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听障儿童语言康复途径研究30年综述

2022-06-21吴剑冬卫晓旭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2年23期
关键词:听障儿童综述

吴剑冬 卫晓旭

摘要:本文以国内对听障儿童的语言康复途径为切入点,整理与归纳了30多年在该领域的主要康复途径,提出人工耳蜗植入、构建听力评估与音位治疗框架、跨通道康复、教学模式优化、新技术时代康复等主要康复途径,并为未来康复途径提供一定建议。

关键词:听障儿童;语言康复;综述

引言

语言康复是指对言语生理机能缺失或损伤的群体进行的有针对性的康复性治疗。及时的语言康复能让听障儿童通过听力补偿等方式大幅提高自身听力机能,对于听障儿童语言理解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执行力等能力的提升均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有效的康复训练能使听障儿童群体尽早重返普通学校。近30年来,国内社会各领域对于听障儿童群体的关注愈来愈高,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在此方面也取得了具有一定突破性的研究成果。诸如医疗研究者对于助听设备的改进与升级,特殊学校教育工作者基于心理学教育学等层面对新型教学康复方式的探索,高校语言学研究者对书面语、口语等因素对听障儿童语言康复影响的探究。基于此,本文将通过梳理国內相关文献,综述国内听障儿童语言康复的主要途径,并在新技术时代康复途径中提出一定的建议。

一、人工耳蜗的植入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的成熟发展,人工耳蜗已经从试验研究阶段进入临床应用领域。赵安磊等(2019)选取了3名3-6岁人工耳蜗植入听障儿童,通过希内学习能力评估、言语可懂度分级(SIR)评估,寻找训练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制定针对性的康复训练计划。通过语言康复训练,使对象获得语言能力。此外,对不同时期植入人工耳蜗儿童的康复评估也是近几年语言康复新趋势。如沈娅南(2020)对人工耳蜗植入儿童的汉语轻声习得进行研究,其结果表明,2岁前植入的人工耳蜗儿童可以产出与健听儿童相似的字调发音模式,而2岁后植入人工耳蜗儿童则会面临着调类之间区分度较小的问题。这也预示着在最佳时段植入耳蜗对于听障儿童实现语言康复发挥着关键作用。在康复过程中,听童的助听补偿效果极为关键,即使听障儿童的听力损失严重,在针对该听障儿童的听力补偿效果良好的基础上,其语言康复也可以实现很大提高。

二、精确听力评估与构建系统化音位治疗框架

我国一些康复工作者应用国外的“听觉能力分级”问卷系统,因系统语言的不统一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康复评估结果的精确性,而王丽燕(2020)等人采用的回译法(back translation)为此提供了解决方案,完善并创新了一套适用于我国听障儿童情况的CAP评估系统。这也为日后的康复领域指明方向:应积极借鉴与吸收国外相关领域的前沿技术,但在应用于国内听障儿童的康复时,需注重国内外情况的差异性,加入适用于我国康复领域情况的元素才能使先进的技术充分发挥其效用。如先进医用康复系统,其源语言大多是英语,面对其中的专业术语等表达,不可直白翻译,需结合其领域专业知识对其功能进行充分理解。

对于听障儿童而言,在婴幼时期对听力损失的诊断十分关键,精确的听力评估可决定是否采取相应的早期干预,与主观行为测听的结合对于听童的联合诊断意义巨大。听力师王琰(2020)曾探讨听障儿童 Chirp声诱发的听性脑干反应(Chirp-ABR)及听性稳态反应(auditory steady-state response,ASSR)的反应阈与行为测听阈值的相关性。对行为测听的研究日趋广泛,最为普遍进行的听力评估方法之一的短声诱发听性脑干反应(Click-ABR)缺乏频率特异性,而ASSR与短纯音诱发的听性脑干反应(tone burst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tb-ABR)均具特异性(林少莲,2021)。又如现在兴起的听障儿童声母构音分析及治疗,包括研究听障儿童21个声母的主要错误走向,根据声母的错误走向,针对性地探讨听障儿童声母音位的治疗策略,从发声根本上去帮助听障儿童解决发声困难,最终建立系统的声母音位治疗框架,以提高听障儿童声母音位的康复速率。不难发现,很大程度上决定听障儿童语言康复效果的是听力语言领域的专业学者与听力师群体,随着专业知识在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基础上的不断进步,对如何进行语言康复和怎样有效康复我国相关从业者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

三、跨通道康复法

陈东灵(2019)通过设计让听障儿童运用不同的阅读方式进行阅读的实验,将语言康复评估系统产出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后得出:运用陪同者有声陪读(模仿长句)、自主有声阅读(语音清晰度)、多媒体读物(听话识图)、口述读书心得(词汇量、看图说话)的科学阅读方式能最大程度的提高听童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的目的是实现对内容的理解,理解监控是阅读元认知的核心,近年来,不少学者利用眼动分析技术对听障儿童的阅读与理解过程进行分析评估。

听障儿童在听力能力领域的缺失或损伤决定了听觉训练对其语言康复至关重要。其中,听觉记忆存储的重要性尤为凸显。听觉记忆包括对口语信息的接收、处理、存储、回忆的过程。关于听觉记忆,刘青兰(2017)指出在训练形式和训练顺序两个层面的作用。对于听障儿童加强语言输入,进行正序听觉记忆的听能管理训练,培养其良好听说习惯至关重要。

听觉口语法(auditory-verbal therapy,AVT)利用听障儿童的残余听力,利用现代化助听设备帮助听童重获听觉潜能,在生活化的情境中组织与听童的对话式互动。目前国际上对听觉口语治疗师的认证较为严格(刀维洁,2020)。因此,在国家鼓励行业发展的基础上,相关人员可以积极参与听觉口语培训,为语言康复领域积累更多高质量高水平的听觉口语治疗师。

邓慧兰(2014)提出听障儿童是可以通过手语的视觉模式来启动大脑的语言模块,从而获得语言认知能力。她倡议把手语和听障儿童语言研究的知识转移到手语双语共融教育上,实现语言的跨通道运作。

通过对近30年的相关文献整理,笔者发现语言康复在注重书面语的同时也应关注口语层面的康复。在通过植入人工耳蜗的听力补偿基础上,应注重语言机制与视、听、说等多通道的内在联系,通过跨通道途径对语言康复进入深入研究。

四、新技术时代康复

4.1介入家庭训练引导,提倡家校合作

关于康复模式,杜晓新等(2006)最早提出听觉语言康复 HSL(听觉康复、言语矫治、言语教育)理论和1+X+Y的康复教育模式。后有石茂雪、雷仕林等(2019)以一名小龄听障儿童为例,探索 IFHP 模式(个别化家庭培建计划模式)在小龄听障儿童听力语言康复训练中的应用,该模式着重强调家庭因素对儿童的自然作用。但对于国内而言,针对听障儿童的家庭康复理念仍未普及。家庭环境为听障儿童提供了丰富的语言情景,使其在家庭环境中会产生大量的交流意图。对于听障儿童的家庭成员而言,如何提供舒适的生活化情境和进行科学的家庭康复训练也需要研究者们的进一步实验探究。同样的,注重个别化康复、集体康复和家庭康复三者聯系的1+X+Y教育模式也需要深入地探索如何实现家校合作型康复的衔接。

4.2加强跨学科跨地区合作

听障儿童的语言康复涉及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包括医学、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就目前而言,相关研究人员大多集中于某一单一学科,其中,研究者学科背景是特殊教育的比重较大。语言障碍在贫困地区和多语言、多方言地区尤为高发。而对于部分经济落后地区或偏远地区,相应的语言康复机构与专业人员较为欠缺。可以看出,目前的研究存在研究者学科背景单一,缺少跨学科跨地区的交流合作型探究。因此,相关高校、语言研究所、医院等可加强关于听障儿童语言康复途径的交流,组建跨文理医工多学科的研究团队,利用相对全面的学科知识为听童们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

4.3融入计算机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能够帮助听障儿童进行听觉训练与言语训练,计算机技术的辅助不仅增强了语言康复教学的直观性、互动性和趣味性,而且还提高了听障儿童语言学习的主动性。刘晓千(2013)开发出一种使用虚拟发音头像给出普通话发音过程中口型的特点针的言语康复系统。3D 虚拟头像可以让使用者观察发音时下巴、舌头、嘴唇等器官的运动情况从而更好地理解与模仿如何发音。像这样的设备可以普及到当地特殊学校或机构进行远程的线上语言教学与康复训练。要知道信息技术作为感官的延伸,能够支持呈现、模拟、放大教学内容,提供更多感知的机会,不断开发听障儿童的听力潜能。又如本文之前提及的手语与口语共融层面,叶平(2016)研究了基于 Kinect 的动态手语识别算法,发现了一种通过两级分类(手语轨迹和关键手型)实现手语识别的动态识别新思路,能够快速有效地达到手语识别目的,大大缩短了启动大脑语言模块的时间。

总结

纵观国内三十多年来对听障儿童语言康复途径的研究与实践,医学领域的康复注重实验设计与案例个体的长期追踪反馈,特殊学校重视课程设计与教学模式的优化,在技术领域的创新则需要更多的注意实际应用,要利用好当今国内5G通讯的优势与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紧密结合打造可以真正服务于听障人群语言康复的软件与设施。关于特殊教育应重视医教结合的理念,不少学者也会在文献中加入该元素。但就目前的实际应用而言,医教结合理念仍停滞于理论待实践阶段。如何构建稳定的医教康复平台,将医学的语言康复计划与校本化课程改革相结合,在医学疗法中实现语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医学动态监控,对听障儿童进行个性化康复档案管理是医教结合新模式效果最大化的关键所在。

在康复领域,研究团队的跨学科跨地域合作与跨通道康复将会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必要趋势。相对国外来说,目前国内的言语治疗康复大多数需要在现场言语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而一般只有发达地区的部分医疗机构具备经验丰富的言语康复师和相应稳定的康复设施。大部分受训者回家后,将无法继续进行康复训练。在听障儿童的语言康复领域需要更多技术开发者的涌入,带来更多科学稳定并能得以量产应用的康复设备。对于不在经济发达的听障群体,可以利用如今的5G通讯技术研发相应的远程辅助康复设施与开发科学的手机端语言矫正APP,为听童们进行精准评估与个性化康复训练的制定。

参考文献:

[1]赵安磊,牛煜双.3~6岁人工耳蜗植入听障儿童听力语言康复案例研究[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2019,3(15):128-130.

[2]沈娅南,任昱君,祖拉亚提·吾甫尔,等.人工耳蜗植入儿童汉语轻声习得研究[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20,18(2):142-146.

[3]王丽燕,申敏,梁巍,等.扩展版CAP问卷的中文版开发及其信效度研究[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20,18(5):367-369.

[4]王琰,段博,许政敏.听障儿童Chirp-ABR及ASSR与行为测听的相关性研究[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20,28(2):145-148.

[5]林少莲,林有辉,舒博等.不同程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儿童ASSR、click-ABR反应阈与行为听阈的相关性[J/OL].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21.

[6]陈东灵.听障儿童阅读方式与语言康复相关联研究[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1(4):96-101.

[7]刘青兰.刍议听觉记忆研究在语言康复的几个显著作用[J].祖国,2017(23):66.

[8]刀维洁.听觉口语法在我国推广应用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20,18(5):325-327.

[9]邓慧兰.聋童语言获得与手语双语共融教育:语言科学研究之知识转移[J].语言科学,2014,13(1):24-33.

[10]杜晓新,黄昭鸣,宋永宁,等.聋儿康复教育中的HSL理论及其操作模式[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6(1):39-42.

[11]石茂雪,雷仕林,陆艳.IFHP模式在小龄听障儿童听力语言康复训练中的应用[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4):144-146.

[12]刘晓千,燕楠,王岚.一种应用虚拟发音头像的普通话聋儿言语康复系统[J].集成技术,2013,2(4):68-73.

[13]叶平.基于Kinect的实时手语识别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6.

基金项目:本研究是2021年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省级重点项目“江苏听障儿童语言康复”(立项编号:202114160005Z)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吴剑冬(2001-),江苏泰州人,本科在读,研究兴趣:听障儿童语言康复。

卫晓旭(1975-),甘肃灵台人,副教授,博士。研究兴趣:聋人语言加工与产出。

猜你喜欢

听障儿童综述
麦香遍地粮满仓——山西省“三夏”生产综述
SAPHO综合征1例报道并文献综述
2021年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综述
驾驶员安全带识别方法综述
基于迁移学习模型的小样本学习综述
知识追踪综述
听障儿童美术教育方法研究
早期阅读在听障儿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听障儿童语文课堂教学探索与分析
听障儿童的教育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