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整校推进路径探究
2022-06-21康小江
康小江
[摘 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以来,从省、市级层面纷纷出台了相应的实施指南,但对于学校来说,如何开展整校推进,实施“能力提升工程2.0”项目,达成“三提升一全面”的总体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困惑。本文以河北省围场逸夫小学开展整校推进为例,具体介绍了从学校层面如何实施“能力提升工程2.0”项目,全面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能力提升工程2.0;整校推进
2019年国家教育部颁布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以下简称能力提升工程2.0)后,各省陆续启动了“能力提升工程2.0”项目,结合各省实际,也制定了相应的实施指南。但对于落实整校推进实施“能力提升工程2.0”项目的学校来说,由于对政策理解和把握程度不同,导致落实的效果千差万别,所达成的“三提升一全面”的总体目标也是参差不齐。河北省围场逸夫小学是笔者2020年跟進指导的试点校,在整校推进落实“能力提升工程2.0”项目中形成了自己的经验。
一、学校统筹规划,为整校推进“铺路”
(一)定目标
学校从目前现有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出发,根据教师不同的信息化水平,确定通过了“学校分步推进、教师分层提升”的整校推进2.0项目的目标。
1.学校分步推进
第一步:本着“从整校推进着力,从未来发展着眼,给教师成长着色”的原则,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组建了学习团队,组织督促学员学习应用。通过专家引领和自我学习,解放思想,尝试教学模式应用的过程,体会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创新应用的成就感,并产生应用的兴趣,养成应用的习惯,奠定坚实的整校推进基础。
第二步:学校明确2.0工程提升目标,实行有效地督促和严格地考核,以及举行各种激励性地研讨、比赛活动,使教师的信息化应用水平显著提高,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支持教育教学应用的素养,并能融合学科教学,创新教学模式,稳步推进2.0项目。
第三步:学校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与学科深度融合创新发展上持续用力。教师无论基础如何,无论年龄多大,无论在学校担任什么职务,都必须走进项目学习与实践;不管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还是校本课程,都必须体现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从中看到“2.0项目”的影子,通过长时间的努力,把强制要求变成自觉习惯,实现为课堂教学助力,为信息化改革增色,为教育现代化加速的长远目标。
2.教师分层提升
第一层:在全员培训中发现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创新学习和实践”的种子选手,先由专家典型指导,再由选手领航试水,让每个人都能成为团队的领航员。
第二层:确定“2.0项目”学习实践中的青年教师团队,在种子教师的带领下积极学习、主动实践,用较短的时间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创新落实到日常的教学中来,不断吸纳“2.0项目”骨干进入,壮大“2.0项目”工程整校推进的力量。
第三层:针对年龄偏大、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弱的教师,采取结对助力,降低难度,梯次进级的方式逐渐适应,从简单融合再到深度融合,最终实现创新,逐步完成“2.0项目”工程的学习实践任务。
(二)定制度
在整校推进中,我们采取制度约束,人文监管的组织手段,在学习中尽量多一份鼓励,在实践中尽量多一份肯定,在指导中必定要多一份用心和耐心,从而使教师在关注和陪伴中充满自信,应用和鼓励中感受成长,乐于实践、主动探究,不断去发展和提高。
围场逸夫小学制定了《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组织建设及工作职责》,明确各团队的分工和职责,确保工作的落实。
同时,还建立了详细的《培训管理制度》《学员守则》《能力点确认指南》等相关制度,从学习上、生活上、实践应用上明确学员职责,提出相关要求。按照规定的要求和节点推进学习、上交作业、投入实践,科学安排时间,解决工学矛盾和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三)定方案
学校制定了《逸夫小学2.0整校推进实施方案》《种子教师课例研磨活动方案》《青年教师课例研磨活动方案》《全体教师信息化教学优质课比赛实施办法》等方案,在“2.0项目”推进的过程中,依靠组织制度、按照方案将各层级的学习研磨、实践提升,落到细处、落到实处、落到关键处,使2.0工程的各个环节对接自然紧密,提升可见、可感、可测,满意完成2.0工程。
二、组建团队,为整校推进“导路”
为了“2.0项目”的扎实推进,基地和试点校共同组建了该项目的领导组、管理组、指导组、研修组四个强有力的团队。以校长为首的领导组,把握工程的实施和进程及达成目标情况;以副校长为首的管理组,负责全校学习培训的统筹与管理工作;以学校2.0专家组成的指导组,指导教师的学习和实践;以学科教研组长为首的研修组,主要负责日常2.0实践的主题研修,推进教学实施与应用。各团队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为有效落实该项目推进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三、现状诊断,为整校推进“探路”
能力提升工程2.0项目,为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开展提供了三种环境,即多媒体教学环境、混合学习环境和智慧学习环境。只有对学校进行充分的诊断,精准把脉,才能确定学校适切的信息化教学环境。
(一)信息化教学环境诊断
学校建有录播室1个,微机室2个,学生用电脑130台,教师办公电脑120台,且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教师电脑配备率100%。学校网络全覆盖,30个教学班安装希沃一体机,实现了班班通。
教师日常教学所用软件比较零散,部分教师用101教育PPT支持教学应用,还有部分年轻教师课前或课后用UMU平台开展线上教学,其他年龄结构偏大的老师仅用希沃一体机做PPT课件的演示教学。
(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诊断
学校整体教师年龄结构偏大,信息技术支持教学应用能力整体偏弱。虽然学校以前也组织过教师进行数字化课堂教学的培训,但由于培训不系统、目标不具体,实际效果欠佳。虽然经过强化要求,教师主观上能够积极尝试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支持教学,但客观上还是因为年龄偏大、接受新理念、新技术的主动性不强,导致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弱,无法实现与其他各学科的深度融合。
教师课堂教学有希沃一体机支持,课前课后用UMU平台开展线上教学,所以明确学校的教学环境属于混合学习环境。
四、建模驱动,为整校推进“带路”
在明确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基础上,挖掘学校信息化教学应用特色,建立“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的信息化教学模式,用模式反过来推动教师开展信息技术融合学科教学创新,为学校建模立特,为整校推进“带路”。
(一)精准把脉,建立微能力点选择套餐
在专家的指导下遵循“多媒体教学环境、混合教学环境、智慧教学环境”三个环境和“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学业评价”四个维度,在对学校现状诊断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硬件环境、教师年龄、发展梯度、学科特点等各种因素,并在尊重教学规律、尊重教师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确定学校层能力点套餐、学科层能力点套餐和教师层能力点套餐。教研组、个人再根据实际情况,从相应的学校能力点套餐中认真确定教研组、个人的能力点,其中个人于各层所选的能力点不能重合。三个层级的能力点组成个人的三个能力点。每位教师围绕所选定的三个能力点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研讨、实践。
(二)融合创新,定型建模
教师选择能力点后,通过线上、线下学习,对成果进行认证并打磨出能力点成果。从“应用能力点成果片段式教学”推进到“融合能力点成果整体式教学”的实践、反思、总结过程中,学校逐渐走出一条基于“UMU+希沃助手”的“课前聚焦问题、课中解决问题、课后问题升华”的信息化教学模式雏形。随着成果不断的应用实践,信息技术应用与学科深度融合创新教学模式日趋成熟,最终形成以“UMU+希沃助手”为主动脉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推动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应用。现就该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环节归纳如下:
课前:教师通过UMU问卷发布教学主题的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指导目标的制订和教学方法的调整。达成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能力点。
教师通过发布UMU文档(学生预习清单),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帮助,并检查学生学习进度。达成A8.技术支持的方法指导能力点。
教师通过UMU语音微课或UMU视频,发布教学主题微课,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重点难点的讲解,为学生更好的自主学习提供支架。达成B2.微课程设计与制作能力点。
教师通过发布调查问卷,利用学习清单进行检查,并观看教学微课,教师对学生的学情进行疏理,指导教学目标的制订。
课中:教师通过希沃助手中提供的学科工具栏,用视频等方式导入新课,达成能力点A5.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
利用希沃助手对学生线上提交的问卷结果或线上提交的讨论、作品或考试的分析结果进行展示,帮助学生分析学习中的问题,对重点问题或大部分学生不理解的问题进行重点讲授。从而达成B6.技术支持的展示交流。
教师利用101教育PPT提供的课件资源或学科工具,开展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达成A3.演示文稿的设计与制作能力点。
另外,还可以根据学情使用希沃助手中的评价工具(如班级优化大师)开展学生的评价,达成B9.自评与互评活动的组织。
课后:教师通过UMU讨论发布教学主题和相关问题的讨论话题,组织学生线上讨论,优化结果。达成B4.技术支持的发现与解决问题能力点。
学生通过UMU作业,上传视频、图片、文档等作品,进行线上展示,达成B6.技术支持的展示交流能力点,也能实现C4.支持学生创造性学习与表达。
教师用UMU考试,可以发布教学单元测试,组织学生线上测试,并针对试题答案进行分析,得出对单元内容掌握情况的学情分析报告,获得学生评价的数据,对教学目标的制订提供依据。达成A12.评价数据的伴随性采集及B1.技术支持的测验与练习能力点。
在“线上UMU+线下希沃助手”混合教学模式的驱动下,教师可以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整个教学过程的实施,并且能够达成所选微能力点的成果,实现了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和微能力点成果达成的双丰收。
(三)模式领航,种子示范
确定信息化教学模式后,在种子选手示范带领下,逐步实现定型、建模、用模、破模的全过程,使这种教学模式成为其他教师教学应用实践的助手、教学质量保底的助手、课堂教学改革创新的起跑线,让全体教师凭借“助手”为“2.0项目”的整校推进开通一条信息化教学的实践之路。
五、研磨提效,为整校推进“通路”
校本研修活动的开展,是教师教学能力快速提升的有效手段。“能力提升工程2.0”项目重点强调了要通过开展校本研修,指导教师选择微能力点,学习微能力点,应用微能力点,达成微能力的成果,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融合学科教学的能力,形成学校特色的校本研修模式。通过校本研修,研讨、实践、打磨学校形成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为整校推进2.0项目“通路”。
(一)实效打磨,融合设计
围场逸夫小学所有教师围绕个人的三个能力点,线上进行理论学习,成果认证;线下个人实践,学用结合;教研组依据实践证据和教学应用问题组织校本研修,进行针对性地研讨,合作生成个人能力点成果。再将能力点成果融入教学设计,在课堂中尝试体验信息技术支持的片段式课堂教学,不断尝试实践,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于经历中熟练,在研讨中提升,从而悟得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创新的有效策略。(二)研修建模,聚焦问题
校本研修活动的开展是教师教学能力快速提升的有效手段之一。在校本研修中,组织种子教师尝试运用“UMU+希沃助手”线上线下课例研讨,在研讨中发现闪光点,找到不足,聚焦实践发现共性问题进行主题研讨,主动利用模式进行信息化教学。在该模式的引领下,“以目标为导向,以成果促应用”,同伴互助,教研组深入研讨、反思总结,形成了 “建套餐、学规范、选能力点、融设计、研磨课、实践验课、赛课”的“二线定点”校本研修模式,为“2.0项目”的整校推进走出一条实效之路。通过逐层对种子教师、青年骨干教师“听課、评课、研课、磨课、赛课”系列活动的打磨、验证,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推进模式,壮大骨干教师队伍。
六、成果验收,为整校推进“检路”
在信息化教学方面,围场逸夫小学在2.0项目整校推进过程中,通过多线并进,使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大幅提升。不仅能够灵活运用“UMU+希沃助手”开展教学,形成了学校特有的信息化教学模式,还能够基于技术支持,运用“一个单元概述”“三类框架问题”“四条时间线”“学生活动六个有”等,进行问卷调查、学情分析,创设情境、发布任务,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项目式学习。
在资源建设方面,实现了校园网络全覆盖,建立了包含30个信息技术应用精品的校本资源库,20个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业评价的教学环节课例资源,10个完整的技术支持的优质课例资源。这些数字化资源为教学工作搭建了共建共享的资源平台,既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压力,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能力提升工程2.0项目通过整校推进,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提升了师生的信息素养,为师生赋能,为学校的发展赋能,必将成为学校教学发展的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教师〔2019〕1号文件.
[2]宋冬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培训整校推进有路,整体提升有招[J].“国培计划(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