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中国传统文化教学

2022-06-20刘元林

江苏科技报·E教中国 2022年8期
关键词:古诗诗词诗歌

刘元林

中国传统文化很神秘,联结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悲喜交加的情感;中国传统文化很丰富,蕴含着先祖的无穷智慧。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渊源,指引着华夏儿女从苍苍茫茫的过去走向轰轰烈烈的未来。

当下的时代,是中国文化高度自信的时代,“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类节目应运而生、蓬勃发展。中小学部编版教材中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古典诗词、文章数量增加了55篇,增幅达80%,占课文比例30%。初中教材124篇古诗文,占课文比例51.7%。但据笔者调查,90%以上学生不喜欢与传统文化有关的课文,认为诗词、散文等太过枯燥。基于此,鹤壁市淇县同济大道小学文学大讲堂采用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一、自把玉钗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诗歌的音乐美

远古社会人们生产劳动时,铿锵有力的劳动号子是最早的诗歌萌芽。从诞生之日起,诗歌和音乐就像一对孪生姐妹不能分离。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诗歌三百余篇,每首诗歌都是老百姓歌唱生活和情感的歌曲。此后的汉乐府民歌、宋词等,皆可以和着音乐演唱。

因此,学校采用音频播放伴奏音乐、教师演唱诗歌的方式,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一曲结束,掌声雷动。课堂上师生共同演唱古代詩歌,或慷慨激昂,或温婉缠绵。歌声中,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达到最高峰。

二、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诗歌的节奏美

诗歌的节奏美首先表现在节奏本身,主要以平仄方式展现。节奏美使中国诗歌易记易诵、音韵回环,使人百读不厌,具有强大生命力。

其次是押韵。整首诗通常有一个韵脚,出现在诗句结尾。从《诗经》到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古文内容与节奏相得益彰,美妙旋律数千年不绝于耳、绕梁不去。怎样把古典诗词节奏感表现在课堂里?笔者进行了大胆探索。朗读诗歌时,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击打节拍,或通过视频播放与诗歌配套的简单动作,让学生边打节拍边做动作,手眼口脑耳通力配合,全方位、多感官感知古代诗歌的韵律之美。

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歌的画面美

每首诗歌都是诗和画的完美融合。唐朝的王维更是将其演绎得淋漓尽致。苏轼曾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学生由于年龄及认知经验限制,仅通过接触语言来习古诗,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是笼统的、模糊的。笔者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古典诗词和绘画巧妙结合,通过作画,具体形象地表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联想,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

例如,王维的山水名篇《山居秋暝》,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追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空山”两个字点出此处犹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天色已暗,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一泓甘泉,淙淙淌于山水之间,犹如一条洁白素练,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明、清净的自然之美啊!正在这时,“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山里传来浣纱女子的欢声笑语,打破了山中宁静。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青松明月之下,翠竹青莲之中,有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诗人不露痕迹地反映了追求安静、纯朴农村生活的理想,从反面衬托出他对当时污浊官场的厌恶。这首诗歌如果单纯讲解意境,学生很难理解。笔者突发奇想,让学生把诗歌转化为画面,大家的学习热情再次被点燃,纷纷举手,积极在电子白板上将自己的理解演绎成一幅幅图画。学生在描摹景物过程中体味了诗歌意境,比单纯的文字理解要容易得多。课堂上出现了一帧帧古代诗词画面,有的恬淡自然,有的华丽壮美,有的安谧幽静,有的雄伟壮阔。学生徜徉在诗词的海洋里乐此不疲,精神世界也得到丰富。

四、结语

随着时代进步和科技发展,信息技术越来越被广泛运用于教育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也正变为现实并日渐成为趋势和潮流。

信息技术把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和各种讲解内容有机融合,给人以图文并茂、生动风趣之感,丰富了课堂教学,最大限度激发和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了教学互动热烈度。

鉴于此,对不同学段语文教师来说,要积极行动主动作为,努力推动传统文化教学,顺应时代发展步伐,融入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影像、音频等多种方式辅助教育教学,增强中国传统文化课堂教学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趣味性,让传统文化在与现代科技的碰撞中焕发出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古诗诗词诗歌
诗歌不除外
诗词书法作品
古诗教我珍惜时间
【诗词篇】
七月诗歌
劳劳亭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