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区域文化产业效率空间异质性及影响因素
2022-06-20薛宝琪
薛宝琪
(南阳师范学院 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河南 南阳 473061)
0 引言
文化产业兼具低碳、创意、高附加值等特征,已成为转换经济动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立足点与突破点[1]。受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经济环境、交通条件等因素制约[2],各地文化产业发展存在较大差距,这种差距反映在产业效率上表现为显著的空间异质性。所谓空间异质性,又称空间非均匀性,是指文化产业效率既有地区差异之分,又存在空间集聚和离群之别[3]。文化产业效率是指在当前技术和规模条件下文化产业实际产出与理想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反映文化产业资源综合配置能力以及对文化资源的使用效率。针对区域文化产业效率研究,学者们得出了不少有价值的结论[4]。王家庭等发现环境因素对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影响显著,剔除环境和随机因素后区域文化产业效率整体偏低且差异显著[5]。蒋萍等发现我国西部文化产业效率受环境影响大于东部,西部文化产业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其规模效率低[6]。李兴江等发现我国文化产业效率区域差异显著,经济发展、文化体制、科技创新等差异致使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呈现东高西低的梯度分布格局[7]。黄永兴等发现区域文化产业效率具有较强的空间正溢出效应,文化消费、企业集聚、交通通讯及财政扶持等因素对其影响显著[8]。王惠等发现我国绝大部分省份农村文化产业处于非DEA有效状态且存在低值集聚现象和全域空间正相关性[9]。刘耀彬等发现在加入能源强度、经济发展水平等控制变量后,区域文化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产生显著的先抑制后促进的非线性影响[10]。陈羽洁等发现我国创意产业整体创新效率较低,知识开发效率优于经济转化效率[11]。马子红等发现技术创新、基建投资、经济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政府扶持等因素有助于提升区域文化产业效率[12]。吕洪渠等发现我国三大区域文化产业效率存在东高西低的特征,对外开放程度对三大区域效率影响不同,城市化影响显著为正[13]。徐宇沛等发现第三产业发展进程、居民消费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对动漫产业创新效率影响显著为正,政府扶持力度、地区经济实力等影响则显著为负[14]。曾荣平等发现我国文化产业效率呈现先降后升的“U”型,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消费水平、科技创新水平、信息化程度、对外开放程度、旅游业发展水平、融资环境、政策支持等因素对区域文化产业效率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向存在差异[15]。
综上所述,目前多从全国层面以省域为决策单元对区域文化产业效率展开研究,而从省域层面以市域为决策单元展开的研究相对较少。此外,多数研究仅从文化产业效率区域差异层面展开,很少考虑其空间集聚与离群特征。本研究以河南省18个省辖市为决策单元,从省域层面对2012—2019年区域文化产业效率空间异质性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以期能为推动河南省区域文化产业健康高效发展提供参考。
1 研究区概况、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干[16],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17]。近年来,河南省紧紧围绕“加快构筑全国重要文化高地”和“让中原更出彩”目标,以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为着力点,不断加快文化产业建设步伐。2019年河南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 251.15亿元,是2008年249.70亿元的9.02倍,年均增长率高达22.13%,占全省GDP的4.19%。其中,文化制造业增加值548.92亿元,占26.0%;文化批零业增加值317.83亿元,占14.1%;文化服务业增加值1 348.41亿元,占59.9%。文化服务业增加值是文化制造业的2.46倍。文化产业经济贡献度不断提升,结构不断优化,为构筑全国文化高地、推动中原更出彩打下了坚实基础。
1.2 研究方法
1.2.1DEA-BCC模型。DEA方法是测度决策单元(decision making units,DMU)相对效率的方法,在解决多投入、多产出DMU相对效率比较问题上具有绝对优势[18]。DEA法包含规模报酬不变模型和规模报酬可变模型[19],将综合效率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乘积。本研究采用投入导向规模报酬可变模型[20]测算DMU效率值,公式如下:
1.2.2Tobit模型。文化产业效率值为介于0~1的受限变量,若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直接回归,会出现参数估计偏误或不一致。因此,采用能够处理受限变量的Tobit模型进行回归。Tobit 模型的标准式[22]为:
(2)
1.3 数据来源
参考现有成果[4-9,23-28],选取文化产业规模以上企业法人单位数X1(个)、文化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年末从业人员数X2(人)和文化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资产总计X3(万元)作为效率测算投入指标;选取文化产业增加值Y1(万元)、文化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Y2(万元)作为效率测算产出指标。各指标原始数据主要来源于2013—2020年《河南统计年鉴》,部分年份文化产业增加值数据来源于《河南文化产业概览》。
2 区域文化产业效率空间异质性分析
2.1 整体变动
依据公式(1),采用Deap 2.1软件包测算2012—2019年河南省区域文化产业效率值(表1,表2)。
从表1可知,河南省区域文化产业效率均值介于0.6~0.8且呈现上下震荡变化特征,表明河南省区域文化产业效率整体较低且不稳定,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当DMU(省辖市)处于技术前沿面时,技术效率值为1,表明DMU(省辖市)技术效率有效,否则为技术效率无效。分析各省辖市数据可知,2012—2019年濮阳连续7年、商丘连续6年处于技术前沿面上,区域文化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焦作有3年,漯河有2年,开封、许昌、周口分别有1年为技术有效,区域文化资源配置相对较优;其他省辖市均不在技术前沿面上,处于技术无效状态,区域文化资源配置均有不同程度优化与提升空间。
表1 2012—2019年河南省区域文化产业效率值
从表2可知,河南省区域文化产业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值分别为0.697,0.817和0.862,均处于技术无效状态,既没有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和有效利用,也没有实现生产规模最优,文化产业投入产出仍需不断优化。分析各省辖市数据可知,郑州、许昌、济源文化产业纯技术效率达到最优,而其文化产业效率较低,主要因为其规模效率低。此外,鹤壁、三门峡文化产业规模效率低也是其效率低的主要原因。各省辖市文化产业纯技术效率均大于其综合效率,表明各省辖市文化资源使用效率虽然较高,但资源配置能力较弱。
一般而言,生产技术规模报酬通常会经历递增、不变和递减3个阶段。从表2可知,平顶山、安阳、鹤壁、新乡、漯河、三门峡、信阳、周口、驻马店、济源文化产业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资源投入少,但使用效率较高。郑州、开封、洛阳、许昌、南阳文化产业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其资源(或资金)投入较多,但使用效率不高,致使其产业效率较低。仅有焦作、濮阳、商丘文化产业处于规模报酬不变阶段,产业投入与产出相当,产业结构较为合理。
表2 2012—2019年河南省区域文化产业效率分解值
2.2 区域差异
依据地理区位差异,将河南省划分为豫东(商丘、周口、开封)、豫西(洛阳、三门峡)、豫南(南阳、驻马店、信阳)、豫北(安阳、新乡、焦作、濮阳、鹤壁、济源)和豫中(郑州、平顶山、许昌、漯河)5个片区。根据表2中综合效率值对每个片区所包含省辖市进行排序,并计算首末两市效率差值。豫东文化产业效率排名首末位分别为商丘、开封,效率差值为0.200,效率差异较豫中次之,差异明显;豫西文化产业效率排名首末位分别为三门峡、洛阳,效率差值为0.005,差异不大;豫南文化产业效率排名首末位分别为信阳、驻马店,效率差值为0.157,差异较豫西大;豫北文化产业效率排名首末位分别为濮阳、济源,效率差值为0.537,差异明显;豫中文化产业效率排名首末位分别为许昌、平顶山,效率差值为0.479,差异较豫北次之。效率差异大小意味着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程度高低,按照效率差异大小排序,以上分析表明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程度由豫北、豫中、豫东、豫南、豫西依次递减。
根据河南18个省辖市文化产业效率计算2012—2019年全省总体及豫东、豫西、豫南、豫北、豫中各片区效率均值(图1)。从图1可知,全省总体文化产业效率值呈增→减→增→减波浪型变动趋势;豫东、豫西、豫北、豫南4个片区与全省总体变动趋势类似;豫中片区效率值则呈减→增→减→增→减波浪型变动趋势。除2019年外,豫东片区明显领先全省各片区;豫北片区效率也明显较高;豫西片区效率上下震荡幅度最大。2012年、2017年、2019年效率最低值出现在豫南;2013年、2014年效率最低值出现在豫中;2015年、2016年效率最低值出现在豫西;2018年效率最低值出现在豫北。总体来看,豫东、豫北效率值较高且波动幅度小,豫中、豫西效率值偏低且波动幅度大。
图1 河南省各区域文化产业效率均值变化
2.3 空间格局
将2012—2019年河南18个省辖市文化产业效率均值划分为低值区、中值区和高值区3种类型来分析其空间格局(图2)。由图2可知,第一,综合效率总体呈东高西低格局分布。高值区(商丘、濮阳)和中值区(焦作、新乡、开封、周口、许昌、漯河、信阳)绝大部分面积分布在京广铁路线以东,低值区(郑州、洛阳、三门峡、济源、平顶山、南阳、驻马店)则主要分布在京广铁路线以西。京广铁路线为综合效率高、低分异的主轴线。第二,纯技术效率空间分布特征与综合效率类似,所不同的是高值区范围向西有所扩展。与综合效率不同,纯技术效率高值区(商丘、濮阳、鹤壁、济源、焦作、许昌、郑州、许昌)在京广铁路线两侧都有分布,除三门峡外,中值区(安阳、新乡、开封、周口、漯河、信阳)绝大部分面积分布在京广铁路线以东,京广铁路线也是纯技术效率高、低分异的主轴线。第三,规模效率呈现“以高值区为本底,以中、低值区为点缀”的分布格局。高值区(濮阳、商丘、新乡、周口、南阳、焦作、信阳、开封、漯河、洛阳、驻马店)基本连片分布,中值区(安阳、许昌、三门峡)和低值区(郑州、鹤壁、济源)点缀于高值区中间或分布于其外围。
图2 河南省区域文化产业效率空间分布格局
3 文化产业效率空间异质性影响因素
3.1 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影响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因素众多。参考已有成果[4-7,10-15,25,27-30],并考虑数据可得性,选取资源禀赋(RES)、经济水平(GDP)、资本投入(INS)、市场需求(MRD)、科技水平(RTL)、信息化程度(INF)、人力资源开发(HRD)、政策支持(GOV)8个指标进行回归分析,分别用文化产业年末企业法人单位数、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城乡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专利授权数、互联网用户数、文化产业年末从业人员数、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作为以上8个指标的代理变量。其中:城乡人均文化消费支出=城镇居民家庭文教娱乐消费支出×城镇人口占比+农村居民家庭文教娱乐消费支出×农村人口占比。数据来源于相关年份《河南统计年鉴》。
以文化产业综合效率值为被解释变量,以上述8个变量为解释变量,依据公式(2)构建区域文化产业效率影响因素评价Tobit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如下:
TE=β0+β1ln RESit+β2ln GDPit+β3ln INSit+
β4ln MRDit+β5ln RTLit+β6ln INFit+
β7ln HRDit+β8ln GOVit+εit。
(3)
式中: TE为文化产业综合效率;β0为常数项;β1~β8为自变量回归系数;εit为随机干扰项;i和t分别表示地区和时间。为消除各指标量纲差异,分别取自然对数。
3.2 回归结果分析
依据公式(3),使用Stata 15.0软件包对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数据进行回归计算(表3)。由表3可知,对数似然比(Log likelihood)、伪判决系数(LR chi2(8))及整体显著水平(Prob>chi2)等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模型拟合优度较佳,从t值和p值可以看出各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程度均比较高。从回归结果看,资源禀赋系数为负且通过了1%显著性检验,说明虽然丰裕的文化资源是地方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31],但资源禀赋决定不了投入产出效率,如果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高,反而会成为效率提升的一种负担。经济水平系数为正且通过了5%显著性检验,经济水平每提高1%,文化产业效率将提升21.06%,可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强大的经济基础不仅能推动文化市场繁荣和文化消费换挡升级,而且能改善基础设施,吸引文化企业集聚入驻,改善文化产品供给结构。资本投入系数虽为正但数值很小,并且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各省辖市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还不尽合理,可能存在投资冗余,对效率提升作用很微弱。市场需求系数为负且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河南省文化资源虽丰富,但地区分布很不均衡,有些地区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缺乏科学性,致使资源利用率低,虽然市场规模(需求)很大,但投入产出效率并不高。科技水平系数为正且通过了1%显著性检验,说明科技创新对文化产业支撑作用明显[32],尤其是对一些历史文化资源,要达到活化开发目的就必须融入现代科技元素,以科技创新提升文化产品品位和市场吸引力,如河南卫视推出的《唐宫夜宴》《龙门金刚》舞蹈堪称是利用科技创新活化历史文化资源、提升文化产品市场吸引力的典范。但从回归系数看,科技创新对文化产业效率提升很微弱,1%的创新仅有6.79%效率提升。信息化程度系数为正且通过5%显著性检验,说明信息的传播和使用对文化产业效率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随着5G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在文化信息传播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产品创意创新到市场推广以及消费信息获取都难以离开网络,而各市互联网普及率差别大,致使文化产业效率存在差距。人力资源开发系数为正且通过1%显著性检验,说明人力资源开发对文化产业效率有显著正向影响,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每提高1%,文化产业效率将提升33.04%。文化产品创意离不开优秀人才队伍,文化人力资源开发将会长期影响地区文化创造力,进而影响文化产业效率。虽然各省辖市都非常重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但各省辖市所拥有的各类文化人才参差不齐,比如焦作、南阳、开封、安阳、许昌拥有国家级优秀文化人才数量在全省18个省辖市中排前3名(开封、安阳、许昌并列第3名),焦作、濮阳、开封、洛阳和许昌拥有省级优秀文化人才在全省18个省辖市中排前5名[33],这些省辖市还拥有相当数量的“四个一批”人才、文化名家工程人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人等,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智力保障和人才储备。政策支持系数为负且通过了1%显著性检验,说明在当下政府主导模式下,虽然政府对文化产业投入了大量扶持资金,但由于各地文化体制、机制不灵活[15],政府扶持资金使用效率并不高,文化产业效率提升并不明显。
表3 影响因素Tobit回归结果Tab.3 Tobit regression results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河南省区域文化产业效率整体偏低且不稳定,仍有较大提升空间。2012—2019年全省文化产业效率均值介于0.6~0.8且呈上下震荡变化。从各市情况看,仅有濮阳连续7年、商丘连续6年保持DEA技术有效状态;焦作仅有3年、漯河仅有2年,开封、许昌、周口分别仅有1年为DEA技术有效状态,其他11个省辖市均为DEA技术无效状态。
河南省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效率区域差异显著。从片区内差异看,豫北市际差异最大,豫西市际差异最小,豫中、豫东、豫南介于其间。从片区间差异看,不同年份片区间效率差异有波动,总体上豫东、豫北片区效率值较高且波动幅度小,豫中、豫西片区效率值偏低且波动幅度大。
河南省区域文化产业效率空间异质性特征明显。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呈东高西低格局分布,京广铁路线为效率高、低分异主轴线;规模效率呈现“以高值区为本底,以中、低值区为点缀”的空间分布格局,高值区连片分布,中值区和低值区点缀其间或散布于其外围。三大效率都存在高值(或低值)集聚区和低值(或高值)离群区,空间分布很不均衡。
各因素对文化产业效率的影响方向及程度差别较大。经济水平、资本投入、科技水平、信息化程度、人力资源开发等对文化产业效率提升有正向影响,资源禀赋、市场需求、政策支持等对文化产业效率提升为负向影响。其中人力资源开发影响最大且显著,资本投入影响较小但不显著;资源禀赋系数绝对值最大且显著,市场需求系数绝对值较大但不显著,政策支持系数绝对值最小且显著。
4.2 建议
优化投入产出结构,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针对“资源投入少,使用效率高”或“资源投入多,使用效率低”等投入产出失衡的省辖市,应将文化产业发展重点放在结构优化上,既要避免投入不足,又要注意投入冗余,提高产业资源使用效率。
优化空间布局,协同城乡发展。以一河(黄河)、两拳(少林拳、太极拳)、三山(太行山、伏牛山、大别山)、四都(郑州、洛阳、开封、安阳)为核心,优化布局豫北、豫中、豫东、豫南、豫西五大片区文化产业发展,缩小区域间差距。同时,发挥区域中心城市(如郑州、洛阳、开封、南阳、信阳等)文化产业集聚和辐射作用,依据城乡地域接近、文化资源互通、产业布局协同等原则,合理开发乡村文化资源,鼓励中心城市文化产业机构、高新企业、高等院校、创新创业人员等深入乡村投资兴业,缩小文化产业发展的区域内差异。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区域均衡协调发展。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形成“政企分开、产权明晰”的文化产业管理体制,破除各种体制机制障碍,加强市际合作,促进企业间在人才、知识、技术、创意等方面的溢出效应,促进文化资源在全省范围内自由流动,提升低效率地区文化企业的专业化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规避低水平同质化竞争,促进区域文化产业均衡协调发展。
鼓励科技创新,推动科技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聚焦市场需求,深入实施文化科技创新驱动战略,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超高清、物联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壮大线上演播、数字创意、数字艺术、数字娱乐、沉浸式体验等新型文化业态,强化科技在演艺、娱乐、工艺美术、文化会展等传统文化领域中的应用,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