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出版社走出去项目管理策略

2022-06-21刘细珍

出版参考 2022年5期
关键词:项目管理

刘细珍

摘 要:“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是近年来新设的学术外译国家级项目,其获立项数已成为衡量一个出版社学术出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对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历年申报文件和立项结果进行对比和定量分析,并结合笔者所在出版社和本人项目管理的实操经验,全面梳理项目管理策略,提出建立部门联动协作机制、深入分析项目申报政策变化、全面挖掘社内选题潜力、理顺申报流程、厘清主体关系、严选译者团队、确保后期国际出版质量等提高项目管理效率的关键举措。

关键词:中华学术外译 文化走出去 项目管理

进入21世纪,作为国家战略,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已成为社会共识。近年来,国家推出的“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丝路书香工程”“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以下简称“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等一系列资助项目,都为我国出版业的全球化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其中,2010年由国家社科规划办推出的“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具有针对性强、项目级别高等鲜明特色,在学术界、翻译界和出版界产生的影响尤为突出。

近年,笔者责编的几本学术著作连续申报“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连年有图书入围“推荐选题目录”,至今共获6项立项。本文从出版社作为申报主体的角度对项目管理策略进行全面分析与提炼,以期与各位出版界同人交流互鉴,同时也为关注该项目的学者和译者提供参考。

一、构建共识,联动协作

离开学术,文化便失去了根基和底气,学术自信是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版社作为文化传播企业,其本质是影响力经济,只有着眼于社会影响力的扩大,才能取得经济效益。要做好“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的申报和管理工作,出版社须在全社范围形成这两点共识,并建立一个有效的联动协作机制,打通信息与资源的共享互通渠道,相关部门和人员密切合作、共同推进。

1.充分认识项目的战略意义

国家社科基金于2010年设立“中华学术外译项目”, 10余年来在申报主体、申报要求、资助规模、申报流程等操作細节上一直在不断调整和发展,但其根本宗旨始终如一,即:“主要资助代表中国学术水准、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学术前沿的学术精品……进一步扩大中国学术的国际影响力,提升国际学术话语权,让世界了解‘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1]

作为一个国家级走出去项目,理应受到各大出版社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学术出版大社,应将其置于我国新时代文化事业发展的大格局下,提升至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高度。当然,项目成功申报的数量对于提升出版社品牌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

2.建立部门联动机制

出版社作为“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的申报主体之一,其内部涉及的主要部门和人员一般包括分管海外合作的社领导、海外合作部和编辑业务部门。从清华大学出版社近几年的申报经验来看,非常有必要在这几者之间建立一个有效的联动机制。首先,分管海外合作工作的社领导是核心,协调和统筹全流程,指导和组织海外合作部充分领悟和贯彻项目申报精神和要领,协同各编辑业务部门,建立分工合作机制。其次,海外合作部是中心,在部门主任的统筹下,以其中的一位版权经理为主要负责人,集中对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和社内各编辑业务部门。而各编辑业务部门是选题的源头所在,在选题的遴选和报送、与作者和译者的联络沟通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多方通力配合,上下联动,是项目高效管理的保障。

二、立足分析,广挖深掘

“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自设立至今,历经了两次大的调整,自身也在经历一个不断完善的成长过程。[2]出版社应认真梳理和分析历年来项目申报和评比的各项政策、要求和立项结果,并在此基础上对本社学术图书产品进行全面盘点,同时调动多方力量,为本社有竞争实力的学术作品争取最大申报机会和成功几率。

1.把握政策变化细节,分析历年入选项目特征和变化规律

笔者曾仔细研读过历年“关于征集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选题的通知”和“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申报公告”,特别是通过对比近几年来的相关通知和文件,梳理申报政策主要发生了如下变化。

(1)选题推荐

推荐主体由“各出版机构和各科研单位专家学者”放宽至“单位推荐和个人推荐”。换言之,选题推荐的主体几乎是不设限制了,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可推荐。对每个主体的推荐数量限制有所收紧:2020年要求每家出版机构推荐不超过10本(册),每位专家学者推荐不超过2本(册),不限定文版数量。2021年变成每个单位推荐不超过10种书,每种书不超过3个文版;每位专家学者推荐不超过1种书,每种书不超过2个文版。

(2)资助范围

单本学术著作、学术期刊、少量高质量的专题论文集历年都属项目资助的主要范围。对于系列学术丛书,在2018年以前均可以丛书形式进行申报,但从2019年开始便明确规定了丛书须以单本形式逐一申报,这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打着丛书旗号滥竽充数的“擦边球”现象。另外,每年的资助范围重点描述中也会做出一些细微调整,如2020年就适时增加了“反映我国为世界做出重大贡献的优秀成果,特别是有助于推进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协调合作的优秀成果”这一描述。[3]

(3)资助文版

英、法、俄、阿、西这五个文种一直是“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资助的重点,这一初衷从未易改,但近两年的申报公告中特别增加了两点强调:德、日、韩等文版侧重于资助中外学界共同认可的名家经典;其他文版主要侧重于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的经典作品。笔者对五年来获得资助的项目文版分布进行统计,如表1所示。

从表1可见,英、俄两个文版的主体地位与项目设立初衷非常吻合;法、西、阿,特别是西、阿两个文版还有较大发展空间;韩、日、德并非重点支持的文版,但它们在我国的普及程度决定了其较高的占比,也正是鉴于此,2019年伊始,申报公告也特别强调了对这三个语种的资助侧重点;除此之外的其他文版,的确基本符合“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的宗旨。与其他学者早期相关研究结论相比,[4][5][6]文版分布总体愈趋多样与平衡。

换一角度,笔者对近五年同一作品同时获多个文版立项的情况也做了统计,如表2所示。

从表2可见,近年来,同一作品同时获得多个文版立项的情况在2018年达到顶峰:同时获4个文版立项的有3部作品,同时获3个文版立项的有6部作品,还有16部作品都同时获得2个文版立项。但从2019年开始,这一现象在得到有意识的控制:同一作品同时获3个及以上文版立项的现象连续轮空,且同一作品同时获2个文版立项的情况也逐年出现较大幅度下降。可以推断,今后几乎不会再有同一作品同时获3个及以上文版立项的可能性,会给更多的作品留出机会。

(4)申报主体

2018年之前,项目申报主体既可以是出版机构、期刊社和科研机构,也可以是科研人员(个人,即主要译者);既可独立申报,亦可联合申报;不同申报主体填写的表格模板和材料报送的途径也有所区别。2019年开始,明确规定须全部联合申报,即设出版责任单位和项目主持人两个主体,共同承担项目实施责任,且对两个主体详细规定了职责划分,同时统一了材料报送的歸口管理。这是该项目自我规范和修正的一个最主要体现,正式确立了出版社在“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申报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5)海外版权

与国外出版机构谈妥版权输出事宜并签妥外文版作品出版合同,这一直是项目申报的必要条件之一。但自2019年以来,申报公告中作了如下补充说明:在申报日期截止前未能提供外文版正式出版合同的项目,也可以在提交相关意向证明材料的情况下获得申报资格,待正式合同签订后再补交。这也等于给了出版社一个更加宽松的缓冲机会。

(6)学科分布

据笔者对近几年立项选题的学科分布规律进行分析,总体排名前十的学科依次为:哲学、中国历史、中国文学、社会学、法学、理论经济、语言学、国际问题研究、应用经济、政治学,这些学科的项目占到总立项数的近80%。该结论无论对于选题推荐还是项目申报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其他方面的调整和变化同样值得引起关注。如,从2019年开始分设一般项目和重点项目。据分析,重点项目的比例一般不超过10%;对申报选题是否应出自已发布的推荐选题目录,以及国外出版机构是否必须来自所公布的指导名录,各年申报公告中强调的限制程度也略有区别。

2.充分有效挖掘本社的选题资源

基于以上对比和分析,出版社方可做到在选题推荐阶段成竹在胸。而这一步又是最终斩获立项的重要基础。笔者认为做到以下两点非常关键。

首先,海外合作部在全社范围主动遴选与各业务部门(特别是上述重点学科相关部门)对本部门选题深度挖掘相结合,点面结合,既全面覆盖又突出重点。

其次,正如上文提及的“每个单位推荐不超过10种书”的限制,出版社光靠自身推荐往往显得力量单薄,应充分调动各种可能触及的横向力量,如原作者、有意向的译者、合作的学术团体和科研单位,尽可能多地将本社有潜力的选题通过他们的渠道进行推荐,充分有效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争取将推荐选题这个“分母”做到最大化。

三、理顺流程,厘清关系

“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的申报流程较为复杂,申报主体包括出版社和译者团队两个方面,其中还涉及原作者、海外出版机构等多方关系。这需要出版社对项目的申报程序和节奏有充分的了解和把握,同时协调好各方面关系,使其发挥协同效应。

1.把握选题推荐和正式申报两个主要阶段

如上所述,“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每年的申报都分为选题推荐和正式申报两个主要阶段,前者一般每年6月份开始,是各家出版社为自己争取“分母”奠定基础的机会;后者一般在8-9月启动,申报公告和推荐选题目录同时公布。

申报公告发布之后,给申报主体准备的时间最多也就两个月时间,一般最晚到11月中下旬截止申报。短短两个月内,出版社需要遴选翻译团队,翻译团队须准备好至少1.5万字核心章节的高水平翻译样章。另外,出版社还须与国外出版机构洽谈版权且签署版权输出合同或意向书,时间相当紧张。所以,非常有必要提前规划和启动。只要是出版社看好的选题,无论它最终是否能入选推荐选题目录,都需要提早物色好联合申报的翻译团队并将译文样章打磨到最高水平,同时统筹协调好版权输出事宜,为项目的申报做好最充分的准备。因此,即便选题未能入选推荐选题目录,依然可以继续申报,因为对于个别虽未列入目录但确属优秀的成果,如果能提供证明其学术价值、社会影响和对外译介价值的详细材料,同样也是有机会的。这一点历来如此。

2.明确出版社、原作者、译者之间的关系及各自的职责定位

前文提到,自2019年开始,原作出版社在“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中的主导地位已经非常明确,从以前的“可申请”变为了必须的两个责任主体之一,且承担着统筹和主导翻译、出版相关事务的重要职责,包括联络中外学界推荐选题、联系外方合作出版机构、协调版权并签订版权输出合同、遴选合作申请人、协调原作者和译者的授权与配合、审核和把关翻译质量、统筹编辑审校事务并协调图书宣传与推广等。

原作者本人可以作为项目主持人申报,此时无需授权。但这种情况并不多见,因为具备如此高翻译水平的原作者毕竟不多。所以大部分情况下,即申请人不是所译原著的著作权人时,必须获得原作者的授权证明。在后期的申报和翻译过程中,也需要原作者不同程度的协助,毕竟原作者对作品的把握才是最为到位的。

译者提供的译文质量高低直接决定项目申请的成功率。出版社应妥善协调好原作者和项目主持人之间的关系,在原作者意愿和择优遴选的原则之间做好平衡,既明确各自的职责,又充分利用各自的力量,优势互补。比如,当出版社自身在外方版权联络的过程中碰到困难时,很多作者和译者其实都能提供实质性帮助。

四、广聚资源,厚积薄发

“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一方面是对出版社学术出版实力、作者和译者资源、国际合作广度和深度的综合考验,另一方面又反过来对出版社的国际声誉、社会影响力和优质学术出版资源的获取产生反哺作用。要管理好该项目,要求出版社广泛积累相关资源,同时做好全流程的质量把控。

1.择优遴选译者伙伴,严格把关译稿质量

对于如何遴选出最佳的译者团队作为合作申请人,笔者有如下几个建议:首先,充分听取原作者的推荐和建议,争取其最大的支持和认可;其次,与各大外语类专业高校、综合类重点高校的外国语学院、翻译研究中心等建立广泛而密切的联系,确保充足的后备力量;再次,协调多个团队同时提前准备,建立一个公平竞争的择优遴选机制。

2.网罗优质国际合作伙伴,确保后期国际出版质量

可以说,“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的申报对一家出版社的国际合作规模和水平而言,既是检阅,又是促进。如果没有广泛而深厚的国际合作基础,很难在这个项目的申报方面取得大的突破。出版社要研究历年公布的国外出版机构指导名录,争取对这些出版机构进行全面摸底,深入了解它们各自擅长或感兴趣的选题方向,然后结合本社既有的海外合作基础,采取不同的“建交”战略,方可将拟报选题分门别类、有的放矢、最大限度地实现版权输出。

项目的成功申报并非终点,后期翻译工作的进展、译文质量的把关、国外出版机构的出版节奏与质量,以及最终作品的国际市场表现,都是出版社应该持续关注和跟进的。只有善始善终做好每一步工作,让每一个项目完美闭环,才能确保我们得到资助的中华优秀学术成果不仅走出去,而且真正融进去。也只有这样,“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才能长远、健康地发展和壮大。

五、结语

对于出版社而言,“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的设立为其打开了另一扇通往世界的窗户,它的意义远超过项目本身。然而,因其设立时间不长,特别是在2018年之前,因申报主体存在多样性,出版社参与该项目申报的积极性并未得到充分激发。但随着项目经验的积累,各方面不断规范和明确,尤其是近两年对申报主体的明确,使得该项目在出版界的影响力得以迅速升温,“越来越多的出版机构积极加入到外译项目中来……获得项目立项的出版机构逐年增多”[7]。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愿通過以上探讨,与广大同行切磋交流,共同为中国文化走出去、为我国的学术出版实现新跨越贡献出版人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申报公告[EB/OL].(2021-09-18)[2021-12-30].http://www.nopss.gov.cn/n1/2021/0918/c431031-32231283.html.

[2]夏侠.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发展研究[J].出版参考,2021(4):29-31.

[3]关于征集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选题的通知[EB/OL].(2020-06-01)[2022-02-20].http://www.nopss.gov.cn/n1/2020/0601/c219469-31731529.html.

[4]任文京.“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现状与推进路径[J].中国出版,2018(15):63-66.

[5]吴碧宇.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有益探索——基于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的国家实践(2010—2019年)[J].文化软实力研究,2019,4(6):28-34.

[6]张艳,何丽云.中国学术著作外译与传播能力提升策略——以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为例[J].科技与出版,2018(7):16-22.

[7]吕秋莎.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助力中国学术著作走出去——基于中华学术外译项目2010—2020 年的统计分析[J].出版参考,2021(11):26-32.

(作者单位系清华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项目管理
新形势下大数据分析方法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建筑施工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在通信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环境工程的项目管理
创新项目管理 凝聚农发正能量
浅谈如何有效进行项目管理
探讨项目管理合同起草中的相关问题
航天项目管理——高技术复杂项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