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印记

2022-06-20李娜翟耀

歌海 2022年2期
关键词:音乐表演

李娜 翟耀

[摘 要]教坊司作为明代宫廷音乐活动的承应机构,内部所属乐官、乐工大多身怀绝技,为明代宫廷音乐的创作、表演、传承、传播做出了卓越贡献。探寻明代宫廷音乐发展过程中教坊司艺人的音乐活动,对于整体认知教坊分工协作、推进功能职掌研究,以及乐人之于明代社会生活的贡献价值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明代教坊司;乐官与乐工;音乐表演;艺术贡献

明代教坊司是宫廷宴享音乐活动的承应机构,所属乐官、乐工长于表演、技艺超群,为明代宫廷音乐之创作、表演以及传承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那些散落民间的职业艺人,也为民俗音乐活动增添了光彩。

一、乐官之建树

教坊司乐官作为宫廷音乐机构的领导者,他们不仅技艺超群、深谙礼乐之道,而且善于统筹管理,并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与地位,与广大的乐工一道,共同为我国古代传统音乐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一)臧贤与《盛世新声》

臧贤,字愚之,号樵仙、雪樵,别字良之。正德时期教坊司艺人,官由教坊司乐升至奉銮。臧贤深得武宗朱厚照赏识,一度权倾朝野,因卷入宁王朱宸濠叛乱一事而遭杀害。

关于臧贤之生平事迹,皇甫录《皇明纪略》有曰:

伶官臧贤,颇解音律,能作小词,为武宗所眷……贤父亦以技受宠,于宪庙任为中书舍人。1

臧贤熟知音律,善作歌词,因其出色才能及其表现,明武帝非常欣赏,不仅赏赐官服,而且时常摄卿祭祀泰山等重要礼乐活动。此等殊荣非一般人所能,一时间,朝廷内外命官争相以奇珍异品贿之,其中不乏“雪中春信”等名贵香料。臧贤之父也非等闲之辈,曾以技受宠,后被宪宗升任为中书舍人。在宫中长大的他自然阅尽繁华,但不知何故入职教坊。《明史·乐一》曰:

正德三年……礼部乃请选三院乐工年壮者,严督肄之,仍移各省司取艺精者赴京供应。……乃复移各省司所送技精者于教坊。……臧贤以伶人进,与诸佞幸角宠窃权矣。2

是年,武宗认为礼乐不兴,无法彰显明廷尊贵,故而诏令礼部精选三院以及各省府州郡优秀乐工进京,入教坊司供职,数以千计的乐人汇入京师,一时间百戏、杂剧、歌舞大盛于廷,臧贤被以优伶进献,成为佞幸之人。

关于武宗恩赐臧贤官服之事,明代沈德符讲得比较清楚,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他说:伶人臧贤虽被赐一品蟒玉官服,但却没有改变倡优歌舞承应之命运。难道改变教坊司之印章、牙牌,即可同朝官平起平坐了吗?的确,明代教坊司正官奉銮秩正九品,与唐代皇帝梨园弟子、元代正三品衙门乃是天壤之别!不仅如此,明代伶官牙牌入朝则藏于袖筒,至宫中方系“带傍”,如此制度与中官“正圆”“饼 ”没有什么两样,实属卑微可笑之人也。《万历野获编·教坊官一品服》云:

武宗朝宠任。常欲改教坊司为方印,改所悬牙牌蟒玉如朝官,业已得请……贤惭而止。……教坊司正官为奉銮,秩正九品……较故元之玉宸院秩正三品者迥异矣。……明制真足法也。伶官牙牌秘不令人见,入朝则袖之,至大内始系带傍,闻其制上刓而下歧,与中官相似,或云正圆如饼 。1

明代朱元璋实为地地道道的农民出身,竟然如此排斥下等民众,着实令人匪夷所思。不仅如此,在沈德符等一些文人士大夫眼里,伶人最贱,直呼他们娼夫,胆敢配名“字”?《万历野获编·伶人称字》:

惟伶人最贱,谓之娼夫,亘古无字,如伶官之盛莫过于唐……俱以优名相呼,虽至与人主狎,终不敢立字。……惟正德间教坊奉銮臧贤者,承武宗异宠,扈从行幸……令伺上举动。“良之”,贤字也,逆藩之巧,乐工之横,至此极矣。2

在这些士大夫看来,男子冠“字”,彰显美称。优伶卑贱,亘古无“字”,就是伶官大盛的唐代,罗黑黑、纪孩孩、贺怀智之流,也是直呼优名,终身未敢立“字”。臧贤之辈,不仅有“字”,还有“号”,此乃“逆藩之巧,乐工之横”到达极点也!

关于臧贤之于音乐发展的重要贡献,正德十二年编订的《盛世新声》有记述。民国初期,福建龚氏大通楼所藏卷首附有“樵仙戴贤愚之校正刊行”字样的明刻本《盛世新声》一经公布于众,立即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郑振铎、黄缘芳、汪蔚林、赵义山、齐森华、王钢与王永宽等诸多学者结合《盛世新声》之版本考辨分析,一致認为“樵仙”即臧贤之号,“戴贤”实为臧贤之误。据此,关于《盛世新声》之版本与作者问题,本文不再赘述。

《盛世新声》是我国目前现存最早的一部兼收散曲与戏曲的文集,是古代音乐文学、乐学、曲学研究的宝贵资料。从其记载来看,元代作品收录约占三分之一,明代套曲、小令与戏曲文辞约占三分之二。既然呼作《盛世新声》,大明盛世之新声作品必然占绝大多数。关于选录标准与目的,作者云:

夫乐府之行,其来远矣。……予尝留意词曲,间有文鄙句俗,甚伤风雅,使人厌观而恶听。予于暇日,逐一检阅,删繁去冗,存其脍炙人口者四百余章,小令五百余阕,题曰《盛世新声》,命工锓梓,以广其传。庶使人歌而善反和之际,无声律之病焉。3

首先,有伤风雅、厌观恶听者不录;然后作者翻检南北曲,取其脍炙人口者套曲、小令入集。其次,甄选之后,令工人刻板印刷,以便推广传承。再者,经教坊司乐工反复唱和,力求声韵协恰而无“声律之病”。可见,臧贤选曲态度非常慎重,努力达到思想前瞻与艺术美感高度统一。

(二)程万里与《大明春》

《鼎锲徽池雅调南北官腔乐府点板曲响大明春》,简称《大明春》《万曲长春》《万曲明春》,是明代万历年间教坊司官员程万里编撰的一本戏曲文集。该文集主要收录元明时期较具代表性的单出戏曲、小曲以及方言俚语。

该书共六卷,分上中下三栏编印,上下两栏所收多为宫内演出的传奇,个别为杂剧,是研究明代宫廷戏曲史的宝贵资料。其戏文多达34种:《玉簪记》《米 记》《玉环记》《天缘记》(即《拜月亭》)《五桂记》《谪仙记》《妆盒记》《同心记》《红拂记》《黄莺记》《尝胆记》《和戎记》《风月记》《红叶记》《复仇记》《金印记》《卖铁记》《西厢记》《兴刘记》《琵琶记》《征蛮记》《结义记》《寒衣记》《风情记》《织绢记》《救母记》《三国记》《征辽记》《鲤鱼记》《破窑记》《箱环记》《阴德记》《绣襦记》《升平记》。1

此外,该本原藏日本东京内阁文库,后经日籍学者青木正儿公布于众,孙楷第等人相继进行研究,现已被《续修四库全书》收录。书中26幅插图,极为珍贵。

(三)史忠、刘杲与《琵琶记》

史忠与刘杲均是洪武时期优秀的教坊司艺人,前者曾任奉銮,后者曾任色长。关于二者的艺术成就,徐渭《南词叙录》有载:

永嘉高经历明,避乱四明之栎社,惜伯喈之被谤,乃作《琵琶记》雪之……由是日令优人进演。寻患其不可入弦索,命教坊奉銮史忠计之。色长刘杲者,遂撰腔以献,南曲北调,可于筝琶被之。2

《琵琶记》是明代南戏创作的“范本”,不仅诸多文人褒赏有加,朱元璋也倍加赞赏,并要求“日令优人进演”。依相关记载,永嘉之人高明避乱于四明栎社,有感于当下民间流行的“蔡伯喈故事”,花费三年时间创作完成《琵琶记》。该剧一改《赵贞女蔡二郎》等剧中蔡邕弃亲背妇的负心人形象,蒋其改编成“仁”“孝”两全的正面形象。朱元璋高度倡导忠孝节义故事,命令教坊优伶排演呈进自在情理之中。于是乎,教坊司奉銮史忠、色长刘杲二人灵活运用“南曲北调”,撰制新腔,以求“筝琵”入调弦索。变革后的新腔虽不比北曲“铿锵入耳”,但毕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对于南戏声腔发展以及“南北合套”的创腔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关于刘杲创意发展的《琵琶记》,陆采《冶城客论》也有相关记载,此不赘述。

二、角儿(乐工)——以表演为中心

明代除了在籍的乐官,其他乐工如秋夜繁星,不计其数。这些乐工均是乐户制度下的产物,是以服务与取悦王室贵族为目的的低贱民众。除少数被贬逆臣家眷刺为乐户,其他乐工大多是经过层层选拔考核的职业艺人。他们不仅身怀绝技,而且大多创演一体。

(一)顿氏爷孙

顿氏爷孙,即老顿(爷爷)顿仁,小顿(孙女)顿文,均为正德时期南教坊司艺人。王士祯《池北偶谈》:“金陵旧院,有顿、脱诸姓,皆元人后没入教坊者。”3据此可知,顿仁、顿文应为蒙古人后裔,元败被收编为乐户。

顿仁,琵琶能手,人称“顿老琵琶”或“琵琶顿老”。钱谦益《金陵杂题绝句》云:

顿老琵琶旧典型,檀槽生涩响零丁。南廵法曲谁人问?头白周郎掩泪听。” ……如同郑妥娘的词曲,顿老琵琶表演只应天上有之,如此美妙的音乐“人间能得几回闻?

顿仁技艺精湛,深得明武宗朱厚照的赏识。在一次南巡活动中,武宗不仅收集了大量曲本,还将顿仁等南教坊司艺人带回京师。《万历野获编》载:

嘉隆间,度曲知音者,有松江何元朗,畜家僮习唱,一时优人俱避舍。……为南教坊顿仁所赏。顿曾随武宗入京,尽传北方遗音,独步东南。4

顿仁常与优人切磋技艺,名躁一时。入京后,传习北曲,南回后独霸江南。《客座赘语》也有相关记载:“教坊顿仁……工于音律,于《中原音韵》《琼林雅韵》终年不去手,于开口、闭口与四声阴阳字皆不误。”1这里讲顿仁入京,专工音律,常习周德清《中原音韵》、朱权《琼林雅韵》,精通声腔音韵理论。在顿仁、朱凤翔等一大批教坊司艺人的努力下,武宗、世宗末年出现“犹尚北调,杂剧、院本,教坊司所长”2“更至正德间特胜”3的景象。晚年的顿仁并未流浪,也非“李龟年江南晚景”一般落寞,而是成为何良俊府中家班教师。何良俊《曲论》云:

余家小鬟记五十余曲,而散套不过四五段,其余皆金、元人杂剧词也,南京教坊人所不能知。老顿言:顿仁在正德爷爷时随驾至北京,在教坊学得,怀之五十年。供筵所唱,皆是时曲,此等辞并无人问及,不意垂死,遇一知音。4

面对南曲尽盛而“南人又不知北音,听者既不喜,则习者亦渐少”之状况,顿仁将所学五十年北曲悉数传授于何家班。垂死暮年,幸遇一知音,何良俊怎能不发出感慨之言!顿仁为南曲北传、北曲南播以及南北合套做出重要贡献。

顿仁在传习教授音乐的同时,也发表了许多关于音乐表演实践的理论。对于南曲箫管唱调“不入弦索”“不可入谱”之问题,顿仁自有高见:

《伯喈》曲某都唱得,但此等皆是后人依腔按字打将出来,正如善吹笛管者,听人唱曲,依腔吹出,谓之“唱调”。……苟大套数,既无定则可依,而以意弹出,如何得是?且笛管稍长短其声,便可就板。⑤

依其所云,弦索(雜剧)用九宫,滚弦、花和以及大和钐弦,均要遵循定制,南曲九宫大可灵活运用,伴奏之笛管要根据宫调调整管长。入板够弦,可能如同今天演唱之如何入调问题。顿仁作为南北曲的主要实践者,以亲身实践阐发了南曲笛管与北曲弦索之转换的矛盾问题。由此可见,正是多年演奏实践经验与特殊的从艺经历,使顿仁在曲律、音韵等方面有深刻体悟。

梅鼎祚《顿姬坐追谈正德南巡事》云:“武帝时巡跸旧京,烟花南部属东行。……宝奴老去优仁远,坊曲今谁记姓名?”顿仁远逝,王宝奴老去,教坊名曲百千万,人海茫茫中可我们又能够追忆起谁的大名呢?

顿文,字少文,又字琴心,为顿仁之孙女。“闲开闺集教孙女”,天性聪慧的她得到祖父真传,乐艺精湛,文采众长。在音乐声中长大的顿文,长于鼓琴咏唱,很快成为当红歌女。多才多艺的顿文时常即兴表演,《明词综》就存她的作品。其《点绛唇》云:“才长芭蕉,碧纱窗外风和雨,声声杜宇?……无语,乱红流去,两岸杨花絮。”窗外雨打芭蕉,杜鹃声声,此般春光美景,心归何处?无语凝噎,青春远去,如同这落水流花。此歌诗真情再现了顿文一生飘零的人生。顿文生于乱世,又不能早早脱离乐籍。在教坊制度下成长的顿文,虽身怀绝技,却只能以悲苦而终。余怀《板桥杂记》专为顿文立传:

顿文,字少文,琵琶顿老女孙也。性聪慧,略识字义,唐诗皆能上口。授以琵琶,布指护,索然意弗屑,不肯竟学。学鼓琴,雅歌《三叠》,清泠泠然,神与之浃,故又字曰‘琴心’云。……嗟乎!佳人命薄,若琴心者,其尤哉!其尤哉!⑥

天生丽质且聪慧的顿文在风月凄凉的教坊司中长大,不时遭到健儿伧父的欺凌,中途为李姓挟持,继而牵连入狱。至王生、余怀等友人营救拜访顿文时,已风鬟雾鬓、憔悴可怜。顿文援琴而歌,奏《别凤离鸾》,声如猿吟鹃啼,众人不忍续听。后幸遇吴郡王子,两情相悦,然而好景不长,王子突遭杀害。自此,佳人顿文流落他乡,不知所终。

顿文,如此貌美艺精的女子,一生却只能在乐籍制度下苦苦挣扎,她的际遇更是古代乐坛女子命运的缩影,同时也映射出帝王家族统治下普通民众凄苦卑微的生活境况。

(二)傅氏家族

傅氏家族,即父傅瑜,兄傅卯,妹傅壽,万历间南教坊司知名艺人。潘之恒《亘史·外纪》:

《旧泠传》:“瑜少有殊色,为名优。二十以前旦,三十生,四十外。尤以北曲杂剧擅长,班中推为教师。……二人登场,一坐尽狂,若交甫逢汉上姝,不知其捐佩而忽失也。第趋狭邪者竞新曲,以昆山魏良辅调相高。……虽李延年兄妹不过是矣。1

《鸾啸小品》云:“傅瑜,卯之父,色庄而音亮,至老犹不失度。卯之妹寿,皆能以声技擅场,南北音兼美。卯善藏,而寿荡。余以‘双艳’名其楼。”2

教坊司优伶傅瑜,长于北曲杂剧,音色端庄,声音明亮,到老也不失度,主攻旦角、生角,四十岁转向外角(外生、外旦,副角)戏,后被推选为戏班之师,与陈姓女子结婚,育有一子一女,子傅卯,女傅寿。傅卯、傅寿不仅姿色出众、声技精妙,而且南北曲兼善,时人直呼“双艳”。为揄扬二人,剧家乃作《二妙篇》,傅瑜亲自教唱。在铿锵的弦索声中,傅寿曼声遏云,傅卯振衣舒啸,因其出色表演,二人一时名声大震,恐怕就是昔日李延年兄妹也难以企及!

明神宗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春,凌蒙初游学南京,小住珍珠桥畔。潘之恒结社邀约名伶傅灵修(傅寿,字灵修)、朱无瑕人等聚会。宴会期间,傅氏兄妹上演了韩上桂创作的《司马相如传》(《凌云记》),哥哥傅卯扮演司马相如,妹妹傅灵修饰演卓文君,表演大获成功。3傅灵修更是享有“两都称独步”之美誉。

沈德符《顾曲杂言·北词传授》:“今南教坊有传寿者,字灵修,工北曲……若寿复嫁去,北曲真同广陵散矣。”4傅寿倘若出嫁,北曲如同《广陵散》绝响!为了追忆这位才华出众的女子,清人王士祯还赋诗一首:“傅寿清歌沙嫩箫,红牙紫玉夜相邀。而今明月空如水,不见青溪长板桥。”

(三)齐亚秀与江斗奴

齐亚秀与江斗奴为母女,永乐、宣德年间教坊司艺人。齐亚秀是成祖朱棣当权时期重要的艺人,二人关系要好,传为知音,朱棣也被戏称为“知音天子”。《坚觚集》云:“齐亚秀者,京师名娼,常侍长陵宴,出语人曰:‘知音天子也,每唱到关目处,即为举卮。’晚年有目疾。”5齐亚秀作为御前艺人,音乐技能当是高超,是皇帝身边的红人,一些达官显贵也以能够欣赏到齐亚秀的风雅为荣。李诩《戒庵老人漫笔》云:

一日被唤,众谓之曰:“汝能使三阁老笑乎?”……三阁老闻之果大笑,乃戏曰:“我道是齐亚秀,乃是挤下臭。”盖因其姓名之声而几之,应声曰:“我道各位老爹是武职,原来是文官。”以文为闻也。三公曰:“母狗无礼!”又答曰:“我是母狗,各位老爹是公侯。”侯者猴也。6

三阁老,即杨荣、杨士奇、杨溥三位内阁学士,四朝元老。一次,在宴请三阁老的宴会上,齐亚秀应诏入席而姗姗来迟,刚入座便有人问为何晚来,亚秀脱口曰在家看书一时忘了时间。三阁老乃以齐亚秀“乃是挤下臭”进行嘲讽,而齐亚秀当即以文官以此“文”耳闻进行反驳。言下之意,三阁老如同一介莽夫蛮横无理。三阁老且能受辱?继而谩骂曰“母狗无礼”也。亚秀也非等闲之辈,乃以母狗、公侯(猴)进行巧妙隐喻,你我均为一般动物也!可见,齐亚秀不仅技艺精湛,而且聪慧过人。齐亚秀也因此完美表现以及不惧强权的独立人格,一时间“京中大传其妙”。

江斗奴,齐亚秀之女,北京教坊司艺人,色艺俱佳。我们不妨通过陆釆《冶城客论》窥知其超人的音乐才华:

女曰江斗奴,以色艺擅声宣德间。……南杨乃举令,各取古诗句有月字在下者,云:“梨花院落溶溶月。”东杨云:“舞低杨柳楼心月。”西杨云:“金铃犬吠梧桐月。”……斗奴歌曰:“梨花院落光如雪,犬吠梧桐夜,佳人杨柳楼舞罢,银蟾灭。者春月,者夏月,者秋月,总不如俺寻常一样窗前月。”……西杨曰:“吾辈老矣,犹为尤物所动,况少年乎?”即奏禁百官宿倡者除名。1

一日,英公张辅与三杨(同前三人)阁臣宴饮,教坊名流江斗奴佐酒侑食。文人之间喜好赋诗吟唱,方显儒雅本色,便以有“月”字举令。南杨唱曰“梨花院落溶溶月”,东杨吟曰“舞低杨柳楼心月”,西杨唱“金铃犬吠梧桐月”,至斗奴,其由律诗改唱词体,音节文采妙不可言!将逢场应酬与文艺趣味巧妙融为一体,更是难能可贵!其后,胡孙(猢狲)与公侯(公猴)的对决,到三公均以绯罗赠之,此教坊乐人不可小觑!

总之,明代教坊司宫廷乐官与乐工技术超群,表演精湛,为明代宫廷音乐的创作、表演、传承与传播做出了卓越贡献。

猜你喜欢

音乐表演
汉族传统民间歌曲创作的美学特征
“流行”的历史衍变
论音乐表演中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音乐表演心理素质的培养
优秀的音乐表演具备的几大特点
论血型对音乐表演的影响
论音乐表演创造的美学原则
高职音乐表演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
浅析音乐表演艺术中的身体美学
构建应用型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