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STS教学法 培养学生社会责任
2022-06-21杨银军
杨银军
[摘 要]新课标要求,高中生物学习应以探究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意在帮助学生运用生物知识联系人口、生态、资源等社会问题,明晰自然与社会的共存方法,并能够在此基础上树立科学的态度。STS教学法是基于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为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重点强调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实验操作,探究生命奥秘;主题讨论,辨识假伪科学;现场调查,宣传健康生活;决策模拟,懂得保护环境;角色扮演,关注热点议题;成果实施,增强服务理念;技术模拟,尊重生命意义;展望前沿,理解社会责任教学方法的应用,有助于教师为培养学生社会责任增添技术依据与支持,保障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中生物;STS教学法;社会责任
新课标要求,高中生物学习应以探究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意在帮助学生运用生物知识联系人口、生态、资源等社会问题,明晰自然与社会的共存方法,并能够在此基础上树立科学的态度。因此,教师应当顺应教育教学的发展理念,充分领会STS教学法的精髓,让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教学方法中体会生命与科学的意义,积极倡导健康生活理念。
一、实验操作,探究生命奥秘
实验操作能够帮助学生培养科学理念和思想,是学生感知社会意识的第一步。教师帮助学生围绕生命现象进行实验操作,有助于学生探究生命的奥秘,并内化实验的规律,将其应用到解决社会问题当中。
在“细胞的增殖”这一节课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在实验操作前进行铺垫,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容易观察的生物现象,例如鲜花吐蕊、落叶凋零,都充分展示着个体物质的生命现象,也是折射细胞生命历程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在学生对细胞增殖、细胞周期、有丝分裂有基础认知之后,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实验活动,探究“洋葱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时,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准备实验器具、确定实验目的,然后进行洋葱根尖的培养与装片的制作,最后观察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通过观察学生不难发现,洋葱根尖细胞在前期、中期、后期、末期的不同分裂现象体现着高等植被的细胞周期规律,对这一规律的掌握有助于学生探知植物体的生命奥秘,为学生进行创新性研究活动激发灵感。在后续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思考细胞分裂与细胞癌变的联系性,探索细胞的成长规律,为预防癌细胞做出研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
STS教学课堂能够为师生提供交流、合作的平台,为社会培养出能够造福人类的科学技术人才。教师通过有效运用STS教学法,能够在实验指导中为学生揭示自然物质的规律,丰富学生的科学认知体系。
二、主题讨论,辨识假伪科学
讨论是解决问题最直观的方法之一。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相应而来也延伸出一些伪科学,部分学生并不能正确辨认,容易被误导其科学认知。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在生物课堂中加入主题讨论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拓宽思维,分辨伪科学。
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这一章节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提前收集广告中引人争议的科学论,让学生进行分辨与验证,在讨论中形成辩证观与方法论。上课时,教师可以组织辩论赛,要求学生分成两派,分别是正方和反方,各方要站在各方的立场阐述观点。教师将提前收集好的伪科学写在纸上,每当提出一个辩论主题时,学生就可以结合本章节所学知识点相继说出自己的观点。例如“水果玉米是转基因作物吗”“黄瓜的花有雌花和雄花之分是真的吗”“木瓜能够催熟柿子是真的吗”“植物体内含有激素吗”,这些主题论点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但大部分学生平时不会注意到这些细节,以至于话题孰真孰假无法分辨。学生辩论时,可以捕捉对方辩手话语间的纰漏之处,从不同情况、不同角度出发寻找对己方论点有力的论据。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参与主题辩论赛,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让课堂的气氛逐渐高涨。
主题讨论虽然有助于学生辨识伪科学,但是教师也要注意在讨论的过程中把控讨论时长,讨论材料要遵循客观性、真实性,让学生能够辩证地看待科学热点问题,心系时代矛盾,主动探知新知识、新思想,正確树立社会责任意识。
三、现场调查,宣传健康生活
现场调查法是学生围绕特定的课题,实地考察研究,通过观察与分析获取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适当融入现场考察实地教学,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知识与社会生产之间的桥梁,通过学做合一的形式深入贯彻社会责任感。
在“人类遗传病”这一节课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社会和个人生活中与生物知识相关的事物有所关注,参与社会实践,进一步了解生物科学在社会生产中的应用。上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查询几种遗传病的发病情况,认识人类遗传病,然后进行社会调查。现场调查的形式为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调查,也可以组内成员各自分工调查,记录10个周围熟悉的家庭中患有遗传病的人员情况。学生在对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后撰写出一份报告,报告内容要对遗传病患者的年龄、性别、遗传病类型、发病率以及发病情况进行表述。在调查时,学生应保证选取的调查样本具有代表意义,注重对不同遗传病类型的统计,最后深度探讨哪些遗传病具有家族遗传倾向,以及如何有效控制遗传病的发病率。学生在调查研究后可以向社会阐述基因检测等现代科技为遗传病的预防与控制带来的积极影响,重在宣传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科学探知的方法有很多,STS教学法能够让学生立足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并贡献于社会。因此,教师要不断挖掘STS教学策略的多种表现形式,着力于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与责任感,让学生能够通过现场调查等方式传递健康生活。
四、决策模拟,懂得保护环境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而决策模拟能够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生物课堂,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要结合社会问题让学生从决策者的角度进行模拟,辅助学生培养解决个人和社会问题的态度与能力。
在“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这一节课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提前选择一些典型环保治理案例或在互联网上收集一些关于环境保护的宣传视频,让学生运用生物科学和技术为环境保护提供保障。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观看视频和案例,唤起学生心底的社会责任感,并对环保措施与治理方案知识有所储备。然后,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以决策者的身份提出治理方案。决策模拟的背景为“我国法律法规禁止从国外进口某些水果,防止外来害虫随着水果潜入市场,引起病毒,但是仍有部分商贩为了盈利走私销售,你作为决策者,请先分析这件事情带来的危害,并指出如何杜绝此类事情的发生”。学生可以相互讨论,共同探讨治理该现象的最优方案,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设身处地地为社会和群众着想,做出有益于社会的商议与决策。这一教学方法的应用,能够使学生从决策模拟中得到启示,懂得保护环境的意义与方法。
环境保护作为生物学科中的热门议题,不仅常常出现于考试题目中,也是社会责任在教材中的一种体现。因此,教师要通过指导学生决策模拟的手段帮助学生树立环境保護意识,参与生态保护的行动中,从小事上树立环保意识,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五、角色扮演,关注热点议题
角色扮演能够让学生通过转换思维角度感受特定角色的行为意识,是一种感染力极强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中应用角色扮演这一策略,能够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应尽的社会责任与义务,无形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在“免疫学的应用”这一节课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了解教材中免疫系统的功能与免疫调节在维持肌体稳态中的作用,渗透“疫苗的发明与利用”的教学内容。上课时,教师可以整合免疫学的应用与热点议题,让学生进行课外拓展:假设某位农民经营一家养鸡场,某天突然发现部分鸡舍出现大规模生病死亡现象,可能与动物传染病有关,如果报告当地检疫部门,可能会影响销量,但是如果不报告,又会产生更严重的后果。这时,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扮演,共有五个角色,分别是农民、隔壁养鸡场经营者、从该鸡场购进活鸡从事食品生产工作的人员、疫检部门工作人员、当地政府部门负责人。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喜欢的角色扮演,针对不同的情况做出应对措施。学生要为所扮演的角色客观地分析和决策,例如当地政府部门负责人就要考虑疫情流行会为当地经济带来什么样的损失,以及如何控制农民的损失。最后,教师可以做出评判,指出学生扮演的优异之处,并纠正部分学生的错误观点,为学生普及疫情防控的常识:“要高度重视疫情发展与防控,并在第一时间通知政府疫情防控部门,积极配合做好防控工作,履行公民应尽的责任。”
学生作为认知的主体,在学习中应当积极完成知识构建的任务。而角色扮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的行为与活动,让学生能够主动探索知识,并在热点议题的关注中触发情感认知树立社会责任感。
六、成果实施,增强服务理念
生物和其他学科一样,内容来源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高中生物学习的最终成果应当运用于生活实际,用于服务社会。要求学生在课程学习的同时,理解生物学的基本原理,以社会需求为风向标,增强服务理念。
学习“血型鉴定实验”一课时,教师介绍每个医院都有血库,来源于群众的献血,用于短时间大量出血病人的急救。学生也都知道对病人不能随意输液,必须选择与其相同的血型才能保证病人的安全。如何在不知道血型的情况下判定其类型呢?ABO血型的鉴定原理实际就是抗原抗体反应,即在血型系统中,红细胞膜上有A和B两种抗原,血清中有A和B两种抗体。同种类型的抗原和抗体相遇会产生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以此判定其血型。教师要求学生实验中可以在双凹片中以安全无污染的方式滴入自己的血液,加入已知类型的血清,等待其反应后再观察血型。了解掌握自己的血型后可以在献血时避免重新鉴定血型的时间。教师总结在我们国家,献血是一项神圣的义务,国家鼓励无偿献血,不少在校学生积极参与献血活动,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理念。
所以,生物成果的实施,可以广泛用于社会实际生活生产,学生在实际服务过程中,理解社会活动的意义,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才能更清晰理解自己的社会责任,促进生物知识的理解。
七、技术模拟,尊重生命意义
生物是一门理论课程,也是一门实践课程,生物中的有些实验可以在实验室进行实体尝试,但由于有些实验时效性或者技术性等原因,无法快速获得真实结果,需要一定的技术平台进行辅助,通过平台直观展示生命过程,可以激发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之情。
学习“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一课时,体现出生命来之不易,孕育生命的过程是母亲受难的过程。人类作为典型的哺乳动物,通过减数分裂获得生殖细胞,通过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经过漫长的细胞分裂、分化和重组,形成胚胎,进而进行长达9个月的成长。其他的哺乳动物胚胎发育时间不同,但基本遵循相同的规律。卵生动物则是通过漫长的孵化过程形成小动物。不管哪种动物,都是大自然物种选择的结果。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经过漫长的岁月洗礼,形成了丰富的自然界,也经过漫长的文化探索,人类才能看到生命最初的模样和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磨难,尊重和保护生命是人类的职责和义务。
所以在生物学习过程中适当利用技术模拟,可以形象生动地展示生命的过程,加深学生对于生命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积极的生命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意识,深化生命体验,为保护自然增添一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八、展望前沿,理解社会责任
生物是一门历史学科,通过生物课程可以看到生命的进化过程和现有的科学成果,但是生命体的成长是一个神圣而神奇的过程,对其探索是永无止境的。对高中生来说,学习生物的前沿知识需要对信息处理和加工,从而调整自我知识体系,掌握知识前沿,理解社会责任。
学习“克隆技术”一课时,教师普及相关知识:克隆指的是不经过异性细胞分裂,由同一个祖先细胞分裂形成的细胞体系,属于无性繁殖,形成的新生物体与原生物体完全相同。早在1996年,英国爱丁堡市罗斯林研究所克隆出了第一个生物,多利羊,这意味着分化了的动物细胞核同样具有全能性。但是该生命体在不长的成长时间中,身体出现了一系列病变,还出现了早衰,最终被实施了安乐死。这是因为它在幼年阶段的衰老程度类似于被克隆个体的成年阶段,在克隆过程中使用的一系列物理化学手段造成了一些健康隐患。克隆体原本用来治疗原生命体的疾病,比如肾衰竭、心脏衰竭或者早期癌症部位,那意味着克隆体不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而仅仅是被需求的供体,但是克隆体有自我意识和成长经历,又属于单独的个体,被用来作为供体严重侵犯了他们生活的权利。所以,联合国以决议的形式禁止了克隆人技术的发展。
所以,前沿学习探索式的教学方式,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也为学生将来从事相关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同时帮助学生理解人类道义下的生物前沿探索才是符合人类发展的探索。有些生物探索,虽然具有历史突破意义,但是必须遵守生命体的意义和发展规律。
STS教学法是以新技术发展为动态趋势,顺应生物课程改革的知识产物。这一模式的有效运用,关系到学生看待社会问题的角度与方向,对学生形成科学的社会责任意识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不断发扬STS教学法的可取之处,根据教材内容不断革新STS教学法在课堂中的体现形式,为弘扬社会责任提供支持与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兴锋.STS背景下高中生物课内外资源整合与应用探索[J].成才之路,2020(25).
[2]杨晶.STS理念下高中生物科学素养的提升路径[J].新课程导学,2020(10).
[3]苏海燕.探索STS教育理念,优化生物课堂教学模式[J].中学课程资源,20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