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医学院校预防医学研究生科研现状调查及分析*
2022-06-20贾玉巧高艳荣
高 龙,戈 娜,高 冰,贾玉巧,高艳荣,包 艳,2
(1.包头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内蒙古包头 014040;2.包头医学院营养与食品健康研究所)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凸显了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在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防控等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培养满足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具有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的综合素质人才是当今高等医学院校面临的重大挑战[1-2]。地方医学院校预防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除受到地区经济状况、学校硬件条件、师资队伍水平、生源质量等的影响,也受到学术氛围、科研兴趣、家庭经济压力、本科期间科研经历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本文对包头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生科研现状和自我评价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生科研现状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提高和促进地方医学院校公共卫生人才科研能力培养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2020年12月,以包头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在读研究生为调查对象。通过广泛调研及文献查阅[2-3],结合专业特征及研究生培养特点设计问卷,内容包括研究生基本情况、科研现状与自我评价、本科期间科研经历等三部分,发放调查问卷。
2 结果
2.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调查期间学院共有107名在读研究生,全部发放问卷,收回问卷104份,回收率为97.20 %;有效问卷为104份,有效率为100.00 %。参加问卷调查的研究生基本情况见表1。结果显示,43.27 %的学生攻读硕士研究生是为了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39.42 %是因为有攻读博士学位的追求,8.65 %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学术素养,还有6.73 %和1.92 %的研究生是因为跟风及实现父母的期望才选择了继续深造。
2.2研究生科研现状与自我评价 对研究生科研现状进行调查,见表2。结果发现,71.15 %的研究生时间主要用于搞科研和上课拿学分,25.00 %的研究生时间主要用在休闲娱乐、交际应酬,3.85 %的研究生时间主要用在兼职打工;50.00 %的研究生每天科学研究时间是4~8 h,22.12 %的研究生是8~10 h,6.73 %的研究生超出10 h,也有21.15 %的研究生不足4 h;读研期间75.96 %的研究生参加了1项或多项教师的科研课题,而24.04 %的研究生尚未开始进入课题研究,主要是2020级研究生,由于刚入学导师还未确定其研究课题;研究生参加导师科研课题中最高级别是国家级的占41.35 %,省、市级占32.69 %,校级占1.92 %。对于科研成果,62.50 %的研究生未公开发表论文,25.96 %的研究生已发表1篇论文,11.54 %的研究生发表2篇及以上;2.88 %的研究生已发表SCI收录论文,28.85 %已发表核心期刊论文,5.77 %的研究生在国内一般期刊发表论文。
表1 参加问卷调查研究生基本情况(N=104)
表2 研究生科研现状与自我评价(N=104)
对研究生现状的自我评价,25.96 %的研究生觉得自己目前科研状态很好,50.00 %的研究生觉得较好,19.23 %的研究生觉得一般,仅4.81 %的研究生觉得目前科研状态较差;70.20 %的研究生对目前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评价一般,评价较好和较差的均是14.42 %,0.96 %的研究生对自我的科研能力评价很差;63.46 %的研究生对自己取得的成果一般满意,19.23 %的研究生不满意,比较满意的占12.50 %,很满意的占4.81 %。
2.3研究生在本科期间科研活动经历 由表3可知,71.15 %的研究生在本科期间没有参加过科学研究活动(包括花蕾计划、挑战杯、创新创业项目等),仅有18.27 %是本科期间自己主动找教师加入其团队进行科学研究,10.58 %是在教师邀请后有兴趣参加科研活动;25.01 %的研究生参加了1~2次,参加3次及以上的占3.84 %;绝大多数研究生都认为本科期间参加科研活动对研究生期间从事科学研究有帮助,并且67.30 %的研究生认为在大二和大三期间开展比较好,只有3.84 %的研究生认为本科期间没有必要参与科研活动。
表3 研究生在本科期间科研活动经历(N=104)
3 讨论
对研究生科学研究现状及自我认知进行调查,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对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至关重要。通过以上研究发现,目前我院研究生投入科学研究的时间不充分,科研成果产出较少,研究生自身科研能力不足,本科阶段缺乏科研训练是导致研究生科研现状的重要因素。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改进措施。
3.1优化培养机制 研究生培养机制关系着研究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3]。专业课程设置应坚持内容的贯序性,紧跟学术前沿和热点,增设跨学科和邻近学科课程,拓宽研究生知识面,开拓创新思维和视野;增加课堂讨论法的教学方式,根据课程的进度设置汇报主题,采用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把课堂交给研究生,由授课教师提出问题,也可由研究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思考提出问题,由大家共同讨论交流,探寻答案;对研究生就读期间学术成果的创新性和贡献度进行评估,并给予奖励,激励研究生的科研兴趣[4-5]。
3.2强化研究生指导小组的作用 师资力量是制约地方高校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西部地区与发达地区相比,缺乏高水平导师队伍,由一位导师单独对研究生进行指导势必会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所以在提升导师个人科研水平和能力建设基础上要强化研究生指导小组的作用,使一名研究生能够获得多名教师的指导。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主要负责指导并监督研究生科研工作,指导小组内其他导师及青年骨干教师为辅助,协助导师共同完成具体工作落实情况。
3.3依托创新团队 研究生的课题研究内容比较高、精、深,这不仅需要有本科阶段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还需要有更高的创新能力、课题设计和实践操作能力。调查发现,本科阶段参与过科研活动的学生,一定程度地了解了科研方法和思路,或多或少地具备以上能力,升入研究生阶段后会更容易进入研究科研角色,顺利开展课题研究、取得成果[6]。构建“导师-研究生-本科生”协同创新团队,从低年级开始吸收有科研兴趣和意愿的本科生进入团队,研究生和本科生相互促进,为本科生考取研究生后顺利开展科研课题研究打基础,同时可以提升研究生的组织协调及管理能力[7]。
3.4营造学术氛围 良好的学术氛围对研究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激励作用。西部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医学院校的学术氛围有较大差距,学校、学院和导师三级均要为研究生提供开放的学术交流机会,把专家请进来做讲座、指导,或者把研究生送出去学习、实践,激发其研究兴趣[8]。还要经常组织学校、学院、课题组内部的汇报会、研讨会和组会,让研究生置身于浓烈的学术氛围,使其对科学研究充满好奇和探索欲望,主动自觉地投入到所爱的科学研究中去。
3.5构建监管机制 研究生培养需要凝结导师、学院、学校多方力量。建立“校、院”分层监督体系,由校级学术机构制定相应标准,各教学院学术机构负责监督研究生科研质量[9]。学校作为研究生的教育主体,应发挥自我管理、自我评估的作用。加强高校同学术机构,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逐步完善自我质量保障体系。
研究生是科学研究队伍的生力军,科研能力是其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10]。对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始终是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相较于发达地区高等医学院校而言,地方医学院校有着客观的不可逾越的劣势,应从培养机制优化、导师队伍水平提升、创新团队建设、营造学术氛围、构造监管机制等多方面入手,全力提升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高质量的公共卫生事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