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阶段红色文化融入德育的价值、问题及策略
2022-06-21丁万永杨莹莹
丁万永 杨莹莹
[摘 要]基础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习惯以及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基础教育阶段的德育是为学生融入爱国情怀、传承红色文化和唤醒红色基因的重要阶段。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既要向学生传授基础教育知识,又要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进行正确的引导。所以在教学时,教师要向学生潜移默化地融入红色文化,要将教学、德育和红色文化有效融合,实现高价值的“红色”德育。因此,笔者针对红色文化融入基础教育的价值、问题以及实现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探究,希望能够有效地推进在基础教育阶段中德育的发展。
[关键词]红色文化;德育;价值;问题;策略
一、红色文化融入德育的价值
(一)增强学生文化获得感,坚定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是我们人类所特有的精神现象,是人类精神上的“钙”。人一旦没有理想信念就会缺“钙”得“软骨病”。当然,中小学生也是这样,在养成良好性格和形成坚定信念的关键时期,教师若是将红色文化融入平常的教育教学中,充分使学生深刻体会红色文化的韵味,有利于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教师要逐步重视渴望进步的学生,用发现的眼光对待学生,以最大可能去传播红色文化,开展红色行动。首先,中小学生群体是极易受外界所影响的人群,他们的身心发展对社会进步至关重要。学校要深刻实施青少年培养工程,开设特色课程,如“理想信念公开课”“赓续红色血脉百人课”和组建“红色文化学生社团”等。大力宣传红色文化,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红色文化的重要价值,使红色革命事迹深入人心,增加他们对红色文化、对革命道德、革命精神的认同感和信念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坚定理想信念,抵制各种不良诱惑,逐步引导他们,使之成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建设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二)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发展学生兴趣
根据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儿童认知理论,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由于学生的认知发展的特点,他们的各方面能力发展受限,故对他们的德育要针对不同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具体实施,逐渐地渗透红色文化。发掘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因材施教。
小学生群体抽象思维不强,逻辑思考能力不足,但他们活泼好动,对新事物有着极强的兴趣。教师要准确地抓住学生的喜好,针对小学生群体不仅要有足够的耐心而且还要有效地引导,用他们感兴趣的红色文化形式进行教学。低年级学生则采取“红色节日活动”的形式进行教学,带领学生切实感受红色文化的来源和演变进程。也可以采用“红色动画视频”教学,引领小学生学习红色文化。高年级的学生则可以采用再现“红色事迹”教育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增强学生对红色革命事迹的切实感受。同时还可以发掘表演能力强的学生,进一步地培养这类学生的特长,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大多数的中学生处于叛逆期,对新事物的接受缺乏热情,有时对教师所传授的新知识有抵触心理。所以针对中学生的平日教学多费心思,在中学生发展阶段中融入红色文化可采用参观红色景点、参观红色革命遗迹、观看红色革命影视等方式。中学生具备分辨善恶、明辨是非的能力,此时对他们采用观看红色革命建设影视。特别是具有同龄群体对奋斗历程做出牺牲的教学视频能够唤起他们对建党、建军、建国等方面的奉献精神,还能树立学生正确的唯物史观。
我国的基础教育主要包括小学教育、中学教育,该阶段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阶段。而红色文化是我国的奋斗文化,是民族进步的文化。对中小学生的教育教學融入红色文化,贯彻艰苦奋斗、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可以让学生树立良好的奋斗观和幸福观。
二、红色文化融入德育存在的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化逐步实现大融合的现象。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包容性极大地改变了我国基础教育的雏形。现如今正处于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代,基础教育阶段又是学生对善恶、好坏分辨难以思辨的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接触较少,而对互联网上快节奏的和片段的信息大量接收。这极大影响了学生的发展,出现一些造谣、传谣、信谣的现象。有时甚至可能出现中小学生对历史虚无主义支撑,否定我国历史文化、民族传统、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荒谬现象,严重影响学生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的实施,阻碍学生的身心发展。
(一) 教学方式单一枯燥,学生接受率低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惯用的红色文化融入德育的教学方式有:讲红色故事、阅读红色书籍、观看红色影视等。这些教学方式在短期内有较好的教学效果,但长此以往学生容易分散学习注意力,只关注于知识以外的放松时间而忽略了教师进行德育融合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
首先,不少教师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传教仅仅只存在于将这些红色文化、红色资源作为课堂小故事以教学文字形式呈现或者运用口述的形式向学生讲述。这样的方法过于平淡,缺乏深意,同时又缺乏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情感交流,缺少情景的代入感,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部分学生会出现不听讲、捣乱的现象,导致课堂学习氛围不浓厚、教师难以把握教学的进度。从而达不到原有的教学效果,甚至会导致学生养成不好学、懒散、不思考的不良学习习惯,阻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教学场景不够丰富,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我国中小学生的教育主要在学校完成,学生接受知识也主要通过教师、书籍等方式。学校所营造的红色文化的氛围不够充分,一般是课堂讲授,没有将红色文化引入校园环境以及学生的所处场景之中。学生平时很难接触到红色文化的熏陶,学生接触到的场景单一。同时学生又缺乏对红色革命事迹的感同身受,教学效果不佳。
首先,我国是一个农业文化深厚的国家,农民人口占据总人口的大部分,乡村基础教育阶段红色文化融入德育与城镇德育有所不同。乡村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红色文化的渗透主要通过教师传授,教学场景也常常仅限于学校和书籍。长此以往,乡村的红色文化与德育的融合效果和城镇教育融合效果相差甚远。这便和公平教育的教学目标、效果背道而驰。其次,不少学校开展的红色文化活动少,红色资源匮乏。学生课外时间又被大量的作业所充斥,这便很难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践行革命精神。
(三)依旧存在“重智育,轻德育”教育思想
虽然现如今很多教师已经意识到将红色文化融入德育向学生渗透的重要性,但是教学形式较为单一,从而导致无法充分地发挥红色文化的教育深意。据前人调查,目前,中小学生德育教学方式主要停留在口口讲授形式和简单参观式,对红色文化的德育开发力度不足,匮乏生机活力。尽管大多数教师已经开始重视红色文化,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是难免出现“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思想。教授过程中利用大量的课堂时间传授知识,忽视学生德育的培养,极少时间带领学生实地参观遗迹遗址、感受红色文化活动。在应试教育下,学生为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过程中也渐渐不自觉地忽视自身感受、自身修养等方面的培养和历练,这也难满足学生德育的教学要求。
家庭教育也是影响基础教育阶段将红色文化融入德育的一大原因,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家长带领孩子走进电影院。但是他们所选购的影视作品主要是一些动画作品、喜剧、外文影视作品。家长很难想到让他们的孩子观看爱国教育题材影视作品,甚至认为,这些红色文化题材影视夸张、血腥和暴力。这导致很难让他们的孩子切身体会红色革命胜利的艰难和我国繁荣发展的来之不易。部分家长甚至认可学生的智育比道德教育更为重要的谬论,出现严禁他们的孩子阅读课外书籍等荒谬行为,都导致出现“重视学生智育,轻视学生德育”的现象,阻碍学生红色文化融入德育的发展。
三、红色文化融入德育的策略
(一)挖掘地区红色资源,丰富办学特点
首先,传播校本红色文化课程以学校教师为教育教学的主体,通过教师对本校学生的具体需求和学生性格的综合评估,充分地利用所在地区和学校现有的红色课程资源,开办独特的红色文化课程。再依据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依据学生的具体特点,提供各种各样的红色课程,实现因材施教。其次,学校课程是以发掘学生的创造力、学习潜力为宗旨,“以人为本”实现学生高质量发展。各地的中小学要努力发掘学校红色资源,发动广大教师积极开发显性和隐性的红色课程,极大地满足学生的求学欲望,开办具有本校特色文化和红色文化融合的德育。此外,学校也可以实行校企合作,利用企业对红色文化独到的见解和开发丰富学生的学习活动。积极地引入社会资源,通过学校、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多方力量建设、铺设和开发校园红色文化基地,拓展学生在各个方面感受红色文化,接受不同程度红色文化的熏陶。
在办学建设方面,加大校园红色文化的建设,对学生的生活区、学习区采用不同的展现形式进行展示和宣传,如建设红色文化墙、红色革命故事宣讲等活动。讲好“红色故事”的要点在于怎样将红色文化资源高效地转化为教育或教学资源,更好地向学生传達“红色故事”中英雄人物、遗址遗迹、事件和革命精神借以引起学生情感共鸣。要切实地抓住和把握学生思想主线,对其进行弘扬勇于奉献、坚定理想信念及民族精神的培养。此外,教师要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充分的研究,与时代相结合。运用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利用身边红色文化资源与学生的德育相紧密结合。同时,教师还要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播一些通俗易懂的红色文化育人作品,增加学生对红色文化在日常的生活体验,逐步提高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二)加强红色文化师资团队建设,开发独特红色文化课程
红色文化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精神教育和文化教育的宝贵资源。我国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如遗址遗迹、革命根据地、革命奋斗文化。这些都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光荣见证,是载入史书的重要文化经典,是我们代代相传的薪火血脉。很多的红色书籍、报刊、影视都记载一个个鲜活的红色历史、红色见证。教师是校园弘扬红色文化的主要传播主体,一位良好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是学生良好的引导者,是红色文化课堂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也是教学活动中高效的组织者。师资力量的强弱对贯彻红色文化融入德育具有重要作用。
由于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或多或少都肩负着不同程度的教学任务和红色文化教育任务,这就要求他们具备过硬的红色文化知识储备。但是在现实情况下,高素质、红色文化底蕴深厚、教育教学能力强的基础教育教师占据少部分。又随着时代变迁,在教师终生学习的职业道德下,教师除本职工作之外,学习了解红色文化时间、精力不足。首先,中小学要在不断充实教师团队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大教师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能力。因此,对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采取针对性地对红色文化常识教育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参与、学习红色文化融入学生道德教育的培训,补充教师红色革命文化知识储备量。在校内定期向学生和教师举行红色文化征文活动、重走红色革命根据地项目、拍摄身边红色文化视频以及讲述身边革命先驱故事等活动。其次,不同学科教师为游刃有余地实现教育或教学的任务,要针对本学科进行开发性地教学,做到既能准确地讲授学科知识,又能做到融会贯通,将红色文化和学科知识融为特有的知识体系,不断地挖掘学科知识特点和红色文化的相通性,构建具有红色文化特色的学科知识结构。
(三)丰富学生课外活动,开展红色文化融入德育教学
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不仅在校内学习,校外的实践活动也是学习的重要主阵地。校外活动要将红色文化融入生活,一方面,应该利用各地特色将不同的地域红色文化融入学生生活。如挖掘地方红色文化英雄光荣事迹,打造高质量的校外文化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红色文化的韵味,提升学生思想境界。进行定期参观学习,巩固学习成果。另一方面,教师要与家长联合,充分利用便捷的网络工具,开展网络虚拟红色文化进入生活的教学,开展新型网络课堂,以生动活泼的视频故事讲述红色文化,传达红色文化思想。将红色文化引入网络课程的重点在于大胆创新传播方式,极大丰富传播红色文化内容,突出以“红色”为主旋律。建设好具有强大吸引力、感染力和生命力的校园网络课程。
总之,红色文化是党和人民奋斗的文化,蕴含着国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理念。而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品质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将红色文化融入此阶段德育,能为我国培育优秀的接班人。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基础教育阶段下,将德育与红色文化有机结合,融入中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塑造基础教育阶段红色文化下的德育学科、优化教育或教学方案。所以,继续探讨在基础教育阶段,将中国优秀红色革命文化融入德育,具有长期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何静,李存生.中小学课程设计中红色文化的定位与开发[J].教学与管理,2021(19).
[2]刘晔,张盼盼.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价值及实现路径研究[J].甘肃教育研究,2021(8).
[3]赵玉敏,连喜.在中小学德育教学中融入长征文化的方法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12).
[4]葛涛.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37(6).
[5] 宋梦青.红色文化传播视域下的河北省革命历史档案开发利用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7.
(责任编辑:刘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