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省晋城市郝匠M1发掘简报

2022-06-20山西博物院

文物季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外壁底径晋城

山西博物院

晋城市文物研究所

2013年,山西省晋城市启动棚户区改造项目,在郝匠社区办公楼建设过程中发现两座砖雕彩绘壁画墓。2013年8月中旬至9月末,山西博物院、晋城市文物研究所联合对这两座墓葬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发掘。

一、墓地概况

两座墓葬位于山西省晋城市城区兰花路怡凤小区东侧约250米,地势较高,海拔733米,发掘区地势较为平坦(图一)。由于正值雨季,该地区地下水位较高,墓内积存深约30厘米左右的地下水,清理工作难度剧增,不仅导致考古工作进展缓慢,而且人骨、随葬品位置发生位移比较严重。两座墓葬均开口于第①层下,打破生土。编号分别为M1、M2。其中M1结构保存完整,出土遗物较为丰富,还出有明确纪年的墓志1合,现将M1的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图一 郝匠M1墓葬位置图

二、墓葬形制

M1是前后双室砖券墓,皆用青砖砌筑而成,可分为墓道、墓门、前室、甬道、后室五部分,其中墓道后期遭到严重破坏,受地下水位的影响,出于安全考虑,未能对墓道进行发掘。墓门至后室通长648厘米。正南北向。墓室内装饰有仿木建筑砖雕和建筑彩画两种(图二)。

图二 M1墓葬平面图

1. 墓门

墓门通高190、宽125、进深30厘米,为砖券拱门。

2. 前室

墓门后即为前室,前室长206、宽192厘米,自砖地面至墓顶下瓦片处高278厘米。墓壁用条砖垒砌并装饰有砖雕,再施彩绘。前室墓壁分为四壁。

北壁为摹仿木建筑的门楼,下部叠砖两层做门基,基上两侧用条砖叠砌,上部砌阑额,条砖内侧做45°抹斜,倚柱、阑额之内砌出上额、槫柱一层,其内在条砖之上用彩绘出门额和立颊,立颊由长37、宽14.2、厚5.8厘米的条砖砌成,门额正面砌出四枚门簪,中间两枚脱落,门簪作四瓣蒂形,长10、宽9厘米。中间为拱形门洞,与墓门相对,阑额上砌普拍枋,普拍枋上砌有铺作四朵,皆为四铺作单抄计心造,栌斗上承华栱,华栱上承爵头式耍头和令栱以承接替木,替木上以两层砖砌出半圆柱形的橑风槫。扶壁栱作法为泥道重栱,铺作之间砌有栱眼壁。橑风槫上砌出单层仿木檐椽,直接采用预制模砖铺砌而成,每块砖刻有檐椽一根,端部为圆形截面。檐椽上置仰覆板瓦一层,均为预制模砖铺砌,一块模砖上有两块完整的覆瓦,和一块完整、两块一半的仰瓦,前后拼接而成完整仰瓦。板瓦层上为条砖叠砌而成的墓顶(图三)。

图三 前室北壁

南壁为墓门所居之面。墓室南壁上部结构与北壁相同,阑额以下为三十三层条砖叠砌而成的墓壁,墓壁中部辟有墓门(图四)。

图四 前室南壁

东壁下部的须弥座为十一层不同样式的砖叠砌而成,均为预制模砖。底层为云纹砖;云纹砖之上内收一层为合莲纹;再其上内收一层,上浮雕二方连续仰覆莲花纹;其上支出一层条砖,斫出混线,上浮雕横向凸弦纹;上内收一层条砖,雕有二方连续仰覆牡丹纹;上支出一层条砖,砖上浮雕连缀草叶纹;第七层为束腰,中部为四块长方形花纹砖,花纹砖两侧及上部以第四层凸弦纹砖为边框,四块花纹砖中,题材均为牡丹,前三块构图基本相同,均为中上部雕一朵牡丹,周围用叶环绕,第四块主题为两朵牡丹,周围用叶环绕;束腰上凸出一层,为二方连续莲花纹;其上支出一层,为与第五层相同的二方连续仰覆牡丹纹;再其上一层为仰莲瓣纹。须弥座上施两根以立砖砌成的立柱,柱两侧由十五层素面条砖叠砌,柱上承绰幕枋,上承横额,横额上斗栱构造与北壁相同。两立柱之间,砌四扇格子门,由上桯、下桯、子桯和腰串组成(图五)。

图五 前室东壁

西壁下部的须弥座与东壁相同,须弥座上中部置砖雕假门,下部用长11.7、厚5.5厘米的素砖做门基,基上两侧用条砖叠砌,上部砌横额,条砖内侧做45°抹斜,横额之内砌出上额、槫柱一层,其内砌筑门额、立颊,立颊由长25、厚6.5厘米的条砖砌成,门额正中砌出四枚门簪,中间两枚为八边圆弧形,最大直径为5.5厘米,两侧两枚作四瓣蒂形,边长5厘米。门额、立颊内砌板门两扇,左扇向西微启。板门每扇长53、宽18.5厘米,每扇各有五排五列浮沤,浮沤最大直径为3厘米。第二排与第三排之间置一铺首,铺首直径为7厘米。启门处立一妇人俑,上身略前倾,看向外侧。假门两侧各砌一窗,外砌上额、槫柱、窗额、立颊,其内再用竖砖做破子棂四枚。破子棂长26.5、宽21.5厘米。西壁上部施以绰幕枋承托的横额,横额及以上构造与东壁一致(图六)。

图六 前室西壁

3. 甬道

前室后接甬道。甬道内部自砖地面至顶高165、宽127、进深81.6厘米。甬道为拱券洞式结构,门洞之内采用条砖叠砌,下部由十八层条砖错缝砌成甬道两壁。砖自下而上垒至十八层后开始起券,拱顶系将条砖斜竖靠在墓壁上相倚而成,拱顶共由三列砖券成,其上为拱券顶,券顶南北两列为四十一层砖,中间一列为三十三层砖。

4. 后室

过甬道即后室入口,后室平面长方形,叠涩顶,内部每面宽为274~280厘米不等。自棺床面至橑风槫顶部248厘米,自砖地面至橑风槫顶部266厘米。入口内为长275、宽86厘米的长方形条砖地面,后室北部砌起长275、宽188、高18厘米的砖铺棺床,棺床以方砖错缝平铺,方砖尺寸长32、宽30、厚6厘米。后室墓壁分为四壁。

东、西、北壁下部除棺床部分是在三层条砖之上砌重层束腰须弥座样式。下层须弥座高十层砖,底层支出一层龟脚,其上为一层条砖,斫出混线,其上浮雕覆莲纹砖,而后内收顺砌素面条砖一层,再向外支出一层条砖,斫出混线,又内收素面条砖一层,其上收进束腰,为条砖侧砌间隔方砖丁砌的形式,方砖之间分别浮雕箍头相对,中有缠枝牡丹或莲花的纹样。束腰之上叠涩支出条砖两层,其上支出一层条砖,斫出混线,上又支出顺砌一层条砖。上层须弥座高五层砖,底部一层条砖,斫出混线,素面无装饰,上方顺砌条砖一层,浮雕仰覆莲花纹,其上收进束腰,分别立砌条砖六块,其间间隔丁砌砖,条砖之间有浮雕孝子图像。条砖上方顺砌条砖一层,浮雕仰覆牡丹纹。其上又支出一层砖。

壁中砌厚约13厘米的阑额、厚约6厘米的普拍枋。阑额部分收回,普拍枋支出。普拍枋与阑额之间有似柱状物。普拍枋上转角处砌仿木转角铺作,两转角之间砌柱头铺作。转角铺作和柱头铺作采用相同的铺作形式,为把头绞项作,栌斗上出泥道栱、耍头,耍头处于泥道栱心斗位置,泥道栱及散斗上承替木,替木之上有橑檐枋。枋上铺砌山花蕉叶一层。铺作之间砌栱眼壁,壁上彩绘。补间铺作,东、西、北壁各一朵。后室铺作较前室简单。

南壁券洞外,底部是须弥式基座,高104厘米。由十一层条砖叠造而成,底部六层素面条砖顺砌,上砌一层覆莲纹砖,而后内收砌一层素面条砖,再向外支出一层上下各45°斜抹条砖,而后再次内收砌一层素面条砖,再向外支出一层下部45°斜抹条砖。以须弥座的最上一层为下串,立砌两根槫柱,一侧槫住紧挨券洞,另一侧距离东西壁尚有距离,中间以条砖叠砌。柱间砌窗额,槫柱与窗额所用砖均向内45°斜抹。槫柱和窗额内又砌立颊与上串,窗内立砖雕男女侍从。西侧为女侍从,东侧为男侍从。窗额上叠砌七层条砖,上接阑额。普拍枋仅用红色彩绘表示,与其他三壁突出的普拍枋不同(图七)。

图七 后室北壁(左)、南壁(右)

三、出土遗物

出土器物种类丰富,主要有瓷、陶、铜、铁、骨、银、水晶等类别。

1.瓷器10件。依其釉色可以分为白釉、青釉、酱釉。

白釉5件,还发现有14块白釉瓷片。器类主要有碗、盘等。

碗 4件。依其口径不同可以分为大碗、小碗。

大碗 2件。口径在15厘米以上。依其腹部形制可进一步分为两类。

A型: 1件。斜直腹。M1:15,灰白胎,圆唇,敞口,斜直腹,腹足分界明显,矮圈足,器身施白釉,内壁施釉较厚,呈乳白色,外壁施釉厚薄多有不匀,呈灰白色,且外壁可见有流釉现象,圈足施釉较薄,器内外壁均有釉面开裂现象。素面。器内壁底部可见五处支钉垫烧痕。口径19.1、底径5.3、高6厘米(图八,1;图九~图一一)。

图八 出土器物1~3、5~7.碗(M1:15、M1:16、M1:17、M1:13、M1:12、M1:14)4.盘(M1:11) 8、9.鸡腿瓶(M1:9、M1:10)10~12.陶罐(M1:19、M1:20、M1:21)

图九 碗(M1:15)

图一〇 碗(M1:15)

图一一 碗外底(M1:15)

B型:1件。斜弧腹。M1:16,灰白胎,圆唇,敞口,口外侧下方加厚一周,腹上部斜直,腹下部急弧收,腹足分界明显,矮圈足。器身施白釉,内壁施釉较厚,呈灰白色。外壁施釉厚薄多有不匀,有流釉现象,呈灰白色,圈足未施釉,器内壁底部及圈足底部皆可见有五处支钉垫烧痕。口径18.1、底径5.7、高7.26厘米(图八,2)。

小碗 2件。口径在15厘米以下。

M1:17,灰白胎,圆方唇,敞口,斜弧腹,矮圈足。器内施白釉,器外壁腹上部施白釉,腹近足部处、圈足未施釉。器内壁底部见有一周凸痕,器外壁腹下部有两周刮削痕。圈足底部粘有两支钉状物,对称分布。口径9.6、底径4.22、高3.8厘米(图八,3)。M1:18,灰白胎,圆唇,敞口,口外侧下方加厚一周,斜弧腹,矮圈足。器内施白釉,器外壁腹上部施白釉,腹近足部处、圈足未施釉。器内壁有支钉垫烧痕,器外壁腹下部有一周刮削痕,圈足内有拉坯痕。口径9.4、底径4、高3.4厘米(图一二~图一四)。

图一二 碗(M1:18)

图一三 碗(M1:18)

图一四 碗外底(M1:18)

盘 1件。M1:11,灰白胎,尖圆唇,六瓣式葵口,浅腹,腹上部斜直收,腹下部硬折收成大平底,腹足分界明显,矮圈足。器身施青白釉,圈足内未施釉,施釉较均匀。腹上部饰一周弦纹,弦纹内及内底部三等分饰三只飞禽(疑似仙鹤)。圈足内侧可见支钉垫烧痕。口径10.9、高6厘米(图八,4;图一五~图一七)。

图一五 盘(M1:11)

图一六 盘(M1:11)

图一七 盘外底(M1:11)

青釉 3件。皆为碗。

碗 3件。依碗口部形态可分为两型。

A型:1件。圆口碗。M1:13,灰白胎,圆唇,敞口,斜弧腹,腹足分界明显,矮圈足。器身满施青釉,圈足内施釉较薄。器内腹上部饰一周弦纹,弦纹内饰两枝缠枝牡丹花卉纹。器外壁上部及圈足处各饰一周弦纹。釉面有开裂现象。口径21.6、底径5.9、高6.5厘米(图八,5;图一八~图二〇)。

图一八 碗(M1:13)

图一九 碗(M1:13)

图二〇 碗外底(M1:13)

B型:2件。葵口碗。依碗深度可分为两类。

Ba型:1件。浅腹碗。M1:12,灰白胎,圆唇,六瓣式葵口,斜弧腹,腹足分界明显,矮圈足。器身满施青釉,圈足未施釉。器内腹上部、腹中下部各饰一周弦纹,在两周弦纹之间饰一周波浪纹,器内底部中央饰一只鸭(或鹅),在鸭(或鹅)至腹中下部弦纹之间饰一周波浪纹。器外壁口沿下饰一周弦纹。釉面多有开裂现象。口径16.4、足径5.4、高4.3厘米(图八,6;图二一~图二三)。

图二一 碗(M1:12)

图二二 碗(M1:12)

图二三 碗外底(M1:12)

Bb型:1件。深腹碗。M1:14,灰白胎,圆唇,六瓣式葵口,斜弧腹,腹足分界明显,矮圈足。通体施青釉,圈足内施釉略薄。器内腹上部饰一周弦纹,器内底部中央明显下凹,呈圆形,弦纹内饰一枝缠枝牡丹花卉纹。器外壁口沿下饰一周弦纹。釉面多有开裂现象。口径20.2、足径5.5、高7.7厘米(图八,7;图二四~图二六)。

图二四 碗(M1:14)

图二五 碗(M1:14)

图二六 碗外底(M1:14)

酱釉 2件。皆为鸡腿瓶。

鸡腿瓶 2件。M1:9,灰白胎,圆唇,侈口外卷,矮束颈,溜肩,肩、腹部交接处明显外鼓,腹部斜直收,器身形同鸡腿,腹足分界不明显,圈足。器身施酱釉,器外壁局部酱釉已剥落,圈足底部未施釉,肩上部釉被刮掉一周,陶坯裸露。器外壁满饰拉坯时形成的轮旋纹,腹中部以上轮旋纹较深,腹中部以下轮旋纹较浅,不甚明显。口径5.5、腹最大径15.1、底径9.3、高35.6厘米(图八,8;图二七)。 M1:10,形制与M1:9完全相同。口径5.6、腹最大径15.9、底径11.6、高35.1厘米(图八,9;图二八)。

图二七 鸡腿瓶(M1:9)

图二八 鸡腿瓶(M1:10)

2.陶器4件。皆为陶罐,形制相同。

M1:19,泥质灰陶,圆唇,直口,卷沿,束颈,鼓腹,腹底分界不明显,平底内凹。器内壁素面。器外壁腹、颈交接处对称分布有两圆孔,器外壁以白彩为底,腹上部白彩脱落严重,腹下部饰一周红彩莲花瓣,器内底部可见有拉坯痕和泥点粘结,从裸露的器表来看,表面有刮抹痕,器底部可见有拉坯痕。口径10.1、腹最大径14.6、底径8.7、高11.2厘米(图八,10;图二九)。M1:20,口径11.1、腹最大径15.5、底径10.1、高11.4厘米(图八,11)。M1:21,口径10.5、腹最大径15.2、底径9.3、高11.2厘米(图八,12;图三〇)。M1标: 1,泥质灰陶,圆唇,直口,卷沿,束颈,鼓腹,腹下部及底部残,器外壁以白彩为底。器内外壁可见有拉坯痕。口径10.9、残高6厘米。

图二九 陶罐(M1:19)

图三〇 陶罐(M1:21)

3.铜器3件。器类主要有铜镜、铜钱。

铜镜 2件。皆为方形。M1:1,器表锈蚀泛青色,局部为红色,方形,镜面未锈蚀部分光滑平整,镜背面中央有一圆形钮座,半圆形穿孔,宽素缘,其中一边缘上刻有九个字“泽州司侯司院记官造”。长13.1、宽13、厚1厘米(图三一,1;图三二)。M1:2,器表锈蚀泛青色,方形,镜面凹凸不平,镜背面中央有一圆形钮座,半圆形穿孔,以钮座为圆心,饰两周同心圆,同心圆外侧环绕一周八卦纹,宽素缘,其中一侧边缘上刻有九个字“泽州司侯司院记官造”。长8.5、宽8.5、高0.6厘米(图三一,2;图三三)。

图三三 铜镜(M1:2)

图三二 铜镜(M1:1)

图三一 出土器物1、2. 铜镜(M1:1、2) 3.铁盘(M1:4) 4.铁牛(M1:5) 5.铁猪(M1:6) 6.铁板(M1:7) 7~9. 骨器(M1:23、M1:24、M1:27) 10 .银钗(M1:22) 11.水晶环(M1:25、26)

铜钱1件,计6枚。M1:3,有政和通宝3枚、咸平元宝3枚(图三四)。

图三四 钱币(M1:3)

4.铁器5件。器类主要有盘、牛、猪、板、钱等。

盘 1件。M1:4,锈蚀破损严重。尖唇,八瓣式葵口,弧腹,大平底。口径20.1、底径12.3、高4.6厘米(图三一,3)。

牛 1件。M1:5,锈蚀严重,长吻前伸,面部眼、鼻锈蚀,不可辨识,一耳前倾,一耳残缺,一角残缺,一角粗壮直耸,略呈“S”形,肩部隆起,脊背下垂,背部有一圆孔,尾残,腰腹部略下垂,腹内填充有石质物品,四肢站立。长26.1、高20.4厘米(图三一,4)。

猪 1件。M1:6,可能为野猪,锈蚀严重,长吻前伸,面部眼、鼻锈蚀,仅余轮廓,阔耳前翻,一耳残缺,颈部鬃毛直立,脊背下垂,背部一侧有两圆孔,尾残,腰腹略下垂,腹内填充有石质物品,四肢站立,一蹄微抬伸。长24.6、高14.4厘米(图三一,5)。

板 1件。M1:7,器表锈蚀严重,呈鱼鳞状。平面为长方形,器身扁平。长31.5、宽21.8、厚0.6厘米(图三一,6)。

钱 枚数不明。皆锈蚀粘连,不可辨识。

5.骨器3件。主要器类有刷。

刷 2件。M1:23,灰白色,圆角长方形刷头,其上可见2排12列共计24个圆柱形毛孔洞,刷毛已无。圆柱形刷柄,末端残。器身整体打磨光滑,疑似为眉刷。残长11.9、刷头宽0.7厘米(图三一,7;图三五)。M1:24,黄褐色,圆角长方形刷头,其上可见2排11列共计22个圆柱形毛孔洞,刷毛已无。圆柱形刷柄,末端残。器身整体打磨光滑,疑似为眉刷。残长8.3、刷头宽0.76厘米(图三一,8;图三五)。

图三五 骨刷(M1:23、 24)

骨器 1件。形制不明。M1:27,器身扁平,两侧边及尖部略薄,器身中部略厚,器表磨制光滑。残长3.2、宽0.5厘米(图三一,9)。

6.银器1件。器类有钗。

钗 1件。M1:22,通体锈蚀,用圆柱形银丝对折而成。钗头、尾较粗,中部略细,钗首饰螺纹。长17.7、宽1.4厘米(图三一,10;图三六)。

图三六 银钗(M1:22)

7.水晶器2件。器类为环。

环 2件。M1:25,平面呈圆环状,内壁上部向外一周抹斜,下部较直,外壁微弧,圆环背部平整,正面向外隆起。直径1.8、厚0.4厘米。M1:26,形制同于M1:25。直径1.7、厚0.43厘米(图三一,11;图三七)。

图三七 水晶环(M1:25、26)

8.墓志1合。出于后室西南角,斜倚西壁。青石制成,无盖。长方形,长118.5、宽66、高17.5厘米。正面抛光,楷书正文20行,满行30字,共计500字(图三八)。录文如下:

图三八 墓志拓片

故郭公墓志铭并序

乡贡进士王延景撰

将仕郎洮州军事判官姚俌书

将仕郎管州军事判官张师颖篆额

公讳永坚,字仲固,姓郭氏,世为泽州晋城人。曾祖纯,宁化军司户参军。祖琦、父\规,皆以儒为业,晦迹丘园,不求仕进。公生有淑质,弱不好弄,在髫齓有成人之\志,居家孝友,处己廉平;接物以诚,周人之急;教子必以义方,假人未尝德责。虽\未闻淹通经史,而有士君子之行,为乡里长老之所敬服。富民田公名,有知人\之鉴,一见公,奇之,遂有东床之选。二亲既终,兄弟分财,秋毫无所取,家人未尝\见喜愠之色。性好施与,喜延士类,不间贫富,当时贤士大夫无不枉驾而愿交\焉。临事不惑,遇疏贱必加礼敬;大度兼容,人莫测其涯涘。大定十五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以疾终于家,享年五十有四。娶田氏,治家有法,慈严相济;事父母、舅\姑皆以孝闻,内外亲族尽得其欢心,诸子诸孙皆使知书。大定十七年八月初\五日,以疾终。子男三人:长延庆,举进士,有声场屋,累预计偕;次延祥、延龄,并勤\俭,克绍先志。女二人:长适景照,次适解百祥。孙男四人:长曰安中,余幼。孙女四\人,皆未行。延庆等卜以大定十七年,岁次丁酉,八月戊辰朔甲戌日,葬公于县\之移风乡招贤里郝家社之原,田氏祔焉。将葬,延庆等丐铭于仆。仆与公有一\日之雅,又与世卿有场屋之旧,义不得辞,乃为之铭曰:

猗欤仲固之贤 实禀生人之秀 行有孝悌之高 躬履仁义之富

德堪一代之尊 何无百年之寿 俾厥后以克昌 乃皇天之降祐

四、结 语

(一)墓葬年代

晋城郝匠M1墓志中载郭永坚于“大定十五年(1175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以疾终于家,享年五十有四”,其妻田氏于“大定十七年(1177年)八月初五日,以疾终”。其子女“延庆等卜以大定十七年(1177年),岁次丁酉,八月戊辰朔甲戌日,葬公于县之移风乡招贤里郝家社之原,田氏祔焉”。据此可知,郭永坚于大定十五年(1175)十一月二十四日去世,郭永坚之妻田氏于两年后去世,亦即大定十七年(1177年)八月初五日去世,下葬时间在当月甲戌日,这一日应该是八月初七日。可见,郭永坚暂厝二年未葬,田氏去世三天后即合葬于郝家社,说明晋城郝匠金墓建成的绝对年代应当不晚于公元1177年八月初六日。有学者将金代女真贵族墓葬划分为三期,早期为金朝建国到海陵王迁都之前(1115-1152年),中期为海陵王贞元迁都到金世宗时期(1153-1189年),晚期为金章宗明昌以后到金亡(1190-1234年)[1]。这一分期认识已为绝大多数学者在研究金代墓葬时所遵从,按照这一分期认识,晋城郝匠金墓建成的相对年代应为金代中期。

(二)区域认识

有学者按照行政区划、自然地理、墓葬发现情况等因素,将金代墓葬划分为10大区26小区,其中晋东南地区又分为长治南部地区、长治北部地区、晋城地区三个小区,分别归纳了三个小区的区域特色[2]。晋城地区位于山西省东南部,金代行政区划为河东南路泽州。这一地区发现的金墓主要有晋城市南社村墓[3]、阳城电厂墓[4]、晋城市郝匠社区、高平市汤王头村墓[5]、陵川县玉泉村壁画墓5[6]等,据此,该学者指出晋城地区金代墓葬特色可归纳为该地多流行方形多室墓,单室墓较少;墓葬建筑中砖雕、彩绘并用,尤其砖雕极为发达;墓室中砖雕或彩绘多见有“二十四孝故事”。

综观晋城地区与长治南部地区、长治北部地区的金代墓葬,三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共性:1.均流行砖室墓,单室墓较少,多为多室墓;2.墓葬装饰以砖雕与彩绘并用,其中砖雕更为发达;3.墓葬装饰中“门窗”、“侍卫”、“二十四孝故事”较为流行。由于长治南部地区地处晋城地区、长治北部地区之间,晋城地区与长治南部地区之间有着较多的共性,而与长治北部地区存在一定的差异:1.晋城地区、长治南部地区流行方形多室墓,其中以双室墓为多。长治北部地区则以多边形砖室墓,墓室数量一般在两个以上。2.晋城地区金墓中鲜见侧室、壁龛,未发现有丛葬。相反,长治北部地区金墓中常常带有侧室,丛葬极为盛行。长治南部地区墓室中也常见有侧室、壁龛,丛葬较为盛行。3.墓葬装饰中过桥图或夫妇乘云气状图在长治北部地区、长治南部地区皆有发现,而在晋城地区尚未发现。

晋城郝匠金墓时代明确、结构完整、保存完好,该墓葬的发掘进一步丰富了晋城地区金墓的研究资料,深化了晋东南地区金墓研究的认识,为金代墓葬的相关研究开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附记:

项目负责人:霍宝强

发掘人员:厉晋春、王保金、李永智、梁谦 、张清洋、刘东东、程勇、安建峰

修复人员:王保金、李永智、李锐、赵斌、李彦伟、胡文英、史美风、张耀栋、李小波、双瑞、梁萍、闫文祥、张政敏

资料整理:王瑞、成凯、冀瑞、俞莉娜、王子奇、李志霞、郭妍茹

摄影:厉晋春

绘图:畅红霞

执笔:霍宝强、霍东峰、程勇、王瑞、冀瑞

猜你喜欢

外壁底径晋城
山西晋城阳城次营镇:蚕桑宴打造绿色生态品牌
山西晋城启动黄芩示范项目
甘肃省泾川县博物馆藏品
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室身部外壁快速电铸成型技术
混凝土水化热对井筒外壁受力变形影响分析
两种预应力主动加固桥梁技术分析
元代磁州窑白地黑绘花鱼藻纹盆装饰浅析(中)
厚玻璃杯预热更容易炸裂
万福矿井副井井筒掘砌技术探讨
马不停蹄找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