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次国民体质监测公报》对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2022-06-20钟思明才官印
钟思明 才官印
(西安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陕西西安 710068)
体质是人的生命活动和劳动能力的物质基础,是在遗传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身体功能、身体素质、心理因素和适应能力综合的、不断发展的相对稳定的特征。良好的体质水平是人们感受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强健的国民体质是促进社会发展,推动国家繁荣富强的基石。为掌握国民体质的整体情况和变化趋势,应制定科学的体育相关政策,我国自2000年开始,每5年进行一次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在全国范围内以抽样调查的方式,对不同人群进行体质测试,有效分析我国不同人群的体质情况。
高校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事业的“领头人”,其体质状态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高校体育课对学生体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高校体育课程的学习是大多数人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具有系统性和组织性的特点。我国高校是否能够采用科学的方法正确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关注自身健康发展,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是增强我国国民体质,实现体育强国的重要途径。
1 《第五次国民体质监测公报》对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1.1 第五次国民体质监测情况分析
《第五次国民体质监测公报》结果显示,我国国民体质总体呈上升趋势,根据《国民体质测定标准》的要求,2020年我国国民体质合格率为90.4%,而2014年我国国民体质合格率为89.6%,在6 年间提升了0.8 个百分点。从近2 次的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来看,参加体育运动人群的合格率高于不参加体育运动人群的合格率;父母参与运动锻炼的行为对幼儿体质的积极影响较大;乡村居民体质的增强使得城乡居民间体质水平的整体差距逐渐缩小,但乡村老年人的体质因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较为明显;女性人群体质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表现为心肺功能和肌肉耐力均有所提高;成年人患常见慢性病的百分比降低,但肥胖率和超重率的上升幅度依旧明显;成年人的最大肌肉力量下降明显,表现为男性的握力、背力、肌肉耐力和女性背力的水平降低。
1.2 《第五次国民体质监测公报》对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通过分析《第五次国民体质监测公报》内容,对我国体育课程改革有以下启示。第一,高校生活作为大多数青年步入社会前的最后一个环节,同时也是接受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我国高校要牢牢抓住这个契机,指导青年学子科学健身、高效学习,以更为全面、科学、严谨的教育思想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为提升国民体质健康水平,为社会培养全方位的优质人才作出贡献。第二,我国高校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体育课程设置,使其顺应时代潮流,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也要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对不同体质水平的学生采取针对性的教学和训练,使学生在掌握技术的同时,实现体质水平的提升。第三,从长远角度来讲,短时间的运动锻炼并非是一劳永逸的,运动锻炼对体质水平的正向作用是需要运动者自觉地、有意识地长期维持。所以,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是高校体育课的重要目标,即使在接受不到学校体育教育的环境中也可以自觉地进行运动锻炼,主动参与社会体育活动,并通过自身的运动行为,影响家人和朋友融入运动锻炼的大环境中。
2 《第五次国民体质监测公报》对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2.1 调整体育课程设置,优化课程结构
高校体育课程要将社会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列入教学计划中,将培育学生成为具有强健体魄和扎实学识的人的目标体现在教学活动里。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都在积极进行体育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主要形式有3种:第一,大部分院校采取行政班和混合班各占一定比重的混合方式,行政班按学校特色项目授课,混合班按选项制授课;第二,全部选课制授课;第三,选课制和体育俱乐部制混合方式。而这对于满足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我国高校体育课程要与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相结合,重视学生运动基础和体质水平的差异,使体育教学有针对性、有层次的进行。不论是学校特色项目授课、选项制授课或混合制授课,都要保证学生最基本的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得到提高。丰富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高校也可设置相关专业,使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体育意识。同时,也可以将体育课程的学分进行细化,目前各高校体育课给予学分的办法是,学生完成规定课时的学习并满足考试合格的最低要求即可获得,而对于许多学生来说,考试合格、得到学分是参加体育课程的主要目的,这难以使学生真正理解运动的意义,培养运动的自觉性。因此,学校需要将一部分学分分配到课外体育活动中,鼓励学生参加体育俱乐部和校外体育活动,可定期联合组织开展体育赛事和理论学习交流,赋予学生更多参与社会体育活动的机会,在实践中运用和巩固知识与技术,提高学生的运动积极性。
2.2 树立开放性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
现阶段,我国许多高校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具有局限性,难以将体育的教育功能、经济功能、娱乐功能等综合性地体现出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新时期的体育课程应树立起一种复合型、开放性的教学指导思想。根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文件中提到的增强综合素质,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全面强化学校体育工作等要求,我国高校要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以健康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坚持高校体育教育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最终目标,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要把增强学生体质和提高运动技术“两手抓”。同时,学校也要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使教学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未来社会生活相结合,让高校体育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更加深远、持久地延续下去,使开放性的体育教学思想深入内心,最终使学生终身受益。
2.3 改革教学内容,提升体育教学实用性
我国高校要精选出实现终身体育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作为教学内容,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体育打下坚实基础,进而提升我国国民体质水平。教学内容的制定要与现阶段我国政策相适应,推进体育强国的发展。高校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教学内容的实用化和可操作性,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安于现状,要强调体育运动对提升学生体质水平的直接作用。对此,高校可在开设体育课的同时,设置基础健康教育课程,讲授健康知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关注自身健康发展,使学生明白健康的重要性。同时,体育教学内容要将体育基础理论和技术与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紧密相连,高校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体育教育实践机会和交流平台,使学生将所学知识、技能得以发挥,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学习的积极性。为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可以为不同体质水平、不同运动基础的学生采用不同教学内容实行分班教学,做到因材施教,提升教学的实用性。
2.4 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体育教学模式
在改革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发挥现代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将体育课程的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有效整合起来,共同推动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高效达成教学目标。疫情防控期间,我国各个院校开启了大规模的线上教学模式,利用互联网和电子设备为学生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以及进行互动,线上体育教学在这一时期为维持学生身心健康达到了良好的效果,打破了传统的面对面体育授课形式,成为现代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新的契机,线上体育教学在疫情防控期间得到了学生的良好反馈,线上教学已成为新时期体育教师必须学会的技能。现阶段,我国高校要更加重视线上体育教学的直观性、灵活性等特点,将其与线下体育教学相结合。高校体育教师可以按不同课程的需要分别制订线上、线下的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案,如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将课堂上所讲授的体育专业知识以提纲、知识图谱等形式推送给学生,以视频、图片等形式展示不同的运动技能并配合线下的讲解与指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高效掌握理论知识和技术动作。线上教学的优势就在于可以广集网络资源,学习各种先进的、前沿的理论知识;线下教学的优势则是可以直接为学生示范并纠错,能够更好地体会动作。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体育教学模式能够更大限度地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教师可以为不同体质水平的学生制订健身计划,开展线上指导,并通过学习平台实时收到学生的运动反馈,及时解决学生在锻炼和学习中的疑问,实现体育教师与学生互动在时间与空间上的突破,有利于学生运动自觉性的形成,体育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2.5 采用科学的教学评价方法
教学评价方法是否具备科学性,影响着整体的教学成果。教学评价方法要以教学指导思想为基础,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关注学生的体质发展状态,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服务。在评价过程中,学校和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价,还要着眼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意识品质和体育习惯的养成,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为得到全面、客观的评价结果,可以从教师、学生、课程等角度分别进行评价,把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把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鼓励学生参与评价过程,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和对体育课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2.6 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数据库
为了更准确地了解大学生体质水平的变化,便于控制和调整体育课程的实施,各高校可对每学期体质测试的数据信息进行整理。根据大学生体能测试的各项指标,建立科学的体质监测数据库,采用科学的数据分析方法,每年对数据库进行分析,同时追踪学生的体质健康发展状况,及时了解学生的体质健康发展水平。学校可以根据不同年级或不同运动基础的学生体质监测数据进行分组,观测其发展趋势,并对体育课的练习内容、运动强度等方面做出调整。比如,体育教师在完成主要教学内容之后,对学生的某一身体素质进行加练,要求学生进行长距离跑的耐力训练或增加一些简单的力量练习等。每学年的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数据都可以作为制订下一年度教学计划的重要参考依据。
3 结语
研究表明,在近年来国民体质水平不断上升的总趋势中,存在着某些高校大学生身体素质水平明显降低的现象,除日常作息规律之外,其主要影响因素还有学校体育课的开展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参与情况。根据国家和社会对增强国民体质水平的目标和要求,对高校体育课程进行相应改革,是持续改善国民体质、实现体育强国目标的重要推动力量。在此背景下,该研究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在日后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道路上,我国高校领导和教师要更加重视对学生体质的后天培养,要积极与体育俱乐部、校外体育机构合作,重视学生的体质健康,共同为学生提供更多参加体育实践的机会,树立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长远目标;作为学生,也要积极配合学校的相关政策,关注自身体质健康发展,在锻炼身体的过程中,学习健康知识,为成为祖国建设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发奋图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