛泵帮助患者进行适当镇痛处理,持续帮助患者维持48 h的镇痛,减轻患者的疼痛感,拔除尿管后给予负压引流,术后6~24 h内将气管插管拔除,拔除气管插管后进行分阶段的早期活动锻炼,指导患者在半卧位的状态下进行主动运动及屈伸运动等,后引导患者调整其坐姿,隔4 h即辅助患者进行呼吸运动,具体为:指导患者将双手放置于其肋缘的两侧,进行深呼吸,在纵隔抬高至最高位后屏气,在缩唇运动下将肺部气体慢慢呼出。术后24~72 h可加大患者的日常活动量,如指导患者进行脐周按摩,每日进行2~3次,具体方法为:脐周按照顺时针与逆时针的方式分别按摩1 min。床边进行站立、行走等训练,在患者手术72 h后手扶床边缓慢行走,逐渐加大活动量。④疼痛护理。手术48 h后在快速康复训练过程中,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感,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忍耐疼痛不同进行疼痛护理,对于轻微疼痛者,可以通过沟通、分散注意力、音乐疗法等方式提高其疼痛阈值,缓解疼痛感;疼痛感严重者,可按照常规镇痛方案、医嘱进行阶梯镇痛疗法。
1.3 观察指标 以患者临床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睡眠质量情况及护理满意度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指标。①对比两组临床恢复指标:包括早期拔管时间、首次进食、排便及早期活动锻炼时间、住院时间。②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如恶心呕吐、低心排血量综合征、低血压、下肢深静脉血栓等)。③睡眠质量采用PSQI睡眠质量指数评价,总分21分,分数越高睡眠越差[4]。④患者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情况均采用我院自制的包括护理流程、护理态度及护理效果3个维度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评估,总分100分,可划分为3个等级:非常满意(85分以上):表示患者认为临床护理措施对促进其术后身体恢复及睡眠质量改善具有明显作用;基本满意(60~85分):表示患者认为临床护理措施对促进其术后身体恢复及睡眠质量改善具有一定作用;不满意(60分以下):表示患者认为临床护理措施对促进其术后身体恢复及睡眠质量改善无明显作用。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统计,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当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恢复指标对比 观察组早期拔管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早期活动锻炼、住院时间等临床恢复指标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恢复指标对比()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恢复指标对比()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0.00%低于对照组23.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2.3 两组患者睡眠质量对比 观察组护理前睡眠质量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观察组护理后睡眠质量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睡眠质量对比(分,)
表3 两组患者睡眠质量对比(分,)
2.4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护理满意率96.00%高于对照组8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n(%)]
3 讨 论
体外循环是心脏病治疗中常见的临床治疗方案,因心脏手术的流程较为复杂,术后危险因素较多,尤其体外循环过程中会造成患者机体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非常容易导致患者血液成分变化及器官功能紊乱、产生全身炎性反应等,使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对患者的预后具有消极影响[5-6]。且由于大部分患者对健康知识了解甚少,对心脏手术具有一定程度的恐惧及害怕心理,无法在术中及术后积极配合,如果患者在术后没有及时参与护理干预及康复训练,有可能导致其恢复时间延长、心理压力增加等[7]。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护理方式是以循证医学为依据,将其与围手术期护理措施相结合实施的一系列优化措施,对减少患者的心理、生理应激反应及并发症具有较好效果,可使患者尽早适应术后生活,积极配合护理工作,进而达到快速康复的目的[8-10]。
快速康复干预中的术前沟通可以确保患者从入院开始与护理人员之间存在良好的沟通情况,减轻患者对手术的担忧、焦虑情况,舒缓患者的悲观甚至敌对情绪,从而减轻患者心理、生理上的应激反应,改善睡眠[11-12]。本次研究观察组护理后睡眠质量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及术后的保温举措可以使患者生理应激反应更小,减轻患者在生化反应、激素分泌等方面的强烈反应,对患者的凝血情况、耗氧量及药物代谢均产生积极影响,促进患者康复,本次研究观察组临床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由于心脏体外循环手术的伤口较大,产生的疼痛感会影响患者术后的呼吸与咳嗽等呼吸道情况,导致患者在术后出现肺感染及肺不张等并发症,快速康复组在术中及术后对患者呼吸系统的支持,术后持续使用镇痛方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患者呼吸道并发症的出现,因此本研究观察组的早期拔管时间与并发症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提示术后的清淡饮食、减少刺激性食物等护理干预也对患者首次进食时间与首次排便时间起到一定的缩短作用。本次研究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另外,通过快速康复干预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改善其睡眠质量,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能够有效提高患者舒适度,使其更加认可临床护理工作,进而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本次研究观察组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快速康复干预运用于心脏体外循环围手术期患者可以缩短临床恢复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改善睡眠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对于促进患者康复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