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审美能力,打造古诗词教学新模式

2022-06-21孙承朵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2年6期
关键词:审美能力古诗词小学语文

孙承朵

[摘    要]古诗词作品具有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的特点。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建构高质量的古诗词课堂,促使学生全面提升审美赏析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在品鉴炼字中提升审美能力,在描摹意境中感受诗情画意,在想象中发展思维能力,在创造性表达中展现自我,在课外拓展中扩充学习空间,这些方法都有助于学生提升审美欣赏和创造能力。

[关键词]审美能力;古诗词;小学语文

古诗词作品具有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的特点,要想提升学生的审美赏析水平,教师可以从引导学生展开古诗词赏析做起,构筑高品质的审美课堂,提升他们的赏析和创造能力。然而在实践教学中,忽视学生审美能力的现象比比皆是,教师常常只是介绍了古诗词的大意,并让学生诵读、背诵古诗词,但是却忽略了利用赏析的机会促使学生感受情感,展开自主表达。所以教师要改变这种情况,通过各种方法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构筑高品质的语文课堂。

一、品鉴炼字,提升审美能力

(一)挖掘内涵,理解思想感情

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常常专注于解释古诗词词句的意思,但是却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学生对作品中蕴藏的思想感情理解不够深刻。教师要避免这种情况,要给学生一个层层深入的鉴赏机会,促使他们从鉴赏字词的表面意思入手,逐步深入下去,感受其中蕴藏的深意。

在阅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文时,教师组织学生展开审美赏析活动,尝试找出作品中有哪些词句展现了作者对收复故土的欣喜之情。学生发现作品中不仅直白地用“漫卷诗书喜欲狂”这样的字词展现了狂喜的心态,还有一些字词中虽然没有带“欢、喜”等字词,但是也展现了作者的思想情感。教师让学生分析“却看妻子愁何在”一句,说说作者为何要用“却看”“何在”这样的字词,该句体现了怎样的情感。学生首先理解字词的表面意思“却看”是回头看的意思,作者在得知消息后,先是激动地痛哭流涕,然后才想起去看妻子和孩子的表情,这样便能从“却看”两字中感受到作者忘情的姿态。此外“何在”是反问的语气,“愁何在”指的是妻子和孩子哪里还有一点愁容,这样也很好地展现了家人狂喜的状态。学生发现从这些平常忽略的词句中也能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情感。

在品鉴炼字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字面意思,而且还能深入下去,掌握蕴藏在作品深处的情感和思想。这样学生就能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中解脱出来,转而自主展开字词赏析,体会其中真味。

(二)探究修辞,体会唯美情韵

不少精美的古诗词都蕴藏着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它们独具特色,为诗歌增添了独特的韵味。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入手探究,试着仿写,然后对比自己的作品和原文,找出差距,思考作者为何如此创作。

在学习《望洞庭》一诗时,教师引导学生赏析“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一句,先说说其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学生发现:“这句诗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洞庭湖比喻成了白银盘,将山比喻成了青螺。”“那么,如果是你的话,你会如何形容山水呢?大家也可以尝试写一下。”如有学生试着创作:“宁静的湖水如同一面镜子一样,而耸立的青山则好像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教师引导学生对比自己的作品和课文中的词句:“白银盘和青螺的大小如何,而镜子和巨人的大小又是怎样的呢?”学生有所感悟:“作者的比喻是彼此呼应的,白银盘和青螺是一整套的东西,而且它们都给人小巧玲珑的感觉,所以配合十分好。但是我的比喻句中,‘镜子’比较小巧,而‘巨人’则很高大,不匹配。”该生将“巨人”改成“正在梳妆打扮的妙龄少女”,“镜子”和“美女”之间有较大的相关性,比喻就更为合适。

由于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所以很难在一堂课中让学生全部掌握。因此,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拓展学习的课件,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整理归纳,总结诗歌中的各种修辞手法,并体会其中的韵味。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全面提升古诗词赏析的水平。

二、描摹意境,体会诗情画意

古诗词作品常常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所以教师也要从这一方面入手,促使学生体会作品的诗情画意。为了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力,教师可以给他们展示多媒体课件,用图片、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到诗歌的意境中。此后再让学生说说作品展现了哪些意象,展现了怎样的意境,促使他们独立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教师指导学生赏析《绝句》这首作品,说说其中运用哪些意象,展现出怎样的情感。学生首先找出该作品中出现的意象,如“黄鹂”“翠柳”“白鹭”“青天”“雪”等,教师此后让学生在脑海中组合这些场景,然后试着用绘画的形式将该诗歌呈现的状态画出来。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发现,作者十分擅长运用各种颜色,如“黄”和“翠”是相近的颜色,让他感受到“两个黄鹂鸣翠柳”的和谐感,而“白”和“青”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感觉十分醒目。“白鹭”是“白”的,而“雪”也是“白”的,一个是动态的白色,一个是静态的白色,给人动静皆宜的感觉。在绘画创作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作者不仅描绘出唯美的早春风光,而且還巧妙地运用了文字当“调色板”,将丰富多彩的世界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在这样的赏析中,学生体会到作品的色彩美,同时也感受到作品意境,体会到天地的和谐美。

审美赏析是人们对审美对象进行感知、理解和评判的思维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意象入手,在头脑中形成独特的意境,感受作品诗情画意之处,然后再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脑海中的场景,丰富语言表达能力。

三、鼓励想象,发展个性思维

个性化审美想象缺失,也是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小学生想象力丰富,教师要把握住这特点,鼓励他们结合作品展开自主想象,说说对作品的个性化理解。教师要避免用所谓的正确答案限制学生的思想,而要让他们结合诗词的形象、意境、神韵进行自主思考,说说自己独特的感悟。

《十五夜望月》是一首能激发读者无限想象的诗歌,教师组织学生围绕作品的内容展开想象,首先说说作品展现哪些意象,它们组合成怎样的场景,然后说说体现作者怎样的情感。教师鼓励学生各自说出不同的看法。如有学生认为这首作品写得很好,展现出了淡淡的哀伤情感,体现了月下游子望月思人的状态。但是也有的学生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真正好的作品,不会在文字中出现‘秋思’这样的词句,而是会通过意象展现出秋天的特质,体现出思念的情感。我觉得作者写‘桂花’这样的意象,已经表明了是秋天,而‘今夜月明人尽望’也展现了思念的情感,所以不必要再写‘不知秋思落谁家’,这样就累赘了。”教师没有直接点评这种观点,而是鼓励双方展开交流互动,看看谁能说服对方,激发了讨论兴趣,学生围绕这首诗歌好不好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由于学生在年龄、阅历、气质、性格、生活环境等方面都有所不同,所以对古诗词的赏析也常常具有个性化的见解。教师要给他们一些肯定的、积极的反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想象潜力,促使他们全面提升个性思维能力。

四、创意说写,表达自我认知

(一)交流讨论,提出个性观点

在创意说写的过程中,教师先组织学生从“说”开始,在阅读诗歌后,提出一些个性化的观点,与同学分享,如果其他的同学有不同的想法,此时也可以提出来,和这位同学辩论,看看谁能说服对方。

在学习诗歌《惠崇春江晚景》时,有学生提出:“我认为这首诗歌写得并不是很好,这首作品的题目是‘晚景’,但是在诗歌中,却并没有提到任何暗示时间的词语,只是描写了春天的景物而已,所以我认为它写得并不好。”但是也有学生认为:“我觉得作者只是写了自己眼前所看到的场景,只要能将各种意象组合在一起,让读者形成共鸣,我认为就是很好的作品。”还有学生认为:“其实,这首诗歌是题画诗,惠崇画的内容就是鸭戏图,他可能并没有突出时间的问题,而作者的题诗,是要围绕画作展开的,既然画作中没有画到,他自然也不能说。作者强调了‘鸭子’,而这正是画作的重点,所以,我认为这样做并没有错。”在这番讨论中,学生都提出了自己的个性化观点。教师并没有评价谁对谁错,而是让学生各抒己见,最后将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分析怎样才能写出符合主题的作品。通过这样的说写活动,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独特想法。

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在阅读古诗词时,由于彼此都是不同的个体,所以在认知和理解上难免会有不同的看法。如果能深入探讨,总结归纳,那么就能相互启迪,提升彼此的辩证思考能力。

(二)突发奇想,写下独特认知

由于古诗词作品大多是唐宋时期的作品,距今遥远,古诗词的创作内容、背景、典故、语言风格等方面都和现代汉语相差较大,这给学生的赏析造成了一定的困难。针对此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创意说写的活动,让他们尝试将古诗词改编成现代汉语的散文或诗歌,不仅要体现出诗词原来的主题,还要体现出自己的独特认知。

《稚子弄冰》是一首具有童趣的作品,教师在指导学生赏析时鼓励他们参与到创意说写的活动中,学生可以从两个角度入手展开创作。一些学生可以尝试将这首诗歌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要求写出小朋友玩冰的动态,展现出他内心的欢乐之情。另一些学生可以回忆一下自己童年是否也有过玩冰的经历,可以将自己的独特感受写下来,和大家分享交流。这样的活动促使学生写出自己的个性观点,同时也能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创作。如有学生回忆了自己童年打雪仗的经历,尝试用现代诗的形式展现自己的愉快经历:“别看雪花那么温柔,在小朋友的手,变成了武器在空中晃悠,一个白色的手榴弹在身边爆炸,点燃了一片欢声笑语,乐悠悠。”还有的学生选择改写课文,详细地描写了稚子睡不着觉,急着想要玩冰的心态,用细节描写展现了孩子焦急的内心状态。

在创意说写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不同形式的活动,除了将诗词改写成现代文以外,还可以结合诗歌的意境编写一个小故事,又或者围绕其中的某一句进行细节描写,这些方法都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课外拓展,扩充学习空间

(一)结合节日,积累丰富表象

审美表象积累不足,大大地影响了学生自主赏析的效果。要解决此问题,教师就要促使学生积极展开课外拓展阅读的活动,让他们在多元阅读中获得各种信息,丰富自己的审美感受。这样学生在课堂解读古诗词时也会变得游刃有余。

在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后教师组织学生将其和《元日》《清明》等诗歌放在一起,展开课内外拓展阅读的活动。学生可以上网搜索更多展现节日风情的古诗词作品,看看各个不同的传统节日常常和哪些意象结合在一起,学生可以通过列表的方式记录下各种意象,并进行总结。如有学生发现春节常常和爆竹、瑞雪等意象结合在一起。教师继而引导学生再次展开拓展阅读,了解各个节日的传统风俗是什么,它们的渊源是什么。在这样一番阅读后,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来源和常见风物有了一定了解。教师此时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创作的活动,尝试结合自己收集到的意象,说说这些节日给自己的感受是什么,然后尝试用诗歌或散文的形式撰写节日主题的文章。这样的活动起到了读写结合的效果,能让学生学以致用。

培根认为,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教师除了要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积极拓展积累,还要让他们结合诗词作品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看看对自己的人生有什么启迪作用。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能培养语感,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促使审美能力得到发展。

(二)主题探究,深挖传统文化

在课外拓展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和传统文化有关的主题探究中,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参与探究。学生可以搜集文化方面的资料,设计文化类班刊;可以围绕主题,自主原创作品;又或者了解诗人的情怀,创编课本剧。

在学习诗歌《闻官兵收河南河北》后,教师组织学生将语文和历史学科融合,参与“安史之乱”主题探究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不仅了解了唐朝的历史,而且还认识了不少忠于国家的历史人物。除了以史为诗的杜甫以外,学生还认识了一门忠烈的颜氏家族,阅读了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片段。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何这些历史人物会牺牲自己的生命,保卫自己的国家呢?”学生由此认识到爱国、爱民,一直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精神思想,不少文人墨客都有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心。他们还将此探究拓展开来,看看在其他的历史时期,是否也有类似的英雄人物。如有学生发现了岳飞、文天祥、陆游、辛弃疾等历史人物,阅读了他们的诗词作品,并从他们的身上感受到了爱国情怀。

在主题探究中,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和历史人物都有了充分了解。同时,自己的家国情怀也得以激发。教师要组织多元化的主题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成为学生的“精神领港者”,要帮助他们找到阅读的切入点,促使他们培养审美兴趣,积累审美表象,體验审美情感。这样能避免学生故步自封,能让学生结合阅读赏析不断充实自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参考文献:

[1]王丹丹.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安徽教育科研,2021(11):112-113.

[2]郭银花.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21(6):70-72.

[3]王龙颖.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探析[J].新教育,2020(31):46-47.

猜你喜欢

审美能力古诗词小学语文
踏青古诗词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艺术体操教学中提高审美能力的途径探索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个性化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