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

2022-06-21汪彬古晨光陈洋毅

开放导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现实困境实现路径共同富裕

汪彬 古晨光 陈洋毅

[摘要]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乡村振兴不仅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必由之路。在共同富裕目标的引领下,当前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乡村振兴战略要求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具体表现为:城乡要素市场分割、基层社会治理能力不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与社会供给不平衡、城乡空间结构失衡、城市持续的“虹吸效应”引致农村发展要素支撑乏力。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需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精准定位、综合施策。一是深化农村要素市场化改革,二是提高乡村基层社会治理能力,三是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四是畅通生态产品价值转换,五是加大力度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共同富裕   现实困境   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22)03 -0106-07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产业分工视角下的大城市群协同发展问题研究(18CGL046)。

[作者简介] 汪彬,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政府经济管理研究室副主任,博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古晨光、陈洋毅,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共同富裕的短板在农村,难点在农业现代化,关键主体在农民。“三农”问题既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关键所在。乡村振兴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消除城乡二元结构,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实现农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共同富裕既是推进乡村振兴的行动指南,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价值取向。

一、乡村振兴战略与共同富裕

目标的逻辑关系

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具有内在逻辑一致性,二者既存在内在理论逻辑,又存在双向互动逻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所强调的,“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乡村振兴是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感,深入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加速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实现共同富裕也必然要求推动乡村现代化进程,乡村现代化程度与水平直接关系到共同富裕的成色。

(一)乡村振兴以农业现代化为主要抓手,是激发共同富裕潜力的根本途径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取向。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四个现代化”目标之一,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推动农业现代化能够更好地激发农村发展潜力,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进而推动共同富裕的进程。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已经快速有序推进,而农业现代化则是制约我国现代化目标实现的最大短板和薄弱环节。受限于农业生产的自然特性、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农业科技发展滞后、农业生产力仍比较落后等问题,农业现代化距离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还存在较大差距。一方面,从乡村的产业发展情况来看,农业是与工业、服务业一同构成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产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柱性产业。农业生产力状况和现代化水平事关农民增收、农村可持续发展,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因而,推动乡村与城镇、农民与市民同步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推动农业与工业、城市同步实现现代化目标。另一方面,从乡村的产业结构布局来看,乡村要振兴,农民要富裕,产业兴旺是重点。农村要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实现三大产业的融合发展和合理布局,以乡村的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村庄集约型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只有农村空间布局合理,农村产业结构优化,从根本上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才能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从而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二)乡村振兴以农村为主要阵地,是补齐共同富裕短板的关键之举

农村作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薄弱环节,长期受传统城乡二元体制发展制约,在诸多方面與城镇发展不协调、不同步,不符合共同富裕的理念。城乡融合发展是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重要举措,导致城乡发展差距的根本原因在于共同富裕进程中城乡发展的不同步,因此,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一方面,从城乡关系发展历程来看,实现共同富裕需要适应农村发展的新阶段。建国以来,中国城乡发展依次经历了分割式发展、依托式发展、反哺式发展和融合式发展四个阶段。建国初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刚刚起步,彼时国家采取优先发展城市和工业化战略,通过资本积累快速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为制造业大国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快速城市化吸引了优质资源要素在城市集聚,农村优质要素流出严重,加上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使得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现阶段,我国已经进入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时期,要深刻把握“先富带动后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所带来的机遇,积极应对资源紧缺、城乡发展不平衡等挑战。另一方面,从农村空间发展格局来看,农村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在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优化城乡空间布局,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动共同富裕,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是农村发展的潜力所在。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仅制约经济社会发展,也抑制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效率。与城镇空间相比,农村发展面临产业、人口、资本要素流失,乡村“空心化”等问题,农村仍然是优化区域城镇空间布局中的短板和薄弱环节。乡村振兴的重要空间载体是农村,空间治理的现代化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潜力和载体,要求推动城乡空间形态的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补齐空间短板。

(三)乡村振兴以农民为重要主体,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必由之路

农民群体的共同富裕不仅涵盖物质层面的富裕,同时也包括精神层面的富裕。物质富裕是精神富裕的基础,精神富裕是物质富裕的主导。一方面,农民增产增收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硬保障”。从微观主体来看,中国几亿农民群体是推进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相对弱势群体,也是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目标群体,如何促进广大农民群体收入持续快速增长,持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让全国人民同步实现共同富裕,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生活质量有了质的飞跃。在党的脱贫攻坚政策支持下,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但脱贫只是农民提高生活质量的第一步,就业增产给农民带来增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和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促进农民精神富裕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软要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丰富精神共同富裕内涵的重要手段,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程度影响农民群体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更关乎共同富裕的质量。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是丰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但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发展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逐渐扩大。农民群体无法平等地享有文化资源和公共服务,农村文化服务和基础设施供给不足,农村现有的文化资源存在闲置和浪费现象等系列问题,导致农民群体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精神文明建设是丰富共同富裕内涵的前提,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表现。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体现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思想内涵,农民群体的文明程度和素质关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在社会生活中是否得到广泛弘扬,关乎社会整体素质和社会道德水平是否得到显著提升。因此,农民群体的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需要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促进农民增产增收,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同时,还应不断引导农村群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加深农民群体对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的认同,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实现精神共同富裕目标补充精神食粮。

二、共同富裕目标下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难点及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就,但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不仅是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更是制约我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最大阻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旨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渠道,实现城乡均衡发展,补齐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短板”。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仍面临城乡要素市场分割、基层社会治理能力不足、农民需求与社会供给不平衡、城乡空间结构失衡、城市持续的“虹吸效应”导致农村要素流失严重等问题,制约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而影响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一)城乡要素市场二元分割阻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效果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商品市场已经基本实现了充分竞争、自由流通,但要素市场改革相对滞后,目前还存在城乡要素市场分割,尤其是农村要素市场发育程度低的问题。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还未完全遵循市场化配置原则,制约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体制机制仍未完全破除,农村要素资源潜能未能得到有效开发和充分利用,这些问题不仅成为乡村振兴的障碍,同样也是制约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巨大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把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作为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主要任务,并在启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界定土地征收的公共利益范围、清除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进入市场的法律障碍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当前改革的进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城乡土地制度的二元结构安排和土地的不同配置方式使得土地增值收益在城乡分配不均衡,这是造成城乡差距的重要原因。与城市居民住房相比,农村土地难以获得出售、抵押等多项财产权益,农民无法通过土地获得财产收入。另一方面,在土地流转上,受限于政策等综合因素影响,不易实现规模经营。在征地补偿上,农民较难按照市场化获得合理的土地增值收益补偿,由于农村土地要素市场改革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还未得到根本性改变。土地既是农村最丰富的资源,同样也是农民最大的财产,土地要素市场发展受阻,势必减缓农村和农民的发展步伐,进而影响乡村振兴的实施和共同富裕目标的进程。就劳动力要素而言,虽然我国对户籍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实行差别化落户政策,致力于缩小城乡差距,但现有的户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阻碍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如现有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還存在近20%的差距,近2亿农民工及其随迁子女未能在城市实现落户,农村转移人口无法享受城镇化带来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红利,导致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难度增大,城镇化进程速度减缓,阻碍了城镇化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就资本要素而言,一方面,部分地区担心城市资本要素流入农村地区会导致“非农化”“非粮化”等问题,通过层层备案管理等方式对城市资本设置诸多门槛并加以严格管控。另一方面,农村要素供给与城市资本需求不匹配,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不足,农村信用环境有待改善,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导致相关企业融资难的现象依然存在,加大了城市资本流入农村地区的实际难度。

(二)基层社会治理能力与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尚存差距

农村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神经末梢”,是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战场,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主阵地。农村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乡村振兴战略能否顺利实施、共同富裕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关键取决于广大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和能力。当前中国农村面临不少新情况和新问题:第一,部分农民受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较大,依然相信迷信而不相信科学,且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较为淡薄,不信法不懂法不守法的现象仍然存在。第二,传统乡村治理模式难以适应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的要求。传统的乡村治理是正式村民自治与非正式乡村德治相结合的模式,新时代乡村治理问题更加复杂,利益主体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导致旧的模式已经不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除此之外,农村发展还面临多重任务叠加、基层治理水平有待提升等挑战,这不仅是对乡村治理的考验,更是对乡村振兴战略和共同富裕目标的考验。

(三)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与基层资源供给能力不匹配

共同富裕不仅是物质层面的富裕,也是精神层面的富足,满足广大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标志。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40多年来,尤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广大农民群体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民主、法治、教育、医疗、精神文化等方面的公共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需求的层次不断多样化,需求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由于以往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视不够,农民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不少方面有欠,与广大农民的需求还存在较大距离。第一,农民自发组织的精神文化活动有限。一方面,农村繁重的日常行政工作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村干部开展文化活动的热情,使得很多农村精神文化活动匮乏;另一方面,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质量,一些农民外出务工养家糊口,导致农民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生产劳动中,从而无暇组织精神文化活动。第二,不少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流于形式,公共文化服务软件和硬件设施较为落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待健全。第三,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农民群体更注重生活物质水平的改善,农村精神文化活动的长期缺失使得农民参与精神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有待提高。

(四)城乡空间结构失衡问题突出

当前,中国已经迈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区域城镇空间的高质量发展是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形态。然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是制约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掣肘,是阻碍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短板,更是乡村振兴战略亟待攻克的难题。从空间结构来看,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中国城镇空间格局呈现广大城市地区人口、经济要素急剧膨胀后带来的“城市病”与广大农村地区资源要素急剧外流导致的“乡村凋敝”两大问题并存的现象。“城市病”问题给广大的城市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施城市更新战略和城市精细化管理,目的是切实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对于农村而言,“空心化”现象也引发了发展受阻等经济社会问题,给国家治理和基层社会治理带来了挑战。城乡发展不平衡最突出的是公共服务不平衡,城乡差距大最直观的是基础设施差距大,农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欠账多、标准低,着实需要推进城乡社会服务一体化。

(五)城市持续的“虹吸效应”引致农村发展要素支撑乏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城市发展质量明显改善,功能全面提升。相对于农村而言,城市在产业、就业、创新方面具有绝对优势,人才、资本、技术等优质要素持续向城市集聚,城市“虹吸效应”与农村“空心化”问题叠加,不断加大城鄉发展差距,加剧城乡间收入不平等和基本公共服务资源不均衡问题。城乡居民因房地产占有水平不同等产生的财富分化有可能形成“累积因果效应”,使差距进一步扩大,同时还会导致行政区经济与经济功能区的冲突,继而引发对传统行政辖区的调整。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城镇化进程加快,中央实施了乡镇机构改革力求转变政府职能,全国各地开展了大规模的撤区并乡建镇的改革工作。改革虽然对乡镇机构进行了精简,形成了合理基层组织布局和规模,优化了资源配置,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后续遗留问题,如撤乡并村后乡镇和村干部的管理幅度变大,尤其是交通地理条件较差的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给干部和村民的管理带来不便。县级财政重点发展县城和中心集镇,人口和优质要素也向县城和中心集镇集聚,容易出现农村地区“边远”走向“边缘”问题。城乡发展不平衡、发展差距大不仅是乡村振兴战略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共同富裕目标需要努力的方向。

三、共同富裕目标下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选择

共同富裕目标的重点是全民富裕和全面富裕,既不是同步富裕和同等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面对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大等问题,既要以共同富裕为奋斗目标,更要依托乡村振兴战略突破这些现实挑战。要抓住重点,根据要素资源和实际情况对现实挑战进行优先排序,同时又要循序渐进、阶段性地推进各项工作。

(一)深化农村要素市场化改革,加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建设

深化农村要素市场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基本要求,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做好农村市场机制改革工作至关重要。一方面,农村市场机制不够健全,经济主体活跃度不高,难以有效承接要素回流和项目支持,根源在于制度性障碍导致的城乡要素市场分割。因此,要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将全面深化改革具体落实到农村各领域,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全面改善农村发展环境,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破除城乡二元分割难题,根治“三农”发展困境。推动深化“放管服”改革在农村基层落实落细,大力推动行政管理资源下沉基层,严格执行涉农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打造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面资源,建设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支撑平台,推动政策、技术、资金等各类要素向乡村创新创业集聚。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用,进一步调动农民积极性,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行机制,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另一方面,以乡村产业振兴为基础,以组织振兴为保障,大力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利益联结广大农户,做大做强村级集体经济有利于克服分散小农经济的风险,提升农业产品价值,加快实现农民共同富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中国特色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经营主体,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补齐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短板具有重要作用。关键要组织群众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探索拓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强化集体资产管理,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全面推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有序开展集体成员身份确认、集体资产折股量化、股份合作制改革、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等工作。

(二)提高乡村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增强共同富裕的组织力量

乡村进入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加强治理能力建设,构建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是推进乡村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路径。从总体上看,要按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推动乡村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一是构建合理治理机制。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关键是构建体系完善、组织健全、运行良好的治理机制。只有通过建立科学合理、切合农村实际的农村工作运行机制,不断规范基层组织干部的行为和广大农村群众民主参与的方式,才能把村民自我管理纳入规范化的轨道,实现基层群众的民主权利,充分发挥基层群众的治理能力。二是创新管理模式。创新村级、组级组织设置和管理模式,发挥村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和水平,有效解决撤乡并村带来的“后遗症”。发挥党组织在农村基层的核心领导作用,推进村建总支、组建支部方式,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坚强的战斗堡垒,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推进农村改革,确保农村快速持续健康发展。三是发挥群众首创精神。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无论是村、组基层组织的班子选举,还是农村产业发展思路的形成,都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参与讨论,集群众智慧、群策群力。只有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村组干部的组织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各项工作才能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四是坚持示范引领带动。按照中央、省委的方针政策,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探索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通过试点示范不断积累推广新经验,以创新农村治理体制机制为重点,通过创建一批具有典范性、示范性的农村社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发挥以点带面辐射作用,不断激发和创新基层自治活力,形成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政府主导的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乡村治理体系。

(三)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求之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的目标之一。在共同富裕目标下,以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来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则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提升人民的道德水平和审美素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机融合离不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通过准确传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在创新中华文化软实力和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的过程中来满足多样化、立体化和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以数字化转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努力提升数字文化产品质量与服务。中国十几亿庞大规模的网民群体、39.2万亿的数字经济规模,意味着中国已经进入了数字经济时代①。中国过去几十年工业化进程中“要素驱动、投资驱动”的快速发展模式已经逐渐难以适应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转变,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经不能满足人民对精神文化活动的需求。数字文化事业和数字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既是丰富精神文化产品价值内涵和表现形式的重要手段,也是适应新发展阶段、为人民提供质量更高、内容更多、形式更丰富的精神食粮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數字经济时代必须走“创新驱动”发展模式,推动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的数字化转型,创新基层组织和公共文化机构的合作模式。

(四)畅通生态产品价值转换,推动落后地区优势转化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建设生态宜居的现代农村,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统一的必要举措。为进一步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要把生态资源归集整合、开发保护这篇文章往深里做、往实里做,并积极探索各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形式。一方面,充分利用好生态资源市场化运营机制,打造资源资产管理运营平台公司,打通生态产品价值的转换“堵点”。生态资源管理运营有限公司应以生态产品为核心、以区域品牌为载体,打造成为资源集聚平台、资产交易平台、信用担保平台、招商对接平台、农业投资平台和生态补偿平台。通过集中统一收储,“碎片化”资源形成规模;通过分类开发运营,“低效化”资源价值提升;通过增信经营主体,“沉淀化”资源激活变现。另一方面,通过组建生态资源管理运营有限公司,实行财务独立、人员专配的实体化运营,解决当前生态资源资产管理和转化的四大困惑。一是低效闲置的困惑。当前大量“山水林田湖草地房矿”等资源资产闲置、抛荒或低效利用,不能实现价值转化,造成资源浪费。二是支农无奈的困惑。很多农业或生态资源经营主体前期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经营权、生产资料等的获取,但这些有偿取得的权项有的得不到金融机构的认可,沉淀的资金无法盘活用于再投资,生态资源的金融转化存在堵点。三是增收乏力的困惑。村集体或资源权属人守着大量优质生态资源,不能盘活利用,也没有渠道对接资本开发运营,村集体经济组织很难从生态资源资产的转化利用中获取收益。四是招商开发的困惑。大量生态资源布局分散,基础配套薄弱,有招商资本对接时或因农户坐地起价、或因基础设施不配套等因素,造成政策处理难度大、周期长,项目往往不能顺利落地。针对村级集体组织坐拥大量优势生态资源“守着金饭碗讨饭吃”的局面,要构建利益共享机制反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实现促产增收。

(五)大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推动空间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区域发展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发展动力极化现象日益突出,经济和人口向大城市及城市群集聚的趋势比较明显。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以城市群为主要形态的增长动力源,进而带动经济总体效率提升,这是客观的经济规律”。大力推动城乡融合、扎实推进空间高质量发展是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必然举措,可以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注入强劲新动能。因此,各地应深刻把握城镇化发展规律,深刻把握本地区在区域经济空间布局中的战略定位,预判未来人口规律和需求,提供与未来城镇规模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供给。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要按照《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精神,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加强城镇和乡村规划。乡村振兴,规划先行。做好城乡一体化规划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前提。坚持城乡一体设计、多规合一、功能互补,统筹城乡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源能源、生态环境等布局,形成田园乡村与现代城镇交相辉映的城乡发展形态,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张蓝图干到底”。二是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完善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和管护机制,明确各级政府对农村各类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职责,划分相关主体管护责任,合理确定城乡基础设施统一管护运行模式,建立有利于农村基础设施长期发挥效益的体制机制。三是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促进共同富裕,化解城乡二元结构,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构建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加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对广大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困难群众的倾斜和支持力度,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

[2] 张海鹏.中国城乡关系演变70年:从分割到融合[J].中国农村经济,2019(3):2-18.

[3] 李实,陈基平,滕阳川.共同富裕路上的乡村振兴:问题、挑战与建议[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9(3):37-46.

[4] 刘明月,汪三贵.以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破解难点与实现路径[J].贵州社会科学,2022(1):152-159.

[5] 习近平.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J].求是,2019(24).

[6] 丁元竹.优化公共服务布局对乡村共同富裕的影响[J].开放导报,2022(2):86-93.

[7] 张来明,李建伟.促进共同富裕的内涵、战略目标与政策措施[J].改革,2021(9):16-33.

The Path on Promoting the Common Prosperity through Rural Revitalization

Wang Bin, Gu Chenguang, Chen Yangyi

〔Party School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National School of Governance) Economics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Beijing 100091〕

Abstract: Common prosperity is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 of socialism and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speed up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but also to consolidate and expand the achievemen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The only way to achieve the goal of common prosperity.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goal of common prosperity, there is still a big gap betwee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r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he specific manifestations are: market segment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factors, insufficient grassroots social governance capacity, imbalance between farmers’ spiritual and cultural needs and social supply, imbalance in urban and rural spatial structure, and the continuous “siphon effect” of cities, resulting in weak support for rural development factors. In order to solidly promote common prosperity and fundamentally solve the “three rural issues”, it is necessary to deeply implement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with precise positioning and comprehensive measures. The first is to deepen the market-oriented reform of rural factors; the second is to improve the social governance capacity of the rural grassroots; the third is to strengthen the rural public service system; the fourth is to unblock the value conversion of ecological products;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Common Prosperity; Realistic Dilemma; Realization Path

(收稿日期:2022-05-10   責任编辑:张 洁)

猜你喜欢

现实困境实现路径共同富裕
论相对剥夺与共同富裕的关系*
共同富裕:绘就美好生活蓝图
奔向共同富裕的路上
如何正确理解共同富裕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现实困境和对策分析
中国网络民主发展的现实困境及优化对策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我国学术期刊的价值设定与实现路径
自然保护区社区参与现实困境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