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美育视野下幼儿园综合艺术课程活动融入传统文化经典资源的教育构想
2022-06-21张蓉蓉
张蓉蓉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光辉灿烂,传承悠久,在幼儿教学中应用传统文化中的国学经典教学资源有助于提升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强化文化信仰。而文化美学与幼儿艺术课程的双向契合有助于提升幼儿的文化审美。传统文化进入幼儿园综合艺术课程建设首先需要突出体现综合性,其次要充分进行教学策略的全面创新,再次组织开展具有创造性的实践游戏,最后要开展国学经典的诵读。
[关键词]传统文化;国学经典;美育;幼儿艺术体验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20年联合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将美育作为关键教育方向,融合优秀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中的“礼乐美”“语言美”“行为美”“艺术美”等关键美育资源融入教学系统当中,培养新时代拥有传统文化精神、具备文化力量的优秀人才。面向幼儿的学前教育,要注重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尝试通过在幼儿艺术课程系统融入传统文化之美的教学内容,帮助幼儿奠定文化基础,增强幼儿的文化想象力和创造力,全面实现美育全面育人的教育目标。
一、传统文化当中国学经典教学资源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长久以来,幼儿教育研究领域对于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应用价值认知相对消极,导致绝大多数教育专家认为过早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无法起到实际效果。部分教育专家援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相关内容,对幼儿教育主要发展阶段进行深入分析,强调传统文化所涉及的语言领域并不符合这一阶段的儿童成长需求,因此在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宜过早引入传统文化资源,开展国学经典相关的教学工作。
但是,从传统文化的艺术审美价值以及国学经典本身的艺术特征角度出发,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美学意蕴十分丰富,与儿童成长过程中建构审美能力和艺术想象力密切相关。传统文化在幼儿教学中并非全然无用,而是需要找准发力点、找到切入点,真正挖掘传统文化当中与幼儿成长相关联的重要内涵,将国学经典当中的优秀资源充分整理出来,为幼儿提供不一样的文化场景环境,带领幼儿在文化浸染当中,形成感性美学体验,奠定他们参与美学感知、尝试追寻传统文化的兴趣。因此对于幼儿教育来说,组织开展国学经典的艺术教育创新,能够极大地丰富当前幼儿教学工作中的文化资源,创建新颖的文化场景,提高文化视野和艺术格调,帮助他们在幼儿时期建立文化想象力、创造力,强化文化信仰。
二、文化美学与幼儿艺术课程的双向契合
(一)传统文化当中的国学美学
艺术审美是传统文化国学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构中国文化精神世界、理想家园的核心“基石”。从文化审美角度来看,传统文化中以和为美、以善为美和自然之美的艺术构想,常见于各类国学经典当中,隐藏于文化想象与创造之间,突出了感性体悟和哲学深思,实现了艺术审美与伦理道德的相互结合,极具教育意义与应用价值。此外,传统文化还坚持生活化的审美,强调生活所具有的体验式艺术美学的重要来源。中国文化当中的琴棋书画,都是十分典型的生活异趣,彰显了文化生活所具有的生命力,突出了古人对于良好生活境遇的追寻,表达了来源自然生活体验的美学境遇。在文化传承中,这种生活美学构想,与安贫乐道、清心寡欲、淡泊名利的宝贵思想紧密关联,是塑造精神品质和人格建树的重要前提。从上述两个方面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学当中所体现的美学,与传统美育当中的美学价值之间有着一定的差异。传统文化当中的美学内涵丰盈、内容丰满,美的价值并非单独存在,而是与道德品质、个人塑造等紧密相关。从今天的教育眼光来看,传统美学当中所坚持的“和”“善”,构建了美育与德育的相互结合;其中美与日常生活、琴棋书画,则体现了美育与劳育、美育与智育的结合。通过感受美学文化,能够强化人文体验,形成道德素养和人生方向的建构,因此传统文化中体现国学经典当中的美学思想,时至今日仍然有着推动教育教学推陈出新的重要意义。
(二)传统文化美学与幼儿艺术课程的融合
面向学前教育所开展的艺术教育主要是一种体验式的综合教育,着重强调幼儿在趣味化的体验当中,初步感受艺术形象,形成艺术想象,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完成简单的艺术参与和创造。教育部2011年出台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中,对艺术课程性质进行了定义,其中明确,艺术课程需要具备综合性特点,实现对于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多种艺术门类的全面综合。虽然这一标准应用于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教育系统,但是在学前教育当中同样适用。从综合性艺术课程的教育培养机制和幼儿体验式课程的教学需求来看,强化感官体验,形成心灵触动,帮助学习者确立初步的世界观,成为当前幼儿综合艺术课程教育体系的重要创新路径。传统艺术课程教育中,教师从幼儿视角、幼儿理解能力出发的教学资源建设相对较少,大部分以游戏区、表演区为主的区域游戏活动,呈现出文化内涵缺失、艺术审美情趣格调不高等问题。部分幼儿尤其是中班、大班在长久的机械化幼儿艺术课程游戏活动中,会明显表现出抵触和厌烦情绪,其根本原因为大多数活动内容大同小异,难以实现对幼儿注意力的吸引存续。在这一背景之下,针对幼儿艺术体验的课程教育,引入源源不绝的传统文化艺术宝库,将传统文化国学经典当中悠久、绵长的艺术资源投入到幼儿艺术课程教学当中,是当前学前教育幼儿综合艺术体验课程的重要创新路径。
三、传统文化进入幼儿园综合艺术课程的教学构想
(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需要突出体现综合性
近年来传统文化进校园成为学校教育系统的创新手段,且已经形成了大量的教学实践经验。不过在幼儿园教学系统中,如何进行传统文化内容资源的改编,将国学经典当中的艺术美学内容呈现给儿童,尚缺少完善的教学成就,仍处于一步一个脚印地探索阶段。结合幼儿学习生活情况,从幼儿的艺术感知习惯出发,综合艺术课程在进行传统文化资源创新中,需要坚持综合性特征,融入多种艺术形态和艺术构想,形成艺术文化的新切入点,强化艺术文化资源在幼儿群体当中的分量。课程建设方面,要注重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内部元素存在关联,在保持原有的音乐歌唱艺术形式之外,可以增设传统文化中打击乐、舞蹈等艺术内容,可以尝试引入诗词、戏曲等具有音韵律动的音乐文学形式,帮助建構文化环境,增进儿童的艺术体验感。其中艺术之间的相互关联,是艺术课程主要坚持的教学思路。幼儿教师在参与课程创新和课程教学实践方面,需要重点进行艺术之间的相互关联,实现不同艺术形态、艺术元素之间的关联,增强幼儿在注意力、观察力等方面的感官体验。
(二)充分进行教学策略的全面创新
幼儿教育系统中的综合艺术课程教学,一般采用四个方面的教学策略,分别为引导监控教学策略、分析总结教学策略、互动交流教学策略和立场应变教学策略。四个方面的策略需要同步融入课程体系当中,结合教师精湛的教学活动安排,使其能够潜移默化融入到幼儿的活动体验环节之内。优秀的幼儿教师在组织开展教学活动中,可以深入幼儿的活动体验,结合幼儿观察,分析判断幼儿参与主动性和可能出现的兴趣变化情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利用视听刺激的重要手段,在幼儿监控的过程中进行引导。在日常观察方面,教师需要结合教学成长记录、各种活动参与的视频资料等,对幼儿做出综合的分析判断,总结不同幼儿的学习类型和活动兴趣,进而确定针对不同幼儿的教育教学方法。一些幼儿性格开朗外向,能够在集体活动中很快与其他同伴打成一片,这样性格特点的幼儿可以作为艺术活动中的引领者,如可以参与歌曲领唱、经典领读,充分发挥他们的兴趣特长。而有一些幼儿性格相对内向,在集体活动中不愿进行表达。针对这部分儿童,教师则可以采用安静、平缓的艺术形象进行感召,帮助幼儿通过艺术感受获得内心平静,体会到传统文化当中具有内心陶冶作用的艺术作品;交流互动方面,教师要做好与儿童、与幼儿家长之间的紧密互动。通过创建家园互动机制,来强化家园共育的环境建设,引导家庭文化环境建设,教师与家长共同参与到文化感召和价值引领当中,将幼儿园和家庭同步作为传统文化艺术场景。最后在计划应变方面,教师需要在进行艺术体验课设计前,对幼儿在活动当中可能出现的状况、教学方面容易遭遇到的困惑,做好先期预案,同时在实际的教育执行过程中,凭借教学经验做出临场计划调整,保证艺术体验活动能够充分展现出传统文化的艺术价值,给幼儿以不一样的艺术感受和艺术想象力。
(三)组织开展具有创造性的实践游戏
我国传统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其中艺术类型汗牛充栋,可以在幼儿教学中应用的类型颇多。幼儿园、教师在进行艺术课程创新方面,需要结合幼儿成长环境、幼儿年龄阶段或者幼儿的体验感官,进行有序的资源内容遴选。除了常见于各类国学经典当中的美术、书法、音乐等艺术形态,一些具有地域性的乡土艺术文化资源,也是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社会发散着熠熠光辉。据了解,一些幼儿的家庭背景当中,就有当地民间艺术家、民间艺术传承者,这使得幼儿在家庭生活当中,耳濡目染,感受到了民间艺术的魅力。同时民间乡土艺术有着十分浓郁的地域性,表达了本地的文化信仰。因此在艺术课程建设与教学应用中,教师可以结合本地的艺术特性,选择民族舞蹈、民间剪纸、民间传统神话故事等各类型艺术形态,通过巧妙的艺术编排,融入艺术课程当中。面向幼儿开展的艺术课程教学,除了要豐富学生的视听感官体验之外,还应为幼儿提供参与实践的空间,引导幼儿通过亲身体验的方式,感受传统文化当中所具有的艺术魅力,表达自己的艺术想象力。例如民间剪纸艺术,有着十分生动的艺术形象,在剪纸艺人的手工下艺术风格独特,塑造的形象活灵活现。妙趣横生的剪纸艺术能够快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们感到内心的喜悦会和新奇。组织开展艺术实践活动教学模式,可以引导学生对剪纸艺术的创作过程进行学习,尝试进行艺术创造。鉴于剪纸艺术的制作方式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教师在组织幼儿参与剪纸活动中,可以将剪纸艺术转移到线上,利用交互白板,将各类剪纸艺术元素放置在白板当中,幼儿可以通过白板触摸等方式,来进行虚拟剪纸体验。一方面使幼儿能够参与到艺术创造当中,增强幼儿对于剪纸艺术的体验感知能力,使幼儿能够更加近距离地接触剪纸艺术,感受剪纸形象的形成过程,体验剪纸艺术形象所展现的“自然之美”的艺术氛围;另一方面,幼儿可以突破教师限定的各类艺术元素,结合自己的生活场景、内心想象,进行别具一格的艺术形象创造,推动幼儿的艺术参与和艺术创新意识的培养。实践教学活动的模式,使艺术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幼儿能够在艺术学习中,除了扮演艺术感受者的角色,同时扮演了艺术创造者的角色,幼儿的艺术体验得到了提升,同时为幼儿提供了自主自由艺术创造的空间,培养了幼儿艺术审美创造意识。
(四)开展国学经典的诵读教学
对于年龄较大的大班幼儿来说,教师在综合艺术课程教学方面,可以适当提高传统文化艺术的内容宽度,挖掘文化内涵,帮助幼儿在文化感知当中,体验文化之美,尝试理解文化之思。艺术教学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开展国学经典的诵读教学工作,引导幼儿对传统文化当中各类趣味化的蒙学国学经典进行诵读,帮助幼儿建立起更为宽阔的艺术视野,感受文化命脉。传统文化当中有着大量的与幼儿教育相关的国学经典资源,其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幼儿认识世界,带给幼儿以十分趣味化的情感体验。这些国学经典时至今日,仍然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传递着丰富的艺术情感,对于幼儿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资源支持作用。例如传统文化当中的《三字经》,就是通过每句三个字的韵文,将传统文化当中的伦理道德、天文地理知识、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蕴含其中,是幼儿教育的重要读物。其中“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等词语,朗朗上口,部分大班幼儿也耳熟能详。在幼儿艺术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开展《三字经》的诵经活动,组织幼儿体会传统文化中的精神信念。同时,《三字经》本身的韵律性极强,幼儿在朗诵中朗朗上口,妙趣横生。通过诵读方式,幼儿还能体会到传统国学经典所蕴含的“和谐之美”“以和为美”的文化境遇。除了《三字经》外,《声律启蒙》的古代蒙学读物,也有着极大的价值。其中“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等对偶内容,往复回环,读之口有余香。对于儿童了解自然事物,感受文学魅力,帮助巨大。教师可以将这些优秀的国学经典资源融入艺术体验活动课程当中,推动幼儿的思维视域全面拓宽,培养幼儿的文化艺术感知基础。
幼儿教育需要突出文化环境塑成价值,其中文化美育在幼儿成长中作用显著。教师教学工作的组织开展,需要深入传统文化环境当中,找寻到符合幼儿成长规律、能够体现传统文化之美的经典资源,在综合艺术课程活动项目当中巧妙融入,深度结合,构建艺术感知、艺术实践的学习场景,培养幼儿阶段的艺术感知能力,强化幼儿的艺术品质。
参考文献:
[1]刘寒.教研三级审议,支持艺术启蒙课程的进阶推进——从“艺术大师”体验活动说起[J].山东教育,2021(38):12-13.
[2]孙雅坤.传统为舟,徜徉文学海洋——幼儿传统文化教学的有效策略[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1(6):157-158.
[3]周艳梅.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游戏的园本课程开发实践策略[J].学苑教育,2020(32):77-78.
[4]潘多灵.绘本与幼儿传统文化教育——基于4岁儿童乔乔的个案研究[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9,35(5):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