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青春力量 书写新时代共青团壮丽新篇章
2022-06-20
不负时代 不负韶华 不负党和人民殷切期望
1922年5月5日至10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中国先进青年组织正式诞生。此后,共青团围绕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为党培养、输送了大批新生力量。一代代青年抛洒热血,忘我劳动、艰苦创业,锐意创新、开拓进取,彰显了青春风貌。“青年工作,抓住的是当下,传承的是根脉,面向的是未来,攸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青年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共青团要把所有工作聚焦在当好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上。要铭记历史,赓续红色血脉,引导广大青年从百年历史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向英雄、前辈、榜样学习,培根铸魂,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人生追求。要立足当下,把握当前阶段的中心任务,广泛组织动员亿万青年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勇当先锋,充分发挥生力军作用,在风雨中成长,在实践中建功立业,不断激励广大青年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广大青年要在党的领导下,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要传承弘扬中国青年的光荣传统,努力发挥锐意进取、勇当先锋的青春特质,筑牢信仰之基,把稳思想之舵,坚定历史自信。要传承弘扬五四精神,勇于创新开拓,争做时代的弄潮儿、坚强的攀登者、勇敢的追梦人,奋力谱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青春宣言。
(来源:2022年5月10日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新时代共青团员要做“五个模范”
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新时代的广大共青团员,要做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模范,要做刻苦学习、锐意创新的模范,要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模范,要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模范,要做崇德向善、严守纪律的模范。“五个模范”的标准和要求,体现了总书记对青年成长成才规律的深刻把握,饱含着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为新时代共青团员和广大青年提供了奋斗动力,指明了前行方向。一是,要做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模范。新时代共青团员要带头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要认真接受政治训练、加强政治锻造、追求政治进步,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为目标、为光荣。二是,要做刻苦学习、锐意创新的模范。新时代共青团员要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带头立足岗位、苦练本领、创先争优,努力成为行业骨干、青年先锋,以真才实学服务人民,以创新创造贡献国家。三是,要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模范。新时代共青团员要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健勇毅,带头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做到不信邪、不怕鬼、骨头硬,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四是,要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模范。新时代共青团员要带头站稳人民立场,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坚定志向,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甘于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的奋斗和奉献中焕发绚丽光彩。五是,要做崇德向善、严守纪律的模范。新时代共青团员要带头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严格遵纪守法,严格履行团员义务,用勤劳的双手和诚实的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
(来源:2022年5月12日 求是网)
当代青年要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赛道上奋勇争先
“实现中国梦是一场历史接力赛,当代青年要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赛道上奋勇争先。”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强调:“党和国家的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时代总是把历史责任赋予青年。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青年满怀对祖国和人民的赤子之心,积极投身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事业,为人民战斗、为祖国献身、为幸福生活奋斗,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祖国和人民,谱写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激昂的青春乐章。特别是广大团员青年,以爱党、爱国、爱人民的赤诚追求,以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的忠贞初心,在民族复兴征程上勇当先锋、倾情奉献,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为中国革命胜利,为祖国建设,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發生历史性变革贡献了青春、建立了重要功勋,使实现民族复兴成为中国青年运动一以贯之的恢弘主流。实践充分证明,中国青年是有远大理想抱负的青年,是有深厚家国情怀的青年,是有伟大创造力的青年。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来源:2022年5月13日 《人民日报》)
有志青年,汇聚在党的旗帜下
回顾百年党史,自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始终把青年工作作为党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始终用极大力量做好青年工作,始终向青年敞开大门。一代代青年汇聚在党的旗帜下,用拼搏与奋斗谱写了一曲曲嘹亮的青春之歌。截至2021年6月,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9514.8万名,其中,35岁及以下党员共2367.9万名,占党员总数的24.9%。党的十八大以来,每年新发展党员中35岁及以下党员占比均超过80%。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始终保持青春特质的党,是永远值得青年人信赖和追随的党。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立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这一根本大计,牢牢把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引导广大青年在思想洗礼、在实践锻造中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让革命薪火代代相传”。新征程上,立足党的事业薪火相传、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要把更多优秀青年吸收进党的队伍,增加党的新鲜血液,汇聚起“一起向未来”的青春智慧,让广大青年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蓬勃力量。
(来源:2022年5月20日 《光明日报》)
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的三重逻辑
只有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当中去,青春奋斗才有意义。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国梦是一场历史接力赛,当代青年要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赛道上奋勇争先。”并希望共青团要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让青春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提供了根本遵循。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不仅揭示了青年一代成长成才的发展规律,而且蕴含着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首先,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的历史逻辑。一百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共青团的组织引导下,一代又一代青年坚定信念、紧跟党走,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贡献力量,谱写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激昂的青春乐章。其次,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的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向来高度重视青年群体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积极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在他们的著作和论述中,都多次谈到青年在党和人民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饱含深情地留下激励亿万青年的名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来看待青年的先锋作用,主张要积极地凝聚、引领、武装青年,发挥青年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突击队、先锋队作用。再次,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的现实逻辑。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只要广大青年主动担当作为,自觉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始终听党话、跟党走,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用青春作帆、用奋斗为桨,勇立潮头、奋勇搏击,就必定能用青春的智慧和汗水打拼出一个更加美好的中国!
(来源:2022年5月24日 《光明日报》)
在新征程上谱写激昂青春乐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共青团要增强引领力、组织力、服务力,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用青春的能动力和创造力激荡起民族复兴的澎湃春潮,用青春的智慧和汗水打拼出一个更加美好的中国!”千百年来,青春的力量、青春的涌动、青春的创造,始终是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磅礴力量。广大青年要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努力创造无愧于新时代的新业绩,在新征程上继续谱写激昂的青春乐章。火热的青春,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青年志存高远、信念坚定,才能激发奋进潜力,青春岁月才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早立志、立大志,从内心深处厚植对党的信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在思想洗礼和实践锻造中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让革命薪火代代相傳,让红色血脉始终赓续,让红色江山永不变色。有责任有担当,青春才会闪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迫切需要迎难而上、挺身而出的担当精神。新时代中国青年要自觉听从党和人民召唤,胸怀“国之大者”,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施展抱负、建功立业。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争当伟大理想的追梦人,争做伟大事业的生力军,让青春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青年最具创新热情,最具创新动力。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深刻理解把握时代潮流和国家需要,使自己的思维视野、思想观念、认识水平跟上时代发展步伐,用敏锐的眼光观察社会,用清醒的头脑思考人生,用智慧的力量创造未来;敢为人先、敢于突破,以聪明才智贡献国家,以开拓进取服务社会。增强学习紧迫感,孜孜不倦、如饥似渴地学习掌握科学知识,提高综合素质,锤炼过硬本领,在攀登知识高峰中追求卓越,在真刀真枪的实干中成就一番事业。
(来源:2022年5月31日 《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李 欣