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神农的传说与汉代画像
2022-06-21黄剑华
黄剑华
炎帝神农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帝王,是原始农业的创始人,还发明了最早的医药等,为原始渔猎时代进化至农耕时代做出了重要贡献,所以倍受先民推崇,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
在传世文献中,有很多关于炎帝神农的传说与记录。例如《周易·系辞下》中就有关于神农的记载,又如《国语·晋语四》《左传·昭公十七年》《管子·轻重》《庄子·盗跖》《商君书·画策》中也都有“神农之世”的记述,可见神农的传说从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到了汉代,关于炎帝神农的传说在各种文献中就更为常见了。如班固《白虎通义》卷二就记述说:“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刘安《淮南子·修务训》也说“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三皇》也记述神农“始作耒耜,教民耕种”,干宝《搜神记》卷一说神农尝百草、通医药、播种百谷。这些记述说明,炎帝神农的传说在汉代已经广为流传,可以说达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
传说神农不仅发明了最早的农具、教民耕作,播种谷物并发明了最早的医药,还创制了最早的琴,寓教于乐,丰富了先民的生活。《世本》就有“神农作琴”之说,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也说:“琴,禁也,神农所作。”东汉桓谭《新论》也记述了这一传说,后来的《广雅》等书也援引这一传说。琴是中国古代一种经典乐器,“神农作琴”当然是一种传说,但也说明上古时代已经出现了音乐艺术的萌芽。
《周易·系辞》说神农在教民农耕、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还组织了最早的市墟,方便先民进行农产品与日常用品等的交换贸易。此外,传说神农还“驯养家畜”“作陶为器”“冶制为斧”“治麻为布”“筑土构木,以安民居”等。后人因之称颂神农有八大功绩。正是由于神农的伟大功绩,才被推崇为“三皇”之一。
我们知道,古人很早就有三皇五帝之说,但具体是哪几位则说法不一。从文献记载来看,三皇之说见于《文子》《列子》《庄子》《吕氏春秋》等书,后来逐渐成了常见的说法。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述秦始皇兼并六国统一天下后,命李斯等人议帝号,当时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有认为“泰皇”同“人皇”是一个意思,也有人认为“泰皇”指的是东皇太一。如果说将三皇解释为天皇、地皇、泰皇是秦代的说法,那么到了汉代,这一说法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西汉时主要是祭祀五帝,汉武帝时又确立了太一、后土之祀,西汉末才又重提三皇之说,如《春秋纬》等就多次提到天皇、地皇、人皇,而其含义同秦代有着根本的不同。到了东汉时期,对三皇的解释又加入了新的内容,将伏羲、神农、祝融称为三皇,将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称为五帝。三皇的说法到了晋代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皇甫谧主张将伏羲、神农、黄帝称为三皇。唐代以后沿袭的便是这一说法。近代著名学者蒙文通、顾颉刚等人对古史传说中的三皇五帝都做过深入的专题研究。
炎帝神农的诞生也有着比较浓郁的传说色彩,按照《太平御览》引皇甫谧《帝王世纪》的说法,神农氏,姜姓也,其母感应神龙而生炎帝,说神农人身牛首,长于姜水。中国古代伟大人物的诞生,大都会被附会一些神奇的故事,并渲染上各种神话色彩,三皇五帝与秦汉以来的开国帝王均无一例外。当然,神话传说也并非都是空穴来风,与上古时代迷茫的史实有着一定联系,与民族心理、地域环境、民俗民风也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炎帝神农究竟诞生在哪里?现在争论较大的起码有两说,一是随州厉山说,二是岐山说(也有称为宝鸡说)。持第一种说法的主要根据《礼记》等文献的记载,大约是春秋初年提出来的,战国以后成为流行的说法。湖北省随州市正是依据这些传说记载,将厉山建成了炎帝神农出生纪念地,修建了大型的神农纪念馆,建有“炎帝神农故里”牌坊、“神农庙”“炎帝神农大殿”、炎帝神农纪念广场、体量很大的炎帝神农塑像等。持第二种说法的,主要依据《国语·晋语》中的记述,认为姜水是炎帝神农的出生地。据《水经注》卷十八记述,在周原、岐山附近有岐水,岐水东为姜水。也有人认为,炎帝既然是姜姓,则与西羌有着密切的关系,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就认为“传说最早的是炎帝,号神农氏。据说炎帝出生于姜水,姜水在今陕西岐山东,是渭河的一条支流。从渭河流域到黄河中游,是古代羌人活动的地方。所以,炎帝可能是古羌人氏族部落的宗神。号神农氏,说明他们主要是从事农业的氏族部落”。姜水畔因此建有神农庙、神农殿等,来纪念炎帝神农。
湖北随州和陕西宝鸡都说是炎帝神农的出生地或发祥地,因为都有一定的传说记载作为依据,所以都有道理。这种情形,也并非发生在炎帝神农一人身上。如大禹的出生地,就有北川說、汶川说等。大禹与涂山氏联姻,涂山究竟在哪里,也有好几种说法。又如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出生地与故里,也有几种说法,迄今仍有争论。类似的例子有很多,可以说这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一种现象。
炎帝神农与黄帝的关系,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按照《国语·晋语四》的说法:“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于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因此认为炎帝和黄帝应该是兄弟关系。汉代贾谊《新书·制不定》也说:“炎帝者,黄帝同父母弟也,各有天下之半。”由此可见,炎帝和黄帝为兄弟是汉代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而根据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的说法,炎帝和黄帝应是先后帝王的关系,《五帝本纪》中还记述了黄帝击败蚩尤的战争。而据《逸周书》记述,则是黄帝和炎帝联合,擒杀蚩尤,才取得了涿鹿之战的胜利。其他一些古籍中对此也有比较清楚的记载。
炎帝与黄帝的关系,在中华民族的形成与早期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性质,也可以说是一件意义深远的大事。因为他们所代表的姜姓和姬姓部族相互联合,世代通婚,直接关系到上古时代各个氏族和部落的融合,促进了华夏文明的繁荣和社会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中国地域辽阔,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上古时期,分散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西羌、东夷、北方戎狄和南方蛮夷地区的原始部族数量众多,并出现了一些占据不同地域的部落联盟。这些部落联盟或部落集团,最初都带有血缘性的特点。由于相互之间产生矛盾和发生战争,造成了各部落联盟的不断分化和重新组合,形成了规模更大也相对稳定的地缘性部落联盟,如传说中的共工九部和以熊、罴、貔、貅、貙、虎为图腾的黄帝六部。传说中的炎、黄两个部落联盟,与蚩尤部落联盟发生的战争,也属于这种性质,经过长达三年的战争,炎、黄部落联盟才取得最终的胜利。由此促进了地缘性部族联盟新的融合,推动了华夏族向汉族的发展。炎帝和黄帝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虽然关于炎帝神农的传说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但采用图像的形式来描述炎帝神农的形象和事迹,则是到了汉代才大量出现。我们在各地出土的汉代墓葬画像石上,就可以看到不少关于炎帝神农的刻画。如山东嘉祥武梁祠西壁画像石上就刻画了上古以来的帝王图像,其排列从右至左,炎帝神农排在伏羲、女娲、祝融之后,位列第四。图中的炎帝神农头戴进贤冠,双手执耜作翻地状,其左边隔栏上有榜题曰“神农氏因宜教田,辟土种谷,以赈万民”。榜题文字因年代久远,有些已经漫漶,也有将“赈”字识作“振”的,如清代乾嘉时期冯云鹏、冯云鵷辑著《金石录》中有对嘉祥武梁祠西壁神农画像的临摹图,就是这样识读的。嘉祥武梁祠描绘的这些上古帝王图像,采用了连环画的形式,依据传说中的一些典型特征,刻画的形象都比较庄重,洋溢着强烈的尊贵之气,充分突出了他们的创世伟绩与帝王身份。因为有榜题,对人物身份作了明确的文字说明,所以后人观赏这些上古以来的帝王图像时,可以辨认无误而不产生疑义。这些画像,不仅生动传神地表现了汉代人们对上古帝王的想象,也充分表达了对神话传说的认可,说明当时对三皇五帝的尊崇已成为社会共识,这些画像正是这种时代背景下的产物。
山东嘉祥武梁祠西壁画像中的上古帝王像
对炎帝神农的描绘,嘉祥武梁祠画像突出了他双手执耜教民耕田种谷的功绩。此外,也有依据传说,突出表现神农遍尝百草、播种谷物,兼具农神与药神身份的。如山东沂南县北寨村出土的一件汉代画像石上,画面上层刻画了两位神人坐在树下,皆披发草衣,跽坐于兽皮之上,左边神人下有榜题“苍颉”(即仓颉),应与苍颉造字的传说故事有关。画面右边的神人,手持禾谷或草药,下面有榜无题,学者们大多认为其身份应是神农。传说苍颉造字之时,天雨粟,鬼神泣;炎帝神农教民耕作时,也发生过天雨粟的情形,所以汉代人将他们刻画在了一个画面中,并以手持禾谷为典型特征。
山东嘉祥武梁祠西壁画像中的炎帝神农像和榜题
山东沂南县北寨村出土的炎帝神农与苍颉画像
四川新津崖墓出土石函上刻画的神农与仓颉画像
类似的画像在四川新津崖墓出土的石函上也有刻画,整幅画面长217厘米,高66厘米,共刻画了7个人,皆有榜题。中间为“孔子”问礼“老子”,右边为“东海太守”与“即墨少君”,左边刻画的就是“神农”与“仓颉”。画面中的神农一手拄杖,一手持禾谷或草药于口边,描绘的应是尝百草之状。倉颉坐于地上,也手持一物,与神农作相视状。将历史人物或传说故事采用组合的形式通过画面刻画出来,是各地出土汉代画像中比较常见的现象。四川新津崖墓石函上这幅对“神农”与“仓颉”的刻画,与山东沂南县北寨村出土的“仓颉”与“神农”画像,在表现技法上各有特点,而在内涵上则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突出了神农手持禾谷或草药的典型特征,使人很容易识别神农的身份,并通过画面表达了对神农作为农神与药神的赞颂。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苗山出土的一件画像石上也刻画了炎帝神农的形象,画面中炎帝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手持木锸。或解释为神农头戴帝王斜顶进贤冠,一手执耒耜,一手牵一凤凰。凤凰上面刻画一轮月亮,月中有玉兔与蟾蜍。凤凰下面刻画一头带翼衔灵芝草药的神牛,或称为衔草神兽。传说中的炎帝神农氏不仅是“教民耕种”的农业始祖,也是遍尝百草为民医治疾病的创始人,这幅画像同样突出了神农的典型特征,以浪漫的手法和丰富的想象对神农的传说作了生动的描绘。这幅画像还反映了汉代仙话的影响,描绘了一些当时非常流行的仙境景物,所以也有人将此图命名为“炎帝升仙图”,认为刻画的是炎帝引凤升仙的情景。
这些画像都充分表达了人们对神农的尊崇,揭示了有关神农的传说在当时已广为流传,同时也说明神农的形象在两汉时期已深入人心,成为社会各阶层的一种共识。因为中国是农业国,几千年来封建王朝都以发展农业为立国之本,所以对农神格外崇拜,这是符合国情的。结合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来看,至迟在汉代已经有了专门祭祀神农的场所,如郑玄说的“土神庙”之类,并在传说神农诞生或活动过的地方设立“神农社”,作为专门祭祀神农的场所。全国其他地方对炎帝神农的奉祀,主要是通过祭祀先农活动进行的。此外,还有对炎帝陵的祭祀,也备受重视。
徐州市铜山区出土画像石上的“炎帝升仙图”
炎帝和黄帝是中华人文始祖,所以历代都非常重视对炎黄二帝的祭祀,这不仅强调了古代农业社会的重农思想,而且充分体现了传统悠久的尊祖敬贤思想。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炎帝神农和轩辕黄帝都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无论是古史传说中黄帝作为北方黄河流域华夏族的首领,还是炎帝作为南方长江流域苗蛮族的代表,正是他们通过最早的部落联盟之间的相互融合,才奠定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基础。春秋战国时期对炎黄二帝传说的记述,汉代以来历朝对炎黄二帝的祭祀,都表达了对中华民族共同始祖的尊崇。如今各地对炎帝神农和轩辕黄帝的纪念活动,便是继承了汉代以来这一优良传统,体现了一种共同的民族心理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隆重纪念炎黄二帝,将寻根问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不仅有利于加强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也有利于团结全球的炎黄子孙,增强民族凝聚力,同时也扩大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对当前的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也会产生积极而长远的促进作用。所以,我们对古史传说进行深入的研究,纪念炎帝和黄帝的丰功伟绩,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现实的眼光来看,确实是一件非常重要且意义深远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